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变迁

海岸带变迁
海岸带变迁

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

王颖,1964,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贝壳堤:贝壳堤是由具壳物质所堆积成的沿岸沙堤(或称沿岸堤,滩脊等),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形成在开阔的海岸段落,是激浪活动的产物。波浪在近岸浅水区破碎,形成激浪,激浪对海底具有强烈的冲刷扰动作用,因此往往掀起滩底泥沙,把它们向岸边搬运,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这样长期地作用,岸边泥沙逐渐堆积加高而形成沿岸沙堤。

贝壳堤形成的基本原理:贝壳堤是形成在缺少混浊淡水汇入的、沿岸海底繁殖有大量具类的、以激浪作用为主的开阔的粗粉砂与细砂质海岸带。

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

李平日,方国样,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

本文讨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主要根据下述证据:

1、海滩岩海滩岩是公认的海岸沉积物,依据不同时代的海滩岩出露位置,可以复原当时的海岸线。笔者在研究华南全新世海滩岩时,曾提出广东某些岸段的海岸线变迁问题〔1〕。

2、滨岸沙坝滨岸沙坝也是获得普遍承认的海岸变迁证据。笔者曾将华南全新世沙坝划分为6个形成期,并认为存在从陆往海由老至新的序列〔2〕,可以反映海岸线的变迁。

3、贝壳堤贝壳堤是很好的海岸线变迁证据。前人在渤海湾沿岸已作了大量工作〔3、4〕。笔者在粤东曾依据贝壳堤的年代和位置,推断韩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变迁〔5〕。

4、贝丘贝丘为人类堆积,多数含咸水或咸淡水种贝类的贝丘位于当时海岸附近,可推测岸线概位。广东有数十座新石器中、晚期贝丘,可凭借它们推断海岸变迁〔6〕。

5、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一般为潮间带或海岸、河口的堆积,虽不能指明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但结合其它标志(例如微地貌、线状分布的典型堆积物等,常可判断或追索某时期海岸概位。例如牡妨层常在海岸或河流入海口附近出现。我们曾以之作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一种证据〔7〕。

6、海蚀遗迹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皆为当年波浪侵蚀海岸的遗迹,可反映某一时期相对稳定的海岸位置。例如广州七星岗海蚀遗迹,是中全新世海岸线的一段〔8〕。

7、历史记载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已有文字记载,尤其是在秦汉以后,历史记载渐趋完备。海岸线变迁是环境变化的大事,史籍不乏记述。例如广州“历来初地”为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禅师从西天竺凉海至此登陆建庵之地,可作为梁代珠江江岸位置的证据〔9〕。

各种证据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常可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海岸线变迁认识。

三、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分析

1、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的宏观制约作用

总的来说,构造沉降区海岸线外伸速度快,序列较清楚,可以划分出多期岸线(例如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梅陇平原)。隆起区(包括后期抬升区)则仅在局部小海湾有一列沙坝可作为岸线标志,外伸速度慢,甚至在晚全新世遭受侵蚀后退。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起着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主导作用

广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有三个阶段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前段(距今约12000-6000年)为迅速上升阶段;中全新世早期后段至中全新世晚期前段(距今约6000-4000年)

为海进盛期阶段,上升缓慢,海平面有多次较明显波动;中全新世晚期后段至晚全新世为海平面基本稳定阶段,但仍有小波动〔19〕。在海平面迅速上升阶段,无论构造隆起区或沉降区均堆积速度小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故都形成沉溺海岸,水深岸陡,这阶段的岸线只能在水下寻觅。海进最盛期,海岸线往往远达湾顶,最为深入。其后,由于堆积速度大于海平面升速度,岸线逐渐外移,但伸展速度尚较慢。在海平面基本稳定阶段,堆积速度远远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故海岸线外移较快。

3、海流、泥沙对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影响

4、台风暴潮对海岸线变迁的消极影响

5、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作用不可忽视

华南海岸带第四纪碳酸盐岩及其地质地理意义

陈伟光,华南地震,1990

海滩岩成岩于炎热气候下海水快速蒸发的环境并要求有丰富的砂源,风成岩的发育也要求相近的物源,故此砂质海滩是它们发育的良好场所,而泥质海滩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极少见其踪迹。据笔者考察,在福建平潭岛,莆田-晋江岸段,漳浦-东山岸段,广东海山岛,饶平-汕头广澳岸段,海丰-惠东岸段,阳江-电白岸段,海南岛文昌东海岸等砂质海滩为主的海岸带,都有比较发育的海滩岩或风成岩,而以泥质海滩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及广西防城、北海等海岸带内,尚难以发现它们。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分类及其研究意义

徐辉龙,孙金龙,李亚敏,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

1、分类

本文依据这些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沉积环境、成岩环境和成岩机制方面的异同,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

在华南沿海的碳酸盐胶结岩中,以砂丘岩居多,海滩岩露头则主要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的海南岛,以及深圳西冲和香港等地[17]。贝壳堤岩则主要发育于韩江三角洲地区,除此之外,仅有台山海桥镇海湾有一露头[18]。硬壳灰岩目前仅发现海山岛一例。

2、成岩特征

在成岩环境方面,地表碳酸盐胶结岩的成岩环境分为4类[19]:海水潜流带、咸水-淡水混合带、淡水潜流带和渗流带。不同的成岩环境中胶结物的形成方式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成岩机制的不同。如淡水或海水中发生的蒸发-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胶结[20-22],海滩上发生的咸水-淡水混合带碳酸钙沉淀胶结[23-24],海水中发生的二氧化碳脱气作用胶结[25],以及生物作用胶结[26]。

