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课件2:5.1 海岸带的开发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以_滩__涂____资源开 发、_港__口__建设及其相关产业为主,涉及渔业、 _港__口__运__输___、水产养殖、__旅__游___开发等许多 方面。
学法指导 (1)列表比较港口选址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水域 陆域
具体内容 需要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 港湾
要求沿岸地势低平,有足够 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陆地
社会经 济因素
腹地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 交通运输 尽量依靠大城市,以提供港
城市依托 口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
(2)港口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 (1)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 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 生产潜力; (2)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 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例1 下列关于海岸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岸带是指从海岸线向海洋延伸一定宽度的 带状区域 B.各国海岸带的宽度均为12海里 C.海岸带不包括陆地和滩涂 D.海岸带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解析】广义的海岸带是指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 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这个宽度各国规定是不一 样的。海岸带包括部分陆地、滩涂、湿地、河口、 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 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 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故本题答案为D。 【答案】 D
1.滩涂养殖 (1)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_高__潮__线__以下、低潮 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滩涂是海岸的 重要组成部分,呈_环__形__连续分布于大陆边缘。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沿海地区投资建设的项目,经常涉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将沿海滩涂适宜成 陆的部分,通过工程措施促其脱离海水影响,扩展陆地资源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土地资源的 需求,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滩涂羽垦开发也会造成一系列负面 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处理好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 系,尤英是关注对海涂养殖地、芦苇地、红树林以及港口航道等方面的影响,以体现科学 发展的政策导向。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状况及利用潜力我国沿海地区滩涂质地分布与陆地输入的泥沙物质质地和海水动力作用关系密切。
各岸段的滩涂质地有泥砂质底、砂泥质底、砂质底、淤泥质底、卵石底、砾石底、礁石底和珊瑚礁等。
不同滩涂质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适宜不同的贝藻类生物生长。
淤泥质滩涂上 质较肥沃,营养物质较丰富、是许多贝藻类喜欢栖息生长繁殖的地方。
当地一般根据各种贝藻类的生活习性,选择生长育肥快、周期短和经济价值髙的天然贝藻类进行人工养殖。
滩涂上壤以滨海盐上为主,盐上的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受海洋潮汐咸水顶托和絮凝作用,不断在近海沉积。
当英尚处于水下堆积阶段时,则为髙矿化海水 所浸渍,成为盐渍淤泥。
当高等植物出现而开始上壤形成过程时,积盐过程则成为成上过 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盐渍淤泥也就变为滨海盐上。
由于我国滨海地区跨越暧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自南而北逐渐干旱,上壤含盐疑也相应随之由小增大。
华南沿海的盐上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2%,而华北和东北的盐上表层含盐量达到2%-3%,个别甚至髙达5%-8%o南海沿岸各大河流的入海河口地区分布着一些酸性滨海盐渍上,又称“咸酸出”“反酸FH”,能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必须采取改良措施,才能垦殖利用并取得较好收成。
我国海域而积广阔,自北向南有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滩涂土地资源分布呈一狭长带状,由潮上、 潮间和潮下3个地貌单元构成。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海岸带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热点地区。
然而,海岸带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城市化、过度捕捞等等。
为了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寻求平衡。
一、海岸带资源开发1.旅游业海岸带的海滩、珊瑚礁和海岛等惊人的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也成为了许多海岸城市的支柱产业。
通过高质量的旅游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但是,该行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
例如,海岸带的大量开发可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栖息地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管理计划,以确保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2.能源开发海岸带也是重要的能源开发区域。
海岸带不仅提供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提供了风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绝佳场所。
但是,该行业的开发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持久性影响,特别是石油泄漏等突发事件。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则和管制措施,以降低环境风险。
二、海岸带资源保护1.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命的基础。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
这包括限制过度渔业和废物的放置,建立海洋保护区和海岸带管理计划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维护海岸线的生物多样性,确保野生动植物的未来。
