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部编】24 周亚夫军细柳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202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24周亚夫军细柳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义,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理解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精神,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积累本文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把握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由此可见,军纪严明,才能成就伟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周亚夫军细柳》,去见证一位刚正的将军周亚夫。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
(展示课前预习)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
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
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
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是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继续编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巨著。
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跨度近三千年,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中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掌握古汉语,并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通过学习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且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疏通文章大意。
但对个别重要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讲解才可牢固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内容,分析周亚夫与汉文帝的形象特点。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史记》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史记》。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重点分析周亚夫治军之严的特点,并由此归纳人物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周亚夫治军之严的特点,并由此归纳人物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走近作者1、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表格)

3.通假字
①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②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4.一词多义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①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使人称谢(派遣)
军霸上(动词,驻军,驻扎)
②军 已而之细柳军(名词,军营)
上自劳军(军队)
已而之细柳军(到,往)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③之 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助词,无意义)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担任)
④为
天子为动(被)
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⑤诏
诏将军(下诏)
5.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思想和行为走在前端的人)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重点句子示例: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2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3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忠诚、勇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周亚夫的忠诚和勇敢。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纪行散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3.更多关注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他们个别辅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忠诚、勇敢等品质。
1.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周亚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细柳营的所作所为。
2.主题思想: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忠诚、勇敢、严明军纪等价值观,以及古人对军事、政治的认识。
3.人物形象:分析周亚夫、汉文帝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他们的刻画和评价。
4.语言特色: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理解古代散文的句式、词汇和修辞手法。
举例解释: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例如“细柳”一词,需要学生了解其指代的是军营中的细柳树,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柳树。
-人物形象深层次分析:周亚夫的刚直不阿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展现,更是作者对忠诚、正直等品质的推崇,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写作技巧的内化与应用: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将对比、衬托等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学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周亚夫形象相关的问题,如周亚夫的忠诚、勇敢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翻译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实际应用。
其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发现学生们在挖掘周亚夫内在品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讲授过程中,除了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行为,还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品质。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提前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准备,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文言文阅读障碍: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词汇、句式的理解上。例如,课文中“周亚夫军细柳,士卒多死者,乃使人持节求救于霸上。”这句话中,“军”字的用法和“持节求救”的含义可能难以把握。
-人物形象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的人物行为描写,难以深入挖掘其内在品质。例如,周亚夫在军中的威望不仅仅是因为其军事才能,还与其人格魅力和对待士兵的态度有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周亚夫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八上语文24 周亚夫军细柳(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24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并梳理故事情节。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4.把握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从题目上看有哪些信息?(生:题目中有人物、地点、事件。
)也就是说,题目的意思是周亚夫驻军细柳营。
军队驻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却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原因。
在学习正文之前,同学们先自由阅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并做简单的整理和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最初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本文的兴趣。
提示学生重点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课件出示:周亚夫(?—前143),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刚正不阿著称。
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一个多月便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西汉第五位皇帝。
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开启了“文景之治”。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
早年游遍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思考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纪律问题,以此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到周亚夫治军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周亚夫军细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严格纪律带来的秩序和效率?”(例如,学校排队打饭的情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周亚夫治军之道及其在现代的启示。
-文学手法的辨识: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和教师的引导,学会辨识和运用文学手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时代背景的把握:细柳营的历史背景涉及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点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认识。
举例解释:
-文言文理解难点,如“军细柳,士卒不敢犯”,需要解释“犯”在此处的含义是“触犯”,而非现代汉语中的“犯罪”。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史记》中关于周亚夫的记载,细柳营的历史背景,周亚夫治军的特点及其在军事上的贡献;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衬托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品德,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具体内容包括:
八年级上册语文《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周亚夫军细柳》的基本情节、内容、主旨。
2.能够分析小说中角色的性格、命运和形象以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理解与感受小说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主旨。
2.教学难点:小说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单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小说的好奇心,并展示《周亚夫军细柳》的封面、小说名字及作者,介绍小说背景信息和大致情节。
2. 阅读理解1.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角色,并分析小说中的主旨和深层意义。
2.进行问答互动及小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人物性格和命运如何影响小说情节发展?3. 角色扮演1.双人小组合作,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角色间的交流,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理解。