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

赵希涛,地理科学,1986

贝壳堤的地貌与沉积特征

1、几何形态

在渤海西南岸、苏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南部和韩江三角洲,贝壳堤是典型而巨大的。它们延伸几百米或几公里,断续延伸长达几十甚至近百公里,宽20-300米,一般50-60米,个别达500米或更多,厚0.5-5米,一般1-2米。

贝壳堤剖面一般呈透镜状,具有浅的底和突出的脊,叠覆在泥质或粉砂质的沼地上,高出周围平原0.5-4米。这些贝壳堤和沼泽构成沼泽与脊带状相间的平原,宽达几十公里,也就是Price所称的chenier plain(2)。

2、物质成分

中国贝壳堤的物质组成主要是贝壳和细砂,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贝壳堤含量显著不同。在渤海湾西岸、莱州湾西岸、黄河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几乎全部由贝壳物质组成。而在苏北平原,贝壳堤基本上由细砂组成,贝壳含量一般不到15%。在长江三角洲南部,贝壳的含量变化在贝壳堤的10-80%之间(23,39)。

3、生物组合

4、粒度与矿物成分

粒度都是落在海滩砂的范围内,而且往往能分为海滩砂所特有的较粗与较细的两部分(34,39)。

苏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南部贝壳堤砂粒的矿物成分相似,其中以石英为主(>70%),还有长石、重矿物等。重矿物约有20种,占砂粒总重量的5%以上(28,34)。

5、层理

贝壳堤内部的沉积结构很简单,大多数为平行层理与低角度的交错层理,向海倾斜多为4-6°,向陆倾斜多为10°以上。

贝壳堤的形成环境

根据作者对中国贝壳堤的调查研究,并参考上述观点,认为中国贝壳堤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1、海面的相对稳定从贝壳堤形成年龄判断,中国不同地区全新世贝壳堤基本上可以相互对比,而且世界贝壳堤总体上也大致可对比,尽管有小差异(9)。由于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只有小的波动,尤其是有几段几百年至一千年的相对稳定阶段,故贝壳堤得到了很好的发育。因此,海面的相对稳定性乃是贝壳堤发育的基本条件或前提之一。

2、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别是河口的频繁变化,和海岸水动力因素的消长关系

3、一定的泥沙粒度和海滩坡度适于贝壳堤发育的泥沙是淤泥或粉砂,适合的海滩坡度为2-10%。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潮坪上的贝壳沉积*

王冠民,董春梅,赵勇生,高玉飞,古地理学报,2006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的泥质潮坪上发育大量的贝壳沉积。

图 2 东营港潮坪表面上的各种贝壳沉积形态

1、堤坝状沉积侧缘的贝壳分选较差, 青蛤( Cyclina sinensis) 碎片与砂泥质混合沉积, 照片中贝壳的壳长在2~ 4 cm, 下同;

2、在平坦的泥坪上, 涨潮流围绕贝壳侵蚀成众多小坑穴, 逐渐扩大的小坑穴又成为贝壳继续沉积的场所;

3、密集窝状沉积的贝壳, 边界清楚, 壳顶向下, 竖直或倾斜排列, 贝壳凸面多迎向水流;

4、席状沉积的贝壳迎向水流呈叠瓦状排列, 位于潮坪表面的高部位;

5、沿侵蚀陡坎沉积的贝壳, 在陡坎向前凹进处贝壳密集, 向洼地方向减少;

6、贝壳受波浪的簸选, 沿小潮高潮线以上形成带状分布的堤坝状贝壳沉积

全新世浙江的海岸变迁与海面变化

马怀珍,王宗涛,杭州大学学报,1986

一、确定古岸线与海面位置的主要依据

众所周知,海面既是侵蚀基准面,又是沉积基准面,同时还通过物理和化学条件控制着生物作用过程.因此,各种古滨岸地貌、沉积与生物等都可用作确定古海岸线与海平面位置的标志(1,2).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有下列几种与海面有关的古海岸线遗迹:

1.海相层由于全新世海侵,潮汐运动可以远远抵达溺谷或河口湾之内.海水的入侵给河口上部或海湾湾顶带来海水沉积物,从而形成呈楔状分布的、自陆向现代海岸增厚的海相地层或海陆过渡相地层.根据大量钻孔揭示,浙江全新世海相层的厚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正常情况下最大厚度在45米左右,局部冲刷—充填构造的全新世海相层厚度可超过50多米(3).海相沉积通常粒度较细,大都具纹层理或脉状层理构造,并含有棘皮动物遗骸、有孔虫、海生介形虫等,很容易与其他陆相地层相区别.

2.出露的和埋藏的沿岸砂堤、贝壳堤(滩)沿岸堤和贝壳堤是滨海平原前展过程中岸线停顿或略有后退的产物,故它们既是古海面的指示物,也是古岸线的重要标志.浙江沿岸,在那些比较开敞而又具有一定的粗碎屑物质供应的地段,往往发育有规模不等的砾石堤、砂堤或贝壳堤,且堤的内侧常见泥炭堆积.其中尤以较大河流口门的南侧平原的沿岸堤发育最为典型,如椒江口南侧平原的海门砂堤,瓯江口南侧平原的寺前砂堤、宁村砂堤及五溪沙砂堤等.海门砂堤北起沙门,向南经赤山、沙王、洪家、羊屿、尖灭于横街,全长15.5公里,宽150-300米,据钻孔揭露,厚

3.0-

4.5米.砂堤中夹大量贝壳及贝壳碎片.宁村砂堤北起北新,向西南方向经沙村、下洋街、天河,一直延伸到司南,长11.5公里,系由棕黄色至灰色中细砂和贝壳砂组成,与下伏层的接触面内含较多的植物碎屑和海滩草.该砂堤高出平原2.5-0.5米.至于埋藏在地下的沿岸堤,则须借助于钻孔才得以发现,如分布在杭州湾两岸埋深达26-32米的贝壳砂堤,瑞安县长桥附近埋深约抢米的新月形海积湾顶砾石滩等.

