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铺大无菌单,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4、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6、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
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8、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9、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保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步伐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把握相关操作规程。
10、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特制定本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应作为医院目标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常规开展,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分析和反馈。
三、医务人员在置管操作和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无菌纱布为1次/2天,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防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八、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渗湿或浸入水中。
九、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
十、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十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目的:预防并降低血流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2、参考文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年版《医院感染防控质量与控制实务》(2019 年版)3、内容:3.1定义3.1.1 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尖端5cm 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3.1.2 导管相关感染3.1.2.1 出口部位(穿刺部位)感染。
穿刺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节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1.2.2 隧道感染。
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或)>2cm 的硬节,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1.2.3 皮下囊感染。
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节);自发的破裂或溢脓,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有或不伴有血流感染。
3.1.2.4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 小时内出现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导管内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和真菌阳性,且导管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早 2 小时以上;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1.3 导管的主要类型3.1.3.1 按照导管留置时间分类:临时导管和短期导管。
3.1.3.2 按照导管穿刺部位分类:外周静脉导管、锁骨下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动脉导管、脐带血管导管。
3.1.3.3 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3.2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3.2.1 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无菌操作。
3.2.2 对血管插管的医生和护理血管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
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预防控制措施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前臂及手部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后预防控制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更换穿刺点覆盖辅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置管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应及时更换。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建立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4、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6、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8、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9、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
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