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草原

合集下载

试谈陈巴尔虎旗草原沙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试谈陈巴尔虎旗草原沙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部 的海 拉 尔 河 :发 源于 大 兴安 岭西 坡 的莫 尔格 勒 河 与
与8 0年代初相比草原生产能力明显下降。 全旗天然草 场产量普遍下降 3 一7% 沙化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拉尔 O O。
河南,滨洲铁路沿线。沙带长 7k .由东向西变宽. 0m 最窄 3 5m - k .最宽 3 k .是呼伦贝尔三条沙带之一。 5m 8万 h 比 18 年增加 1j 万 h一 32 m. 95 .6 m: 东乌珠尔苏木沙化草场面积为 19 万 h 比 18 年 .6 m. 95
增加 01 .7万 h m:西乌 珠 尔苏 木沙化 草场 面积 为 07 .3
效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陈旗财 力不足,加上沙区牧民群众不富裕.可用于治沙的资金
面积 的 9.% 森林 面积 为 96 17 : .5万 h 内陆 水域 面积 m: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陈 巴尔虎旗 自然概况
为 2 1 万 h一 .9 m 。长期以来.在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下。 靠天养畜、超载放牧、过度打草 、滥采乱挖和乱开垦 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以及近年来受气候持续干旱、
目前在这条沙带内还有 8 户牧民.30 0 6 0 0 多头只牲畜 ( 不包括赫尔洪得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截止 2 0 年底.全旗沙化草场 比 18 06 9 5年增加 19 h . 万 m 。
平 均每 年 以 0 1 h . 万 m的速度 沙化 。其 中.完工 镇沙 化
特泥河,河流总长度达到 9 0m 0k .湖泊 30余处,总面 0 积达 08万 h . m。土壤主要以栗钙土为主.包括灰色森
第 1 卷第 4 6 期 20 8年 8月 0
呼伦 贝尔学院学报
J r a o l n ir ou n l f Hu u bee Col g l e e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

呼伦贝尔长调位于内蒙古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地貌分为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山地、河谷平原低地三个部分。

这里居住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布里亚特两个部落构成,他们主要分布在巴尔虎草原上。

巴尔虎人的音乐生活中,长调占据主要地位。

巴尔虎长调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唱法自成体系,风格辽阔舒展,挺拔壮美。

代表性曲目有“巴尔虎三褐色”──《褐色的麻雀》(又称《巴彦巴尔虎的守夜人》)、《褐色的雄鹰》、《三岁的褐色马》,因歌名均含“褐色”而得名。

科尔沁长调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属部,曾居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清初开始经过多次迁移,其主体部分迁至嫩江流域及以西的科尔沁草原,编为十个旗,号称“嫩科尔沁”。

目前,通辽市、兴安盟是科尔沁部主要聚居地。

清朝中叶以来,随着大量汉族农民涌入科尔沁地区,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原住科尔沁人逐渐接受了农耕文化,他们筑室而居,耕种农作。

在科尔沁民间音乐中出现了长篇叙事民歌、乌力格尔(蒙古说书)、好来宝、合奏乐、四胡音乐等新的体裁,而长调民歌、英雄史诗等传统体裁逐渐衰微。

时至今日,科尔沁南部、中部许多地区长调民歌已经消亡,而只有在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北部的草原地区仍有长调民歌在流传。

科尔沁长调民歌深沉悠远,富有张力,曲目蕴藏丰富、体裁题材多样,唱法自成体系,是蒙古族长调中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之一。

代表性曲目有《巴彦查干》、《金泉》、《巴彦通拉嘎》等。

昭乌达长调位于内蒙古中东南部的赤峰市是目前昭乌达长调的主要流传地。

这里有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敖汉、喀喇沁、克什克腾等部落,而且这些部落的音乐文化因地因时而呈现出地区和部落的鲜明差异。

就长调而言,南部喀喇沁、敖汉等地以农耕为主,长调民歌活态传承基本消失;北部的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巴林则是昭乌达长调主要流传地。

而昭乌达长调亦明显地分化出巴林──阿鲁科尔沁和克什克腾两个支脉。

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一段

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一段

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一段【课文第一段】《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课文笔记】一、课文赏析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二、课文主题《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三、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四、生字组词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蹄tí(牛蹄、马蹄、蹄子)1.腐fǔ(豆腐、腐败、腐烂)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五、多音字1.行(háng)(一行)(xíng)(行动)2.勒(lè)(勾勒)(lēi)(勒马)3.蒙(mēng)(蒙骗)(méng)(蒙受)(měng)(蒙古族)六、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七、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八、理解词语1.清鲜:清爽新鲜。