3.泥炭层在浙江的滨海平原中,于全新世海相层的顶面和底面,常常见有泥炭层的发育,有时还可见及泥炭层夹于上下海相层之中,如北仑港地区A8等一系列钻孔在深约45米处,贩海县平普2孔深45.27-47.04米处,都揭示了全新世海相层与下伏泥炭层直接接触.余姚横河埋深1米的泥炭层,其上下均为海相沉积(3).所有这些都为海陆演替和海面变化历史提供了证据.

4.海生贝壳或牡蛎壳堆积在浙江沿岸地区,无论是地表以下数米的浅部,还是数十米的深部,均曾发现相当厚的海生贝壳层或牡蛎壳堆积.如奉化县前江井深19米处、绍兴ZK:孔深22米处、湖州青年公园深24米处、桐乡河山公社浅部泥炭层之上皆发现有牡蛎壳堆积,反映了河口滨海环境.贩海县长蛇山连岛砾石堤的两侧见有主要由牡砺壳组成的贝壳滩发育,其底面高程与平均高潮位相近.

5.新石器时代遗址或文化层在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中,迄今已发现了众多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洪期(河姆渡文化与其同期)和良渚期文化的遗址或文化堆积层.其中有些遗址直接建于全新世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之上,而且都包含有可供14C测年的丰富材料.如著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其下伏层属河口一泻湖相沉积,自从发掘以来,在1979年前就已经对层位确定的16个样品作了14C测定,获得了可靠的数据(4).与此类似的还有杭嘉湖平原的钱山漾、良渚、罗家角遗址等(5).鉴于古人类的居住面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分别严格地受海陆分布和海面位置所控制,它应该不低于当地的大潮平均高潮位,这样,古遗址或文化层所处的平面位置和垂向标高就可以作为研究岸线迁移和海面变动的依据之一

6.海塘或海堤浙江关于海塘或海堤的最早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宋以来的近1000年期间,沿海各地的史籍和方志中关于海塘及挡潮楔闸的记叙比以往更加常见

和丰富,从而为研究岸线的变迁提供了佐证.当然,必须指出,人类修筑海塘和锲闸的技术和能力是受制于社会因素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社会的需要程度也有所不同,故海塘修筑所反映的岸线变迁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必须作具体分析.

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赵希涛,彭贵,张景文,地质科学,1979

仅就海南岛沿海的现有资料,6000年来不仅有5200-4900年前的全新世高海面,而且还有4300、3800-3600、2100-1500年左右的三次高海面的可靠证据。

根据作者在华北、华东长期下沉的平原地区的研究,也可发现6000年来4次高海面存在的证据。例如,代表全新世最高海面的最大海侵的可能影响范围,在渤海湾西岸可能到达宝坻、宁河、天津、静海、青县、沧县、黄骅地区;在华东沿海可能到达苏北里下河流域,苏南的太湖流域和浙江的杭嘉湖流域。代表这次海侵的全新世海相地层的顶板所含的滨海与潮间带贝壳与河口相牡砺壳,其高度接近现今海面,其年代测定结果多在距今6000-5000年间,如上海青浦林家草、天津宁河姜家庄与董庄子及山东平度新河等地的牡蛎壳(17,18),天津东堤头、宁河芦台闸口等地的海相贝壳1)等,证实了这次高海面的存在。而在随后的海退与海面下降的总趋势中,海岸线曾有几度停留,相应地海平面亦有几度波动。从而在渤海湾西岸留下了四道贝壳堤。其中同居-苗庄的Ⅳ贝堤形成于距今4700-4000年,张贵庄-常庄的Ⅲ贝堤形成于距今3800-3000年,泥沽-岐口的Ⅱ贝堤形成于距今2500-1100年。上述几道贝堤的底板,均高出黄海平均海面0.7-2米,与平均高潮面相当,亦表明几次高海面的存在。

