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意识和注意1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第5章意识和注意新ppt课件ppt

普通心理学第5章意识和注意新ppt课件ppt

意识与注意的调控技术
通过调节注意来改善意识状态
通过训练和实践,个体可以学会调节自己的注意,将注意集中在积极、有益的信息上,从 而改善自己的意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冥想技术
冥想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和注意调控技术。通过冥想,个体可以学会将注意集中在当前的身 体感受、思想、情绪和外部环境上,从而提高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能力。冥想技术对于缓 解压力、改善情绪、提高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
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导致意识障碍和注意缺陷的原发疾病。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计划,促进患者意识和注意能力的恢复。
05 意识与注意的应用
意识与注意在教育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注意力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和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02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定义与特性
定义:注意是选择性地将心理资源集中于特定对象或活动的 过程。 特性 选择性:注意能够使我们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视其 他刺激。 有限性:注意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同时处理过多的信息。 可调性:注意的程度和焦点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调整。
注意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筛选功能: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大量的感觉输入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针对意识和注意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 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意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04 意识障碍和注意缺陷
意识障碍的种类与表现
昏迷
完全丧失意识,无法感知外界和自身状态, 无反应。
嗜睡
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难以唤醒,意识模糊 。
意识对注意的引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试卷1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试卷1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试卷1(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9,分数:18.00)1.简述意识的种类。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意识的种类有:(1)睡眠与梦。

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而梦是睡眠中最生动有趣、又有些不可思议的环节。

(2)催眠。

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用的方法就是早期的催眠术。

现在催眠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

对催眠有不同的解释:①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在催眠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由于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就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

②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催眠可以使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

(3)白日梦与幻想。

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而自发产生的。

既然记忆主要依赖于人们过去的经历,因此经历过的事件对白日梦的内容有重要影响。

当白日梦程度较严重时就称为幻想。

(4)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①无意识行为。

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即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③盲视。

即病人尽管看不到刺激,但是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解析:2.简述意识的功能。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人类意识帮助生存。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 注意
本章讨论意识和注意,包括其定义、特征、作用、研究方法等内容。通过深 入探讨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理解意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的定义与特征
多维性
意识是复杂的,包含了多个方面和层次。
变化性
意识不断变化,受到环境、情绪和认知状态等 因素的影响。
主观性
意识是个体内心体验的主观反映,无法直接被 他人感知。
有限性
意识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无法同时关注全部 信息。
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1
心理学研究
2
意识从被忽视到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
重点。
3
早期观念
古代哲学家对意识的认识,如笛卡尔提 出的“我思故我在”。
现代科学
借助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 意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意识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感知 世界,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神经科学对意识的认识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意识与大脑的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脑活动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异常类型与表现
昏迷
完全丧失意识和反应 能力。
催眠
通过暗示使人进入一 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
由疾病或精神障碍引 起的意识异常。
睡眠
自然的、周期性的意 识状态。
意识的失去与恢复
1
意外事故
注意与记忆的关系
注意是有效记忆的前提,关注和筛选信息有助于形成和巩固记忆痕迹。
注意分配的模型
单一注意
一次只能关注一个任务或刺激。
分割注意
将注意力分割在多个任务或刺 激之间。
选择性注意
选择关注某些特定信息,忽略 其他信息。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分类:
内源性注意 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 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 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 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注意。
二、注意的认知机制 (一)听觉的集中性注意
1、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 模型。基于双二分听实验。 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 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性 注意等现象。
一只7岁大的兔子在接受治疗后放松并安静下来, 显得非常满足。
二、催眠感受性
催眠感受性:是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 催眠感受性高的人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1)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2)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3)想象力丰富; (4)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 (5)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 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白日梦
白日梦:是意识状态之一,它不同于睡眠, 而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 的幻想活动。
(四)注意与意识
注意:是一种有选择性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 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注意十一清晰鲜明的形式让数个作用于我们的刺 激依次通过我们的意识。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 集中注意 分配注意
第二节
(四)潜意识 四 潜意识
潜意识:无法进入意识的原始欲望和冲动;一些内省所不 能达到的记忆和心理。 除了意识活动外,我们还有一类活动属于非意识范畴,很 少会进入意识。例如,我们身体内部有一些生理变化,如 脑活动、心跳、内分泌和肝功能等,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 所支配的生理活动。虽然我们可能会觉知到这些活动的效 应,但这些活动本身我们是不会觉知道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补偿—总是使人缺乏此阶段睡眠,然后使之正常化,会发现REM睡眠显著增加。(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点: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和集中性(当人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B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提出,诺尔曼和博布罗完善):
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站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公共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同时,该理论还认为,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负责资源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灵活的。资源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醒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方略来控制。
局限性:有些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和刺激,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局限性是由感觉器官的性质决定的。另外,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范围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3.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调节和控制。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4.睡眠与梦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感官活动 当人们专注地观察事物时,其感官就会朝向相应的对 象,表现为感官趋向活动,如凝神聚目或侧耳倾听;当人们陷入 沉思或浮想联篇时,就会表现为感官回避活动,对周围一切视而 不见,充耳不闻。当人们注意不集中时,就会目光呆滞,不能随 老师的活动而活动。
身体动作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 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 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 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颜色、大小、形状、
强度、持续时间。 如绿草和红花、绿草和 青蛙 刺激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易引起注意,如霓 虹灯、活动玩具、教师讲课声调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四、意识的水平
无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意识和对外周的意识
五、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催眠 白日梦和幻想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概念 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意识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分类
一、注意的概念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各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 识经验
客观因素: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TCI G AHNE
图1
TEACHING 图2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2.意识的不同状态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4.注意的生理机制5.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一节意识概述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知觉2.无意识行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第二节睡眠与梦一睡眠(一)睡眠及其特征(二)睡眠过程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二梦(一)梦的概念和事实(二)梦的理论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

