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90年代以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比较研究

90年代以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比较研究女性成长小说作为20世纪90年代韩中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文学思潮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两国女性成长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细读之下,90年代以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在女性性别处境、叙事旨归、话语策略及美学贡献等方面都具有相同之处。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为分析对象,采用比较文学理论的平行研究作为研究方法,试图比较分析90年代以来韩中两国女性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品,领会作者的成长意识与成长体验,及其对作品叙事结构产生的影响;努力探究两国作品的相同与差异,并进一步研究90年代以来两国作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原因,梳理目前韩中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本文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女性小说、成长小说、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进行界定。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韩中女性成长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
第二章本章主要探究韩中女性成长小说共同的理论资源。
分别从政治立场、性别立场、种族立场的角度阐释韩中女性主义成长小说的共同理论资源。
韩中女性成长小说都是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思想彻底颠覆了男权政治秩序,从女性性别立场出发,为韩中女性突破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寻找女性自我,构建适应两国发展的韩中女性主义思想理论和女性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重点分析韩中女性成长小说共同的思想意蕴。
韩中女性成长小说从思想内容上来讲,都是女性对自我成长经历和命运的书写。
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使韩中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在生存境遇、成长主题、生命维度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韩中女性成长小说都将在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反思;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性问题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在生理、精神、心理三重生命维度下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作为女性成长小说共同关注的思想意蕴。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学生:卢柔柔学号:G*******班级:营销1104老师:***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
(一)在文字方面差异(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
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1.元音(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
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关于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发展影响的研究

关于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文化语境、中国文学形象性格、中国文学人物形象、中国文学形象叙事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对韩国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学;韩国文学;发展;影响中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文学的发展,这是因为几千年前中韩两个就已经频繁地交流[1]。
韩国文学在文字运用、继承与发扬文献方面都汲取了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
然而韩国文学并未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没有摆脱中国文学的缺点,因而阻碍了阻碍了韩国文学的发展。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发展影响,推动韩国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1韩国文学发展受到中国文学文化语境的影响韩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学文化语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学立场。
当前时期中国文学处于迷茫焦灼的状态,无论是文化的割裂还是信仰缺失,人们的内心空虚,给批判与反思类文学的出现有机可乘[2]。
在此背景下批判父亲人物形象与人们心理的需求相符,因此当前中韩文学共同的主题为批判与反思,反封建与反传统都是当前时期相当重要的一种文学立场。
该时期韩国被迫与不公与压榨斗争,因而韩国文学给人们揭露的是资本与政治,表达了人们对民族的追求。
但是父权观念是不可改变的,很难实现韩国民主化的追求。
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批判父权与解放思想两个方面。
二是艺术资源。
从选择艺术资源方面分析,中国文学主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批判父亲人物形象,比较常见的就是先锋派艺术批判父亲人物,其基于自身与传统角度反思人物形象,因为父亲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代表性与内向性突出[3]。
虽然韩国文学学习我国文学批判父亲人物形象的方法,但是侧重于学习批判,因而批判方法与中国文学的差异较大。
韩国文学采用了非理性的方法反传统式批判父亲的人物形象。
