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变迁

合集下载

6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6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7)19世纪末 年以来的海岸线
19世纪末光 绪年间在钦公塘 外筑外圩(wéi) 塘。位置大致在 现在人民塘岸线 上。
3、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变迁
(1)唐五代时期的崇明岛 (2)11世纪至14世纪中期的北岸及崇明岛 (3)14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北岸及崇明岛 (4)18中叶以后的北岸及崇明岛
(3)明代的河 口三角洲岸线
明代石歧以北的整个地区已 淤积成陆,西江三角洲上古 井、黄杨山、竹篙岭、五桂 山等已连成一片。西江从江 门至虎跳门、崖门的水道基 本形成。北江河口向南伸入 香山县境,冲积平原伸展至 香山县以东。东江由于江心 洲并岸,河床变窄,在石龙 分流形成两大汊道开始固定 下来。
(4)清代的河 口三角洲岸线
西樵山、佛山、顺德一带岸线向外伸展
岸线伸展的原因
唐代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唐代后南方山地得到开发,刀耕火种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导致河口岸线的伸展。
海岸线状况
唐代西江、北江的泥沙在西樵山、佛山、顺德一带 淤积,海岸线逐渐向海湾伸展。东江三角洲仍未发育, 今东莞以西2里即为大海(《元和郡县图志》卷34)。
B、滦河三角洲岸线的变迁
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时,海岸线在碣石山 (昌黎县北)山脚附近
汉武帝曾到这里观海(《汉书》卷6《武帝本纪》)。 东汉末曹操曾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 澹,山岛耸峙”的诗句,也反映了碣石山脚下就是大海的情景。
唐宋时三角洲岸线前移至今乐亭县以东
贞观19年(645)唐太宗登碣石山,“披襟眺沧海”(《全唐 诗》卷1,唐太宗《碣石观海》),说明大海已离碣石山很远了。
考》)。 里护塘北起高桥
以东,南经川沙-南 汇-奉城-柘(zhè) 林一线,大致就是宋 代的海岸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海岸线变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海岸线变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3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地貌演变 3 黄河河口-三角洲 2 莱州湾西-南部 2 淤泥质海岸 2 辐射沙脊 1 滩涂围垦 1 溺谷河口-潮汐汊道海湾 1 海岸线变迁 1 江苏省 1 数值模拟 1 废黄河三角洲 1 岸线变迁 1 多源遥感影像 1 南黄海 1 人类活动 1 乳山湾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科研热词 遥感 渤海湾 遥感解译 胶东半岛 潮滩演变 海岸线变迁 海岸线 海岸带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0年 科研热词 遥感 碳酸盐胶结岩 盐城沿海 环境 滩涂匡围 海滩岩 海岱地区 气候 新石器时代 岸线 古海平面 古气候 全新世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海岸线 黄河三角洲 预测 遥感 珠江口 灰色模型gm(1 潮滩坡降 潮滩冲淤 滩涂围垦 滨海湿地 海岸线变迁 控制因素 成因 唐山 卫星遥感 动态变化 分布特征 matlab软件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科研热词 海岸变迁 气候变化 黄河夺淮 降水量 脆弱生态地理区 第四纪地质学 秦岭 渤海湾 淮南盐场淮北盐场 泥质海岸带 气温 地质环境变化 古气候恢复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重难点13 海岸地貌与海岸变迁(解析版)

重难点13 海岸地貌与海岸变迁(解析版)

重难点13 海岸地貌与海岸变迁(2022·辽宁·高考真题)一般情况下,气侯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

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

下图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2.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A.海岸沙B.河流沙C.洪积物D.冰碛物【答案】1.C2.B【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B→C沉积物由黄土状沉积物变为砂质沉积物再变为黄土状沉积物,砂质沉积物为寒冷的冰期沉积物,黄土状沉积物为温暖的间冰期沉积物,冰期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较高,所以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

2.据材料可知,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说明砂质沉积物来自陆地,不来自海洋,A错误;位于沿海,是河流将风力搬运的沉积物再次搬运到沿海,B正确;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发区,海岸地区一般洪水发生较少,C错误;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D错误。

所以选B。

(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4.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①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①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①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3.C4.A【解析】3.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