海岸带规划与管理

海洋法: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各国在各海域从事各种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岸带的综合管理:通过规划和项目开发,面向未来的资源分析,应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等检验每一个发展阶段,试图避免对沿海区域资源的破坏 内海:指一国领土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港口、海湾和海峡以及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等。 领海:在沿海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国家主权下一定宽度的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是指群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国家主权下一定宽度的海域。 毗连区:沿海国在其领海之外与其领海相毗连的海域 专属经济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的一个新的海域制度,指沿海国在其领海以外邻接邻海的一个区域公海:《海洋法公约》规定:不包括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和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在内的全部海域; 与传统定义相比,公海的范围明显缩小了。 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指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洋底及其领土 海岸带: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每天潮汐潮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及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21世纪海岸带的压力:1.人口增长与城市化2.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3.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4.渔业资源退化 海岸带的治理和保护措施:1.开展海洋调查和监控2.加紧海岸带立法3.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和协调体制4.建立审批和许可证制度5.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发展规划6.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便利国际交通原则在海洋法公约中的体现: 内海海域中的港口—国家开放港口平等对所有国家的商船开放 领海—无害通过权海峡制度—适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制度群岛水域制度—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权和群岛海道通过权专属经济区制度—航行、飞越自由公海制度—航行、飞越自由 海洋法的基本原则: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通约束力、适用于海洋法各个领域、构成海洋法基础并具有强行性的法律原则。内容:1、便利国际交通原则2.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3.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保护原则 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一)国家主权原则:1.国家对本国海洋资源享有永久主权2.尊重他国主权,不损害他国海洋环境(二)可持续发展原则:1.代际公平 2.代内公平 3.可持续利用 4.海洋环境与经济,社会一体化。(三)合理分担责任原则:1.污染者负担责任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四)和平,公正,及时解决争端原则:1.和平解决争端 2.公正解决争端 3.及时解决争端(五)国际合作原则:1全人类总体利益 2.共享共管全球公共海洋资源 3.紧急情况下进行通知和援助。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本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核心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内容1.强调发展 2.资源可持续利用 3.海岸带的环境保护 4.追求生态效益 5.合理的管理模式 海岸带综合管理基本任务:1.制定并实施海岸带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区划和规划;2.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协调监督的组织体制,形成海岸带统一管理和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机制;3.研究并提出海岸带开发利用布局,科学控制区域生产配置,形成合理的开发利用秩序;4.制定并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规范;5.建设海岸带资源环境的监测.监视系统和公共、公益服务的基础设施;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减灾防灾活动;6.控制海岸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整治和恢复受污染损害的生态系统,维护受保护的区域;7.组织与海岸带相关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

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黄玲玲1 ,成建梅1 ,刘 军2 ,徐子东 1 (1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武汉 430074;2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17) 摘要:文章在总结前人关于地质灾害分类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海岸带地质灾害的涵义;论述与地质灾害评估相关的几个概念,并从性质分类上总结了海岸带地质灾害脆弱性、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估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估研究需要从研究海岸带地质灾害特殊性入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研究,以实现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估定量化和管理空间化。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灾害;灾害评估 中图分类号:X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3665(2009)01 0133 05 收稿日期:2007 11 26;修订日期:2008 06 20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 T 06 06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54) 作者简介:黄玲玲(1983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下水 渗流模拟技术与应用。E mail:daisy402731@https://www.360docs.net/doc/3415729301.html, 海岸带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全球经济财富大部分产生于沿海地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5%的土地,养育着全国40%的人口,集中了全国70%的大中城市和55%的国民收入,在近海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占全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 3[1]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的接触地带,同时受到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全球变化反映最为敏感。因此,它是全球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常出现海岸线变迁、海港海湾淤积、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等现象,也容易发生海岸滑坡崩塌、环境污染、近海地面沉降和海 水入侵引发的次生灾害等一系列海岸带环境问题[2] 。其中,相当一部分海岸带环境问题属于地质灾害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灾害评估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灾害涉及的类型与具体内容广泛,并需要多学科间的综合研究,灾害评估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目前大部分地质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所研究的对象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只有少数研究针对海岸带特有的地质灾害。而且绝大多数已有的海岸带地质灾害研究,都是对海岸带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现状进行评述。本文旨在对海岸带地质灾害涉及的评估理论和主要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估研究的现状,为今后更为系统、综合和深入地研究海岸带地质灾害奠定基础。 1 海岸带地质灾害的定义 关于海岸带地质灾害,至今尚无明确定义。要弄清楚海岸带地质灾害,要从 海岸带 与 地质灾害 两方面来讨论。 海岸带,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是指陆地与海洋的 交接、过渡地带[4] 。广义的概念则指直接流入海洋的流域地区和外至大陆架的整个水域,但狭义的概念通常指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距离的带状区域[5] ,由彼此相互强烈影响的近岸海域和滨海陆地组成。海岸带的宽度无统一标准,因海洋类型和研究目的不同而异。上世纪80年代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中把海岸带定义为 向陆延伸约10km 和向海延伸至10~15m 等深线的范围,包括永久性水下岸坡带、潮间带和永久性陆地带三部分 。 罗元华等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空间特征,将地质灾害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平原地质灾害、海岸地质灾害、海底地质灾害、矿井及人类工程地质灾害[3] 。刘守全等将南海灾害地质划分为构造的、海岸的、海底的和浅层的,并指出海岸的灾害地质仅与海洋作用有关,不包括地面下沉[6] 。刘洪涛将地质灾害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分为11类48种,并指出海岸带灾害包括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 风暴潮等[7] 。戴亚南等在研究江苏沿海海洋灾害类型时,将海洋灾害分为海洋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气候灾害三种类型[8] 。以上研究成果均提及海岸带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归纳了部分涉及海岸带的地质灾害种类,但没有明确给出海岸带地质灾害的涵义。此外,在部分分类中将海洋灾害、气象灾害与海岸带地质灾害相互混淆。笔者认为:应将海岸带地质灾害定义为由于自