虽然中韩文学都可以通过代表性很强的人物形象刻画且引发社会思考与反思,将社会现实的作用与目的反映出来。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期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段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韩国文学的传播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韩国文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一些日本翻译家将韩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
这部分韩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的诗歌和小说,如《施公案》和《离骚》等。
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有限,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而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热切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时期,韩国文学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也为韩国文学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机会。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介绍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如朴东輿的小说《稻草人》和金东仁的小说《碧绿的河流》等。
1920年代,中国成立了一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它们致力于推广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派文学。
这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开始关注韩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翻译。
臧克家等中国翻译家开始介绍韩国作家的作品,如《野百合花》和《镜子》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3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扩大。
当时,中国翻译家陆维咸翻译了朴龙河的小说《静秋》和《若水之歌》等,这些作品被广泛阅读和讨论。
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开始关注韩国文学,并主编了相应的选集,如胡愈之、冯雪峰等。
这些选集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4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进展放缓。
在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中韩两国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此时,韩国文学开始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学界占据一定的地位。
中国翻译家如周作人、张辛亥等开始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并在中国的文学刊物中发表。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郑海军延边大学摘要:近代以来,中韩两国的文学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学形式见证了它们成为文学主流的过程。
两国文学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新题材和新事物,是一段井喷式的小说创作时期。
这部新小说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汉语和韩语的新小说。
这就是新中韩小说的改变,中韩小说的历史以及中韩小说思想概念和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新小说连接了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过渡纽带。
对中国新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中国晚清小说史应该被看作是阿英先生的《晚清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文学”应运而生;韩国新小说始于安州,他创造了“韩国文学史”。
韩国新小说从强调外国文学的角色到以民族文学为中心的内在传承。
结合这种背景发展,本文对中韩近代新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一、中韩近代新小说的思想改变从现代学派的建立和运作开始,随着中韩两国新教育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西方文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和韩国,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词汇的使用已经成为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文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突出,小说的潜在读者也大大增加。
韩国在近代救国的理念与中国基本一致。
在近代,两国不得不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对外开放。
在梁启超的“小说革命”中,西方小说在朝鲜文学中的记录仅仅是几个字,在两国改革前后,小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已经成为表现历史、改造社会的工具。
翻译小说的重点最初放在政治小说上。
在引进当地语言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和小说家的翻译存在着一些误解。
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意识形态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被一个接一个地翻译出来。
读者和文化氛围在这两个国家的小说中创造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语言得到极大地丰富。
二、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一)以时事进入小说它关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小说的主题被仔细分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韩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以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为例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韩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以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为例赵真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132101)【摘要】韩国文学作品是中国高等院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学生理解韩国历史和文化的最佳途径。