海岸线变化研究综述

海岸线变化研究综述

海岸线变化研究综述毋亭;侯西勇【摘要】受全球及海岸带区域环境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海岸线发生剧烈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海岸线变化相关研究因此得到普遍的关注.在讨论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岸线信息提取的方法与技术,总结国内外海岸线变化的特征、机制与影响方面研究的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包括:对海岸线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仍将是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对海岸线变化特征、规律与机理的认识已经日益深化,基于大量高精度数据和机理模型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不同的海岸带区域,聚焦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特征,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海岸线变化的独特性、复杂性突出,促进和支撑中国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提高决策者与管理者对岸线变化所带来的灾害风险的重视,为中国海岸带的科学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这应该是我国海岸线变化研究的重要目标.【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13页(P1170-1182)【关键词】海岸线;遥感提取;精度控制;空间变化;驱动因素【作者】毋亭;侯西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正文语种】中文毋亭,侯西勇.海岸线变化研究综述.生态学报,2016,36(4):1170-1182.Wu T,Hou X Y.Review of research on coastline change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4):1170-1182.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动态特征,是描述海陆分界的最重要的地理要素,是国际地理数据委员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认定的27个地表要素之一[1]。

2022高考地理专题十九 海岸线(海岸带)(含答案解析)

2022高考地理专题十九 海岸线(海岸带)(含答案解析)

微专题十九海岸线(海岸带)【点拨高考】海岸带的面积在地球上虽然不大,但却非常重要,是世界上人口、城市、各类产业最集中的地带,同时也是海洋和陆地两大自然环境交汇的地带。

海岸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了陆地和海洋的共同影响,但两者影响的强度是有差异的,具体地点就要具体分析。

河流入海口的海岸地区人口、城市和产业活动更加密集,而且海陆的交互作用更加显著和强大。

这一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地带,具体表现在即有河流的堆积和侵蚀作用,也有潮汐和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同时也引起了海退与海进、陆进与陆退的变化。

【知识梳理】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定义: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

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称古海岸线。

海岸线分为岛屿岸线和大陆岸线两种,但海岸线不是一条线。

受潮汐作用、洋流、波浪作用等因素,海平面在不断变化,因此海岸线也在变化着。

联合国2001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工程》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ni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lOOkni范围内的低地。

我国定义: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在我国系指多年大潮高潮位时的海陆界限。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

随潮水涨落而变动。

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2.分类选Bo【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岛东海岸城市较少,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台湾岛东海岸平原面积小,故堆积形成的海岸少,珊瑚碎片沙滩、沙丘海岸、滩地海岸少;多砾石滩和岩岸广布的断层海岸,A正确;应选A。

【点睛】此题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9.以下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C.生物海岸D.砂质海岸【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砂质海岸主要以堆积作用形成,地形平坦、海岸线平直,并不适合港口选址。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_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_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_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 >| 字数:5719 | 江苏省地处神州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一直为江苏地质工笔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内部实质意义。

一、第四纪海侵第四纪以来,因为地壳起落运动较强烈,加之频繁的古气候周期性冷暖变化,要患上江苏沿海地域发生了屡次海侵和海退,履历了重复出现的沦海变化。

按照多年来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出格是100多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孢粉及古地磁测量等资料的分析,发明江苏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中至少发育五个海侵层,反应第四纪以来该地域至少发生过5次海侵。

海侵层的发育漫衍,标记该区曾经沦为海的环境,但实际上海侵高峰期的海岸线应比海侵层范围更要远一些。

1、海侵层特性及其时代①第Ⅴ海侵层。

该海侵层仅局限漫衍在东部沿海地带,海侵波及范围较小。

海侵层埋深140m~240m左右,厚度一般〈10m,且变化较大。

北部以滨海相浅灰色色、灰绿色细砂为主,南部以河口相灰色粉细砂为主。

含有贝壳及有孔虫化石。

据东南沿海及长江三角学洲地域的资料,该海侵层中孢粉组合为栎、松、菊科、蒿禾本科,水龙骨及栎、栗、枫香、松、水龙骨、水蕨等。

反应气候和煦,相当于第四纪熬头和煦期。

古地磁测量成果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哈拉米洛与奥尔都维事务之间,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品,其年月距今180万年~100万年。

可称之为八滩—如皋海侵。

②第Ⅳ海侵层。

该海侵层漫衍于连云港徐圩、滨海、阜宁、盐城、东台、海安、泰兴黄桥、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及太湖一线以东地域。

