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海岸线变化
地理知识知识: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暴雨和冰川融化

地理知识知识: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暴雨和冰川融化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线条,由于海洋的侵蚀和陆地的抬升、降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岸线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其中,暴雨和冰川融化是影响海岸线形成和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从暴雨和冰川融化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暴雨的影响暴雨可能会引起海岸线形成和变化。
暴雨会带来大量的降水,其中的水体会流向海洋,并造成海岸侵蚀。
此外,海岸线上的悬崖和土地的风化、侵蚀等也会导致海岸线的形态变化。
在暴雨的影响下,海岸侵蚀是最常见的变化形式之一。
暴雨带来的水量会冲刷海岸线,把海边悬崖和沙滩侵蚀掉一部分,再把携带的沙石和泥沙堆积在其他地方。
这样,海岸线就会存在着明显的山丘和谷地,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海浪平静。
此外,因为暴雨会导致降水增多,洪水泛滥,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进一步影响海岸线的形态变化。
同时,海岸侵蚀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海边的风化和侵蚀形成的石柱和隧洞等也是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暴雨的影响下,这些石柱和隧洞可能会坍塌崩裂,或者别的地区新的石柱和隧洞的形成,这些都会影响海岸线的形态变化。
但是,海岸侵蚀也可以补充滩涂和海滩上的沉积物。
滩涂和海滩的沉积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线形态归因因素之一,可以在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增加海岸线的长度。
二、冰川融化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也是导致海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冰川的融化率已经超过20年前的两倍。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海平面,也会对沿海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线的闪退。
由于大量的海水到达陆地时的水位已经上升,这些海水在退潮时将无法完全撤回,形成了海岸线的闪退现象。
大多数海岸线上的城市和城镇都在近海,因此这种闪退对于当地的城市和经济活动会带来可观的影响。
但是,冰川融化也会带来天然的海道和缓慢的固体淤泥的堆积,从而扩大海岸线。
冰川融化所带来的海水和缓慢的流体的淤泥堆积,可以生成新的海岸,最终导致海岸线的长度和范围的扩大。
海岸线的定义

海岸线的定义
1. 人教版教材中的定义(如果有相关地理教材内容)
-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
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随着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位置。
- 从宏观角度看,海岸线是划分海洋与陆地管理范围的基础界线,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沿海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等有着重要意义。
2. 一般定义阐述
- 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如板块的升降运动),海岸线会发生大规模的进退。
例如,在一些板块俯冲带附近,如果陆地板块抬升,海岸线可能向海洋方向推进;如果陆地板块下沉,海岸线则会向陆地后退。
- 在短时间尺度上,海平面的升降也会影响海岸线的位置。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许多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海岸线后退、陆地被淹没的威胁。
- 海岸地貌的塑造也与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海浪、潮汐、海流等海洋动力作用不断侵蚀或堆积海岸物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海岸地貌类型,如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其海岸线的形态和变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例如,基岩海岸的海岸线比较曲折,有许多岬角和海湾;砂质海岸的海岸线相对较为平滑,并且在风浪等作用下,沙滩的宽窄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海岸线发生改变。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
1.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使得大量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将大量的水源注入海洋,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
岸线的后退,尤其是低洼的沿海地区。
这种现象尤其增加了沿海城市的风险,使其更容易受到海水侵蚀。
2.河流沉积:河流是将陆地上的物质输送到海洋中的通道,河流会携
带大量的泥沙、矿物质和有机物质。
当河流流入海洋时,其速度会减慢,
泥沙和沉积物会沉降在河口附近的海底,逐渐形成沉积扇和海岸平原。
这
种沉积现象会导致海岸线的前进。
3.波浪侵蚀:海洋中的波浪是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波浪的冲
击和侵蚀作用会逐渐削弱海岸线,尤其是暴露在大海的一侧。
波浪变化的
频率和强度都会对海岸线的变迁产生影响。
4.风暴潮和风暴浪:风暴潮和风暴浪是由飓风、台风和暴风雨等气象
条件引起的海洋现象。
风暴潮是风暴引起的海平面暂时性上升,而风暴浪
是带有极高浪高的波浪。
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会导致海岸线的变迁,尤其是
引起沿海地区的洪水和海水侵蚀。
5.人为活动:人类的活动也是导致海岸线变化的原因之一、填海造地、沿海开发、海底油气开采和沿海矿物资源开发等活动都会改变沿海地区的
地形和地貌,进而导致海岸线的推移和变化。
此外,过度的抽取地下水和
过度的河流水资源开采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海岸线的稳定。
2-4海岸线的变迁