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

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

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

梦话也与做梦无关。

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

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梦
什么是梦?
所有人都做梦吗?
梦持续的时间有多长?
为什么人要做梦?
梦的概念和事实

概念:梦是在睡眠的某一阶段中所产生的 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 梦的事实:所有人都做梦,人一晚上大概 做4~6个梦,人身体之外的事能够成为 梦的一部分,梦与人的需要与愿望有一定 关系,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地发生等等。
五、意识的功能
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选择储存功能
计划或执行控制功能
六、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 人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即个人对自身的 自觉观念系统。
课堂小活动一:自我描绘
第一步,问自己10次或20次:“我是谁”, 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
例如:我是x
种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 等构成。
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是一种高级
的心理官能 意识过
程是生物学过程。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如何能更精确更具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
思呢?
反映
意识的发展经过:
感应性
感受性
意识
最高形式
心理
意识的不同层面:
有梦伴随;但身体不动(肌肉放松)。
睡眠有哪些功能?
演化伦: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
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 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 伤害。
恢复论或保养论:人类的睡眠是使大脑和
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 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睡眠障碍:
第一节 什么是意识
鲜花的清香
蛋 糕 的 香 甜
莫名的烦恼
回忆起多年前温馨的夜晚
上 课 时 的 “ 心 不 在 焉 ”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现时正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张春兴的解释:
意识 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其 含义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 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 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 合觉察与认识。

容易接受催眠的人有何特征?
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想象力丰富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指点 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二) 催眠理论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 特殊的关系。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 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 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做出特定 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社会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 催眠可以使这两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在催 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其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 功能不起作用。