海侵范围已经较着逾越第Ⅴ海侵区。

苏北地域,该海侵层埋深90m~160m左右,厚3m~16m,以滨海相或者海相灰黄色、褐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含暖水卷转虫、同现卷转虫、凹坑筛九字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但愿虫等有孔虫化石。

阜宁一带还发育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

长江三角学洲地域,海侵溯江西进,具肯定是规模,该海侵层埋深110m~170m左右,厚数米至30余m,以河口相灰色、深灰色中粗砂、粉细砂为主,海陆相化石混生,化石种属和数目相对于贫乏,个体较小。

基于景观分维度的海岸带景观时空演变量化评价研究——以泉州湾为例

基于景观分维度的海岸带景观时空演变量化评价研究——以泉州湾为例

海岸带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状区域,陆地、海洋、大气系统交互活跃、强烈,形成了鲜明且丰富的地理单元,构成了独特的海岸带景观风貌[1]。

我国在2016年便颁布了《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包括陆域摘要海岸带是海陆统筹战略实施及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区域,利用遥感影像处理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基于生态学理论中的景观分维度因子,以泉州湾为实证研究典型,对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利用1973年以来7个时相的MSS/TM/ETM遥感资料,监测调查泉州湾入海口围垦后的景观变化,引入景观分维度指标,量化评估围垦后入海口50年的景观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为理解海岸带潜在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并总结量化评价方式与路径,提出一种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的监测与量化评价的参考方法。

AbstractThe coastal zone is a key area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land-sea integration and land space planning.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technical approach of combining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GIS, based on the landscape sub-dimension factor in the theory of ecology, and takes Quanzhou Bay as a typical empirical study to statistically compare the data of land use status of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utilizes the MSS/TM/ETM remote sensing data of seven temporal phases since 1973 to monitor and investigate the landscape changes after the reclamation of Quanzhou Bay. Using the MSS/TM/ETM remote sensing data of seven-time phases since 1973, the study monitors and investigates the landscape changes after the reclamation of Quanzhou Bay estuary, introduces landscape sub-dimension indicator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s the landscap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tuary after reclamation for 50 years, explore the main reasons affecting the changes of the coastline, 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coastal zone, as well as summarize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aths, and put forward a reference method of monitoring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national land space.文章亮点1)结合遥感数据特点,尝试将量化的数据的时间维度扩展至50年;2)运用生态学理论中的景观分维度的量化计算,构建了时间跨度更长、评价数据更全的海岸带景观时空演变的监测与量化评价方法。

海岸线变迁

海岸线变迁

20200901手动选题组卷副标题题号一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答案】【小题1】C【小题2】C【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小题2】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考点:海岸线的进退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A. 甲B. 乙C. 丙D. 丁4.图中A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A. 修建有护海大堤B. 大河河口不断摆动C. 红树林保护了海岸D. 海平面不断下降【答案】【小题1】C【小题2】A【解析】【小题1】根据材料,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多,岸线向海洋推进。

没有大河注入,海水侵蚀海岸,岸线向陆地收缩。

所以根据图中岸线的位置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有大河注入的时代。

甲、乙都不是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置,A、B错。

丁位于内陆,没有岸线形态,D错。

丙处是现代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所以最可能靠近现代大河,C对。

【小题2】如果有大河河口存在,则A处的岸线因泥沙沉积会向海洋推进,B错。

红树林保护海岸不被侵蚀,但可能会导致海岸向海洋推进,C 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王颖,1964,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贝壳堤:贝壳堤是由具壳物质所堆积成的沿岸沙堤(或称沿岸堤,滩脊等),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形成在开阔的海岸段落,是激浪活动的产物。

波浪在近岸浅水区破碎,形成激浪,激浪对海底具有强烈的冲刷扰动作用,因此往往掀起滩底泥沙,把它们向岸边搬运,堆积在高潮线附近。

这样长期地作用,岸边泥沙逐渐堆积加高而形成沿岸沙堤。

贝壳堤形成的基本原理:贝壳堤是形成在缺少混浊淡水汇入的、沿岸海底繁殖有大量具类的、以激浪作用为主的开阔的粗粉砂与细砂质海岸带。

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李平日,方国样,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本文讨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主要根据下述证据:1、海滩岩海滩岩是公认的海岸沉积物,依据不同时代的海滩岩出露位置,可以复原当时的海岸线。

