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第一章柔然汗国的发展简史

《中华姓氏通史》中云:“茹姓,望出河内,源自柔然”。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柔然是“北朝北境外的强国。”是的,让我们跨越遥远的时空,去回溯1600多年前中国纷争的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长城之外,大漠南北的柔然人,在万里苍苍的蓝天下,茫茫草原上曾创立了雄据北方的柔然汗国,它的疆域之大可与当年匈奴并论,它的时间之

长也有150余年之久,它是当时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烁于北方的一颗巨星。柔然—茹姓的氏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曾经悲壮和辉煌的历史,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第一节柔然民族的形成

据《通鉴》、《通史》与诸多权威经典史书所载而译:

始祖木骨闾

三世纪中叶,在北魏建国〔公元386年〕前的100多年时,北魏皇帝拓拔鲜卑的先祖神元皇帝力微〔卒于公元277年〕任部落首领时的后期,其部下的骑兵在一次战斗中捕获一个不知道自己姓名的幼童作奴隶,因其头秃,故给起名叫木骨闾。木骨闾长大后,身材魁伟体格健壮,勤奋吃苦,后被免去奴隶,升为骑兵。

公元308年猗卢作为拓拔鲜卑的首领被晋封为代国王统领三部时〔公元304—316〕,木骨闾不甘心为鲜卑卖命,被迫找机会逃走,并在先后于广漠溪谷间集合逃亡者一百余人一起投奔漠北,后又到阴山之北的意辛山一带投依纥突邻部,还在那里当上了一名军官,并娶妻生子。

木骨闾的后世子孙,因“郁久闾”是“木骨闾”的变声,音相近,故以“郁久闾”为姓,此姓为柔然王族,源于拓拔鲜卑。

二世郁久闾车鹿会

木骨闾去世后,他的儿子车鹿会勇健,始有部众,自立一部,号称“柔然”。

柔然”部落自此而立。当时的部落首领称为大人。“柔然”一词,意为“聪明,贤明,法则。”今还可引申为温柔、和谐、自然之美。

柔然是柔然人的自称,其他如“芮芮”、“柔蠕”“蠕蠕”都是外族人对其的贬称。

当时,柔然役属于北魏,每年向北魏岁贡“马畜貂皮”“冬则徒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魏书》〕三世郁久闾吐奴愧

车鹿会去世,其子吐奴愧立。

四世郁久闾跋提

吐奴愧去世,其子跋提立。

五世郁久闾地粟袁

跋提去世,其子地粟袁立。

六世,一分为二:郁久闾匹候跋

郁久闾蕴纥提

地粟袁去世,其长子匹候跋居东部,所统柔然之原游牧地区,约为今内蒙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次子蕴纥提居西部,所统河套以北以西,并扩展到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后蕴纥提转投附于前秦符坚所属刘卫辰部。

公元385年秋,前秦部将刘眷大破柔然别帅胏渥掠“获牛羊数十万头”。

公元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公元391年冬,北魏主拓拔珪向柔然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因粮尽而杀副马为食,在大碛南床山〔今蒙古国境内的席勒山〕大破柔然,“虏其半部”〔《魏书》〕,魏将长孙嵩在平原川大破柔然别帅屋击,掳而杀之。魏将长孙肥追匹候跋至漠北涿邪山〔今蒙古国南部的尼赤金山〕,匹候跋率部降魏。长孙肥还掳蕴纥提的儿子曷多汗及曷多汗兄诘归之、社仑、斛律等宗族数百人。蕴纥提在上郡跋那山〔今内蒙包头西〕降于魏。〔《魏书》〕

后魏主拓拔珪将蕴纥提及其诸子迁入云中,将其部众分配诸部〔《魏书》〕而将匹侯跋部宽大的仍

让其居留在漠北草原。此时柔然重新臣属于北魏。

第二节雄居北疆的柔然汗国

编年史

一、郁久闾社仑丘豆伐可汗〔在位:公元402—410年〕

郁久闾诘归之

郁久闾斛律蔼苦盖可汗

郁久闾曷多汗

太和十九年〔公元394年〕,蕴纥提的儿子社仑、曷多汗、斛律等弃父率部西走,魏将长孙肥追至跋那山,曷多汗及大部分人阵亡,仅社仑、斛律率余部数百人投奔叔父匹候跋,被匹候跋安置在500

里以南处,并令其四个儿子监视他们。不久社仑又设计杀死匹候跋,尽并其部。而匹候跋的儿子启跋、吴颉等16人归附北魏,被魏道武皇帝封为安远将军。

社仑恐惧北魏报复,又连掠五原〔今内蒙马颜卓尔盟五原〕以西诸部后远遁大漠以北。为壮大声势与建立共抗北魏的统一战线,社仑首先采用了与后秦姚兴和亲联盟,于公元402年一月与魏军大战于河曲,柔然败后,社仑退回漠北。当时漠北水草丰茂的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为斛律为主的敕勒诸部所占,斛律首领倍候利趁社仑刚被北魏击败,就乘机率兵击溃了社仑。但是倍候利等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后患,分其庐室,妻其妇女,并安息不起。”社仑趁此就收集残部,得千余人,在一个早上向倍候利发动突然袭击。倍候利措手不及,结果其部十分之七八的人被杀或被俘。接着社仑在投降了柔然的敕勒别帅叱洛候的引导下,攻破了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肥美之地,势力大振。

尔后,有一个十分富强的匈奴余部,其首领拔也鸡率部进攻柔然,双方在额根河〔今鄂尔浑河〕展开了一场鏖战,最后社仑大破拔也鸡“尽并其部”〔《魏书》〕,后又征服了高车国。自此,柔然越发强盛,整个蒙古草原及其周围的部落“尽苦其寇抄”纷纷降附。

接着为了柔然的壮大发展,社仑学习汉人和北魏,开始建立组织制度。

原先,柔然人行军赶畜群时,让母牛在前,犍牛〔公牛〕在后,而母牛走得慢或伏地不起,往往无法前进,有其他部落的人教他们让犍牛在前,柔然人不听,还说什么“母牛不能行,何况它的儿子呢?”始终也不肯试一试。因此柔然的畜群常常被敌人掳去。故为了发展,社仑决心进行改革,规定:

1、1000人为一军,每军置军将一人。

2、100人为一幢,每幢置幢帅一人。

3、战斗中力战有功者,掳获物得归私有。

4、作战不力者,痛加鞭打;临阵退却者,则“以石击其首而杀之”。

5、改用羊屎〔蛋〕记兵数为刻木记数。

6、在外交上社仑采取了与南朝及中原诸国友好结盟,取别对待,远交近攻,和战结合的策略。

7、建立国家,领袖自号可汗。

社仑通过这些改革和治理,使柔然迅速壮大起来,并很快统一了数十个部落和国家。

是时也,柔然“士马繁盛,雄于北方”“旁侧小国皆羁属焉”〔司马光《资治通鉴》〕。其疆域,西至新疆准葛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东接朝鲜,北到今东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南临阴山及长城之北。公元402年正月,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建王庭于今蒙古国的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宋书"索虏传》〕至此一个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强悍的柔然汗国,在“天苍苍,野忙茫”的万里北疆崛起。在四至六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柔然与北朝、南朝形成了三分神州的壮观局面。

在古代历史上,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的最高领袖均称可汗,但此称号均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领袖社仑称之的丘豆伐可汗。

社仑是柔然古国的英雄,他使柔然脱离了蒙昧野蛮的原始社会时代,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开辟了柔然历史的新纪元,是柔然社会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郁久闾斛律蔼苦盖可汗

