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简称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据统计,CRBSI的发病率高达5.11%~7.43%,而且与其相关的疾病死亡率也很高。

因此,防治CRBSI非常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由于导管与人体内环境不兼容而导致导管周围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感染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患者的痛苦: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会导致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2)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治疗和康复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增加患者和家属负担;(3)增加医疗费用:由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和医疗设备,因此会大大增加医疗费用,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导管选择与管理:正确选择导管、保持导管的清洁,并对导管实施规范化管理,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在选择导管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全身静脉营养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尽量避免使用中央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简称CVC)。

在使用导管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插管,避免频繁更换导管,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2)导管置入时的操作:导管插入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流程,注意手卫生和穿戴无菌手套等防护措施。

导管插入后应用透明贴膜固定,保持导管留置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导管不得与其他导管或管路交叉使用,避免污染。

(3)导管周围皮肤护理:导管周围皮肤护理至关重要。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教程文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教程文件
目录
CONTENTS
置管时 插管后 培训与管理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插管后
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 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 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
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
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 虑拔掉导管,但不要为预防 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 的必要性,尽早拔除 导管。
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与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 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 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 生率。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常规对拔出导管尖端进行 细菌培养。
在穿刺部位局部涂抗菌 药物的药膏。
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 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管 相关血流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 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 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 器预防导管相关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等)及影像学检查进行 综合判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02
03
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 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 染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感染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 痛苦和负担,预防措施的 实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节约医疗资源
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 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疗效率。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 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不良 反应等,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 作用,特别是与导管材料、抗 凝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
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选择依据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导管 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皮肤微生物定植、导管接头 污染、血液反流至导管内等。
危险因素
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 免疫状态等)和导管因素(如导管类 型、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全身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低血压等症状。
明确改进措施的责任人、时间 表和实施方案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 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定期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和调 整,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成果分享和经验总结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分享 感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建立感染防控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医 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PPT课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PPT课件
❖ 2.肺动脉插管时,应使用无菌套管进行保护。(ⅠB类)
9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五、插管部位皮肤准备
❖ 1.在进行周围静脉置管前,采用消毒剂(70%酒精、碘酒、聚维酮碘 或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清洁皮肤。(ⅠB类)
❖ 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料前,应用含氯己定 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患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 可选用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ⅠA类)
插管。(Ⅱ类) ❖ 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
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ⅠB类) ❖ 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ⅠA类) ❖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
静脉导管(PICC)。(Ⅱ类)
直至本问题解决。(Ⅱ类) ❖ 3.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ⅠA类) ❖ 4.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其易导致真
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 5.不要使导管及插管部位浸入水中。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例如导管与
接口用防透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类) ❖ 6.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ⅠB类)
5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
(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 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类) ❖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类) ❖ 3.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 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ⅠB类) ❖ 4.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未明确) ❖ 5.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 防锁骨下静脉狭窄。(ⅠA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20页
(2)应该定时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敷料。更 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 透明敷料为1-2次/周,假如纱布或敷料出 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马上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21页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 应该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28页
(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留导管必要性 进行评定, 不需要时应该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29页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 尤其是不应该为预 防感染而定时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 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30页
第13页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
程。置管时应该恪守最大程度
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该
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
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14页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认 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 尽可能防止接触穿 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 该马上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15页
(3)置管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具和 各种敷料必须到达灭菌水平。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第16页
(4)选择适当静脉置管穿刺点, 成人中心静 脉置管时, 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可能防 止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指南第 Nhomakorabea7页(5)采取卫生行政部门同意皮肤消毒剂消毒 穿刺部位皮肤,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 方式消毒, 消毒范围应该符合置管要求。消 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 消毒待干后, 再进行置管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感染预防要点。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
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
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

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
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
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自穿刺点
有内向外以同心圆的方式消毒。

消毒范围应当符合要求。

消毒后皮
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
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时。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
出汗、穿刺点初学、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
为一次/两天。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

松动、课件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

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应75%酒精或含碘消
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是,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
湿或者浸泡在水里。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
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

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
尽快拔除导管。

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

不要是应当尽早
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

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
导管和动脉导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