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创新资源研究报告

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创新资源研究报告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英国国家海洋中心、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是世界公认的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在研发重点、资源配置、人才集聚、经费投入、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成果转化、机构设置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优秀科学家、研发团队也将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人才引进、合作与交流的重点。 为此,青岛市科技局组织力量对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开展了专题研究。主要针对每个机构的基本情况、经费预算、设施配置、人员教育、机构设置、研究方向等进行了分析,基于科学引文扩展数据库(SCIE)和汤姆森路透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DWPI),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关系可视化方法,挖掘出了六大机构的主要科学家及研发团队,并对他们的研发方向、成果产出、影响指数和合作关系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一)简介 1.基本情况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简称WHOI,是美国大西洋海岸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私立、非盈利的海洋工程教育研究机构,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其前身是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的海洋生物研究所。1927年,美国科学院海洋学委员会开始筹建海洋研究所,根据美国科学院的建议,于1930年成立WHOI。WHOI为非盈利机构,致力于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海洋学科的高等教育。 2.经费预算 WHOI的全年经费预算约为两亿美元,其中来源分布如下:大部分经费来源于政府资金,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其它美国及外国政府部门等;经费也来源于私人资金,包括WHOI基金会、私人捐献、其它基金会等;同时也有部分工业界资金,包括赞助研究和知识产权收入等。 3.设施发展 WHOI管理、操作三艘全国共用的远洋考察船:Knorr号、Atlantis号、Oceanus号。其中Knorr号(船长85米)和Atlantis号(船长米)为全球级远洋大船,归属于美国海军。而Oceanus号(船长54米)为中级远洋船,归属于美国科学基金会。Atlantis号是阿尔文号载人潜器的母船。这三艘船由美国大学-国家海洋实验室系统(UNOLS)统一安排。 WHOI同时管理多个国家海洋设施中心:国家深潜设施中心(NDSF),其中包括阿尔文(Alvin)号载人潜器、遥控水下机器人Jason号、自主水下航行器Sentry号等;国家海洋科学加速器质谱仪设施;美国东北部国家离子探针设施;海底地震仪设施;玛莎葡萄园岛海岸观测站等。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中国海岸带变迁的原因

1、中国海岸带变迁的原因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沿海城市的高速开放和大规模建设以及衍生的一系列连锁因素让海岸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然而,海岸带的变化随着地势差异、发展模式不同,甚至气候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如填海造陆。如天津市临港工业区一期20平方公里的围海造陆工程环境影响通过国家工程院专家评估,一期围海工程已经正式启动。此项围海造陆工程最终将造陆5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围海造陆扩张工程。一期工程位于塘沽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区域,西侧以海防路为界,北侧以海河口南治导线为界,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围填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可使用陆地6.5平方公里。再如广东珠江口等地,80年代以来共围海造陆近两万公顷,广州市番禺区有80%的土地是历代围海形成的。 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就是生活或工业排污。例如海南,工业和生活排污不仅改变了海滩的地貌形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海岸的环境质量,从而剖坏了三亚宝贵的旅游资源。据调查,三亚湾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无机磷,由于三亚湾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所以常有水体发黑的现象。 当然,人为建筑的影响对海岸带也不弱。如三亚市

整个建在三亚沙坝上,沿海岸的人为建筑破坏了海岸的整体形态,改变了海岸海滩的动力条件,使完整的自然滩脊型海滩转变为背脊型海滩;人工建筑与岸路成为堤坝,阻挡了进流翻越,从而形成强有力的退流冲刷海滩上部;人为建筑切断了沙坝向海滩供沙的通道,从而影响了海滩的发育。 对于个人来说,养殖业对海岸带的影响可能更熟悉。海水养殖的污染类型复杂。由于养殖过程中的投饵、投药的物质种类丰富,富余量大,污水又经过多次物化、生化反应,所含污染物类型复杂,影响近岸土壤、近岸海域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比如青岛夏季总会周期性的爆发赤潮,这与周边发达的养殖是脱不了关系的。 与之前不同的是,随着人们意识逐渐加强,人工海滩,人工湿地也越来越多,为自然环境和生态多样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青岛,有好几个海滩都是人造的,虽然其目的可能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多一条靓丽的风景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工湿地的积极作用就比较明显了。例如海边的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岸,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等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红树林也为大量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对生态起着平衡作用,算是对人类破坏的补偿吧。 总而言之,中国海岸线的变迁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

海岸带管理

绪论 1.海岸线:海水向陆达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即海岸线的向陆一侧是永久性陆地。 2.全球海岸线总长约44万km。我国有大陆岸线1.8万km,岛屿岸线4万km。 3.海岸带:海岸带则是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4.海岸带基本特征:①海岸带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②海岸带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 ③海岸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5.21世纪海岸带压力:①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②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 ③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 ④渔业资源退化。 6.当前人类给海岸带带来的威胁至少表现在: ①过度的捕捞使沿岸的生物种类和生产力下降,以致在不少地方不得不颁布“禁渔期”的法律; ②围垦使大量海滨湿地减少,既破坏了海鸟的栖息地,某些物种的繁殖场所又减少了对近岸初级产品的供给; ③污染日趋严重。 7.海岸带综合管理:它是高层次的管理,通过战略、区划、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等政府职能行为,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便达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海岸带管理核心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9.海岸带管理概念的兴起:海岸带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于1972年建立的。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岸带管理法》。 第二章海岸带分区 1.海岸带分类: ①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 ②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 ③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等。 2.潮间带分区:随着潮汐周期的变化和水位的升降,可以将潮间带分为高潮滩(大潮高潮位一小潮高潮位)、中潮滩(小潮高潮位一小潮低潮位)和低潮滩(小潮低潮位一大潮低潮位)三个亚区。 3.海岸带管理范围(我国):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海岸带管理的陆域范围应该是开发利用规划和决策的一级行政单位,即沿海县(县级市)、省(市)直属区和独立开发区的行政边界,海域管理范围以领海基线以外12海里为宜。 第三章海洋资源 1.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洋水及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2.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上、海中、海底。 利用方式:海洋运输空间、生活和生产空间、储藏和倾废空间、海底军事基地。 3.沿海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 ①人口迅速向沿海地区迁移; ②大片耕地及滨海湿地丧失;