斛律蕴纥提子,社仑弟,在位:公元410—414年。

公元410年,社仑去世后继位。义熙十年〔公元414年〕五月斛律可汗将要嫁女于燕。斛律的哥哥诘归之的儿子步鹿真对斛律曰:“幼女远嫁,忧思请以大臣树黎等为媵〔音映,随嫁〕”。斛律不许,但步鹿真出去后,反而对树黎说:“斛律欲以汝为媵,远适他国”。树黎一听就害怕起来,便与步鹿真谋,使勇士夜伏于斛律穹庐之后,伺其出而执之〔捉住〕,与其女皆送于燕。

三、郁久闾大受步鹿真可汗

斛律之侄,诘归之之子,在位:公元414的三个月

公元414年,步鹿真可汗即位后,因树黎在为他夺取汗位中立了大功,便把柔然汗国大政全部交付于树黎管理。但步鹿真即位三个月后,国内就发生了动荡。原来高车国有个叫叱落候的将军,当年曾背叛高车国王,暗地帮助社仑消灭了高车国。社仑为此十分感谢叱落候,让他当了柔然大官。而步鹿真并不尊重叱落候,还和社仑的儿子度拔一起潜入叱落候家,并与其小老婆勾搭成奸。这小老婆知叱落候准备另举社仑的继父仆浑之子大檀为可汗,她便将此事密告给步鹿真。步鹿真听后大怒,遂发兵8000骑,包围了叱落候家,叱落候见事已败漏,就烧毁了所有的财宝后自杀。步鹿真接着率兵去攻打大檀,经过一场血战大檀获胜,抓住了步鹿真和度拔并将其绞杀,遂之大檀自立为可汗。

四、郁久闾大檀牟汗纥升盖可汗

仆浑之子,在位:公元414—429年。

公元414年,大檀即位称号为牟汗纥升盖可汗〔意思是胜利之王〕。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将领,曾统领别部镇西部边界,颇得民心。

大檀在位期间,北魏为了统一南北,连年进攻柔然,而柔然是游牧国家,为了财富也不断地劫掠北魏边界,双方战争频繁而残酷。

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在位时,大檀摔众袭击北魏,拓拔嗣亲自出征,大檀随既遁走。

公元423年,魏明元帝动用上百万人力在北部边境修筑了从河北赤城西行到五原长达两千余里的长城,以保卫重镇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北魏又于长城及黄河沿线设置十戍镇(分别沃野镇、高平镇、柔玄镇、怀荒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统万镇、禦夷镇、薄骨律镇),驻防重兵,以抵御柔然进攻。

公元424年,刚即位的魏太武帝拓拔焘亲自率领轻骑进攻柔然,3月2日在云中〔今蒙古国托克托县〕和柔然骑兵相遇。大檀依仗熟悉地形,指挥柔然骑兵迅速把北魏部队包围了五十层,拓拔焘被围在了中心。柔然骑兵的马头之间紧紧相挨,形成了一堵又一堵望不到边的围墙,北魏士卒恐惧万分,躁动不安,而拓拔焘颜色不变,镇定自若,众人见状,也都振奋起来,奋力作战,射死了柔然的部帅于陟斤,大檀可汗只好罢兵。关于此次战争的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大檀之弟大那与社仑争夺汗位时,大那失败后投奔北魏,而这次柔然部帅于陟斤正是大那的儿子,士兵们对他不信任,发生了兵变,拓拔焘才得以逃脱重围。

公元429年4月,北魏拓拔焘兵分东西两路大举进攻柔然,拓拔焘驾车出东路,向黑山进发;北魏平阳王长孙翰率兵出西路向大娥山进发。5月,北魏进之栗水〔今蒙古国克鲁抡河〕,大檀率众西奔。而大檀弟黎先在东路和长孙翰的军队相遇,被长孙翰纵骑兵袭击,死亡数百人。大檀闻听此信,为之震撼,将其族党,焚烧庐舍,绝迹西走,不知去向。于是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遍野,无人收拾。6月,拓拔焘进军到菟园水〔今蒙古国图拉河〕,此地距平城〔大同〕3700里。然后,分兵搜讨柔然余部,东至翰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西5000余里,南北3000里,原来被柔然降附的高车诸部也趁机反叛,与北魏军一同攻击柔然人,迫使柔然人30万人、战马百万余匹归降北魏,大檀因兵败国落,忧愤发病而死。

五、郁久闾吴提敕连可汗

大檀子,在位:公元429—444年

公元429年10月,大檀死后,其子吴提继任称敕连可汗(敕连是神圣之王)。

敕连可汗即位后,自知国家力量薄弱,遂于公元431年派遣使者到北魏都城平城求和。北魏也因连年用兵,〔在两年期间北魏南御宋兵东灭北燕西灭夏国和北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疲惫不堪,需要修养休息,故答应柔然求和。

公元430年,敕连可汗部下20余人在巡逻时误入北魏境内,被北鄙候擒获。北魏太武帝拓拔焘闻讯,为表示两国友好,对这20人赏以衣服全部放还。吴提对此非常感激,并向北魏遣使朝贡。

公元434年2月,吴提娶拓拔焘的女儿西海公主为妻;而后拓拔焘则纳吴提的妹妹做夫人,后进左昭仪,吴提派遣其史秃鹿傀及左右数百人护送其妹到平城,并献马2000匹,拓拔焘大喜,对秃鹿傀等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从此,两国保持良好的睦邻友好关系很长时间。此后,两国围绕争夺西域的问题,又接连不断的发生武装冲突,双方各有胜负。

公元444年9月,敕连可汗吴提病死。

六、郁久闾吐贺真处罗可汗

吴提子,在位:公元444—450年。

公元444年,吴提之子吐贺真继可汗位,称号为处罗可汗(意思是唯一之王)。

公元449年初,北魏向柔然发动大规模进攻,兵分三路:北魏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西道;拓拔焘自领中道出诼邪山。吐贺真的部帅尔绵他拔等率千余家投降北魏,吐贺真新立,恐惧远遁。。公元449年9月,拓拔焘又分兵两路进攻柔然国,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原计划按期会师于弗池。吐贺真调集了全国的精锐部队,将高凉王那的人马包围了数十重,那掘长围死守,双方相持数日,吐贺真数次挑战,均失利。吐贺真怀疑高凉王那以如此少的军队掘壕固守,必定有诈,一定是等待大军的到来,于是,他下令部队乘黑夜撤围远遁,高凉王那却紧追不舍,一直追了九天九夜,吐贺真更加害怕,丢弃辎重,向穹隆岭撤退。高凉王那收其辎重。尔后与拓拔焘会师于广泽。略阳王羯儿则收编了柔然国的百姓及牲畜百余万。从此,吐贺真的实力愈弱。

公元458年,拓拔焘再次率骑兵10万,车辆15万,北渡大漠,追击吐贺真。吐贺真随之撤退得更远,其部将莫弗乌珠驾颓率众数千人投降北魏,拓拔焘令刻石记之。

公元460年,柔然开始向西扩张,当年吞并高昌国。

公元464年7月,处罗可汗吐贺真病死。

七、郁久闾予成受罗部真可汗

吐贺真子,在位:公元450—485年,始建年号“永康”。

公元464年,吐贺真之子予成即位,称号为受罗部真可汗〔意思是仁惠之王〕。予成仿照中原王朝,建年号为“永康”。

公元470年,予成率军进攻于阗国,于阗派遣使者求救于北魏,说西方诸国都已被柔然吞并。而北魏以路途遥远为由,没有派兵援助于阗。柔然从此雄霸西域。

公元470年,予成率军进攻北魏,魏献文帝拓拔弘领兵迎战。双方在女水相遇,北魏选精兵5000人挑战柔然骑兵,另设部队于险要处埋伏。柔然兵只顾冲杀,误入北魏军的伏击圈,损失惨重,战死50000人,被俘10000余人,戎马器械更无法统计。战后拓拔弘将女水改名为武川,并作“北征颂”,刊石以记。

