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卷四《黄河图说》
大明混一图
杨子器跋舆地图
九边图
鄂陵周二百余里,扎陵周三百余里,二诺尔距三十 里许。 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星宿海之 源,小泉万亿,历历如星,众山环之。南有山曰古 尔班图勒哈,西南有山曰布瑚珠勒赫,西有山曰巴 尔布哈,北有山曰阿克塔齐勒,东北有山曰乌兰都 什,蒙古总名“库尔坤”,即昆仑也。山泉出自古 尔班图勒哈者,为噶尔玛瑭。出自巴尔布哈者,为 噶尔玛楚木朗,出自阿克塔齐勒者,为噶尔玛沁尼。 三山之泉,溢为三支河,即古尔班索里玛勒也。三 河东流入扎棱诺尔,扎棱一支入鄂陵诺尔,黄河自 鄂陵出。其他山泉与平地水泉,渊沦萦绕,不可胜 数,悉归黄河东下。
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 行一日,迤逦东鹜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 水西南来,名亦里出,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 水南来,名忽兰。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 流入赤宾,始名黄河,然水犹清,人可涉。思
本曰:忽兰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 绵亘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也里出河。也里 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余里,始与 黄河合。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干论,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一节 河源认识的变迁与河套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一、古人对黄河上游的认识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三、黄河泥沙的堆积与中国领土
一、古人对黄河河源的认识和河套 西扎东鄂
《禹迹图》
上谓辅臣曰:“梁从政自河州至,言黄河水 机清 ,不与中国比。前书所谓黄河之源浅可 涉,盖不诬也。然河之本源未见所出,《禹 贡》但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不言导河自 积石,以此知出积石者特其下流耳。”王安 石曰:“按《西域传》,河有两源,合注蒲 昌海,其水停居,冬夏不增,皆以潜行地中, 南出积石,为中国河。……。”
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1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1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4/10)○2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3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第04讲 江河经行——历史江河湖沼变迁

至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
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 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 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 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 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 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 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在古代,“河”一般为黄河的专称。据
《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 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 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谭其骧:“约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
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两岸修筑了绵 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 经》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 袭到汉代”。“以邻为壑”
??二公元二公元70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二公元70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二、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
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 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 繁的局面,是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 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约当 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 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 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荆江河道变迁图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 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 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 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 态的自然景观。
黄河水系示意图
黄河中游地区形势图
二、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 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 四个时期。 一、先秦北流为主期。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 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由 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 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
今日洪泽湖图
四黄河改道与水灾的原因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 布的迁移。 (二)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土壤的侵蚀70%是自然因素,30%是人为作用。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
第二节 长江的演变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 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 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宜昌以下长江中 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 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二、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 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 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 海,相对安流600年。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 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三、南宋南流期。 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 泗入淮。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 进入了南流时期。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 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历史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的变迁

湿地的变迁本章所述的湿地,指广义上的湿地,包括天然湿地的湖泊、沼泽、滩涂等,也包括人工筑造的池塘、水库。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湿地”名词的提出,但对于河流、湖泊、水系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山经》到《禹贡》再到《水经注》,历朝历代对于河川湖沼均有文献记载,但有些由于时间久远,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细考。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县,向南行,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至杭州市西接钱塘江,沿线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江、河水系;串通南旺、蜀山、南阳、独山、微山、高邮、太湖等大、小湖泊68个,并建有江都、淮安及大、小渠道460余处。
全长1794公里。
跨度广泛,沿线的湿地形态,在历史时期经历了沧桑巨变。
先秦汉唐时代,根据文献记载和钻井资料分析,运河沿线的湖沼分布,星罗棋布。
历史早期大量湖沼的存在,对于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后,随着黄河决、溢、改道所造成的水沙再分配的加剧,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迫切要求,运河沿线的湖沼地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期众多的湖沼,绝大部分已经消失,个别残留至今的古湖,也己面目全非、处于自然消亡的最后阶段;而在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人工湖泊,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从地面上消失;历史后期所形成的若干湖泊,又有再度被泥沙所充填的可能。
运河沿线湿地形态的如此重大变化,无疑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对运河沿线湿地的演变加以适当的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运河沿线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理解,而且对今天的生态环境修护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运河流域湖泊的形成湖泊是在一定的地质、地理背景下形成,通常情况下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
从其形成到成熟直全消亡的演化过程中,地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相互影响与依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但不论湖泊的成因属于何种类型,湖泊形成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够的水量使盆地积水。
高考地理湖泊演变知识点