高中地理——高考专题复习解析 海岸与海岸带

海岸与海岸带 1. 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1.阅读下列不同海岸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①②③④ ⑴图片所在海域一定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__。 ⑵图片所在海岸在海洋减灾防灾中具有良好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四种海岸中,具有“宽阔、颗粒物较粗”特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图片所在海岸线曲折的是__________,它是怎样形成的? 【技巧归纳总结】不同类型海岸的区分 各种海岸的最大差别是形成过程的不同,形成过程的差异是导致主要组成物质、地貌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江苏省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的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材料所述江苏省海岸的组成物质主要是() A.砾石和沙子 B.淤泥 C.红树林 D.珊瑚礁

⑵形成该种海岸的海岸线() A. 平直 B.多岬湾 C.曲折 D.不确定 ⑶江苏沿海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 高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1.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⑴图中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________,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_________。 ⑵全球人口约一半居住在海岸带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②有适宜的温度和降水③交通便利,信息交流快④开发历史悠久⑤资金和人才密集 A.①② B.①③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 ⑶为什么说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⑷海岸的发育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结合有关知识,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⑴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读理由。 ⑵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海岸带变迁

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 王颖,1964,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贝壳堤:贝壳堤是由具壳物质所堆积成的沿岸沙堤(或称沿岸堤,滩脊等),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形成在开阔的海岸段落,是激浪活动的产物。波浪在近岸浅水区破碎,形成激浪,激浪对海底具有强烈的冲刷扰动作用,因此往往掀起滩底泥沙,把它们向岸边搬运,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这样长期地作用,岸边泥沙逐渐堆积加高而形成沿岸沙堤。 贝壳堤形成的基本原理:贝壳堤是形成在缺少混浊淡水汇入的、沿岸海底繁殖有大量具类的、以激浪作用为主的开阔的粗粉砂与细砂质海岸带。 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 李平日,方国样,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 本文讨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主要根据下述证据: 1、海滩岩海滩岩是公认的海岸沉积物,依据不同时代的海滩岩出露位置,可以复原当时的海岸线。笔者在研究华南全新世海滩岩时,曾提出广东某些岸段的海岸线变迁问题〔1〕。 2、滨岸沙坝滨岸沙坝也是获得普遍承认的海岸变迁证据。笔者曾将华南全新世沙坝划分为6个形成期,并认为存在从陆往海由老至新的序列〔2〕,可以反映海岸线的变迁。 3、贝壳堤贝壳堤是很好的海岸线变迁证据。前人在渤海湾沿岸已作了大量工作〔3、4〕。笔者在粤东曾依据贝壳堤的年代和位置,推断韩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变迁〔5〕。 4、贝丘贝丘为人类堆积,多数含咸水或咸淡水种贝类的贝丘位于当时海岸附近,可推测岸线概位。广东有数十座新石器中、晚期贝丘,可凭借它们推断海岸变迁〔6〕。 5、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一般为潮间带或海岸、河口的堆积,虽不能指明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但结合其它标志(例如微地貌、线状分布的典型堆积物等,常可判断或追索某时期海岸概位。例如牡妨层常在海岸或河流入海口附近出现。我们曾以之作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一种证据〔7〕。 6、海蚀遗迹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皆为当年波浪侵蚀海岸的遗迹,可反映某一时期相对稳定的海岸位置。例如广州七星岗海蚀遗迹,是中全新世海岸线的一段〔8〕。 7、历史记载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已有文字记载,尤其是在秦汉以后,历史记载渐趋完备。海岸线变迁是环境变化的大事,史籍不乏记述。例如广州“历来初地”为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禅师从西天竺凉海至此登陆建庵之地,可作为梁代珠江江岸位置的证据〔9〕。 各种证据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常可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海岸线变迁认识。 三、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分析 1、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的宏观制约作用 总的来说,构造沉降区海岸线外伸速度快,序列较清楚,可以划分出多期岸线(例如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梅陇平原)。隆起区(包括后期抬升区)则仅在局部小海湾有一列沙坝可作为岸线标志,外伸速度慢,甚至在晚全新世遭受侵蚀后退。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起着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主导作用 广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有三个阶段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前段(距今约12000-6000年)为迅速上升阶段;中全新世早期后段至中全新世晚期前段(距今约6000-4000年)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何起祥1,2)刘守全1) 周永青1)刘健1,2)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青岛,266071 内容提要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构成了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也决定了其物质平衡的脆弱性。中国海岸类型多样,其稳定性是确保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内陆开发引起的沉积物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多学科的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一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特征海岸带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 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从沿海低地到陆架坡折带的广大地域,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为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海岸带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海岸带综合治理(ICZM)已被历史地提上了日程。 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以解决海岸带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已经受到沿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 我国政府一贯关注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建国以来多次组织海岸带的综合与专项调查。但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岸带的综合治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我国整体地质调查水平相比,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特征和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海岸带开发的基本战略,以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 1.1 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仓河口,全长超过18,000 km,大小岛屿6,500座,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32,000 km。 中国海岸带背靠西部大陆,面向全球规模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其形成和演化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和历史结果。 自从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漂移。在白垩纪以后的65 Ma内,向北总移距达

海岸、海岸线、海岸带的区别及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海岸带

海岸、海岸线、海岸带的区别及世界著名 的三大黄金海岸带 香港海岸(作者拍摄) 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都是人们常用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老师就来从定义上、测量学上讲讲它们的区别。并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海岸带。

课本截图 一、定义上的区别 关于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是多样的。下面我们选用是百度百科对它们的定义来阐述它们的区别: 海岸(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 海岸线(coastline):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 海岸带(coastal zone):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包括陆域与近岸海域,对于其范围,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2001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陆架的中间,在大陆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响的区域;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m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100km范围内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河口、滨海水产作业区,以及水草群落”。在实际管理中,海岸带范围可根据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通过阅读上述的定义,你弄清楚它们的区别了吗?