2.海岸线保护海岸线也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岸线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保护野生生物和栖息地,还有助于降低风暴和洪水的影响。
海岸线保护可以通过种植树木,建立沙丘和湿地,以及限制开发和建筑工程来实现。
三、思考应当平衡资源开发和保护。
资源开发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开发应当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生态系统和栖息地造成持久性破坏。
同时,在资源开发期间,也应该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降低环境风险。
维护自然环境是我们长期生存的基础,只有在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25年海岸带资源利用知识点分析

2025年海岸带资源利用知识点分析《2025 年海岸带资源利用知识点分析》海岸带,这个独特而又充满生机的区域,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 2025 年,对于海岸带资源的利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海岸带资源的主要类型。
海岸带的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从各种鱼类、贝类到藻类,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基础。
矿产资源方面,有石油、天然气、砂矿等,这些资源对于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旅游资源,如美丽的海滩、独特的海洋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能源资源,像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 2025 年,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过度捕捞一直是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通过科学的渔业管理和养殖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
比如,采用精准的捕捞技术,只捕捞达到一定规格的鱼类,让小鱼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
同时,海洋牧场的建设将进一步发展,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手段,提高海洋生物的产量和质量。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高效开采。
在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时,会采用更先进的钻探技术和设备,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对于砂矿等资源的开采,将加强监管,确保开采过程符合环保标准,避免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洋污染。
土地资源的利用会更加紧凑和高效。
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变得越发珍贵。
未来会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留必要的湿地和海防林,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抵御自然灾害。
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更加注重特色和品质。
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海滩度假,而是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特色,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5.1海岸带的开发

•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导入新课
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 线总计32 000多千米。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 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 000多千米。我国 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难点
• 滩涂作为资源的多重特点。
一.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它包括三个部分: 沿着海岸线的陆地、海潮出没的滩地以及陆地向海面以 下延伸的部分。
海岸带
海岸带
海岸带开发利用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越。 第二,海陆资源兼备。 第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能力。
我国现有滩涂面积约217×104 hm2,其中95%分 布在大陆岸线,岛屿滩涂面积仅占5%;从省区看, 以江苏(51×104 hm2)、山东(34×104 hm2)面积最大, 其次为浙江(29×104 hm2)、辽宁(24.2× 104 hm2)、 福建(22.4×104 hm2)、广东(20.4×104 hm2)等省。
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 间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 物及其他海洋资源。
滩涂湿地
滩涂养殖
滩涂的利用主要是围垦。我国提倡和鼓励沿海 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 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 低,越来越多的滩涂围垦丧失了造田的“初衷”, 成为海水养殖的“乐园”,使得国家希望围垦造田 或通过围垦达到土地占补平衡的愿望难以成为现实。
砂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这种海岸以台湾的海岸最为典型。大陆砂砾质海岸多 呈零星分布,其中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 海南和广西分布稍多。砂砾质海岸的特征是:岸滩组 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 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 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高三地理 海岸带的开发

广义海岸带
狭义海岸带
1、请说出什么海岸线、海岸、海岸带? 思考 2、海岸带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的居住在海岸带附近?
一、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海岸带: 狭义: 主体指潮间带
广义: 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 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包括部分的陆地、滩涂、湿地、河口、海湾、岛 屿及大片的海域 2、海岸带的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海陆资源丰富③自 然能量、生物生产力大 社会条件:集区: 地形、气候、交通
旅游资 源特点
按距陆域 远近划分: 近海海上旅游
远洋旅游 岸线长,海岸类型多,滨海资源丰富
(3)我国滨海旅游
沿海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
思考
(1)如果在A建港 口,有利和不利条 件可能是什么? (2)分析D建设 港口的有利条件? (3)如果在H处建 设港口可行吗?为 什么? H (4)由此说明港 口地址的选择要 考虑哪些因素?
