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海岸线的变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以及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本节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层次原因和过程的了解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实例等,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海南岛的变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含义。
3.案例分析: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多样性。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4海岸线的变迁

的鸟 从瞰 渤老 海地 湾图 鸟 瞰 塘 沽 天 年 津
-------1900 ,
选自《600岁的天津》一书
海辽 岸东 变的 湾 迁历 顶 史部
辽东湾顶部-海浸
• 辽东湾顶部,介于辽东千山和辽西医巫闾山之间, 东起西崴子(盖平角),西至小凌河口的滨海平 原,在地质上原属于渤海凹陷的组成部分,即燕 山运动中构成的辽河中新断陷带,新生代时期继 续处于沉陷之中。 • 第四纪冰期后期,辽河下游发生规模较大的“盘 山海浸”,约在距今五至六千年以前,海面上升 到最高位置,根据辽河下游平原50—60米深处海 相地层和海相化石的分布,海浸达到盘山以北地 区。
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 近代黄河三角 洲范围内,自 1855年开始的 百余年间,黄 河尾闾的决口 改道达五十余 次。其中较大 的摆动改道有 十二次之多。 三角洲上废弃 的河道,鳞次 栉比,从而形 成放射状的入 海水系,发育 成典型的扇形 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 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关
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 进入历史时期辽东湾顶部的岸线位置,史无记载。近 年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发现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 经牛庄至沙岭一线,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北面陡峭(2‰左右)而南面平缓(5左右),钻孔资 料也发现在此线以北为河口或河流相物质,以南则为 浅海相沉积。根据以上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 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 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 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 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 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
• 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 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 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 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 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 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 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 里。
2_4. PDF教参电子书——知识讲解册

图幅相同ꎬ比例尺越大ꎬ表示的实地范围越
小ꎬ反映的内容越详细ꎬ精确度越高ꎻ比例尺
越小ꎬ则反之ꎮ
2.方向
3)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ꎮ
4)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ꎮ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ꎮ
6)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ꎮ
名师点睛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 山脊线) ꎻ山谷常有河流发
顶与村庄的相对高差为 500 ~ 700 米ꎮ
3.陡崖高度的计算
1)陡崖顶部的高度( 海拔) 为 H 顶 ꎬ其计算公式
为:a≤H 顶 <a + d( 其中 a 为与陡崖相交的等
高线的最大值ꎬd 为等高距) ꎮ
2)陡崖底部的高度( 海拔) 为 H 底 ꎬ其计算公式
为:b -d<H 底 ≤b( 其中 b 为与陡崖相交的等
依据:1977—1991 年湖泊水位上升ꎬ四地中③地最先被
线ꎮ 湖泊水面相对来说较为平整ꎬ因此每一条
淹没ꎬ故海拔最低ꎻ②地一直没有被淹没ꎬ故海拔最高ꎮ
湖岸线可视为一条近似等高线ꎮ 反过来ꎬ相对
于最近( 时间) 的湖岸线ꎬ之前的湖岸线可看作
等深线ꎮ 具体判读如下:
判读方向
结论
随时间
湖岸线向外扩张
湖泊面积扩大ꎬ水位上升
C.D 处地下岩层具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D.图中河流为地上河
(3)
(3) C 处该岩层的最大埋藏深度可能是 ( )
A.468 米
C.498 米
B.430 米
D.500 米
创新点拨 试题以构造等高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组合为命题情境ꎬ巧妙地以坡面径流方向与等
5
年
高
考
3
年
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认识尚不深刻,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开展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和案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案例,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制作PPT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各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和解答,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4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师版)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4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结合材料,掌握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特点及意义。
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3.结合材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海洋空间资源的类型。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意义。
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4.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知识点01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开发背景___________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2.早期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1)早期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