如果还弄清楚,没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测量学的角度来认识它们的区别。 广东汕头海岸(作者拍摄) 二、测量学上的区别 关于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的测量方法,其实也是多样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调查目的和不同的实测单位都具有不同的界定方法。 这里引用申家双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测量和海洋遥感技术研究)的《海岸带地形图及其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的插图来说明:

基于遥感影像的大连海岸带分类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5729301.html, 基于遥感影像的大连海岸带分类体系研究 作者:庞姗姗刘洪洋张帅史凯琦李微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01期 摘要:海岸带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被开发和进行保护,但目前对海岸带的分类尚没有统 一的标准,仍存在分歧。本文主要依据《海洋监测技术规程》,以遥感技术为监测海岸带为基本目的,构建了大连海岸带分类体系:根据海岸带的物质组成,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人工海岸4个一级类,根据人工海岸的实际用途,分为码头海岸、盐田海岸、养殖海岸、城市景观海岸4个二级类;对不同海岸带进行定义,陈述其易于遥感解译的具体特征以及进行一些讨论,大连海岸带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海岸带分类体系遥感 中图分类号:P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1 引言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面的交线或海岸与海滩的分界连接线,其被明确定义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线的痕迹线。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广、高分辨率、多时相、现势性好以及更有经济性等特点,与传统方法相比,其在提取海岸带信息、动态监测海岸线变迁、海岸带保护开发、海岸带管理等方面极具优势[7]。而遥感图像的水陆边界线通常为瞬时水边线,并非实际意义上 的海岸线,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海岸带的特征及其影像特征,确定不同类型的海岸线瞬时水边线与真实海岸线的关系,进而提取真正意义上的海岸线。因此建立恰当的海岸带分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准确提取海岸信息的前提。 我国海岸类型多样,目前对海岸带分类的标准并不统一。杨晓梅等将海岸动态划分为堆积岸和侵蚀岸;以物质组分划分为平原岸、基岩岸和生物岸;以海岸地貌类型划分为山地港湾岸、台地岸和平原岸;以外力成因与形态特征划分为磨蚀-堆积原岩岸、堆积岸和生物岸。索安宁等依据海岸底质特征和空间形态,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和河口海岸;依据海岸线功能用途,划分为渔业海岸、港口码头海岸、临海工业海岸、旅游娱乐海岸、城镇海岸、矿产能源海岸、保护海岸、特殊用途海岸和未利用海岸;依据海岸时间尺度,划分为历史海岸、现状海岸和未来海岸;依据海岸管理实践,划分为管理海岸和实际海岸。谢秀琴将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人工海岸。 而大连,别称滨城,海岸线占全国10%、辽宁73%,因此本文以大连海岸带为研究对 象,以利用Landsat卫星数据进行海岸线提取为目的,研究海岸带的分类体系,为海岸线准确提取提供基础。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源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 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 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 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 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 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 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 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 思考题: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中国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资源

中国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资源 陈兴龙 安树青 李国旗 程晓莉 (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 210093) 张纪林 沈邦勤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东台林场) 摘 要 我国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约有115科359属517种具有经济潜力的耐 盐植物,其中药用资源植物436种,芳香资源植物46种,纤维资源植物83种,油脂及树脂资源 植物50种,饲草资源植物152种,此外还有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作者对其进行了分类评 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盐土农业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006(1999)04-0081-04 The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 Resource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Chen Xinglong An Shuqing Li Guoqi Cheng Xiaoli (Depar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Zhang Jiling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 Shen Bangqin (Dongtai Forest Farm of Jiangsu Province ) A bstract There are abundant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They mainly include the salsuginous plants screened by the coastal saline environment and the salt -enduring species bred with 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 .There are 517species which belong to 115families and 359genera of salt -tolerant plants that have a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 .Of them 436species are medical plants ,83are fibrous plants ,50are oil and res in plants ,152are forage grasses .Besides those ,there are some honey plants and ornamental plant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the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 resour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m ,hopin g to provide some basic data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 -ing salt -tolerant plant res ources ,developin g the saline soil agriculture and makin g full use of the tidal flat resources in China .Key words Coast ;Economic salt -tolerant plant ;Saline soil agriculture 海岸带是一种特殊的国土类型,其外界在15m 左右的水深线一带;内界河口部分为海水入侵的上界,我国海岸带面积为34万km 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 29[1]。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滨海盐土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受到沿海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外对海岸带耐盐经济植物资源的研究报道很多[2,3],国内学者对局部海岸带地区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均有报道[4~20]。作者根据对我国沿海的实地考察及各种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初 收稿日期 1999-02-25 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9-06-23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7-03-05)  第一作者简介:陈兴龙,男,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硕士研究生。 第23卷第4期 1999年7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Vol .23No .4Jul .1999