上海港的位置
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
①上海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建港的有利条件如何? ②与上海相连的铁路有哪些? ③上海的周边地区以及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 发展所起的作用。 ④上海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如何? ⑤上海港建设中会遇到哪些不利条件?
上海港的经济腹地
请找出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所包括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沪 苏 皖 赣 鄂 湘 渝 川
城市依托 ①预测腹地范围和吞吐量
(3)港口规划: ②评价腹地内经济水平、资源开发及生产潜力
③港口与腹地的疏集运条件
3、海洋旅游
海洋波浪壮阔、海岛景 (1)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 色迷人、海滨气候宜人
(2)海洋旅游分类:
按空间范围划分: 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
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海岸带是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特殊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潮间带生态系统以及滨海湿地等。
然而,过度的开发和不当的利用使得海岸带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探究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海洋生物是海岸带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们不仅提供食物,还被用于制药和医疗领域。
许多海洋生物具有抗癌、抗病毒等特性,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和开发价值巨大。
此外,潮间带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也是海岸带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们具有防护海岸、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因此,海岸带的开发研究有助于满足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过度的开发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海洋生物的基因多样性,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限制捕捞和开采等活动是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与海洋生物、潮间带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开展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例如,开发新型捕捞器具和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跨国合作也是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的重要途径。
海岸带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同时,通过共同研究和交流经验,可以加深对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提高全球海岸带自然资源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海岸带是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特殊地带。
在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时,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跨国合作。
海岸带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潮汐与潮流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 下所产生的周期性涨退现象,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 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潮汐与潮流 地球上任何地点的水质点所 受月球引力的方向、大小都 不同,但地球上任何地点的 平动离心力都相同。月球引 力和地球平动离心力的合力 就是引潮力(tide producing force)。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沿岸海域的规定
4.毗连区(contiguous zone) 毗连领海并由沿海国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海域为毗 连区。从领海基线起算,毗连区的宽度不得超过24nmile。 沿海国在毗连区享有查禁走私、防止漏税、保障国民健康、 防止非法入境等方面需要而行使检查等必要管制的权利。 所有国家在毗连区都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 和管道的自由。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深水波浪 水质点运动的圆周轨道在水平方向上,半径都相等,而在 垂直方向上,水质点作圆周运动的半径迅速减小。在海面 下一个波长深处,水质点运动轨迹半径只有表面的1/512。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浅水波浪 浅水波浪是指水深小于1/2波长的海区的波浪。 波浪进入浅水区后,波浪中水质点的运动受到海底摩擦的 影响,产生大的变化,使浅水区的波浪具有一系列不同于 深水区波浪的性质。波浪进入浅水区后,除了周期保持不 变外,其他的波浪要素几乎都会发生变化。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沿岸海域的规定