笔者在研究华南全新世海滩岩时,曾提出广东某些岸段的海岸线变迁问题〔1〕。

2、滨岸沙坝滨岸沙坝也是获得普遍承认的海岸变迁证据。

笔者曾将华南全新世沙坝划分为6个形成期,并认为存在从陆往海由老至新的序列〔2〕,可以反映海岸线的变迁。

3、贝壳堤贝壳堤是很好的海岸线变迁证据。

前人在渤海湾沿岸已作了大量工作〔3、4〕。

笔者在粤东曾依据贝壳堤的年代和位置,推断韩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变迁〔5〕。

4、贝丘贝丘为人类堆积,多数含咸水或咸淡水种贝类的贝丘位于当时海岸附近,可推测岸线概位。

广东有数十座新石器中、晚期贝丘,可凭借它们推断海岸变迁〔6〕。

5、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一般为潮间带或海岸、河口的堆积,虽不能指明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但结合其它标志(例如微地貌、线状分布的典型堆积物等,常可判断或追索某时期海岸概位。

例如牡妨层常在海岸或河流入海口附近出现。

我们曾以之作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一种证据〔7〕。

6、海蚀遗迹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皆为当年波浪侵蚀海岸的遗迹,可反映某一时期相对稳定的海岸位置。

例如广州七星岗海蚀遗迹,是中全新世海岸线的一段〔8〕。

7、历史记载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已有文字记载,尤其是在秦汉以后,历史记载渐趋完备。

海岸线变迁是环境变化的大事,史籍不乏记述。

例如广州“历来初地”为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禅师从西天竺凉海至此登陆建庵之地,可作为梁代珠江江岸位置的证据〔9〕。

各种证据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常可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海岸线变迁认识。

三、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分析1、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的宏观制约作用总的来说,构造沉降区海岸线外伸速度快,序列较清楚,可以划分出多期岸线(例如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梅陇平原)。

隆起区(包括后期抬升区)则仅在局部小海湾有一列沙坝可作为岸线标志,外伸速度慢,甚至在晚全新世遭受侵蚀后退。

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起着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主导作用广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有三个阶段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前段(距今约12000-6000年)为迅速上升阶段;中全新世早期后段至中全新世晚期前段(距今约6000-4000年)为海进盛期阶段,上升缓慢,海平面有多次较明显波动;中全新世晚期后段至晚全新世为海平面基本稳定阶段,但仍有小波动〔19〕。

在海平面迅速上升阶段,无论构造隆起区或沉降区均堆积速度小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故都形成沉溺海岸,水深岸陡,这阶段的岸线只能在水下寻觅。

海进最盛期,海岸线往往远达湾顶,最为深入。

其后,由于堆积速度大于海平面升速度,岸线逐渐外移,但伸展速度尚较慢。

在海平面基本稳定阶段,堆积速度远远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故海岸线外移较快。

3、海流、泥沙对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影响4、台风暴潮对海岸线变迁的消极影响5、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作用不可忽视华南海岸带第四纪碳酸盐岩及其地质地理意义陈伟光,华南地震,1990海滩岩成岩于炎热气候下海水快速蒸发的环境并要求有丰富的砂源,风成岩的发育也要求相近的物源,故此砂质海滩是它们发育的良好场所,而泥质海滩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极少见其踪迹。

据笔者考察,在福建平潭岛,莆田-晋江岸段,漳浦-东山岸段,广东海山岛,饶平-汕头广澳岸段,海丰-惠东岸段,阳江-电白岸段,海南岛文昌东海岸等砂质海滩为主的海岸带,都有比较发育的海滩岩或风成岩,而以泥质海滩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及广西防城、北海等海岸带内,尚难以发现它们。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分类及其研究意义徐辉龙,孙金龙,李亚敏,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1、分类本文依据这些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沉积环境、成岩环境和成岩机制方面的异同,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

在华南沿海的碳酸盐胶结岩中,以砂丘岩居多,海滩岩露头则主要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的海南岛,以及深圳西冲和香港等地[17]。

贝壳堤岩则主要发育于韩江三角洲地区,除此之外,仅有台山海桥镇海湾有一露头[18]。

硬壳灰岩目前仅发现海山岛一例。

2、成岩特征在成岩环境方面,地表碳酸盐胶结岩的成岩环境分为4类[19]:海水潜流带、咸水-淡水混合带、淡水潜流带和渗流带。

不同的成岩环境中胶结物的形成方式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成岩机制的不同。

如淡水或海水中发生的蒸发-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胶结[20-22],海滩上发生的咸水-淡水混合带碳酸钙沉淀胶结[23-24],海水中发生的二氧化碳脱气作用胶结[25],以及生物作用胶结[26]。