公元472年—473年,予成连续进攻敦煌,谋求切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

公元475年,予成派遣使臣向北魏求婚,遭到了北魏有司的拒绝,而拓拔弘则说:“朕要以信诚待物,不可拒绝也。予成知悔前非,遣使请和,求结姻缘,安可孤其款意?”有司却违抗旨意,对柔然使者的求婚依然拒绝。予成遭此闭门羹后,不在提求婚事宜。

公元476年2月、5月、8月、11月予成4次派遣使臣与北魏讲和。

公元477年4月,予成派遣莫何去汾比拔等人到北魏贡献良马、貂裘等物。比拔说:“伏承天朝珍宝华丽其积,求一观之”。魏孝文帝拓拔弘命令拿出皇宫的珍玩、金玉、文绣、器物、御厩文马、奇禽、异兽及人间所宜用者,列之京肆,供比拔等观赏。比拔观后,对其他人说:“大国富丽,一生所未见也。”

公元478年2月,予成又派遣比拔等向北魏朝贡,并再次求婚。魏孝文帝同意了,后予成虽连年进贡,但始终未按婚姻程序办事,所以求婚也停下来了。

公元485年,受罗部真可汗予成病死,在位21年。

八、郁久闾豆仑伏名敦可汗

予成子,在位:公元485—492年,年号“太平”。

豆仑生性残暴好杀,他的大臣侯医、石洛后多次上书,劝他结交邻国,尤其不要攻掠中原。豆仑不仅不听,反而愈加恼怒,诬陷石洛侯谋反,将他残杀,并灭其三族。部下见豆仑如此不仁不义,遂生反意。公元487年8月,魏孝文帝派遣阳平王颐、左仆射陆睿率斛律桓等十二将、70000骑兵攻击柔然。柔然内部的原高车国的伏罗至罗趁机率部100000人脱离柔然,自立为王,向西进发。

豆仑亲自统兵出浚稽山而后向西追击;并命其叔父那盖出金山向西南方向追击。在遇伏落至罗的的多次交战中,豆仑屡战屡败,而那盖则多次获胜,柔然部下都以为那盖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共推那盖为可汗,那盖不从,他说:“我为臣不可,焉能为主?”于是众人齐心协力于公元492年杀了豆仑及其母亲,并将二人的尸体展示给那盖看,那盖只好继承汗位。豆仑可汗在位七年。

九、郁久闾那盖侯其伏代库者可汗

豆仑的叔父,在位:公元492—506年,年号“太安”。

公元492年,那盖即可汗位,称号为侯其伏代库可汗〔意为快乐之土〕改年号为“太安”。

公元506年,侯其伏代库可汗病死,在位15年,其子伏图袭位。

十、郁久闾伏图陀汗可汗

那盖子,在位:公元506—508年,年号“始平”。

公元506年,伏图即可汗位,号称陀汗可汗〔意思为条理分明之王〕改年号为“始平”。同年,伏图派遣使者纥溪勿六跋到北魏进贡,请求通和,魏宣武帝元恪通过有司敕勿六跋说:“柔然远祖社仑是北魏叛臣,往者包容,暂时通使,今柔然衷微有损畴日—通和之事,未容相许。若修蕃礼,款诚昭著者,当不孤尔也。”

公元507年,伏图又派遣勿六跋为使者奉函书一封,并贡献貂裘等物,北魏宣武帝元恪不纳,依前喻遣。

公元508年,伏图率兵西征高车国,被高车国王弥俄突俘获,后被杀。陀汗可汗在位2年。

十一、郁久闾丑奴豆罗伏跋豆伐可汗

伏图子,在位:公元508—520年,年号“建昌”。

公元508年,伏图之子丑奴即可汗位,称号为豆罗伏跋豆伐可汗〔意思为威名远扬〕改年号为“建昌”。丑奴在位期间北魏已经迁都洛阳,柔然与北魏的战争少了,所以柔然此时的国力有所增强,这对于居于北魏的柔然人是个极大的鼓舞。

公元509年,迁到济州的柔然人乘北魏冀州刺史王元愉起兵之际,发动起义反抗北魏,越过黄河,北上攻取郡县。

熙平元年,丑奴为了替父亲报仇,率军西征,打败了高车,俘获高车王弥俄突并杀之。

公元511年,丑奴派遣沙门洪宣为使臣,到洛阳向北魏奉献珠宝和佛像。高僧法爱曾在柔然担任国师。公元515年丑奴派遣使者向南梁贡献良马、貂裘等物。

公元516年二月,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丑奴派遣使臣俟斤六比建、纥奚勿六跋、巩顾礼为使臣,到洛阳朝贡。

丑奴迷信巫术。原先,豆仑死后,那盖为柔然可汗,当时伏图纳豆仑之妻侯吕陵氏作自己的妻子,生下祖惠、丑奴、阿那瑰等六人。丑奴即位后,祖惠突然失踪,经四处寻找,仍毫无音信。丑奴有个部下名叫屋引副升牟,他的妻子名叫地万,年方二十,却是个老练的巫婆。地万说:祖惠已经升天,而她能够让祖惠回家。丑奴及其母亲吕陵氏非常相信地万,于是,仲秋之夜,地万在大泽中施帐屋,斋戒七日,祈请天神,过了一夜,祖惠突然出现在帐中,自云一直住在天上,丑奴母子三人相见,悲喜交加。于是丑奴将此事宣告柔然全国,称地万为圣女,并授予地万的丈夫屋引副升牟爵位,并赐牛、马、羊3000头。地万既是巫婆,又有姿色,丑奴对她宠爱有加,信用其言,乱其国政。几年过后,有一天母亲问祖惠有关天上的事,祖惠吐了实话,说:“前些年我一直住在地万家,不曾上天,上天的话是地万教的。”母亲将祖惠的话如实转告丑奴,丑奴却笃信地万,不信祖惠之言。然而地万得知此事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挫,故进谗言挑唆丑奴杀了祖惠。丑奴母亲吕陵氏因而与他渐渐产生隔阂。

公元520年,吕陵氏派遣莫合去汾具列等人绞死了地万,丑奴闻之大怒,欲杀具列等人。当时正好阿至罗部落入侵柔然,丑奴率兵迎敌,战败而归,被其母吕陵氏和大臣杀死,并立丑奴弟阿那瑰为可汗。

十二、郁久闾阿那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

公元520年9月,阿那瑰即可汗位,称号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瑰刚即位十天,其族兄俟力发示发为争夺汗位,率众数万围攻,结果阿那瑰战败。尔后,阿那瑰同其弟乙居伐轻骑南走投奔北魏。北魏孝明帝封阿那瑰为朔方郡公、茹茹王,并在洛阳专为阿那瑰设燕然馆居住。当时的杂曲“阿那瑰”描述了阿那瑰在洛阳出行的盛况云:“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视长平板,驱马渭桥来。”

十三、郁久闾婆罗门弥偶可社句可汗

阿那瑰离开柔然后,其从兄婆罗门率兵10万击溃了示发,自号为弥偶可社句可汗〔意思为安宁之王〕,从而,形成了柔然同时存在两个可汗的局面。

公元521年2月,魏孝明帝派遣使臣牒云具仁前往柔然,意欲让婆罗门迎回阿那瑰,恢复他的可汗位,然而婆罗门殊自傲慢,无逊避之心。他准备派遣大官莫何去汾、俟斤丘升头等六人率兵2000随具仁同会洛阳迎接阿那瑰。

公元521年5月,具仁返还北魏,与阿那瑰论及此事,阿那瑰考虑之后表示,不敢接受婆罗门的迎接。仍留在北魏。

公元521年6月,婆罗门被高车国敕勒部落驱逐,遂率部十万也投奔北魏。12月婆罗门被安置在敦煌〔当时阿那瑰被安置在溯方北〕而后婆罗门寻与部众谋求投奔厌哒,因为厌哒的三个妻子都是他的姊妹。