但韩国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时代特殊性、以及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韩国语专业学生无法走出韩国文学作品这一困境。
若只是一味地阅读并讲解韩国作品,会造成课堂内容枯燥,学生也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如何有效并有趣地讲解韩国文学作品成为高校韩国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讲解韩国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趋势。
运用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去解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改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将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历史在流淌;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59-01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韩国文学作品韩国文学作品是高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韩国文化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课程的改革,单纯地阅读并讲解韩国文学作品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去进行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将中国的作品纳入韩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对象范畴。
随着中韩交流的快速发展,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正的尊重和宽容。
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注重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而平行研究则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准确地指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中韩闺怨诗比较

中韩闺怨诗比较中韩闺怨诗比较闺怨诗是中国古代发展最为完备的女性表现文学体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具有切断世俗与男权的特点。
而韩国的闺怨诗同样也是韩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它以才智和美貌为代表的女性话语权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将以对比研究的方法,比较中国和韩国两种不同文化中的闺怨诗,探究它们在主题、形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着重分析两种不同文化中对于女性角色和女性话语权的表现差异和共性。
提纲:一、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二、中国和韩国闺怨诗的历史文化背景三、主题比较1、中国闺怨诗的主题特点2、韩国闺怨诗的主题特点3、两种闺怨诗之间有何异同四、形式比较1、中国闺怨诗的形式特点2、韩国闺怨诗的形式特点3、两种闺怨诗之间有何异同五、女性角色的表现1、中国闺怨诗中女性形象的表现2、韩国闺怨诗中女性形象的表现3、两种闺怨诗中对女性角色的表现有何异同六、女性话语权的表现1、中国闺怨诗中女性话语权的表现2、韩国闺怨诗中女性话语权的表现3、两种闺怨诗中对女性话语权的表现有何异同七、两种闺怨诗的文化意义八、对于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启示九、结论总之,本文旨在比较中韩两国的闺怨诗文化,探究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异同点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话语权和女性角色的表现,同时,揭示闺怨诗对于女性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并为当代女性文学的阐发和传承提供思路和启示。
1. 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在本部分中,可以详细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其受到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文学传承和演变。
可以从唐代闺怨诗的兴起开始,提到元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特点,如情诗、辞赋和曲子等种类的构成,探究闺怨诗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2. 中国和韩国闺怨诗的历史文化背景本部分可以比较两国文化的异同,分析闺怨诗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于其本质特征的影响。
可以阐释中国闺怨诗的男尊女卑文化背景与韩国的朝鲜王朝时期的儒家观念和妇女地位的变迁等,在这里,可以详细对元代《长恨歌》和韩国古代闺怨诗的共性进行探讨。
中韩现代女性文学比较

중한현대문학작품비교___샤오홍과강경애예로중한현대여작가의작품대조분석[초록]한·중양국이옛날부터정치, 경제, 문화등영역에공동점이많기때문에문학에도공동점이많다. 한·중양국이수교를맺음에따라양국문학의교류에관한연구가본격적으로진행되기시작하였다. 특히 19세기말부터중한양국이어느정도로일본제국주의열강침략을당해서비슷한문학현상을현성되기시작했다. 그러나양국문학의비교연구는특정시기나특정작가등에제한되어있어균형있는충분한성과를이루었다고보기어렵다. 본고는그동안상대적으로등한시되었던현대문학과여성작가를재조명하고자하는의미에서 1930년대에집중적으로활동한두나라의여성작가샤오홍(蕭紅)과강경애(姜敬愛)를연구대상으로선정하였다.샤오홍과강경애는각각중국과한국의 30년대문단에서중요한위치를차지하고있다. 두작가는비슷한인생경력을지니고있을뿐만아니라, 작품의측면에서도여러가지유사성을보이고있다. 이들은작품을통해일반민중의삶에대한관심을계속적으로보여주었으며소설속에서상징, 대비, 풍자등의다양한글쓰기방식을사용하기도한다.샤오홍과강경애의작품세계는상당히다원적이며, 특히그녀들의중·단편소설에서는다양한인물캐릭터를찾아볼수있다. 이런인물캐릭터의묘사를통해두작가는1930년대의시대상황을더욱리얼하게보여주고있으며당대사회에대한자신들의성찰도함께드러내고있다.본고에서는여러인물캐릭터중두작가의중·단편소설에서큰비중을차지하는하층민과지식인을중점적으로연구하였으며, 더나아가세부적으로는하층민을“체념과순응으로일관된하층민”과“각성하고실천하는하층민”, 지식인을“하층민으로서의지식인”과“소부르주아로서의지식인”으로분류하여살펴보았다.