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赵希涛,地理科学,1986贝壳堤的地貌与沉积特征1、几何形态在渤海西南岸、苏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南部和韩江三角洲,贝壳堤是典型而巨大的。

它们延伸几百米或几公里,断续延伸长达几十甚至近百公里,宽20-300米,一般50-60米,个别达500米或更多,厚0.5-5米,一般1-2米。

贝壳堤剖面一般呈透镜状,具有浅的底和突出的脊,叠覆在泥质或粉砂质的沼地上,高出周围平原0.5-4米。

这些贝壳堤和沼泽构成沼泽与脊带状相间的平原,宽达几十公里,也就是Price所称的chenier plain(2)。

2、物质成分中国贝壳堤的物质组成主要是贝壳和细砂,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贝壳堤含量显著不同。

在渤海湾西岸、莱州湾西岸、黄河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几乎全部由贝壳物质组成。

而在苏北平原,贝壳堤基本上由细砂组成,贝壳含量一般不到15%。

在长江三角洲南部,贝壳的含量变化在贝壳堤的10-80%之间(23,39)。

3、生物组合4、粒度与矿物成分粒度都是落在海滩砂的范围内,而且往往能分为海滩砂所特有的较粗与较细的两部分(34,39)。

苏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南部贝壳堤砂粒的矿物成分相似,其中以石英为主(>70%),还有长石、重矿物等。

重矿物约有20种,占砂粒总重量的5%以上(28,34)。

5、层理贝壳堤内部的沉积结构很简单,大多数为平行层理与低角度的交错层理,向海倾斜多为4-6°,向陆倾斜多为10°以上。

贝壳堤的形成环境根据作者对中国贝壳堤的调查研究,并参考上述观点,认为中国贝壳堤形成的主要条件是:1、海面的相对稳定从贝壳堤形成年龄判断,中国不同地区全新世贝壳堤基本上可以相互对比,而且世界贝壳堤总体上也大致可对比,尽管有小差异(9)。

由于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只有小的波动,尤其是有几段几百年至一千年的相对稳定阶段,故贝壳堤得到了很好的发育。

因此,海面的相对稳定性乃是贝壳堤发育的基本条件或前提之一。

2、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别是河口的频繁变化,和海岸水动力因素的消长关系3、一定的泥沙粒度和海滩坡度适于贝壳堤发育的泥沙是淤泥或粉砂,适合的海滩坡度为2-10%。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潮坪上的贝壳沉积*王冠民,董春梅,赵勇生,高玉飞,古地理学报,2006黄河三角洲东营港的泥质潮坪上发育大量的贝壳沉积。