公元522年,婆罗门率部叛离北魏,后抢掠凉州,婆罗门被北魏军队擒获归于洛阳,两年后,死于洛阳燕然公馆。

公元521年9月,阿那瑰兄长俟匿伐米到达溯方,请求阿那瑰回归柔然,执掌大权,魏孝明帝同意。此后阿那瑰重新统治柔然,在阿那瑰的治理下,柔然迅速强大起来。

公元523年,阿那瑰在柔玄、怀荒两镇之间集结兵力30万,扣留北魏的使臣驱掠北魏的人口2000,马、牛、羊数十万余头后,回归漠北。当北魏百姓遭柔然军队抢掠时,怀荒镇居民请求将于景发给粮食,被于景拒绝,于是,愤怒的百姓杀了于景,开始了六镇大起义。公元624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后裔破六韩拔陵,杀死镇将,成了起义军领袖。白道〔今呼和浩特北〕一战,起义军全歼北魏军队,使得北魏政权上下恐慌。

公元525年,北孝明帝元诩请求柔然阿那瑰出兵协助镇压起义军。阿那瑰率兵十万从武川镇西向沃野进攻,击溃了破六韩拔陵所率义军。阿那瑰乘机抢掠扩充势力迅速占领了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然后又击败了因内乱而衰弱的高车国。此时的柔然国处于最强盛的时期,傲视邻国,雄距北疆。北魏灭亡后,分成东魏和西魏,国力日益衰弱。于是,高欢、宇文泰等争相巴结柔然,与阿那瑰结好。而阿那瑰巧妙周旋各国之间,分别与东魏西魏通婚,以示友好。譬如:

〔1〕西魏文帝元宝炬把魏孝武帝时的舍人元翌公主的女儿改为化政公主,然后嫁于阿那瑰之弟塔寒为妻。

〔2〕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原配皇后乙佛氏,温柔贤惠。但元宝炬为了与阿那瑰结为秦晋之好,决心要娶阿那瑰之长女茹茹公主为正室,便废掉了乙佛氏的皇后位,让她到麦积山出家为尼,后又带乙佛氏自杀,时年31岁。于是,茹茹公主便成了西魏的正宫皇后〔魏悼后〕史载茹茹皇后聪明绝伦,美丽异常,但性格倔强,到西魏后,终生不讲汉语。〔中央台四套国宝档案曾在2005年5月份连播数日〕〔3〕公元540年,东魏的大丞相、天柱大将军高欢曾把常山王高鹭的妹妹乐安公主改封为兰陵郡长公主,然后嫁给阿那瑰之子庵罗辰为妻。

〔4〕公元541年,阿那瑰将其孙女邻和公主嫁与高欢的第九个儿子高湛为妻,派遣特使送女于晋阳。高湛后为北齐武成帝,公元561—565年在位

〔5〕公元546年,东魏的高欢为了瓦解西魏与柔然国的军事联盟,派遣使者前往柔然为自己的长子高澄求婚,岂料,阿那瑰说:高丞相如果是为自己求婚的话才可以联姻。在妻子娄昭君的劝说下高欢迎娶了茹茹公主。阿那瑰之所以坚持将公主嫁给年近五十的高欢,大概是为了赢得一个长辈的身份,也可能是对高澄是否能继承高欢的地位缺乏信心吧!阿那瑰派遣他的弟弟秃突佳护送女儿,并表示说:什么时候看见了我的外孙你什么时候再回来。茹茹公主来到晋后,娄昭君又将自己居住的正室让给公主居住,高欢为此激动地跪谢妻子的大度。茹茹公主性格严肃刚毅,终身不肯说汉语,身边妻妾成群美女如云的高欢为了他的国家利益却不得不善待公主。有一次,高欢生病,不能前往公主的住处,秃突佳知道后口出怨言,高欢便立即抱病登车前去探望公主。不幸的是,第二年高欢就病死了。

这个时期,北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阿那瑰抓住了当时稳定的局面,开始整顿内政,依照汉族的传统建制,改革管制,立年号。阿那瑰同时还重用汉人淳于覃,封他为秘书监、黄门郎,执掌文墨。另外,阿那瑰学习汉人的做法,首次在张掖附近建造了城廊,名叫“木末城”作为柔然的聚居点以防备高车国的进攻。从阿那瑰开始,柔然国建立了农业。

公元552年,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的原柔然国的锻工—突厥部日益壮大起来,其首领土门〔称伊利可汗〕向阿那瑰求婚,被阿那瑰拒绝了,于是土门联合高车国,突然向柔然发起进攻,阿那瑰率部迎敌,战败后自杀身亡。

十四、铁伐、登注、库提庵、罗辰、邓叔子可汗

〔时间:公元552—555年〕

阿那瑰死后,其子庵罗辰同柔然王室逃到北齐,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部也成了两部分:

〔1〕东部的柔然立阿那瑰的堂侄铁伐为可汗,不久,铁伐可汗被突厥部击败而后投奔北齐被安置在马邑川〔今山西朔县〕一带。公元553年,铁伐可汗被契丹族人刺杀身亡。铁伐可汗死后,他的父亲

登注被立为可汗,在位不足1月,就被大人阿富提等刺死。以后,众人又立登注的儿子库提为可汗。当时突厥再次进攻柔然,北齐宣帝率兵迎敌,接应柔然,11月,库提被北齐废掉,在位九个月。北齐又立阿那瑰之子庵罗辰为柔然可汗,公元554年3月,庵罗辰叛离北齐,逃回漠北。

公元555年庵罗辰由于不断受到突厥的攻击,无法力足,率领1000多部众南奔关中,投奔西魏。〔2〕西部的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汗他是阿那瑰的叔父。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率领部队击溃了西部柔然,邓子可汗率领余众投奔西魏。

西魏尽管优待邓叔子〔给予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挡不住突厥使者的逼迫,终于将邓叔子和庵罗辰可汗以下3000柔然人交于突厥使者,被残杀于西魏都城长安的青门外。柔然国从此灭亡。剩余的柔然人一部分辗转西迁到了欧洲的拜占庭国,称作阿瓦尔族;另一部分柔然人则留在了漠北,逐渐融合到突厥契丹的部落中。

从公元402年到555年茹茹柔然国共存在了153年,遭北魏进攻二十二次,进攻北魏二十次,并时战时和。经历了18个可汗,其中病死7个,被突厥杀死2个,自杀1个,忧愤而死一个,其余7个死于内部残杀。

柔然人建立的茹茹〔柔然〕国挺立在大漠塞北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它先是打败了中原的宗主王朝,然后又征服了周边地区的各族政权,把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扩大到了亚洲和欧洲,当我们吟诵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追忆1600年前的茹氏祖先的那段惊天动地历史时,应该感到自豪。