滩涂是位于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可为人类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阻碍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开发)(1)海面上活动要抵御多变的海洋___________和海水的运动(2)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___________、低温、___________的环境(3)海水的___________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4.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及条件(1)意义:缓解沿海地区___________,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___________(2)条件:海洋工程技术逐步提高,___________不断改善目标导航知识精讲5.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___________延伸,服务于___________等多个领域。
限时思考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
近30年红河三角洲岸线演变

DOI: 10.16562/ki.0256-1492.2019011101近30年红河三角洲岸线演变杨宏达1,2,乔璐璐1,2,刘雪1,2,Le DucCuong 1,3,张蕾1,2,李珏1,2,印萍4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1003. 越南科学院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海防 1800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100摘要:基于1987—2015年Landsat 遥感影像,运用ENVI 与MapInfo 软件提取岸线,分析红河三角洲近30年岸线演变规律,并结合历史岸线、红河多年径流量与输沙量,以及过境该海域多年热带气旋数量等数据,初步探讨红河三角洲岸线演变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红河三角洲岸线在时间上呈前进与后退交替变化特征,其中巴拉特河口以南的岸段以后退为主,河口北部岸段总体以前进为主。
巴拉特河口地区淤进与蚀退变化频繁,主要与上游建坝导致入海沙量变化以及台风造成的侵蚀有关。
关键词:岸线;长期演变;台风;巴拉特河口;红河三角洲中图分类号:P737.1 文献标识码:AShoreline evolution of the Red River Delta in the recent 30 yearsYANG Hongda 1,2, QIAO Lulu 1,2, LIU Xue 1,2, Le DucCuong 1,3, ZHANG Lei 1,2, LI Jue 1,2, YIN Ping 41.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s, Qingdao 266100,China2. Key Lab of Submarine Sciences & Prospecting Techniques, MO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China3. Institute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Haiphong 180000, Vietnam4.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Qingdao 266100,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acquired by Landsat remote sensing from 1987 to 2015, ENVI and MapInfo softwares are used to extract shoreline of the Red River Delta to follow up its evolution in the recent 30 years. Integrating the historical coastline together with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budget of the Red River, and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passing through the sea area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oastline evolution of the Red River Delta a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astline of the Red River Delta changes alternately with time.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lat estuary mainly retreats towards the land, while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stuary mainly advances to the sea. The frequent siltation and erosion in the Balat estuary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sediment input caused by dam construc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and the severe erosion by typhoon.Key words: shoreline; long-term evolution; typhoon; Balat estuary; Red River Delta红河三角洲位于越南北部(图1),面积约为17 000 km 2[1],受波浪、潮流、河流共同控制[2]。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无答难)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高考地理 专题十六资源与国家安全 专题检测

专题十六资源与国家安全一、选择题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其中自然岸线是指海岸自然结构和生态功能未受到人类活动与人工构筑物明显影响的海岸线。
下图为“4种自然岸线长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种自然岸线( )A.快速缩减的起步时间大体一致B.基岩岸线长度一直短于砂砾质岸线C.生物岸线一直受到人类的大力保护D.1990年以来4种岸线长度都减小答案 D 读图可知,1990年后4种自然岸线长度的折线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四种自然岸线长度都在减小,D正确。
2.导致自然岸线长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人类活动是( )A.修建港口B.过度捕捞C.围垦开发D.毁坏红树林答案 C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岸线长度在减小。
对海岸的围垦开发会大幅度减小岸线长度,C对;毁坏红树林会加剧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但速度不会很快,其影响不是最大的,D错;修建港口不会引起岸线长度大幅度缩减,A错;过度捕捞与自然岸线长度变化关系不大,B错。
知识拓展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木本植物群落,其在净化海水、防风削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1世纪初,江苏提出了“海上苏东”和“百万滩涂”开发战略,开始了高强度的开发。
但是苏东的大段自然淤泥质海岸依然被保留下来。
导致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淤积作用强烈 B.人们注重保护C.开发强度较小D.海岸不易被破坏答案 A 题中提到江苏开始了高强度的开发,所以B、C选项错误;淤泥质海岸容易被破坏,D选项错误;淤泥质海岸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苏东高强度开发,仍然保留大段淤泥质海岸,说明此处河流淤积作用强烈。
故选A。