5.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 领海基线起向海一侧宽度为200n mile的海域为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和法律地位都介于领海与公海之间。 沿海国享有对专属经济区水域、海床及其底土以勘探、开 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对人工 岛等设施结构建造使用、海洋研究和环境保护的管辖权。 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 缆和管道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质构造、海岸岩性、泥沙运移、水动力条件 工业发展和沿海城市兴起→工业、生活废水排放 滨海湿地→种植业、水产、盐业和城市用地 港湾周围陆域的风雨剥蚀、水土流失 主要成分:滨海旅游和陆源固废流失 • 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 海岸带高密度、大规模养殖→近海海域富营养化 滨海湿地功能退化→原生生物减少,渔业衰减 径流携沙的长年沉淤累积 沿海居民生活垃圾 +海洋船舶垃圾排放入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按照2km间距将岸线向陆30km范围划分Z1至Z15共15个带状区域,分别计算“ 各个带区内的滩涂资源利用结
构”和“ 不同利用类型在各个带区的面积比例特征”,统计结果如下:
随着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的变化,海岸带区域的滩涂利用结 随着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的增加,不同条带内各利用类型的分 构变化显著: 布面积及其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Z1、Z2带区(0~4km)内滩涂资源利用结构明显不同于 耕地:总体上呈现为首先迅速增加而后缓慢降低的趋势; 13个带区; 其他的 15个带区均是耕地分布最广泛,未利用最少; 林地:面积波动不大,比例在1~14带区内持续上升; 虽然耕地和林地的绝对面积及其比例仍比较大,但却远 除Z1带区(0~2km)外,其余14个带区第二位均为林地, 草地:先平稳下降而后平稳上升的宽“ U”型特征; 远低于其他的带区 第三位均为建设用地; 水体:先急剧下降而后小幅波动变化的趋势; 水域(以滩涂、水库坑塘为主)和建设用地(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其他建设用地均比较突出)的面积及比例 建设用地:面积在 Z1~Z14之内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所 图1 海岸带不同带区内的滩涂利用结构 却远远高出了其他带区 占比例总体平稳下降并伴随内陆个别条带微弱起伏的特征; 充分证明了交通工矿、水利设施、养殖与盐田等人类生 未利用:小幅波动并总体下降的趋势;
华盛顿州:海岸线管理 岸线地带针对性规划
1972年美国《海岸带管理法》
2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滩涂是指江滩、河滩、湖滩、海滩、潮滩及其滩涂沼泽等在 内的土地类型。
海岸滩涂是滩涂的一种主要类型,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海滩、潮滩是海岸滩涂的主要组成部分: • 海滩指砂质海岸的潮间带浅滩 • 潮滩指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浅滩,是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泥滩 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 而且本身也蕴藏 着各种矿产、生物、风能及其他海洋资源 如何有序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 共同课题。
凡是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都极其重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总的说来,国外海岸滩涂开发大致分为三种主要模式:
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
生存空间拓展型
工业产业带发展型
城市化扩展型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荷兰是一个人多地少和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围填海 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至今围海造出的土地共约1350 万 亩,相当于荷兰陆地总面积的 1/4。 • • • • • • 荷兰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24%的面积低于海平面 1/3的国土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 60%的人口居住在低洼地区,占全国GDP的65% 13世纪至今,荷兰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00多平方公里 为与洪水抗争,排除积水,防洪防潮,拓展生存空间 荷兰开展了大规模、长期持续地围填海造地行动。
增加 入海物质
海岸侵蚀
港湾淤积
生物量减少
生态景观破碎
水质、沉积物 质量下降
滨海土地丧失
生产能力下降
生态功能退化
水生生物群落改变
海岸带管理理论发展
1990年至今
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阶段 海岸带研究的理论深化发展
科技发展→开发手段
以人类发展为中心 对资源无节制开采 全面衡量海岸带生态系统
世界上第一部 综合的海岸带管理法
2 2→ • 大连: 近40 港湾围填以及不合理的涉海工程 我国每年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约有 2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 年,我国有害赤潮事件 12处岸段,入侵面积 4.00 230km 300 万 多次 hm 500 起1.88万hm2 2 亿元 • 秦皇岛: 1998年1年发生 厦门,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填滩造陆、码头 港湾航道逐渐淤积,面积萎缩,天然良港破坏 石油污染物→水面油膜→风浪作用→海滩表层 2004年海水入侵面积达 22次,直接经济损失 342km >10
• 海水和降水→可溶性油→沙体内部对流弥散 赤潮产生的毒素→贝类、鱼类→人类中毒 船舶压舱水导致的生物入侵问题 威胁沿海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堤路桥工程
围海填海
港池航道 渔业/旅游 沙矿开采 港口建设 设施 疏浚
排污倾废
改变 地形地貌
改变 海湾纳潮量
改变 水动力条件
侵占生物 栖息地
优势度对比关系 A B C
水域 建筑用地
未利用
