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 注意
本章讨论意识和注意,包括其定义、特征、作用、研究方法等内容。通过深 入探讨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理解意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的定义与特征
多维性
意识是复杂的,包含了多个方面和层次。
变化性
意识不断变化,受到环境、情绪和认知状态等 因素的影响。
主观性
意识是个体内心体验的主观反映,无法直接被 他人感知。
有限性
意识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无法同时关注全部 信息。
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1
心理学研究
2
意识从被忽视到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
重点。
3
早期观念
古代哲学家对意识的认识,如笛卡尔提 出的“我思故我在”。
现代科学
借助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 意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意识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感知 世界,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神经科学对意识的认识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意识与大脑的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脑活动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异常类型与表现
昏迷
完全丧失意识和反应 能力。
催眠
通过暗示使人进入一 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
由疾病或精神障碍引 起的意识异常。
睡眠
自然的、周期性的意 识状态。
意识的失去与恢复
1
意外事故
注意与记忆的关系
注意是有效记忆的前提,关注和筛选信息有助于形成和巩固记忆痕迹。
注意分配的模型
单一注意
一次只能关注一个任务或刺激。
分割注意
将注意力分割在多个任务或刺 激之间。
选择性注意
选择关注某些特定信息,忽略 其他信息。

普通心理学五章注意与 意识

普通心理学五章注意与   意识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概述☐意识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一种觉知(一种觉察);•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对身心系统管理);•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和意识)。

☐无意识的概念•不曾察觉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却认为是受压抑的观念、愿望等等。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的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脑损伤造成)睡眠☐睡眠解释:灵魂离开;生理状态☐睡眠不同阶段:EEG模式☐睡眠功能:休息;避免伤害。

☐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不好。

梦弗洛伊德观点: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分析梦可以发现精神病人的问题。

心理学观点: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梦是对随机脑活动的注解。

认知观点:是对个体经验的重编码。

催眠催眠状态:不能独立思考,受催眠师的指使和引导,似乎是睡着了,但是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相同。

容易被催眠者的特征:常白日梦;想象力丰富;容易沉浸当前情景;依赖性强;深信催眠;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催眠的解释: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意识功能分离(监督和执行功能的分离)催眠的应用:治疗、侦破等。

第三节注意概述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选择、维持(方向特征)●集中性:抑制其它,聚集于特定对象(强度特征)☐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本身不是活动进行的过程。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进行时的意识状态,它伴随一定的外部表现,但有时也有假象的产生外部表现☐定向性反应☐无关行为停止☐生理变化:血液和呼吸☐假象问题:不完全对应生理机制☐觉醒机制与有机体觉醒有关的生理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状结构的功能。

二是神经介质和觉醒因子的作用。

神经介质有儿茶酚胺和乙烯胆碱。

☐大脑皮层的作用海马等是精确行为的重要神经结构。

额叶在调节和计划行为上有重要作用。

定向性反应无关行为停止生理变化:血液和呼吸假象问题:不完全对应作用选择功能(基本功能)维持功能整合功能调节功能启动效应--前注意的作用种类☐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本质是内部言语形式实现的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五章意识和注意一、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比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时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有梦境。