图 2 东营港潮坪表面上的各种贝壳沉积形态1、堤坝状沉积侧缘的贝壳分选较差, 青蛤( Cyclina sinensis) 碎片与砂泥质混合沉积, 照片中贝壳的壳长在2~ 4 cm, 下同;2、在平坦的泥坪上, 涨潮流围绕贝壳侵蚀成众多小坑穴, 逐渐扩大的小坑穴又成为贝壳继续沉积的场所;3、密集窝状沉积的贝壳, 边界清楚, 壳顶向下, 竖直或倾斜排列, 贝壳凸面多迎向水流;4、席状沉积的贝壳迎向水流呈叠瓦状排列, 位于潮坪表面的高部位;5、沿侵蚀陡坎沉积的贝壳, 在陡坎向前凹进处贝壳密集, 向洼地方向减少;6、贝壳受波浪的簸选, 沿小潮高潮线以上形成带状分布的堤坝状贝壳沉积全新世浙江的海岸变迁与海面变化马怀珍,王宗涛,杭州大学学报,1986一、确定古岸线与海面位置的主要依据众所周知,海面既是侵蚀基准面,又是沉积基准面,同时还通过物理和化学条件控制着生物作用过程.因此,各种古滨岸地貌、沉积与生物等都可用作确定古海岸线与海平面位置的标志(1,2).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有下列几种与海面有关的古海岸线遗迹:1.海相层由于全新世海侵,潮汐运动可以远远抵达溺谷或河口湾之内.海水的入侵给河口上部或海湾湾顶带来海水沉积物,从而形成呈楔状分布的、自陆向现代海岸增厚的海相地层或海陆过渡相地层.根据大量钻孔揭示,浙江全新世海相层的厚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正常情况下最大厚度在45米左右,局部冲刷—充填构造的全新世海相层厚度可超过50多米(3).海相沉积通常粒度较细,大都具纹层理或脉状层理构造,并含有棘皮动物遗骸、有孔虫、海生介形虫等,很容易与其他陆相地层相区别.2.出露的和埋藏的沿岸砂堤、贝壳堤(滩)沿岸堤和贝壳堤是滨海平原前展过程中岸线停顿或略有后退的产物,故它们既是古海面的指示物,也是古岸线的重要标志.浙江沿岸,在那些比较开敞而又具有一定的粗碎屑物质供应的地段,往往发育有规模不等的砾石堤、砂堤或贝壳堤,且堤的内侧常见泥炭堆积.其中尤以较大河流口门的南侧平原的沿岸堤发育最为典型,如椒江口南侧平原的海门砂堤,瓯江口南侧平原的寺前砂堤、宁村砂堤及五溪沙砂堤等.海门砂堤北起沙门,向南经赤山、沙王、洪家、羊屿、尖灭于横街,全长15.5公里,宽150-300米,据钻孔揭露,厚3.0-4.5米.砂堤中夹大量贝壳及贝壳碎片.宁村砂堤北起北新,向西南方向经沙村、下洋街、天河,一直延伸到司南,长11.5公里,系由棕黄色至灰色中细砂和贝壳砂组成,与下伏层的接触面内含较多的植物碎屑和海滩草.该砂堤高出平原2.5-0.5米.至于埋藏在地下的沿岸堤,则须借助于钻孔才得以发现,如分布在杭州湾两岸埋深达26-32米的贝壳砂堤,瑞安县长桥附近埋深约抢米的新月形海积湾顶砾石滩等.3.泥炭层在浙江的滨海平原中,于全新世海相层的顶面和底面,常常见有泥炭层的发育,有时还可见及泥炭层夹于上下海相层之中,如北仑港地区A8等一系列钻孔在深约45米处,贩海县平普2孔深45.27-47.04米处,都揭示了全新世海相层与下伏泥炭层直接接触.余姚横河埋深1米的泥炭层,其上下均为海相沉积(3).所有这些都为海陆演替和海面变化历史提供了证据.4.海生贝壳或牡蛎壳堆积在浙江沿岸地区,无论是地表以下数米的浅部,还是数十米的深部,均曾发现相当厚的海生贝壳层或牡蛎壳堆积.如奉化县前江井深19米处、绍兴ZK:孔深22米处、湖州青年公园深24米处、桐乡河山公社浅部泥炭层之上皆发现有牡蛎壳堆积,反映了河口滨海环境.贩海县长蛇山连岛砾石堤的两侧见有主要由牡砺壳组成的贝壳滩发育,其底面高程与平均高潮位相近.5.新石器时代遗址或文化层在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中,迄今已发现了众多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洪期(河姆渡文化与其同期)和良渚期文化的遗址或文化堆积层.其中有些遗址直接建于全新世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之上,而且都包含有可供14C测年的丰富材料.如著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其下伏层属河口一泻湖相沉积,自从发掘以来,在1979年前就已经对层位确定的16个样品作了14C测定,获得了可靠的数据(4).与此类似的还有杭嘉湖平原的钱山漾、良渚、罗家角遗址等(5).鉴于古人类的居住面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分别严格地受海陆分布和海面位置所控制,它应该不低于当地的大潮平均高潮位,这样,古遗址或文化层所处的平面位置和垂向标高就可以作为研究岸线迁移和海面变动的依据之一6.海塘或海堤浙江关于海塘或海堤的最早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宋以来的近1000年期间,沿海各地的史籍和方志中关于海塘及挡潮楔闸的记叙比以往更加常见和丰富,从而为研究岸线的变迁提供了佐证.当然,必须指出,人类修筑海塘和锲闸的技术和能力是受制于社会因素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社会的需要程度也有所不同,故海塘修筑所反映的岸线变迁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必须作具体分析.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赵希涛,彭贵,张景文,地质科学,1979仅就海南岛沿海的现有资料,6000年来不仅有5200-4900年前的全新世高海面,而且还有4300、3800-3600、2100-1500年左右的三次高海面的可靠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