蒙古汗国世系

蒙古汗国世系 (孛儿只斤氏) 蒙古汗国世系(1206-1635) 1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 2 睿宗拖雷监国(太祖四子)1227-1229 3 太宗窝阔台(木亦坚汗,太祖三子)1229-1241 4 乃马真皇后监国(太宗后)1241-1246 5 定宗贵由(库裕克汗,太宗长子)1246-1248 6 海迷失皇后监国(定宗后)1248-1251 7 宪宗蒙哥(睿宗长子)1251-1259 8 世祖忽必烈(薛禅汗,睿宗次子)1259-1294 9 成宗铁木耳(完者笃汗,世祖次子裕宗真金的第三子)1294- 1307 10 武宗海山(曲律汗,1307-1311 世祖次子裕宗的次子顺宗答啦麻八剌的次子) 11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顺宗三子,武宗弟)1311- 1320 12 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仁宗次子)1320-1323 13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裕宗长子显宗甘麻剌的长子)1323- 1328 14 天顺帝阿速吉八(剌察八黑汗,泰定帝长子)1328 15 明宗和世剌(呼图克图汗,武宗长子)1328-1329 16 文宗图帖睦尔(扎牙笃汗,武宗次子)1329-1332 17 宁宗懿麟质班(超克图汗,明宗次子)1332 18 惠宗妥欢帖睦尔(乌哈克图汗,明宗长子)1332-1370 北元世系: 19 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必里克图汗,惠宗长子)1370-1378 20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惠宗次子)1378-1388 21 恩克卓哩克图汗(天元帝长子)1389-1392 22 额勒伯克汗(天元帝次子)1393-1399 23 坤帖木儿汗(额勒伯克汗长子)1400-1402 24 鬼力赤汗(额勒伯克汗次子)1402-1408 25 额勒锥特穆尔汗(本雅失里,额勒伯克汗弟)1408- 1413 26 德勒伯克汗(答里巴,额勒锥特穆尔汗之弟)1413-1415 27 斡亦喇台汗(额森虎,鬼力赤汗子)1415-1425 28 阿岱台吉汗/岱总汗(阿岱,太祖弟合萨尔后裔)1425-1438 29 达达汗(脱脱不花王,1438-1451 脱古思帖木儿的第三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的儿子阿寨台吉的长子,额勒伯克汗侄) 30 麻儿可儿汗(马古可儿吉斯,达达汗第三子)1454-1465 31 摩伦汗(脱古思太子,达达汗四子)1465-1466 32 孛罗忽汗(孛罗忽,摩伦汗子)1466-1474 33 满都古勒汗(满都鲁,阿寨台吉的第三子,达达汗弟)1475- 1479 34 大元大可汗/达延汗(巴图.蒙克,阿寨台吉次子阿葛巴尔济济农子1480- 1517 哈尔古楚克台吉子博勒呼济农〔巴颜孟克〕之子) 35 塞音阿拉克汗(阿尔苏.博罗得,达延汗三子)1517-1519 36 阿剌克汗(博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的长子)1519- 1547 37 库登汗(达赉逊,阿剌克汗长子)1548-1557 38 俺达汗(俺达,博罗得第二子)1549-1581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张西平 当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王公大会推为成吉思汗后,在欧亚大陆之间,一个马背上的草原帝国迅速崛起。随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正式建立,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畅通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所横亘的无际的沙漠和绵延的群山再也挡不住响着驼铃的商队,驿站的建立更是为中西交通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正是在蒙古时代,中国才第一次真正为欧洲所了解。” 柏郎嘉宾的《蒙古史》 (L’Yatoria Mongslorum) 约翰?柏郎嘉宾(Jean PlanoCarpin),意大利的神甫。在蒙古的铁骑横扫东欧以后,1245年他奉英诺森(Innocent)教宗之命出使蒙古,试图了解蒙古的军事动向,修复蒙古帝国和欧洲的关系,以消解笼罩在欧洲人心中的对蒙古人的恐惧与惊慌。经过长途跋涉,身体略胖且年事已高的柏郎嘉宾奇迹般地到达了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剌和林(Karakorum),并参加了 贵由(Güyük )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教宗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的里昂。 柏郎嘉宾返回欧洲后所写的《蒙古史》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关于蒙古人的著作,他在对东方和中国介绍的“可靠性和明确程度方面,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首屈一指和无可媲美的”。这本书之所以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以下两点: 第一,实地考察,材料翔实。柏郎嘉宾在蒙古帝国生活了三年多,书中的记载绝大多数是他亲眼所见,即便是一些有关蒙古和中国的历史情况,也都是那些多年生活在蒙古的西方人告诉他的,如乌克兰人、法兰西人等,可信度很大。《蒙古史》的这一特点,使它和以往西方的那种口头相传的游记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第二,态度公允,评价客观。虽然柏郎嘉宾是一位方济格会的传教士,但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以一位传教士的精神面貌来介绍蒙古人”,他也“没有为读者们提供一些过分臃肿的教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 (一)蒙古语言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对道教的政策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对道教的政策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呈现出异常兴盛的局面,它们并没有因为不同民族间相互征服和战争泯灭,反而由于蒙古民族对拥有上述某种或多种宗教的地区的征服或侵扰而使该教呈现向外扩张和传播的态势,这正是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奉行了对诸种宗教尽行尊崇优礼的政策结果。尽管如此,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前景下,其优礼诸教的政策在就具体某一宗教说,还是有所侧重。 《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注释:《元史》卷二0二〈释老传〉)。成吉思汗虽未得“长生之药”,但“深契其言”。从而对丘处机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丘处机当时为全真道教之领袖,具有很大的势力和很高的威望。在金朝,由于北方人民与金朝统治者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有很多人加入道教,寻找安慰寄托,于是全真派“声威大振,门徒日增”,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而丘处机更是威望极高,时人评说:“在金之季,中原板荡,南宋孱弱,天下豪杰之士,无所适从,而重阳宗师长春真人,超然万世之表,独以无为之教,化有为之士,靖安东华,以待明主,而为天下式(注释: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工〈重修集贤官碑〉)。” 蒙古进入华北,金朝迁都开封,山东成为蒙、金、宋三方面角逐之地,等待时机的丘处机自然也就成了三方面争夺的对象,“随处往往邀请”。当成吉思汗派人前来宣召,他了解到成吉思汗“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注释:《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决定应召赴中亚谒见成吉思汗。于是成吉思汗通过丘处机将这支具有一定政治势力的道教组织拉到蒙古一边来。另一方面,抬高道教,优礼丘处机,有助于改善蒙古人形象,而丘处机又消弭了人民的反抗,巩固了蒙古在华北的统治。蒙古军在灭金时,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民罹俘戮,无所逃命”。活下来的人又被蒙古贵族虏为“驱口”。在此情况下,原本活动于北方的农民起义军红袄军把斗争的矛头由反抗金朝统治转向蒙古贵族,使其在华北的统治极不稳固。受到成吉思汗恩宠的丘处机回到中原,看到这种情况,便“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馀,由是为人奴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注释:《元史》卷二0二〈释老传〉)。丘处机这种释奴为良的措施,不仅使许多人免于被杀或当奴隶,更重要的是以此弭止了人民的反抗,对缓和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蒙古在华北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传 拓跋焘(408—452),字佛貍,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在拓跋焘统治期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跋焘生于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为太宗明元皇帝长子。母杜氏,魏郡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人,太宗即位,封贵嫔,泰常五年(420)卒。泰常七年(422)四月,拓跋焘受封为泰平王,是年,因明元帝长期服用寒食散染疾,难理朝事,拓跋焘遂以皇太子身份临朝听政,成为摄政王。明年,太宗病故,十一月,拓跋焘正式即位称帝。 其时,北魏王朝经拓跋圭、嗣父子两代的经营,统一大漠,东破库莫奚,西败高车,大胜后燕慕容氏,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正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进击南朝。然而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赫连夏称雄关中,匈奴别种卢水胡建立的北凉盘踞河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割占陇右,辽东则有冯跋建立的后燕,北方的柔然更是不断犯界侵扰,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强硬的对手。同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亦虎视眈眈,公元424 年,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一面改革内政,整顿吏治,督课农桑,在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局面,史称“元嘉之治”。一面积极筹划北伐,力图收复武帝刘裕北伐时所丢失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河南之地,形成对北魏王朝的又一个威胁。因此,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北伐柔然,西征大夏拓跋焘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柔然。柔然,《魏书》称蠕蠕,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约在五世纪初,建立起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便不断侵扰,蠕蠕犯塞”的记载史不绝书。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故都。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他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九月,拓跋焘大集士卒,治兵于东郊,准备北征。十二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今内蒙古凉城东北),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明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大举北伐,东西五道并进,大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并没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始光二年(425),夏主赫连勃勃死,子昌继位。先是,赫连勃勃立太子赫连璝,后欲废璝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璝于是攻杀伦,三子太原公昌又率兵攻杀璝,勃勃即以昌为太子,及勃勃死,昌遂得继位。拓跋焘闻知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遂乘机西伐。始光三年(426)九月,以司空奚斤领一军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宋兵将军周几领一军袭陕城(今河南陕县西),进逼关中重镇长安。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行至君子津(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九十公里黄河处),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今陕西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