截至2021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51台(不含台湾地区),总装机容量5 326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8台。
中国核电反应堆数量以及总装机容量,在世界上已经超过法国且仅次于美国。
目前法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为71%,中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为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
• 我国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山地带,向东流入大海, 这些源远流长的河流,上下游地形高度相差很大,随 着流速的不同,上游水流急的地方对河床及两岸冲刷 力强大,再加上人类的活动,即因扩大耕地面积对森 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促使水土流失,因而挟带到下 游来的泥沙很多。不仅黄河以泥沙量巨大著称,黄河 以北的海河水系及辽河等浸蚀作用也很剧烈,黄河以 南的淮河、长江、珠江等著名的巨川输沙量虽不敌黄 河,但是水流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也同样很显著。 各条江河搬运来的沉积物,大量在河口附近的海底堆 积,逐渐构成近海三角洲平原,并不断地向海外伸展。
• 第四纪冰期后期,辽河下游发生规模较大的“盘 山海浸”,约在距今五至六千年以前,海面上升 到最高位置,根据辽河下游平原50—60米深处海 相地层和海相化石的分布,海浸达到盘山以北地 区。
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 进入历史时期辽东湾顶部的岸线位置,史无记载。近 年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发现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 经牛庄至沙岭一线,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北面陡峭(2‰左右)而南面平缓(5左右),钻孔资 料也发现在此线以北为河口或河流相物质,以南则为 浅海相沉积。根据以上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 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 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 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 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 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
岩岸
• 我国岩岸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沿海地区, 但北方如辽东半岛的大东沟到盖平间,渤海西 北小凌河口附近的连山到北戴河间,以及山东 半岛掖县虎头崖到苏北连云港间,也有局部的 岩岸。
沙岸
• 我国六千年前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属于 岩岸部分,历史时期变化不大;所有沙质海岸,
则由于河流、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差异, 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
2.海岸线-沙岸与岩岸
• 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 形成的海岸线,有沙岸与岩岸的不同。沙 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 成,岩岸则是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 成。它们的分布范围大体上是北部为沙岸, 南部为岩岸。沙岸大致分布在杭州湾以北, 但杭州湾以南的闽江口、珠江口,电白以 西的雷州半岛和钦廉一带,也有局部的沙 岸。
2-4海岸线的变迁白令海峡成为地峡Fra bibliotek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 黄河利津站1990-2019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 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 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 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2019年10月平 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2019年6月到 2019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2019年10 月到2019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 2019年10月到2019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 里。
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
• 据近代的深钻资料证明,渤海海底及河北 省滨海平原直至最近地质时期,仍在缓慢 下沉,其沉降量约为每年一厘米。但是, 由于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挟带来的 泥沙不断在海底堆积,对渤海来说,它的 沉降与堆积两者相抵,大体上保持平衡。 目前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二十一米,在沿 岸及河口附近水深往往只有几米,是我国 沿岸四大海区中最浅的一个。
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 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
• 五十至六十年代,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 队,在北起宁河南至黄骅的渤海湾西岸地 区,先后发现四条古海岸线贝壳堤。堤上 并散在着古代的居住遗址和文化遗存。从 这四条贝壳堤形成的年代,对照历史上黄 河改道时间的记载,就可以发现,当黄河 远离天津入海时,是渤海湾贝壳堤形成时 期,而黄河从接近天津入海时,则是贝壳 堤终止形成的时期。
• 江河泥沙在河口区形成 三角洲海岸。三角洲堆 积海岸向海伸展很快。 长江三角洲近2000年向 海伸展过程中,造陆 7500平方公里。现代黄 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推进 33米。珠江三角洲每年 向海伸展70-130米。美 国的密西西比河也是造 陆能手,三角洲平均每 年向海推进75米
古海岸线 贝壳堤
的 从 渤 海 湾 鸟
鸟 瞰 老
地 图
瞰
塘
沽
-------1900 ,
天 津
年
选自《600岁的天津》一书
海辽
变 迁
岸 的 历
东 湾 顶
史部
辽东湾顶部-海浸
• 辽东湾顶部,介于辽东千山和辽西医巫闾山之间, 东起西崴子(盖平角),西至小凌河口的滨海平 原,在地质上原属于渤海凹陷的组成部分,即燕 山运动中构成的辽河中新断陷带,新生代时期继 续处于沉陷之中。
• 随着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正与 渤海湾北面的滦河三角洲,从南北两翼有 如发动钳形攻势竞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 渤海湾,使渤海湾越来越小。但是,黄河 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时,由于潮流受到新河 口口门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浅缓,造陆 迅速。百余年来,随着河道的延伸及河床 摆动范围的缩小,河流的挟沙能力和海域 的容沙能力都相对有了增加,今后的造陆 面积势将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向。
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 近代黄河三角 洲范围内,自 1855年开始的 百余年间,黄 河尾闾的决口 改道达五十余 次。其中较大 的摆动改道有 十二次之多。 三角洲上废弃 的河道,鳞次 栉比,从而形 成放射状的入 海水系,发育 成典型的扇形 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 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