二、催眠
二、催眠
(一)催眠(hypnosis)——在某种特殊情境中,
由催眠师的诱导使个体意识状态加以改变。

18世纪麦斯麦(奥地利)的“动物磁”,早期的 催眠术,治疗癔症
催眠的步骤:
让被试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 催眠师要求被试注意力集中; 被试完全放松,并接受催眠师的指示; 进行生动想象。
瞬间未被意识到,但却很容易被意识 到的经验处于前意识水平。 与外界接触 意识 前 意 识 潜 意 识 与外界接触
二、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
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 现象。
三、意识的能动性及局限性
意识的局限性 意识的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人体的生物节律
x(姓名),我是x x学校的学生 等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不给别 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不要有什么 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 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
意识活动形式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意识活动内容包括: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非意识(nonconscious)——指个人对其
内在(身体状态)或外在(一切事物)环 境中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如 某些生理变化。
潜意识或(无意识)(unconscious)
——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 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 抑,致使个人不自觉知的意识,如梦。
前意识(preconscious)——当前
老师
父亲母亲
(家庭生活)
求学经历 (成长的阻力、破坏力)
社会经历 (同伴、同学)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睡眠及其阶段
什么是睡眠?
睡眠究竟是怎么回事?
睡眠有哪些阶段呢?
小结: 睡眠阶段
清醒和警觉时:
beta wave(>14Hz) 阶段1: theta wave(3-7Hz) 阶段2: 纺锤波 (12-14Hz) 阶段3和4(慢波睡眠):delta wave(<1Hz) REM: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
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
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 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边意识(marginal conscious)—
—指对注意范围边缘刺激物所获得 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半意识或下意识(subconscious)—
—指不注意或略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 意识,如鸡尾酒会现象。
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儿童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主要来源于成人。 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内 省
课堂小活动:
真实的我
身高
体重 相貌 出身阶层 文化程度
理想的我
别人眼里的我
性别
人际关系
职业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别人眼里的我
家庭 配偶 收入 爱好 理想抱负
„„„„„„

我爱过,我也受苦过, 但尤其是我能够很真实地说, 我活过。
——妥斯妥耶夫斯基

建立健康正确自我形象的重 要经历
老师
父亲母亲
(家庭生活)
求学经历 (成长的助力)
社会经历
(同僚、同学)
破坏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理解注意的生理 机制和注意的理论;掌握意识和注意的 概念,掌握意识和注意的特征。
教学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注意
的概念;注意的特征
教学难点:注意的理论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的几种状态 什么是注意 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理论

(三)催眠的应用

催眠术的应用: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等方 面。 克服心理障碍(治疗恐惧症、减轻压力、增强 自信、战胜郁闷等)

戒除隐疾(戒烟、戒酒、戒毒)
拥有完美生活 事业蒸蒸日上 医学应用 帮助孩子成长 其他,如法庭催眠等 ——《催眠术手册》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
醒、警觉、注意集中等。(有意 识就是被知道)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
言语报告出的东西,如幸福的体 验、环境的觉知、往事的回忆。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
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 相反。如,早上起床后穿哪件衣服受 意识支配。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
自我概念又分为:现实我、他我、理想我
自我认知 生理自我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追求身体的外 表、物质欲 望的满足, 维持家庭的 利益等。
对自己身体、外貌、 英俊、漂亮、 衣着、风度、家 有吸引力、 属、所有物等的 迷人、自我 认识。 悦纳。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 自尊、自信、 追求名誉地位, 位、角色、性别、 自爱、自豪、 与他人竞争, 义务、责任、力 自卑、自怜、 争取得到他 量的认识。 自恋 人的好感等。 对自己的智力、性 有能力、聪明、 追求信仰,注 格、气质、兴趣、 优雅、敏感、 意行为符合 能力、记忆、思 迟钝、感情 社会规范, 维等特点的认识。 丰富、细腻 要求智慧与 能力的发展。

梦呓——睡眠中说话,通常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梦游——睡眠时走路,多数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阶段。
梦魇——REM阶段发生的令人恐怖的梦(消除: 想象排演)。 夜惊——在NREM的第三或第四阶段睡眠中出现 的极度惊恐的状态,通常不能被唤醒。夜惊的持 续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相对于成年人说来,上述几种睡眠障碍更多地发 生在儿童身上。

失眠——①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睡眠,发生入睡 困难或不能保持睡眠的现象;②约40%的成人报告 有过失眠的经历;③有多种表现:难以入睡、容 易惊醒、时睡时醒、早醒;④失眠有随年龄增长 的趋势;⑤通常女性多于男性。 呼吸暂停——睡眠多次发生呼吸中断,通常来自 于遗传。 嗜睡症——一种遗传障碍,表现为在谈话或其他 警觉活动中,如果没有提醒的话,会打盹;在表 达任何情感时,经常会体验到肌肉力量的突然丧 失。

普通心理学 General psychology
普通心理学 General psychology
关于梦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薄弱环节: 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 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 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 经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 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 记忆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