可萨突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书名:可萨突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027-7 定价:30.00元 作者简介: 桂宝丽,女,回族,1977年7月出生,中国社科 院历史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 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时期欧 亚草原游牧民族史,博士论文题目为《可萨史研究》。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种,本书主要叙述6—11世纪活跃在欧亚大草原西部的可萨突厥人的历史与文化。可萨人(Khazars),也称为哈扎尔人,6世纪后期作为西突厥汗国的属部出现在南俄罗斯草原。西突厥汗国覆亡后,可萨人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大约在7世纪中叶,可萨汗国已是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个重要的国家。8世纪晚期到9世纪早期,可萨汗国的统治阶层皈依了犹太教。虽然统治阶层信奉了犹太教,但是对其他宗教采取一种中立而宽容的态度。宗教上的宽容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使得许多基督教徒、穆斯林、犹太人以及异教徒到可萨汗国经商或居住,促进了可萨汗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9世纪前期可萨汗国势力最为强大,占有西至基辅,东到花剌子模草原,北到伏尔加

世界范围内蒙古人所建政权-----诺盖汗国世系

世界范围内蒙古人所建政权-----诺盖汗国世系 14世纪末年形成,汗国人自称曼格特人。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都城为萨莱奇克城。约1556年统治集团两大势力内讧分裂,大诺盖汗国又称伊马尔公国,小诺盖汗国住库班河,后归并克里米亚汗国。还有阿拉腾乌尔多汗国等。1569年西部的领土为哈萨克汗国兼并,使得哈萨克汗国取得今西哈萨克斯坦。 诺盖汗国 诺盖汗1266---1298 查克1298---1300 布瑞1300---1325 卡尔.库楚克1325---1350 曼格特王朝 也迪该1369---1419

伊萨.贝格1410---1412 曼苏尔1412---1418 凯.库巴德1418---1426 努尔丁1426---1440 勃克卡斯1440---1453 帖木儿.伊本.努尔丁1440---1470 穆斯塔法1446---1460 奥斯曼1460---1466 阿里1466---1487 雅姆古尔赤.伊本.帖木儿1470---1500 穆萨.米尔咱?

施盖.伊本.穆萨1520 赛义德.雅克1520---1530 什格.马迈1530---1536 伊舍也? 玉素甫1536---1554 伊勒.米尔咱1550 伊斯马仪1554---1555 玉努斯1555----1556 大诺盖汗国 伊斯马仪1556----1564

提.阿赫马德.伊本.伊斯马仪1564---1578 米尔咱.乌鲁斯.伊本.伊斯马仪1578----1581 也尼? 伊斯特尔克.伊本1590----1613 颜.阿尔斯兰.米尔咱1613----1634 阿勒巴.米尔咱1613----1634 卡纳.米尔咱? 彻班? 德吉安.马姆伯特1772---1774 小诺盖汗国 卡兹姆.米尔咱1556---1590 巴尔.盖兹.阿尔斯兰1590---?

蒙古帝国的灭亡

一代强悍帝国的崩溃: 蒙古帝国的灭亡 1. 蒙古元朝被推翻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 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这次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残元政权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自立。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考点50个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欲统一全国。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三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夷陵之战后,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诸葛亮首先与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征伐南中,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孟获心悦诚服。南中的评定,促进了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7.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和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从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父子手里。 8.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制度。又称占田课田制,占田课田制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课田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是国家征收田租亩数,每亩纳粮八升。晋武帝的占田侧是以西周的井田制为模式的,在当时的土地私有制下是行不通的,其限制兼并的用意也难以实现。 9.八王平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10.五胡: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总称。汉魏之际,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被征服的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亦有因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者。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氏、羌、鲜卑五族,史称五胡。对北方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有贡献。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北方先后建立过十余个政权。11.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官民为避战乱而向江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史称永嘉南渡。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11年,匈奴兵破洛阳,俘虏怀帝,一引起地方动乱。而当时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于是大量地主挟族人及部曲南逃。东晋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侨郡。永嘉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开发。 12.祖逖北伐: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永嘉七年(313年),祖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上,率军向今安徽、河南地区进发,得到各地人民支持,先后战败石勒、石虎军队,胜利进军至陈留、封丘一带。时司马睿已称帝,恐祖逖势力强大,难以控制,派戴渊任总领北方六州诸军事,牵制祖逖,阻止北伐。祖逖深感北伐无望,忧愤而死。祖逖死后,原来收复的地区又相继失去。 13.桓温北伐:东晋桓温为收复北部失地而进行的北伐。桓温于公元354年、356年、369年,先后三次进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四个儿子,长子术赤的封地是后来的钦察汗国的原型;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是后来察合台汗国的原型;三子窝阔台的封地是后来窝阔台汗国的原型;四子拖雷的封地在蒙古本部,但其子旭烈兀在西征结束后受封波斯地区,后其在封地建立起伊利汗国。从此形成了蒙古帝国的在外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1242年--1502年) 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是四个汗国里面积最为辽阔的一个,为术赤次子拔都所建,其疆域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拔都把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入口处建立了首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罗斯诸公国与钦察汗国为藩属关系。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时,钦察汗国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而后俄罗斯开始崛起,蒙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金帐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甚少。东南欧,特别是钦察草原,是钦察人居住的地方。汗国的人口主要是钦察人、保加尔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一些突厥系族群。尤其以钦察人与土库曼人居多。 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约数万人),因此,逐渐被周围的大量钦察、突厥蛮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完成了突厥化过程,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汗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

素有“20世纪俄国黑格尔”之称的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 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 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 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 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这段名言精确地诠释了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属性。 在史学界一直存在这样的观点,即蒙古入侵使俄罗斯完全“鞑靼化”了,蒙古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是俄罗斯东方属 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这里所指的蒙古即金帐汗国。不过也有学者质 疑其影响力,认为俄罗斯的东方属性形成根植于对拜占庭文化的汲取,而非主要来源于蒙古的统治和其文化的渗透。不管哪种说法更具说服力,单就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近两个半世纪来讲,其文化的冲突与融 合的作用应该是显著的。