18404 27287
2385
7.93 11.76
1.03
2.73 5.81
0.05
1.93 1.67
2.07
A A
D
分布:耕地( 41.37%)>林地(32.52%)>建筑用地( 11.76% )>水域(7.93%)>草地(5.40%)>未利用(1.03%) A类: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表明在岸线向陆 30km 范围及沿海省市区范围均具有比较显著的向海分布特征; B类:林地,表明其在沿海省市区范围内的向海分布特征更强于其在岸线向陆30km范围; C类:草地,向陆分布特征显著; D类:未利用,表现为局部的、相对的向海特征。
提供物资基础 缓解土地压力 发展产业潜力
满足就业需求
抵御自然灾害
生产物质基础:海盐,重要的化工原料; 海水中稀有元素,碘、钠、镁、溴; 海岸带石油、天然气;
煤、铁、钨、锡、砂砾矿。
3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海岸滩涂开发是人类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是 人类向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对优势度小于或等于1,则表明,相对而言,该滩涂资源利用类型不具有向海趋势。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名称 耕地 林地 草地
面积 (Km2) 96030 75483 12540
占研究区面积比 例(%) 41.37 32.52 5.40
优势度
D1与全国比较 2.19 1.38 0.17 D2与沿海比较 1.09 0.77 0.66
Square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后遗症
伊势湾:13%
• • • • •
1960-1970 占国土面积24% 填海造陆高峰期 • 海岸滩涂消失 占工业产值2/3-3/4 24处工业开发基地 • 海洋污染 1970大型钢铁生产基地 1945-1960 结构化调整 石化炼制基地 二战后 大型机械制造基地
Year
自然保护区(盐城) 教育、科研场所
光合作用、大气调节 防护林降低风速
植物、动物、微生物
基因库
其它营养元素
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美学、艺术(摄影)
生态旅游(霞浦)
15.5%-42.3%
增加湿度和降水量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生活物资基础:渔业,美国海洋渔业70%在海岸带; 滩涂开发具有高度综合性,它与城镇、航运、港口、工业等建设息息相关。 有序合理的开发滩涂资源可以极大改善海岸条件,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人类通 向大海拓展生存空间,围垦海岸滩涂,可以增加土地面积,为我国经 将沿海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招募进滩涂公司,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 浅海滩涂养殖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创汇产业。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 50 食盐,人类食盐主要来源于海岸带海盐 过对海岸滩涂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兴建了大量的海堤、闸坝等排灌水工程,有效防 济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扩大食物来源。 以培养一批掌握一定技术水平的养殖、种植大户。 万吨,海藻栽培年产 130万吨。 御了风暴潮、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确保农田高产、稳产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滩涂开发还有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共有 另外,滩涂行业也使越来越多的城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2300多个海港, 通过生物措施加强了沿海防护林建设、保护了生态海岸,增强了防风抗灾能力, 中国: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上海 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能够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有效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荷兰:须德海工程、三角洲工程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以滩涂资源为例
汇报人: 学 号: 专 业:
目
录
海岸带相关概念简介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九段线”划分
海岸带的组成
海岸带被称为“海洋第一经济带”。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
海岸带
Coastal Zone
潮上带
潮间带
水下岸坡
潮上带:平均高潮线与特大潮水线之间的沿岸陆地区域。 潮间带: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黄海 东海 25.6% 南海 16.3%
2 26.8% ④ 辽宁、福建、广东省各为 20 万 hm • 南海沿岸占 16.3% ⑤ 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为 7 万 hm2
渤海 31.3%
⑥ 上海市、天津市和海南省各有数万 hm2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内部分区(省、区、市或者一个地理分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相对重要性的量度指标, 通常采用比较优势指数公式来表达,即: 式中:AiCO 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i 在海岸带区域的分布面积; AiCN 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i 在全国(或沿海省市区)的分布面积; ACO 为海岸带区域总国土面积; ACN 为全国(或沿海省市区)范围总国土面积。 相对优势度大于1,表明该滩涂资源利用类型在海岸带区域的密度高于全国 ( 或沿海省市区)平均,空间分 布的向海趋势较为突出,数值越大,则向海特征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