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巴尔虎蒙古族是中国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巴尔虎蒙古族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他们依靠牧马放牧为生。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后,巴尔虎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成人围度特征。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食物摄取、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的巴尔虎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等地。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干旱,气候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缺乏水源和草场的问题,巴尔虎蒙古族人民常年过着游牧的生活。

他们住在蒙古包里,每年根据季节的变化,搬迁至适宜的牧场放牧牲畜,过着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生活方式。

食物摄取是人们体重、身体形态等各方面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巴尔虎蒙古族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原上的牛羊肉、奶制品和谷物。

在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巴尔虎蒙古族人民摄取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相对较少。

这种饮食结构使得巴尔虎蒙古族的成人围度普遍较高。

另外,巴尔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成人围度特征。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大多数农业社会的人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牧民的生活充满了体力劳动,比如驯马、放牧牲畜、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等。

这些日常的劳动使得他们的身体消耗较大,因此在摄取一定的能量的同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也相应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巴尔虎蒙古族的成人围度普遍较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巴尔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也与成人围度特征有关。

他们居住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牧民生活。

这种开放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接触阳光,从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维生素D在促进体内钙和磷的吸收、参与骨骼生长和修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中的骨骼健康和骨骼密度的增加也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

总之,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刚与柔的完美融合——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

刚与柔的完美融合——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

刚与柔的完美融合——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王励;李萍【摘要】萨娜是于九十年代初走上文坛的达斡尔族当代女作家.她的小说中的那些男主人公们,往往都是既有铮铮的铁骨,同时又有深深的柔情.他们用柔情似水的内心演绎其可爱的人性,用刚烈如火的性格成就其悲壮的人生,达到了刚与柔的完美融合.他们代表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男人的一种审美取向,是对理想与完美人性的一种最好的诠释,是对男性群体的人格的一种提炼与升华.本文以她的<鞭仇>、<哈勒峡谷>、<巴尔虎草原>三篇短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其人格的刚与柔,旨在揭示萨娜的创作理念,那就是她在用自己所塑造的那些人物,为这个时代昭示着真正的男子汉的回归.【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0(029)035【总页数】2页(P318-319)【关键词】刚与柔;达斡尔族;萨娜;小说;男主人公【作者】王励;李萍【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齐齐哈尔,161006;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达斡尔族当代女作家萨娜,于九十年代初走上文坛,她的处女作《鞭仇》发表于《草原》1993年第9期。

之后,她不间断地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当代》、《十月》、《民族文学》、《草原》、《天涯》等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显示了其不俗的创作实力。

2004年,她以小说集《你脸上一把刀》获得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萨娜的小说情节曲折,感情充沛,风格奇异,大气浑厚。

她作品中的众多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与不凡的命运。

特别是她笔下的那些男子汉们,往往都是既有铮铮的铁骨,同时又有深深的柔情,刚如磐石,也柔若莲花。

他们用柔情似水的内心演绎其可爱的人性,用刚烈如火的性格成就其悲壮的人生,达到了刚与柔的完美融合。

本文仅以她的《鞭仇》、《哈勒峡谷》、《巴尔虎草原》三篇短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为例,来探讨其人格的刚与柔。

课文《草原》仿写片段

课文《草原》仿写片段

课文《草原》仿写片段在统编版教材六上第1课《草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文字品析屋:《草原》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自然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本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尤其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名篇中的经典段落。

这段话将草原上的美景写得具体可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简洁凝练的语言,却将草原的特点写得生动可感。

在表达上有以下特点:情景交融,写景的同时插入自己的心理感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将读者代入情境中。

想象画面,运用比喻和拟人将画面写得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那么情景交融、想象画面,有什么方法可循呢?一、情景交融将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融合起来,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写出了草原天空的美景,再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来抒发自己的愉悦之情。

中心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描写了草原的碧绿和辽阔,既有对小丘、平地的静态描写,又有羊群的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将草原的绿写得具体可感。