2.教师提供角色扮演的相关材料,包括角色性格分析和对话剧本。
4. 课文鉴赏1.导入名句,引领学生进入小说世界。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围绕小说人物、事件和主题进行展示、演讲、口述或写作等方面的表达。
5. 课后延伸1.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在家里再阅读一遍小说,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估1.问答互动、小组讨论及课程展示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能力。
2.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人物理解能力。
3.课文鉴赏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课后延伸写作评估学生对小说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周亚夫军细柳》教学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并领悟到人生的诸多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24 周亚夫军细柳课题周亚夫军细柳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继续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重点分析周亚夫治军之严的特点,并由此归纳人物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38岁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史记》。
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巨著。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西汉初年,北方强大的匈奴政权时犯中原,成为西汉一大边患。
汉文帝时的后六年,匈奴更是大举入侵,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汉文帝任命宗正刘礼率军驻守霸上。
派徐厉驻守棘门,任命周亚夫驻守细柳。
本文所写的是文帝亲赴军营巡视、慰劳守边将士的一段经历。
读准字音祝兹.(cí)棘.门(jí)彀.(ɡòu)都.尉(dū)诏.(zhào)按辔.(pèi)持兵揖.(yī)介胄.(zhòu)嗟.乎(jiē)曩.者(nǎnɡ)一词多义军上自劳军.:军队。
已而之细柳军.:军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驻军。
谢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告知。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请罪。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告辞。
居居.无何,上至:过。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居庙堂之高:处在。
古今异义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的卫队。
今义:走在前面(引导的人);先导。
)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今义:节日、节约。
)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使人称谢.(古义:告知。
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军.霸上:名词做动词,驻军。
介.胄之士:名词做动词,本意指铠甲,这里指穿铠甲。
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新课导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同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课文结构(1)(第1自然段)先点明背景,交代因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
(2)(第2自然段)中心段,集中地表现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3)(第3自然段)借文帝之口,赞扬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2.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但文章还用相当的笔墨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进行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
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3.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余?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柳军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
以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表现了汉文帝知人善任的特点。
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但很清楚,就是对周亚夫和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
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话,其中一褒一贬,非常分明。
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调查研究之后,其力量就不同寻常了。
因此这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
4.概括一下汉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意外。
没有守将周亚夫的命令不能进入军营;军中不能驱马奔驰;守将周亚夫手拿兵器,以卑礼拜见天子。
【探究人物观点】1.“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中的“惊”字有什么深刻含义?一个“惊”字,含义丰富。
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冒犯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恼怒。
2.本文着重刻画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的描写并不多,而是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凸显其形象,请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说明了什么。
其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对比。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说明军容严整,戒备森严,严阵以待。
“直驰入”——说明军规松散,守备松懈。
其二:文帝及随从入营的对比。
“不得入”——表明细柳军军纪严明。
“直驰入”——表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军纪松弛。
其三:三营将领的对比。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一丝不苟,严守军纪。
“将以下骑送迎”——将军带头违纪,无视军规。
这些对比表明周亚夫治军严谨。
因而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令如山,而霸上和棘门军军纪松懈,军容涣散。
【分析人物形象】1.周亚夫“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和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者所表现出的性格是否一样?如不一样,表现了各自什么性格?不一样,周亚夫是恪尽职守,李白是狂放不羁。
2.文中的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整、忠于职守,请谈一谈其现实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扬周亚夫的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但直接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
本文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文帝犒劳军队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
如写霸上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入”;写细柳营军备森严,细腻逼真,也只用了十多个字。
又如写文帝离开细柳营后,“群臣皆惊”。
一个“惊”字,刻画出群臣或吃惊,或惊恐,或意外,或惊讶的种种心理,含义十分丰富。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尝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一位老师的形象,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这节课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进行教学,在分析周亚夫形象时,教师适时点拨,进行人生观教育,完成“文以载道”的德育任务,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对其正面形象进行质疑,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敢于挑战反驳传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备课全面,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并梳理故事情节。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4.把握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从题目上看有哪些信息?(生:题目中有人物、地点、事件。
)也就是说,题目的意思是周亚夫驻军细柳营。
军队驻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却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原因。
在学习正文之前,同学们先自由阅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并做简单的整理和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最初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本文的兴趣。
提示学生重点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课件出示:周亚夫(?—前143),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刚正不阿著称。
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一个多月便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西汉第五位皇帝。
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开启了“文景之治”。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
早年游遍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板书: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积累文言词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范读,学生听后自由朗读。
3.找出文中写慰问细柳营的内容。
试试分角色朗读提示: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注意圈点标画难点障碍。
这一环节,可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
小组讨论解决处理,教师点评。
4.结合预习成果,分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词语,疏通文意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出现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
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一词多义:上自劳军.(名词,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军.霸上(动词,驻军)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派;名词,使者)使.人称谢(动词,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双赢。
其中,对重点字词的积累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通过检查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疏通的情况,扫除疑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三、再读课文,情节梳理1.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每段内容预设第1段交代事件背景:匈奴大举攻入边境,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
第2段写汉文帝劳军的情况,集中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