4000年前
宋明 东 汉
唐
唐 宋
东 汉 4000年前
崇明岛de形成
• 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年) 年间,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沙两 个小沙洲。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 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江流主泓道在 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较大的伸展。 宋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姚刘沙”。 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又出现 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嘉定十五 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四年 (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偏 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
• 随着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正与 渤海湾北面的滦河三角洲,从南北两翼有 如发动钳形攻势竞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 渤海湾,使渤海湾越来越小。但是,黄河 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时,由于潮流受到新河 口口门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浅缓,造陆 迅速。百余年来,随着河道的延伸及河床 摆动范围的缩小,河流的挟沙能力和海域 的容沙能力都相对有了增加,今后的造陆 面积势将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向。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白令海峡成为地峡
沙岸
• 我国六千年前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属于 岩岸部分,历史时期变化不大;所有沙质海岸,
则由于河流、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差异, 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
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
• 我国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山地带,向东流入大海, 这些源远流长的河流,上下游地形高度相差很大,随 着流速的不同,上游水流急的地方对河床及两岸冲刷 力强大,再加上人类的活动,即因扩大耕地面积对森 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促使水土流失,因而挟带到下 游来的泥沙很多。不仅黄河以泥沙量巨大著称,黄河 以北的海河水系及辽河等浸蚀作用也很剧烈,黄河以 南的淮河、长江、珠江等著名的巨川输沙量虽不敌黄 河,但是水流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也同样很显著。 各条江河搬运来的沉积物,大量在河口附近的海底堆 积,逐渐构成近海三角洲平原,并不断地向海外伸展。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海岸线变化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海岸线变化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海岸线变化
为了保证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充实的学期,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监督孩子们的学习。
查字典地理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地理复习知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
海岸线变化的自然原因

海岸线变化的自然原因
哪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海岸线的变迁?
直接因素:入海河流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性质(岩质、泥质、沙质;山地、平原等等)
间接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构造运动(海平面相对升降)、天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导致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占优势)、入海河流的河道迁移(也是对沉积作用产生影响,比如黄河)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
随潮水涨落而变动。
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
海岸线变化指因海平面升降和地壳运动造成海岸线后退或者前进。
由于受海平面升降或地壳活动的影响,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海水的后退(海退)现象,造成了海岸线的巨大变化。
1、受海水、冰川等侵蚀,海岸线缩退;
2、河流入海口泥沙堆积,海岸线向外扩张;
3、人为原因,填海造陆,海岸线向外扩张。
微专题:海岸线的变迁

D 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向海洋推进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 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 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 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 水面,之间的范围。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 着在硬底物表面、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 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下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下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丁坝的作用:阻碍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 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 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 岛。“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2)分析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海移动的速度 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变动: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原因: ① 黄河改道,不再夺淮入海,河口缺乏
新的泥沙来源(堆积减弱); ② 海岸线多河流沉积物,质地松散,易
受海浪侵蚀(侵蚀加强); ③ 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10米等深线向陆 地移动,表明海 岸受到了侵蚀
点拨:材料中“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 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表明该三角洲已经废弃,原因是1855年之后黄河改道,不再 夺淮入海,无法给该河口带来新的泥沙。
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
造成海岸线变动的自然原因

造成海岸线变动的自然原因
海岸线变动是指海岸线在时空变化的情况。
海岸线的变动主要是由以
下几个自然原因造成的:
1.海洋潮汐:潮汐是海洋演变中最重要的动力,由潮汐引发的涨落潮
会导致海岸线的变化。
2.自然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对海岸线产生影响,特别是温度
和降水量的变化。
3.陆地运动:陆地内应力和活动的变化会影响海岸线,从而促进海岸
线变化。
4.海流:海流会持续地影响着海岸线,尤其是风力激荡引起的海流,
及回声和波浪。
5.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改变海岸线,海岸线会受到火山灰及其他火
山物质的影响。
6.沉积改变:海岸的沉积物持续地改变着海岸线的样貌,特别是礁石、沙洲等。
7.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对海岸线产生影响,如沿岸的工程建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海岸线变化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的内容。
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
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世纪20~30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总结:我国海岸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及沉降带,表现为上升的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于同一隆起带,所以具有较一致的特点。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