最后又过渡到自己的感受“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人教部编版六级上册语文《草原》

人教部编版六级上册语文《草原》

提示 课文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主人策马疾驰,
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
来到几十里外欢迎 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
远客,如此隆重的 散、分不清是谁的手传递
迎宾仪式是对远客 出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
到访的重视与欢迎。 体现的是民族团结互助。
蒙古包内,主客双方 互相敬酒、齐声歌唱的 场面以及夕阳西下不忍 分别的场景体现出蒙汉 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shɑng
鞭子 衣裳
jīn
衣襟
hóng

彩虹 马蹄

豆腐
shù xiū sè
无拘无束 羞涩
jiāo
摔跤
rěn
忍受
gòu 勾当

gōu 勾结
měng 蒙古族
蒙 mēng 蒙骗
méng 蒙蔽
他因勾(gōu)结外国人从事走私勾(gòu)当被抓了
他习惯用花言巧语蒙(méng)蔽人,那个蒙(měng)古 族小伙子被他蒙(mēng)骗了。
“渲染”“勾勒”均是绘 画用语,“渲染”是指用 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 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双 钩。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ū)回的明如 玻璃的带子——河!
4.“河”后面的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会这样呢?
“河”字后面加感叹号,表达了作者一行人见到 河的惊喜之情。为什么见到河这么惊喜呢?因为河 在草原上非常重要,有了河,就意味着有人家。
7.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本文情景交融的方式有 哪几种?
(1)直抒胸臆
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蒙汉情深何 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 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有几千年游牧历史的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把她秀丽的天然风貌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激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时候,草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所有能够找到利用渠道的人把手抻向了“草原”这一无偿的资源。

15年,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是一个瞬间。

而就在这15年里,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沙化2成、退化8成,已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

旗委、旗人民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努力寻找合理利用草原和有效保护草原之间的平衡点,已经提出并着手实施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宏伟工程。

为了有力的支持这一工程的建设,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分析其沙化、退化的原因,以务实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编写了这个报告。

希望能够为草原建设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及草原资源概况(一)基本情况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端,大兴安岭北麓,东南与兴安盟毗邻,西南与蒙古国接壤,北与俄罗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边境线总长305.32公里,生态区位属呼伦贝尔高平原向大兴安岭主体山脉过渡区。

全旗总土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

南部属于大兴安岭北边,林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较丰富,东南西北四面分别由辉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额尔古纳河相绕,境内有大小湖泊180多个。

全年平均气温为-2℃—0.5℃之间,极端最高气温是39.5℃,极端最低气温是-45℃,无霜期100—127天,全旗年平均降水250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6—8倍。

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平原、风积丘陵、古代河湖遗址、草甸草原五种类型。

气候属明显的高平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旗总人口41489人,牧业人口20103人。

——据2005年加财政收入,是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

(二)草原资源概况天然草场面积1755800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81.1%,占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虎,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

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其部族原驻牧地在内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