柔然简史

柔然简史 胡辣羊蹄 东晋后期,蒙古草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自称 柔然 。在史书上又称作 蠕蠕 、 芮芮 、或者 茹茹 。祖先源于东胡,与鲜卑有亲缘关系。其核心部落为郁久闾氏,立国前依附于赫连勃勃,受迫于鲜卑,附属拓跋部。 一 柔然的起源 鲜卑拓跋部首领力微出兵掠夺邻居部落,抢得一个小男孩,其主人给他取名 木骨闾 ,意为 秃头 。木骨闾长大以后英武健壮,被主人免除其奴隶身份,成为一名骑士,不断建立战功。后因延误战机,怕被处死,遂与部属 多人逃到大兴安岭西南的纥突邻部落中避难。木骨闾死后,其子车鹿会当了首领,征伐和收抚周围的部落,人数越来越多,于是自称 柔然 ,意为 勇敢的斗士 ,别称一族。从此,出现了 柔然 这一新的民族。北魏登国九年 ,车鹿会率众继续向西南方向的蒙古高原迁徙,当地的匈奴人和鲜卑人都不断投归于他,因此,柔然人主要是由鲜卑人和匈奴人融合组成。四世纪中叶,柔然人游牧于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附属于拓跋部。 年北魏拓跋圭重建代国,创建北魏, 年建都平城 山西大同 ,称帝后,附属拓跋部的柔然也进居阴山一带。 二 柔然的兴盛 车鹿会死后,传位数代,至四世纪末,社仑成为首领,与北魏交恶。这时北魏忙于统一中原地区,社仑便率领柔然的核心部落脱离北魏的控制,从内蒙古的阴山、河套一带向北迁徙。 赫连勃勃的父亲曾率部归属前秦苻坚,后为北魏所灭,铁弗朗逃亡后秦,受到后秦姚兴的宠遇。任用卫安北将军、五原公,镇守延安。 年,赫连勃勃拥兵自重立,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匈奴人赫连勃勃原名铁弗朗,勃勃称王后改姓赫连氏。国号大夏,据有河套之地,南抵陕西延安和宁夏固原。 羌族人姚苌原为羌族首领姚弋的中子。 年,他哥哥姚襄在与前秦的征战中丧命,姚苌率部降于前秦苻坚。 年,苻坚在肥水大战大败,出逃后为姚苌所杀。次年,姚苌起兵反秦,率羌部独立,建国后秦。 柔然的国境东与辽宁西南、河北东北的北燕相邻,西南与陕西、内蒙古的大夏相邻,故而柔然建国前依附于赫连勃勃,建国后先与北燕、后秦友好,在北方与北魏抗衡。对北魏来说,柔然的独立就是 忘恩负义 ,故而互相攻伐不止。 公元 年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 ,社仑率众南下,准备救援后秦姚苌的属部黜忽和素古延,被北魏大将和突击败,急忙向北方逃逸。他一路征服许多高车部落,人口日益增多,地域日益广阔,迅速统一了蒙古高原,于是自称 丘豆伐可汗 ,创立法制,组建军队,建立柔然汗国。 柔然的社会形态为游牧奴隶制,兵民合一,人皆控弦,以故武功强盛。精于骑射,骁勇

俄罗斯9个王朝更迭历史及历代皇帝集合

俄罗斯9个王朝更迭历史及历代皇帝集合 拥有全俄罗斯大公、沙皇、皇帝的统治王朝1、留里克王朝,Rurikids Dynasty862-1575,1576-1598,1606-16102、卡西姆王朝,Qasim Dynasty1575-15763、戈杜诺夫王朝,Godunov Dynasty1598-16054、德米特里王朝,Dmitriy Dynasty1605-16065、瓦萨王朝,Vasa Dynasty1610-16126、罗曼诺夫王朝,Romanov Dynasty1613-1725,1727-17627、斯卡乌龙斯基王朝,Sko wroński Dynasty1725-17278、安哈尔特王朝,Ascania Dynasty1762-17969、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Schleswig-Holstein-Gottorf Dynasty1762,1796-19171、留里克王朝,Rurikids Dynasty862-1575,1576-1598,1606-1610这是东欧早期的父系王朝始祖,创始人留里克来自北欧。基辅罗斯大公国,以及其他诸罗斯王公,都来源此王朝。1606-1610年,为留里克的一个分支舒斯基家族统治(Vasily IV)2、卡西姆王朝,Qasim Dynasty1575-1576该王朝统治者是Simeon Bekbulatovich,卡西姆汗国君主。西蒙·贝克布拉托维奇的家族世代为莫斯科大公家族的走卒。由于沙皇伊凡四世的一个怪念头他于1575年被封为“全罗斯大公”(拉拢他对抗克里米亚汗国),在11个月后又让位给伊凡四世。伊凡四世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增加对各蒙古汗国统治的合法性,也可能是想

华夏历史 史上最惨烈的9次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屠杀2亿平民

华夏历史史上最惨烈的9次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屠杀2亿平民 史上最惨烈的9次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屠杀2亿平民 世界历史上的大屠杀排个顺序,我下面所说的屠杀,不包括军队之间作战死亡的,也不包括天灾如饥饿疾病死亡者。仅指军队对平民(包括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人)的直接屠杀。 第九名:卢旺达大屠杀死亡平民:100万 1994年4月6日凌晨,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在邻国坦桑尼亚参加完和平谈判后,其座机在返国途中被不明飞弹击落,机毁人亡,胡图族激进分子迅速掌控卢旺达政府。4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开始。胡图族激进分子因为不满哈比亚利马纳准备与图西族政党签订权力共享协议而制造了这起暗杀。随后,他们依照计划开始杀害胡图族温和派政治人物和图西族领袖,然后他们试图消灭整个图西族。据估计,在接下来的100天内,将近100万人被屠杀,这堪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大屠杀。直到图西人领导的军队赢得了这场内战并开始掌权时,大屠杀才被制止。 第八名:冉闵《杀胡令》死亡平民:保守估计100万 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于中华大地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大举侵入中华大地,大肆的对汉人进行着屠杀和奴役,出于报仇,冉闵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匈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冉闵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第七名:亚美尼亚大屠杀死亡平民:150万 亚美尼亚位于外高加索南部,与土耳其东部接壤,在历史上曾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据亚美尼亚方面的史料记载,1915至1923年期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人死亡。 亚美尼亚人提出“大屠杀”的根据是由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人称“蓝皮书”的一份报告,题目是“奥斯曼帝国时期亚美尼亚人受到的遭遇1915-1916年”。“蓝皮书”有150处引用了“大屠杀”证人的表述,称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镇压始于1877年的俄罗斯-奥斯曼战争之后。报告中有如下的描述: 大屠杀之前,亚美尼亚男子和他们的家庭往往会接到被驱逐的命令,命令通知他们被驱逐的目的地和时间。如果有人不到规定地点的话,奥斯曼政府的安全部队就会搜查他的家,然后把他投入监狱,最后在不通知他们家属的情况下就把这名“犯人”转移到摩苏尔或者巴格达的一家监狱。被关押的这些亚美尼亚人的结局通常是几百个人一组地被用链条绑在一起,然后带到空旷地带执行大屠杀…… 第六名:罗马帝国屠杀犹太人死亡平民:150万余

中亚文明史参考书目(史前—突厥汗国)

中文论著: 1《苏联中亚考古》,(苏)弗鲁姆金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1981。 2《中亚塔吉克史:上古——十九世纪上半叶》,(苏)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鞑靼千年史》,(英)帕克著,向达、王静渊译,商务印书馆,1937。 4《青铜时代的中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爱莱娜·E·库孜弥娜著,刘文锁译,《新疆文物》1996年第2期。 5《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沈爱凤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6《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水涛著,科学出版社, 2001。 7《亚洲腹地考古图记》(1—3卷),(英)奥雷尔·斯坦因原著;巫新华,秦立彦,龚国强,艾力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张志尧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 9《中华文化通志: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芮传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西域的历史与文明》,(法)鲁保罗著,耿升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波斯帝国史》,(美)奥姆斯特德著. 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 2010。 12《古代的中亚细亚和伊朗》,《古代东方史》第十八章,(苏)阿甫基耶夫著;王以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13《中亚古代艺术》,Γ·Α·普加琴科娃,Π·Η·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琪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4. 14《塞种史研究》,余太山著,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02. 15《嚈哒史研究》,余太山著,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12.01. 16《中亚历史:巴托尔德文集第2卷》,(苏联)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巴托尔德著;(苏联),В.А.,罗莫金,(苏联),Б.Я.,斯塔维斯基整理;(苏联)Б.Г.,加富罗夫编;张丽译;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 17《阿富汗史》第1卷,(英)塞克斯著,张家麟译,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72。 18《阿富汗史》,彭树智等撰写,西安市: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 19《粟特商人史》,(法)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ere)著,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0《康居粟特考》,(日)白鸟库吉著,傅勤家译,商务印书馆, 1936。 21《吐火罗史研究》,王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2《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徐文堪著,北京市:昆仑出版社, 2005。 23《20世纪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余太山主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4《古族新考》,余太山著,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0。 25《中亚文明史》(第一、二卷汉译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6《中亚通史》,王治来、丁笃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7《中亚国际关系史》,王治来、丁笃本,湖南出版社,1997。 28《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9《中亚五国史纲》,马大正、冯锡时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30《中亚简史》(外一种)(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 31《中亚史纲要》(汉译本),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32《中亚古国史》(汉译本),麦高文著、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