二、梦的功能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然为梦是潜意思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及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是,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A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B: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分类:
内源性注意 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 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 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 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注意。
二、注意的认知机制 (一)听觉的集中性注意
1、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 模型。基于双二分听实验。 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 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性 注意等现象。
一只7岁大的兔子在接受治疗后放松并安静下来, 显得非常满足。
二、催眠感受性
催眠感受性:是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 催眠感受性高的人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1)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2)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3)想象力丰富; (4)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 (5)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 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白日梦
白日梦:是意识状态之一,它不同于睡眠, 而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 的幻想活动。
(四)注意与意识
注意:是一种有选择性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 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注意十一清晰鲜明的形式让数个作用于我们的刺 激依次通过我们的意识。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 集中注意 分配注意
第二节
(四)潜意识 四 潜意识
潜意识:无法进入意识的原始欲望和冲动;一些内省所不 能达到的记忆和心理。 除了意识活动外,我们还有一类活动属于非意识范畴,很 少会进入意识。例如,我们身体内部有一些生理变化,如 脑活动、心跳、内分泌和肝功能等,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 所支配的生理活动。虽然我们可能会觉知到这些活动的效 应,但这些活动本身我们是不会觉知道的。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感官活动 当人们专注地观察事物时,其感官就会朝向相应的对 象,表现为感官趋向活动,如凝神聚目或侧耳倾听;当人们陷入 沉思或浮想联篇时,就会表现为感官回避活动,对周围一切视而 不见,充耳不闻。当人们注意不集中时,就会目光呆滞,不能随 老师的活动而活动。
身体动作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 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 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 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颜色、大小、形状、
强度、持续时间。 如绿草和红花、绿草和 青蛙 刺激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易引起注意,如霓 虹灯、活动玩具、教师讲课声调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四、意识的水平
无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意识和对外周的意识
五、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催眠 白日梦和幻想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概念 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意识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分类
一、注意的概念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各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 识经验
客观因素: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TCI G AHNE
图1
TEACHING 图2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活动是否具有组织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主体的意志力
• (三)随意后注意
– 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它兼具不随 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
第四节 注意的基本特征
• 一、注意的范围
–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的注意特征。本 质上,注意的广度也就是知觉的广度。
– 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 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 注意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加 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
–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 为分心。分心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 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的注意状态, 也就是说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 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 注意的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 果。
– 实现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
• 在两种或者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 (半)自动化的程度。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内在关 系。
• 五、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 特征。
社会历史的制约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人类意识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和深 刻。意识和语言密不可分。
(2)从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也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 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1)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 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_OK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_OK
39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 黑色圆点 8~9个; • 外文字母 4~6个; • 几何图形 3~4个; • 汉字 3~4个。
40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各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 经验
客观因素: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41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42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43
TCI G AHNE
图1
TEACHING 图2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 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 制。
19
(二)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 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 的干扰作用。
50
3. 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 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 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 自动化的程度。
51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 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 对象上。
52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49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platonov)说: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 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不能漫不经 心!”培养自己注意力的可靠途径就是训练 自己能在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下都专心学习 或工作。一旦确定了要干的事,你就有计划 有目的集中注意力,去干好要干的事,不受 其它刺激的影响和干扰。据说毛泽东主席青 少年时为了自己的注意力,就常到繁华闹市 去读书,而且能不受周围的影响。坚持无论 读书学习,还是干事情,都把它们当作锻炼 注意力的机会和场合,经常训练就会逐步形 成良好注意的习惯。

普通心理学意识与注意_图文(精)

普通心理学意识与注意_图文(精)

4. 09:00--11:00 精华期--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 为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5. 12:00--13:00 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 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6. 14:00--15: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 淋漓的极致时段! 7. 16:00--17:00 低潮期--体力耗弱的阶段,最好补充 水果来解馋,避免因饥饿而贪食致肥胖。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 一、意识(consciousness)
– (一)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指 人对外界的感觉和知觉的心理觉察以及对思想、 记忆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的觉察)
• 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 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 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 二、无意识
–定义: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 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既包括对刺 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
•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1. 定义:睡眠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的动 物生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 完全清醒的状态。 –2. 脑电波的类型
注意的起伏
• 三、注意的转移
–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 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 四、注意的分配
– 1.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 对象,同事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 2. 条件
• (1)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些非常熟悉 ,甚至自动化 • (2)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 (3)从事的活动必须用不同的感觉道或不同的心理 操作完成
– (二)功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 和调节的作用。 – (三)评价: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反映功能;是 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调节功能
– 当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注意起到重要 调节作用
• 整合功能
– 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整合作用,在注意状态下将个别 特征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 适应性动作
– 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注意 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物体上;沉思或想象时, 眼睛好像注视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事物已不被注意。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什么是意识
• 一般的心理状态(conscious states)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正在进行的心理活 动
– 与无意识状态(unconscious states)相对应
• 清醒状态下的觉知(conscious awareness)
– 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某人”觉 察到“某事”。
– 指向性: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而离开 其他事物
–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一事物的时 候,会在这个事物上“全神贯注”起来
三、注意的功能
• 选择功能
– 注意的过滤作用,使信息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的中心
• 维持功能
– 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 状态
– 主要表现为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
• 无关动作的停止 • 呼吸运动的变化
–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 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
头等现象
五、注意的种类
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 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 不随意注意 • 随意注意 • 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无意)注意
• 含义