두작가는자신의운명을묵묵히받아들이는하층민을소설속에등장시킴으로써억압받는하층민의비극적인상황을절실하게묘사하고있다. 또한, 그들의순응적인모습에대해안타깝게여겨꾸짖는태도를보이고있다. 다른한편, 이들은지배계층과의투쟁을통해자신의운명을바꾸고자시도하는하층민캐릭터를묘사하기도하였다. 각성하고실천하는하층민에대한이와같은묘사는실제로현실의일반민중을일깨우기위한작가들의부단한노력의일환이기도하였다. 지식인캐릭터를묘사하는데에있어샤오홍과강경애는하층민과같이가난한삶을영위하는지식인에대해동정을표하고있다. 반면에신분을상승시키기위해일반민중과의사이에스스로선을긋고지배계층의비위를맞추려하는소부르주아로서의지식인에대해서는경멸의감정을드러내고있다.하층민및지식인캐릭터는여성과남성으로도분류하여살펴볼수있다. 여성들은지배계층뿐만아니라남성에게서도이중적으로지배를받는다. 그들은자아실현의동경을품고있으나가부장제사상및주변사람의시선으로인하여결국“집밖”으로나가고자하는욕망을포기하고뒷걸음질친다. 한편, 남성들은 (반)식민지로전락된나라를지키지못해무력감을느끼는동시에가부장제를고수하는방식으로남성의존엄성을지킨다.샤오홍과강경애는많은면에서유사점을보이지만사상의식에서는차이점을보이고있는데, 이는둘의생활환경과인생체험이다름에서비롯되었다. 샤오홍이‘체험자’로서사회의비참한실태에대해깊이공감하고고난에서벗어나는길을찾고있다면강경애는‘관찰자’로서이런실태를바라보고인식하는경향이더강하며그탈출의통로에대해뚜렷한방안을제시하지못한다고할수있다.본고에서는샤오홍과강경애의중·단편소설에대한비교연구를진행하였으며, 특히하층민과지식인캐릭터및글쓰기특징에대해집중적으로분석하였다. 이런작업은그동안장편소설과여성하층민캐릭터에편중되어있던샤오홍과강경애의비교연구에새로운시각을제시하여준다는점에서의의가있으며, 향후진행될중·한문학비교연구에도좋은시도가되어줄것이라생각된다.[목차]가) 작가의생평과문학관념1)샤오홍2)강경애나) 작가의계급의식다) 작품비교1)주제비교2)인물비교라) 예술성비교마) 결론[키워드]샤오홍강경애여성하층一、作家的生平与文学观(1)萧红的生平与文学观萧红,1911年5月5日,出生于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地主之家,本名是张乃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兰花
来源:《祖国》2017年第14期
摘要:中韩女性文学因发展历史背景存在相似性,经历过古代文学闺房文学、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觉醒、爱国以及民族主义的主义文学,迈入新时期,两者文学环境、文学内蕴更为贴近,新时期,两国女性文学的叙事焦点、语言特点、读者视点存在许多相似性,更符合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命运。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韩国女性文学
中韩两个一衣带水,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交流,有相似的历史。
文化传统,中韩文坛上,女性文学成为文学发展的突出现象,在发展历史上存在高度契合性。
在20世纪90年代引来高潮期。
两国当前女性文学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
本文就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供借鉴。
一、中韩女性文学发展历史概述
中韩文学渊源由来已久,在朝鲜字发明之前,朝鲜将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时至今日,汉字在朝韩两国仍然有独特的作用,韩国身份证上便标注有汉字名。
中韩量过历史文化传统存在相似性,在古代,《女书》等民歌民谣,尽管并不归于正统文学,但李朝黄真伊等著名女诗人所做《寡妇歌》等闺房歌词,说表达的内涵便于中国古代女性缩写诗歌存在相似性。
在封建时代,古代中国、朝鲜上层贵族女性的精神、物质生活都非常的丰富,拥有读书学习的条件,由此可涌现了一批女性作者,文学作品多与闺房内容为主。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开始涌入到东亚,对中国、韩国的女性文献都产生了胶囊深远的影响,两国都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业主义等思想广泛传播,影响了一大批具有知识的女性,这是人“觉醒”的一代,中国韩国的女性作家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五四女作家,如冰心,与此同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朝鲜同期出现了“三一运动”,留学朝鲜的女留学生们创办了第一本宣传女性思想解放的刊物《女子界》,双方的女性不约而同将自我意识觉醒、人性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引导人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人的平等,男女的平等。
金明顺代表作《疑心的少女》,便是其中代表作。
在进入30、40年代,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入侵,与此同时朝鲜人民也卷入战火,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女性作家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开始关注时代发展,早前关注的是现实社会,如萧红、丁玲,关注反封建的时代价值,到40年代,因朝鲜被日被镇压,女性作家开始倾向于细致心理描写刻画女性形象。
在中国,因文革等特殊因素影响,女性文学作品较少,女性文学开始倾向于关注国家命运的作品,其中以杨沫、茹志鹏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作品缺少自觉的性别意识,过渡强调男女平等。
此时朝鲜女性作家因社会的高速发展,描写重点放在了浪漫爱情、神秘主义。
进入70年代末期,我国问个结束,文化氛围明显更为宽松,与此同时时代变迁更为显著,面对世界,女性作家开始参与到“伤痕”、“反思”文学思潮中,随着生产、社会基础恢复,中国涌现出张洁、张抗抗、残雪等
著名的作家,关注新时期的女性问题。
在韩国女性作家也开始重新认识女性,开启了以女性为主题的女性问题,此后两国女性文学高速发展。
二、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环境变化与比较
据资料整合与分析发现,中韩两国女性文学之间,包括思想观念、创作表现形式、风格以及形成影响因素存在的类似性,在一定成程度上与中韩所具有的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化环境
中国与韩国所具有的文化传统在一定上具有相似性,其中“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公”以及“现代化进程对文化的冲击”具有典型代表性。
在中韩传统文化史中,对儒家思想的崇拜一直是两国所共有的特性,而儒家思想中“三从四德”思想理念致使两国女性权利被剥夺,女性地位被压制。
以家庭为主、以家庭男性为主体是中韩女性的主导思想。
自19世纪后期,中国与韩国受日本侵略影响,致使现代化进程出行形似性,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全新发展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环境发生变化,女性经济得到了独立,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文学思潮得到解放,女性作家迅速涌起。