(《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

”)。

又拉施特《史集》:“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

”《元史》称“脱古木”为“脱古门”(蒙语,汉译为“窄”),也作巴儿忽真隘。

巴儿忽真水,名以其地。

巴尔虎部族,在于其驻牧於“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也。

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便被称为“巴尔虎”了。

“陈”“新”由来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

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

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

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

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

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

新巴尔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

陈巴尔虎土语学者们用传统语音学方法对陈巴尔虎土语元音进行过一些研究,“表格o-L”中简略地列出了主要著作中对陈巴尔虎土语元音特征的观点。

包祥、包·吉仁尼格’斯琴等;瓦·斯琴’基本短元音有a,。

、i,:),。

、u等短元音音位.极少数词中出现I元音。

有口、。

、i、〕、。

、u等短元音音位,有时出现元音I。

有a、。

、i、〕、u,u等短元音前化短元音没有前化短元音音位,少数词中的2v是一种变体。

没有前化短元音。

没有前化短元音。

非词首音iy短元音有a、。

、i、。

、。

、u等非词首音s3.短元音。

其弱化程度很强,很难辩解。

有。

、。

、i、。

、。

、u等非i司r,音iy短元N,其弱化士4况不均。

非词首音i5短元音轻激地弱化,居本上听得消楚。

从本长元行存。

:、。

:、i:、,:、。

:、0:、U;1}:i长元汗。

仃a:、J:、1:、。

:、U:、0:、u:邻从本长元ifINf仅。

仃口:、。

:、is、,:、。

:、0:、u:竹长JG行R化长元衡没仃独立的前化长元汗,8l':和e:>f一种变体.4一个0`d化r}元汗r'ff}t.e:。

没了fOJ化长元"I。

夏合元音有ai、JI、oi、ui,0a:、U2:、aai等复合元音.ai,:)i、UI、ui是F降二合元音,0a:.U2:是上升二合元音。

有ai.)i、of、ui、Ua:、UO:、ue:、io,uai等夏合元音音位。

ai、:)i、of、ui是卜降二合元音。

0a:.u7:,io是上升二合元音。

了[ai、:)i、of、ui、ca:、oai等夏合元舒。

元音和谐律有松紧和M和唇形和l皆.有较严密的松紧和it和唇形和谐,有松紧和in和唇形和谐。

词重音词重音在词首音竹从“表格0-1”看,学者们对陈巴尔虎土语元音特点的主要观点有:虎上语没有短元音音位〔of和[il;2、该土语有较完整的复合元音:3,1、陈巴尔对于该土语有没有前化元音的问题上意几不一致,有人认为〔'gel.〔二:J和〔e:〕是一种变体,有人认为〔e:〕是音位;4、对非词首音节短元音的弱化程度意见不一致。

[1]妇女头饰巴尔虎妇女头饰[2]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多选用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金银玉器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

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选料珍贵,工艺精湛,体积、重量超过其它地区;察哈尔妇女头饰轻便秀丽、玲珑;哲里木、昭乌达妇女头饰多喜欢用钗、簪梳妆发髻,增加了头饰的绚丽;布里雅特、巴尔虎和阿拉善妇女头饰也各具特点。

巴尔虎妇女现代装[3]部族溯源综述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早在蒙古统一之前就已经屡见经传。

《隋书》称之为“拨野固”。

《新唐书》和《旧唐书》称之为“拨野古”“拨也古”。

《元史》称之为“八儿浑”、《蒙古秘史》称之为“八儿忽”、《史集》等称之为“巴儿古惕”。

清代的各种史料称之为“巴尔虎”,沿用至今。

从巴尔虎作为一个著名的部落名称出现在各类史集上来看,巴尔虎蒙古族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拨野古在公元3世纪就参加了以丁零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算起,巴尔虎蒙古族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4]“巴尔虎”一名的由来“巴尔虎”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最早见于著名的突厥阙特勤碑上。

历史上,巴尔虎蒙古族是一个弱势部落,就像这个弱小的民族部落一直在历史的夹缝中聚聚散散,却奇迹般保留了下来一样,这一古老的名称千百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并使用至今,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阙特勤碑是公元732年,突厥芯伽可汗为纪念其弟阙特勤的功勋而建立的。

阙是人名,特勤是突厥的官号。

碑为大理石制成。

在阙特勤碑上“拨野古”一词曾出现多次。

说明那一时期,“拨野古”已经作为一个著名的民族部落活动在漠北草原了。

从此以后,巴尔虎在我国历代史籍中均有记载。

恩格斯曾说过:“部落的名称,在大多数场合下,似乎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

“巴尔虎”一名,源于巴尔虎的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

巴特尔是古代蒙古社会的一种尊称。

巴尔虎人认为:他们源于他们共同的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他的后人以他为骄傲,并逐渐将人名演变为全部落的名称。

在巴尔虎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有一个名叫巴尔虎代巴特尔的猎人,他在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贝加尔湖畔过着狩猎生活。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沿着贝加尔湖畔去打猎,却意外的发现澄澈的湖水中有7个美丽的女子在洗澡,她们的衣裳就放在湖岸的一块石头上。

巴尔虎代巴特尔趁她们尽情戏水的时候,悄悄拿起一身衣裳藏了起来。

绝色少女们洗完澡穿上了各自的衣裳,立刻变成了雪白雪白的天鹅。

最小的少女眼看着姐姐们都飞上了天空,焦急的流下了眼泪,丢了衣裳的她没办法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巴尔虎代巴特尔走出来安慰她,并把她带回丛林深处的家中,后来,她就成了他的妻子,日子过的十分美满。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11个男孩。