(四)注意的转移
• 含义
– 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 活动转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 条件
– 注意转移的质量与速度依赖于对原来注意对象 的兴趣和原来注意的紧张性
– 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
• 不同于“分心”:因干扰所致的注意偏离 当前进行的活动
(五)注意的紧张性
• 含义
– 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 其余的一切事物
• 与注意的广度有关
– 紧张性越高,注意的范围越小,注意转移越难
七、注意的理论
• (一)过滤器理论
– 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英) – 主要观点:
• 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 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 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 制进入意识,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 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 一种积极主动的高级发展形式
• 产生原因
– 对活动目的与活动任务的依从性 – 对活动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 –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 对知识经验的依从性 – 对人格和意志品质的依从性
(三)随意后注意
• 含义
– 有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有 意后注意)
– 是随意注意高度发展而形成 – 兼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方面的某些特点
• 一种较高级心理官能(higher faculties)
– 有能动和控制的含义 – 包含一套更高级的官能,能解释在有意识状态下,一
个生物所能做的事情或这么做的原因 – 三种官能:注意、推理和自我控制
意识的意义
• 帮助生存和适应环境
– 限制功能:对个体所察觉的和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 进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 称无意注意)
• 产生原因
–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 新异性: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 • 刺激的强度:与周围环境相比而言的相对强度 • 具有运动性的对象或客体
– 个体自身的状态:
• 需要、兴趣、情感因素、期待、有意义的刺激
(二)随意(有意)注意
• 含义
– 有预定目的、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有意 注意)
– 人的活动任务:任务越明确,注意范围越大 – 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 含义
–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 – 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 注意的起伏现象
– 注意力表现出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
• 影响因素
–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 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性 – 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 了解活动的结果:反馈的作用 – 个体本身的身体状态与情绪、态度等
六、注意的基本品质
• 注意的广度 •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转移 • 注意的紧张性
(一)注意的广度
• 含义
– 是指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 量,即注意的范围
– 实验表明:视觉注意广度约为7±2
• 影响因素
– 知觉对象特点:有规律性的、集中的、相互联 系的对象,注意范围大
• (二)衰减理论
– 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 主要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 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 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意识与注意
• 剧场的隐喻
– 意识的大舞台 – 注意的聚光灯:意识的局部聚焦与集中
(William James,1890)
• 注意≠意识
–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对意识 经验的选择
– 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第二节 注意
• 一、注意的含义
– 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性
• 注意的动摇
– 含义:不同于持续性注意, 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 起伏波动
– 原因: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 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 替而短暂下降;有机体的节 律性活动所引起
(三)注意的分配
• 含义
– 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不同的对 象或活动上
• 条件
– 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程度 – 与刺激的性质有关:不同感觉通道之间分配注
– 选择储存功能:选择性地储存个体想要分析、解释并 对将来起作用的刺激
– 计划或执行控制功能:压抑与道德、伦理和实践要求 冲突的强烈欲望
• 对现实的个人建构和文化建构
– 个人建构:基于个体的一般知识、过去经验的记忆、 当前的需要、价值、信念和将来目标对当前情境的独 特解释(个体差异)
– 文化建构:特定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 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