蒙古族溯源

一、多尔衮话里埋藏的秘密 说起孝庄皇太后的出身,我们这个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中还真有相关的交代。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有一段关于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一见钟情的情节。这段非常煽情的情节为我们众多的读者朋友们揭示了孝庄皇太后出身的秘密! 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与大玉儿偶然相识。 这时,多尔衮说到:“真不愧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你的马术好得很啊。” 大玉儿说到:“放开我!” 多尔衮说到:“不放!” 大玉儿生气地说:“你不是我们科尔沁人,放开我!” 多尔衮非常认真地说:“就是不放!” 当朋友们看到这里时,一定会有下面的问题: 孝庄皇太后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么?科尔沁人又是怎么回事?多尔衮对大玉儿说的这一席话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用意么? 告诉您吧,多尔衮对大玉儿说的这一席话还真的有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多尔衮话里有话! 多尔衮的话里,到底埋藏着哪些秘密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蒙古族、从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从科尔沁人说起!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蒙古族——一个的英雄民族! 二、蒙古族溯源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先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也就是今天额尔古纳河)一带,蒙古族与鲜卑、契丹同属于我们国家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人的后裔。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说了:老师,不对呀?我们中华民族不都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么?您的意思不是蒙古人不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吧? 您说对了!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蒙古人不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 这里我们必须要说上一句,实际上,我们通常说的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之类的话,更多的是从文化传承这个角度考虑的!而单纯从血缘学角度来说,在实际上更多的人都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真正的炎黄子孙、帝胄后裔那是少之又少的。 从这个角度说来,别说蒙古族了,就连占我们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是否能够证明自己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都很成问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的研究成果就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下面的内容是来自2007年2月14日《重庆晚报》的报道: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纯种汉族人已不存在!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人口的19%,约为13亿。根据统计,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 但是,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汉族人?他们应该长什么样子? 最近,经过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兰州

蒙古及其时代

蒙古及其时代 1 蒙古及其时代 蒙古的出现 公元十三世纪初,在日后被称作蒙古高原的大草原东北隅,有一支小小的游牧集团正急速地壮大势力。他们的首领名叫铁木真。他所领导的名为“蒙古”的集团,一举整合了割据戈壁以北的突厥蒙古系大大小小各个游牧集团,其间只花了三年。其后,在铁木真子孙于伊朗一带所树立的蒙古政权之一,属于游牧民联合体的“旭烈兀汗国”(Hülegü ulus),俗称“伊儿汗国”(Il-khanate)的这个国家里头,帝国历史是以波斯文来书写的,当时的宰相兼历史学家拉施特·哀丁(Rashid-al-Din)在担任编纂长官时,就曾以“得天时”来形容铁木真的称霸。 一二○六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Onon youl)上游美丽又辽阔的草原上举行即位仪式,自称成吉思汗(Cinggis Qayan)。接着,他又以蒙古语“大蒙古兀鲁思”(Yeke Mongnol Ulus)即“大蒙古国”,来为这个新的游牧国家命名。 这位新兴国家的领导者,针对周边区域陆续规划了远征。那也是聚集到成吉思汗旗下牧民们的期望。他们自知只要能够集结自身的力量,在政治、军事上就能形成强大的势力。再者,远征的成功,也等于是保证了丰富的物资及财富。 并且,成吉思汗也非常清楚,若是不立即规划一场举国一致的对外征服,这个游牧民联合体很快就会瓦解。那是因为以中国北部金朝为主的周边诸国,最是担忧看到蒙古高原上牧民们的统一,而长期采取令游牧民集团彼此敌对的政策所致。若仅止于满足高原的统一而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将促使离反或内应的卧底者很快就会出现。对外战争正是令各路牧民团结一致最快速的方法。 如此,成吉思汗所率领的游牧民们,走上了对外征伐的旅程。他们的旅程,跨越世代一直持续了数十年。这个原本只不过是各色人等聚集的政治军事集团,透过了这样的军旅与扩张,使得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一体感,开始出现一种共同自我认知为“蒙古”的观念。 眼目所及的欧亚世界 他们以成吉思汗及其血胤为共主,在极为短暂的岁月里,就扫荡欧亚大陆急速扩张。然后,在十三世纪末,实现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版图。蒙古在大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一直处在世界与时代的中心,为欧亚历史走向奠定转变方向之后,就与长期下来的天变地异同时颓倾,急速退出世界史的舞台。 此间,欧亚的东西以及南北,在蒙古的支配下彼此产生联系,他们不得不受到来自蒙古的强烈影响。因此,从十三世纪初到十四世纪后半期的时代,正是“蒙古的时代”。

罗马帝国世系

罗马帝国 屋大维(前27~14)→提比略(14~37)→卡利古拉(37~41)→克劳狄一世(41~54)→尼禄(54~68)→加尔巴(68~69)→奥托(69)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前27~68) 维特里乌斯(69)(弗拉维王朝 69~96)(安敦尼王朝 96~192) 韦帕芗(69~79)→提图斯(79~81)→图密善(81~96)→涅尔瓦(96~98)→图拉真(98~117)→哈德良(117~138)→安东尼·庇护 (138~161)→马可·奥勒留(161~180) 维鲁斯(161~169)(塞维鲁王朝 193~235) 康茂德(177~192)→佩蒂纳克斯(193)→尤利安努斯(193)→塞维鲁(193~211)→卡拉卡拉(211~217)→马克里努斯(217~218) 盖塔(211)迪亚杜门尼安(218) 埃拉伽巴路斯(218~222)→亚历山大·塞维鲁(222~235)→马克西米努斯(235~238) 戈尔迪安一世(238)→普皮恩努斯(238)→戈尔迪安三世(238~244) 戈尔迪安二世(238)巴尔比努斯(238) 244~249)→德基乌斯(249~251)→霍斯蒂利安(251) 赫伦尼乌斯(251)加卢斯(251~253)→埃米利安努斯(253)→瓦莱里安(253~260) 沃鲁西安努斯(251~253)伽利埃努斯(253~268)→克劳狄二世(268~270) 萨洛尼努斯(260)

(续)克劳狄二世(268~270)→昆提卢斯(270)弗洛里安努斯(276) 奥勒良(270~275)→克劳狄·塔西佗(275~276)→普罗布斯(276~282)→马可·奥勒留·卡鲁斯(282~283) 马克西米努斯(原名代亚)(310~313) 马提尼安努斯(324) 瓦莱里乌斯·瓦伦斯(316~317) 卡里努斯(283~285)李锡尼(308~324) 努梅里安(283~284)→戴克里先(284~305)→伽列里乌斯(305~311) 马克西米安(286~305)→君士坦提乌斯一世(305~306)→君士坦丁一世(306~337)(324年击败诸帝为帝国唯一统治者) (君士坦丁王朝305~363)马克森提乌斯(306~312) 塞维鲁斯(306~307) 瓦伦斯(364~378)(瓦伦提尼安王朝 364~392)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337~361)→尤利安(361~363)→约维安(363~364)→瓦伦提尼安一世(364~375)→瓦伦提尼安二世(375~392)→尤金尼乌斯(392~394)君士坦斯一世(337~350)→马格嫩提乌斯(350~353)格拉提安(367~383)→马克西穆斯(383~388) 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弗拉维乌斯·维克托(386~388) 狄奥多西一世(379~395)(394年统一全帝国,临死前把帝国一分为二) 阿卡迪乌斯(383~395) 霍诺里乌斯(393~3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