这11个男孩长大后,各自成了家,他们的后代,繁衍成巴尔虎最初的11个姓氏。

巴尔虎人是巴尔虎代巴特尔与白天鹅变成的妻子的后代这个优美的传说一直保留在巴尔虎人和他们的近亲布里亚特人的记忆中世代相传。

贝加尔湖是巴尔虎人的历史摇篮。

巴尔虎人在贝加尔湖畔度过了它的童年时期,因此贝加尔湖也就成了巴尔虎人世代难忘的故乡。

贝加尔湖是一个博大、深邃、神圣的湖,它有着母亲一样宽广的胸怀,向来是鸟类繁衍生育的乐园,是百鸟的故乡,在远古时期的巴尔虎人的心中,贝加尔湖是可以孕育万物的圣湖。

在这个神话中,鸟类参与了创造人类的伟大活动。

从而,天鹅被巴尔虎人认定是部族的始祖母。

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祖先和民族形成的神话传说。

马克思曾说过:“古代各民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

”传说虽然是一种全世界各民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神话与传说的真实性在今天看来都值得怀疑,神话中的神,就是人们自己被夸张了的化身。

论证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论证原始人自身。

然而,巴尔虎人在贝加尔湖畔褪去了原始的外衣,度过了史前时代的童年时期是毋庸置疑的。

巴尔虎一名得于全民族崇敬的祖先之名,再由人名演变成氏族名,然后由族名名山、名河,把民族的名字刻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大地上。

今天依然清晰的地名如贝加尔湖畔的巴尔古津山、巴尔忽真河、沈阳的巴尔虎营子、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三旗等。

最早参与的部落联盟——丁零史籍上关于丁零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把它写作“丁灵”或“丁零”。

丁零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与匈奴同时兴起,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一带,在匈奴以北,是我国古代北方最边缘的一个游牧部族。

匈奴日益壮大后,在先后征服四邻很多氏族部落的同时,曾向北征服丁零,并将丁零族游牧的北海作为流放俘虏的地方,西汉的使臣郭吉、苏武都曾被流放到这里。

三国时期,部分丁零人向西迁移,到达伊梨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

汉末魏晋时期(公元3~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移,丁零族也纷纷入塞。

丁零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后1世纪300年间,曾不断与匈奴展开斗争,力图摆脱匈奴的统治。

在公元4世纪前虽然有一部分丁零迁往别处,但大部分仍然留在漠北草原上,他们不仅是丁零的主体,而且在匈奴国家瓦解和鲜卑人退出蒙古草原后,还是蒙古草原历史舞台的主角。

这些迁入蒙古草原的丁零部落,经过同草原上匈奴余众和拓跋鲜卑人的相互融合之后,从4世纪起又称高车、铁勒等。

丁零是一个由多个民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合体,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游牧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部落,巴尔虎人也是这个联合体中的一员。

巴尔虎的历史踪迹拓跋魏王朝灭亡之后,内迁丁零就从我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融合于汉族了。

这就使他们同当时仍然生活在草原的同族人显示出极大的差别,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生活上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这两部分丁零人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称谓:内迁丁零被称作山居丁零,简称丁零;而蒙古高原上的丁零,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而被称作高车丁零。

巴尔虎蒙古族在高车丁零之列,在漫长的岁月里,乘着高轮大车,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游牧。

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性格开朗好引长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十六国时期的高车,从北朝末年起,又称为“铁勒”。

到隋唐时期,史籍均用此称谓。

在柔然汗国和拓跋魏统治时期,高车由氏族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的过程废止了,高车各氏族部落的离散情况十分严重。

在这一时期,高车诸部又退回到了主要由氏族组成的社会。

大约北朝末年起,随着高车经济的缓慢恢复和发展,高车诸部各氏族间的联系又加强了。

突厥汗国统治时期,由于突厥汗国实施的是奴隶制统治,其残暴的统治手段引起了铁勒诸部人民强烈的反抗斗争。

公元627年,蒙古草原盛夏降霜“草木不生,枯地千里”,冬又“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瘟疫在草原上蔓延,人民“病疫饥谨,殒丧者多,暴骸中原,前后相属”与此同时,对突厥贵族怀有深仇大恨的漠北铁勒诸民族,发动了反对突厥汗国的大规模起义。

《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韦纥乃并仆骨、同罗、拨野古叛去,自为俟斤。

铁勒诸部很快组成了以薛延驼部酋长夷男为首的起义大联盟占据了漠北。

公元629年,九姓铁勒中的拨野古、仆骨等“并来朝”拨野古等部酋帅9月至唐朝晋见,唐太宗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进一步巩固了以薛延驼为首的铁勒大联盟,宣布了薛延驼汗国的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