高中地理第五章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海岸带的含义、范围及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2.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一、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含义 (1)狭义:主体指①潮间带。 (2)广义:海岸线向②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范围:部分陆地、③滩涂、湿地、河口、④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 3.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 (1)海岸带是⑤海域和⑥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3)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⑦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4)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1)滩涂:大潮时位于⑧高潮线以下、⑨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 (2)发展养殖的条件: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营养丰富。 (3)存在的问题???? ? 围垦农田→土壤盐渍化围造盐田→海水入侵 河口围堵→⑩洪水泛滥 2.港口建设 (1)港口: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 (2)选址条件 ? ???? 水域:?水文、水深等陆域:腹地、?交通等 (3)优良港址的基本要求 a .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 b .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 c .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 d .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3.海洋旅游

(1)分类????? 按空间分: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 海底旅游 按距陆域的远近: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 ?远洋旅游 (2)滨海旅游:海滨观光、海滨度假疗养、海水浴场、海上体育娱乐活动等。 思维活动 1.为什么说滩涂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场所? 答案 滩涂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营养丰富, 是海洋鱼类洄游、产卵、繁殖后代的家园。 2.我国主要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哪些? 答案 我国主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大都分布在基岩海岸上。从南到北,主要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青岛、蓬莱、长岛、威海、连云港、普陀山、海宁、湄州岛、厦门、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湛江、北海、海口、三亚、高雄、台南等。 探究点一 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探究活动 海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地带,这里经济发达、人口聚居,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最强烈的地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海岸带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吗? (2)右图中能表示狭义海岸带的序号是________。 (3)目前,全球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在海岸带居住? 答案 (1)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广义的海岸带是指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因此海岸带既包括部分陆地、滩涂、湿地,也包括河口、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 (2)② (3)海岸带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是人类早期发展农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因此人们选择在海岸带居住。 反思归纳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条件 原因 评价 位置 海域和陆域的交接地带 十分优越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报告(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报告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海岸地带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废物排放、海洋运输、工业和娱乐活动的重压,这一切使海岸带变得极为脆弱和易受到威胁。海岸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课题。加快推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对加强我国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结合部和过渡带,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基线和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的重要界面,同时也是实现海岸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前沿阵地。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加快海岸带开发利用,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如何解决海岸带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协调好海岸带资源、环境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海各国与地区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30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美、英、日等国十分重视海岸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虽然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在该领域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的系统集成水平不高,与国际接轨尚有一

定的差距。 1 国内外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进展 海岸带综合管理是解决海岸带地区面临的发展与环境矛后,达到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统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对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够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1972年,美国率先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对海岸带实施“综合开发、合理保护、最佳决策”管理。现代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改变了传统发展观,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崭新发展模式。许多学者和机构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研究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1991年,美国Clark认识到世界海岸带灾害的严重破坏性,对海岸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Juhasz 则对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海岸带管理政策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措施。英国从1991开始实施一个称作“海岸近海5年科学计划”的北海研究计划,研究一些诸如海

3高中地理选修2系列训练第三章海岸与海岸带

第三章海岸与海岸带 海岸是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生物因素和陆地上基岩、河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海岸带是海陆接触并相互作用最激烈的地带,也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典型地带,包括潮间带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海、陆过渡地带。它在资源贮存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边缘效应,自古就是人类通向海洋的桥头堡,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那里采贝、捕鱼,并开始原始的航海活动。今天,海岸带是现代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地带,也是地球上最富经济活力的区域。如今,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靠近海岸的地区,他们创造了世界60%以上的物质财富。海岸带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开发的黄金地带。同时海岸带也是相对脆弱的生态地带:不仅遭受台风、大潮、洪涝等自然灾害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也受到人类带来的许多灾难性的影响,如过度性捕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沿海和入海河口地区的不合理开发等。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岸带保护性开发利用方针,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本单元共四节,它们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呈递进上升关系,最后落实到我国海岸带的开发上,主要是使学生对海岸与海岸带等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树立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的观念。 第一节:海岸。要求运用地图、景观图、图像资料等,联系第一章“海水运动”的知识,认识和说明常见四种海岸的形成、主要特征及人类的开发利用方式;知道海岸带的范围;能举例说明海岸带对海洋国家发展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重点是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要求掌握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海湾的措施;举例说明海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型海港建设的条件及如何依托海港发展“临港产业”;掌握滩涂资源的种类与主要用途;掌握科学合理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措施,能从多角度思考有关保护海岸带的措施。第三节:海平面升降与海岸带。可以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带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及森林被大量砍伐赞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及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给海岸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或减轻这些后果的产生,是人类应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重点是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数海岸线与平原相接,拥有广阔的海岸带。海岸带在位置、交通、资源、旅游、1 对外引进国际资本、技术、经验等方面都有优势,我国沿海开发地带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基于这些优势条件而进行的。从1980年至1990年,我国形成了建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沿海经济开发格局。在我国对外开放中,海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能通过读图掌握我国主要港口的分布,并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港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对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1、比较学习法:对某些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利于掌握地理事物与现象本质特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对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进行比较,海湾、海岸、海岸线、海岸带进行比较。2、联系学习法:对一些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地理学科内联系和有关学科间的联系,也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联系第一章“海水运动”的知识理解四种海岸的形成、联系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来理解本单元的相关内容、联系生物学科的知识掌握珊瑚礁海岸及红树林海岸的内容。3、合作学习法:如分组收集与海岸带开发、保护等有关课外资料、图片,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寻找机会开展的交流与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