高考地理湖泊演变知识点地理学中的湖泊演变是指湖泊在地质历史中由原始态向现代形态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往往会涉及到考生的论述和解析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湖泊的演变过程和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
一、湖泊的形成湖泊的形成是由地壳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首先决定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形成山脉和洼地等地貌,而洼地的低凹处往往是湖泊形成的基础。
气候变化则通过影响水循环和降水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湖泊中水的补给和蒸发等过程。
此外,人类活动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排泄物的排放等,也可能对湖泊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湖泊的演变过程湖泊在形成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积水阶段、稳定阶段和消亡阶段。
1. 积水阶段湖泊在形成后的初始阶段被称为积水阶段。
在这一阶段,湖区的地形洼地积水较多,水体蓄积量逐渐增加,湖泊面积和容积不断扩大。
此时,湖泊周围的水系和河流对湖泊的补给量大于湖泊水体的蒸发量和出流量,湖泊水位和水量相应增加。
2. 稳定阶段当湖泊的补给量与蒸发量、出流量达到平衡时,湖泊进入稳定阶段。
湖泊在这一阶段内,水位和水量相对稳定,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质逐渐积累。
稳定阶段的湖泊常常形成丰富的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高。
3. 消亡阶段当湖泊的进一步补给量不足以维持湖泊水位和水量时,湖泊进入消亡阶段。
在这一阶段,湖泊水位逐渐下降,湖泊容积减小,甚至最终干涸。
消亡阶段的湖泊常常伴随着湖底的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的加剧。
三、湖泊演变的影响因素湖泊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湖泊的演变至关重要。
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可能导致湖盆的形成和变化。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着湖泊水的供应和蒸发过程,决定湖泊水量和水位的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都可能引起湖泊的面积和水位的变动。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湖泊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 1PPT课件

|
五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
河 湖 水 道
次 重
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大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
改
股并存,其中主要有:
道
变
1.夺颍入淮(大黄河)。
迁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第
四
讲
讲
江 河
•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
之
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
变
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
|
河
泗入淮。(6/10)
湖
水
道
•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
变
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
迁
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
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
第
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 夺涡
四
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
讲
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
江
(
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河 之
五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
变
第
这就是“贾鲁河”。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较复杂,特别是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更加复杂。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平均2年1次决口,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其中有六大徙,加上战国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洪水在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60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王景治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东汉大河。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大约600多年,到7世纪以后改道才频繁起来。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徙。
5、金章宗明昌五年到明弘治初河道
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7、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至光绪元年(1875)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
《尔雅·释地》所谓的“十薮”中除云梦在长江流域外,其余都在黄河中下游。
到了6世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下游的湖泊,仍有130多个。
大的周围数百里,小的也有方圆几里。
弦蒲薮:一名疆蒲。
在今陕西陇县之西。
阳华薮:地址不可确考。
焦获薮:一作“焦护”。
据说在今陕西泾阳北。
昭余祁:为汾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湖泊,位于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为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
黄河下游的古湖泊主要有: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
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称“兖州薮”。
荷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
孟诸泽:位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圃田泽:一作莆田。
荥泽:一作荥波。
在今荥阳县内。
海隅泽:在古济水下游,其范围东到山东蓬莱、掖县,西到沾化、无棣,为莱州湾近岸泻湖。
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
宜昌以下长江中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自然景观。
2、洞庭湖的变迁
据《山海经》、《庄子》等记载说明,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
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
秦汉时期,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后来仅剩下3583平方公里。
3、鄱阳湖的变迁
彭蠡——称彭泽、彭湖。
全新世以来,古彭蠡泽与长江水面相连,《禹贡》中“彭蠡既潴”,“(汉水)东汇泽为彭蠡”的记载正说明这一点。
但是彭蠡在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4、震泽(太湖)的变迁
太湖,古称震,又名具区、笠泽,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面积2420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淡水湖。
5、长江上游湖泊的变化
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
从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主要表现为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表现特别明显。
黄河主流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支流的径流量大减,失去了航运之利。
黄河流域自然湖泊分布更是日趋减少。
这和北方地区地表下垫面水面普遍减少密切相关,也与北方地区气候日趋干燥相吻合。
长江流域气候变幅没有黄河流域大,又干涸的趋势,但不明显。
这种变化是自然条件基础下的人为因素。
思考题:请用事实总结中国河流变迁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