(二)社会环境
在相似性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意识的提升,女性权利与地位得到了提升,在政治、社会工作、教育、家庭等方面实现了颠覆性变革。
女性经济的独立、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促进了这一阶段两国女性创作质量的提升。
然而,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其作品展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一点在中韩两国女性文学创作题材中,可明确感知到不同经济环境下社会内涵体现的相似与差异;不同文化环境下女性情感的相似与差异;不同社会环境中对事业认知相似与差异。
三、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内蕴比较
(一)从政治视角比较中韩女性的文学内涵
中国的1980年之前一直处在社会比较动荡的年代,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中国的女性作家采取与男性作家联手的方式,批判一些政治活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时间较长,其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比较广泛,中国的女性作家主要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批判,最突出的是对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的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等。
韩国在1900年以来,发生过三次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分别是南北分治。
现代化进程以及民主运动。
韩国女性的大部分作品在这三次的政治运动中产生,例如朴婉绪的《裸木》,以战争为叙事背景,描述由于战争的原因,普通人性的扭曲,裸木一方面代表了被战争迫害的小人物的艰辛、困苦;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人们对于生的渴望。
(二)从经济视角比较中韩女性的文学内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女性的地位比较地下,因此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女性作家只能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发表自己心理的苦闷和不满,例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深刻批判了封建的婚姻制度,潦倒的经济生活。
中韩女性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具有某些相似性,都是把在经济或政治活动的痛苦和贫困转换为一种文学思想,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
(三)从生活视角比较中韩女性的文学内涵
1.家庭方面
中国女性在家庭方面存在一定的独立心态,那就是不把婚姻当做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追求的是一种男女平等的家庭地位,代表作品有张抗抗的《北极光》,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韩国女性的文学作品大都表现与封建男权专制的婚姻决裂的决心,但是反抗终究没有结果,只能在反抗与忍受之间,消耗生命。
2.事业方面
中国女性文学在独立意识的表现方面比较突出,在揭示女性事业发展中的困难的同时,还表明了抵制男权的态度,主张用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韩国也具有同类思想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上都在作品中表明独立的意识。
(四)市场经济学下的文学创作
新时期,受内蕴、文学环境影响,中韩女性文学艺术性也存在一定的异同,两国女性都大量的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并出现了许多新的手法,摆脱了以往的附属地位,两国女性文学的叙事焦点、语言特点、读者视点存在许多相似性,更符合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
需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下,文学创作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女性职业作家也越来越多,女性职业作家也遵循市场规律,创作了一大批符合女性文学审美的文学作品,尽管其中绝大多数为网络文学不被正统文学认可,但其中不乏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许多作品也深刻的反映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同时相较于韩国,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受市场的推动,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揭露现实、体现个人情感与生活的追求的作品越来越多,作品体现出了越突出的审美追求。
四、结语
对女性文学现象的描述,既需要对性别内涵进行审视,还需要结合社会、历史、民族、文化、阶级等因素,综合把握。
女性文学当前似乎一直在在生命怪圈中循环,无论是中国韩国,女性文学总是在追求女性内涵以及时代内涵中螺旋变化。
女性文学当前已充分认识到女性命运、自身生存状态,同时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男性能够更多的了解女性,隐射现实。
研究中韩两国的女性文学,需要能够进行纵向以及横向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方香玉.中韩女性文学比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
[2]徐筱婷.论张洁与朴婉绪作品中的知识女性形象[J].昌吉学院学报,2013,(02).
[3]陈冰冰.中韩女性文人身份建构之策略研究——以柳如是与黄真伊为中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魏天无,魏天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2011,(03).
[5]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6]乔以钢.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索前行——近20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简论[J].妇女研究论丛,2015,(06).
[7]李荣.网络文学之女性接受立场管窥——以“拒种楼”贴为例[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01).
[8]杨本明,董春燕.身份越境与自我重构──论林芙美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谱系[J].外国语文,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