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兄弟

合集下载

荣氏兄弟发家史

荣氏兄弟发家史

荣氏兄弟发家史荣氏兄弟,是指中国企业家荣毅仁和荣毅生。

他们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但是,凭着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才华,他们成功地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荣氏兄弟的发家史,并了解他们的成功秘诀。

1. 早年经历与启蒙荣氏兄弟的祖籍是江苏太仓,但他们的父母在苏州开了一家小鱼店,生活十分贫苦。

在荣毅仁出生后不久,他们的父亲便离世了。

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糊口,她经营起了小小的饭店。

荣氏兄弟的母亲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她让荣氏兄弟能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荣毅仁在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化学和物理,这让他对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很快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 创业初期荣毅仁毕业后,曾从事过销售、做广告等工作,但他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

他一边尝试自己创业,一边对市场作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1993年,荣毅仁与荣毅生在苏州市创建了荣事达公司,专门从事家电销售。

当时,国内家电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荣氏兄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学习,逐步发展壮大。

3. 商业转型荣氏兄弟在家电行业创业后很快意识到,传统的家电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这也将彻底改变家电商业模式。

荣毅仁在2012年宣布,荣事达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实行全面转型,重点从家电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

荣氏兄弟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次跳跃式创新。

然而,这次转型并非没有准备。

在荣氏兄弟看来,公司的未来只能依赖于创新。

他们用自己创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并从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回报。

4. 创业思考荣氏兄弟的成功,让我们更加了解创业的本质。

他们的成功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资本,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精神,以及不断塑造创业精神的韧性。

荣氏兄弟一直希望,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互联网的便利传递给更多人,为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

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

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摘要:近代中国,于内时局动乱,于外饱受侵略。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毕生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寄望能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备尝艰辛,历经磨难。

从1900年起,他们靠四部石磨起家,创办了茂新、福新系统的十二家面粉厂,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支撑起民族工商业的灿烂天空,缔造了他们的人生传奇,也创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

本文就着眼于他们如何创大业、成大事来透析近代实业家的创业艰辛与经验。

关键词:荣氏兄弟兴办实业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出身贫寒,且学历低,但他们竟能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从两手空空的钱庄学徒起步,创下千万基业,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首屈一指的巨头。

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他们有志向,有头脑,有毅力,有诚信…一、立大志、立宏志立志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根本。

荣宗敬与荣德生能够在窘迫、贫寒的家境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后来在上海开办工厂,与他们很早就立下志向是分不开的。

虽然兄弟俩立志要做上海滩的大老板和大实业家,并说“大丈夫定当如是乎”,但是“实业救国”才是他们最初创业的动机,他们希望中国富强——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们一生的红线,振兴民族经济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有多大志,能做多大事。

这在后来兄弟俩成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得到印证。

二、在挫折中百炼成钢1、吃得少年苦,才有老来富荣氏兄弟从十几岁就接受贫苦生活的磨难,远离家乡去上海当学徒,既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见了更多世面。

这为他们以后的创立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兄弟俩在学徒生涯中过着清贫、单调而又忙碌的日子,整天在琐碎的杂务中忙个不停。

其中荣宗敬因此生病使得自己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成为了一个大脑门的矮个子。

2、创业之初,屡遭磨难在决定创办实业后,兄弟二人在上海做了周密的调查,最终确定办面粉厂。

于是他们托人去各厂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但遭到拒绝,就算勉强同意,也不能去到轧粉间参观。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

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

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

哥哥荣宗敬长着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

他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

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

小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

夏天,母亲忙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

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

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

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毫不吃力。

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
荣氏兄弟
• 荣宗敬和荣德生,江苏无锡荣巷人, 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早年在钱 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 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 出了第一步。
•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 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 资实业。 • 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 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 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 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更名为 “茂新”面粉厂。荣氏兄弟之后又创办多家企 业,是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 1946年,仅申新二、五厂两厂一年就 分红5次,荣家两房从中获利达30亿元 以上,折合黄金11000两以上。当时, 社会上流传着一个申新厂长赚了多少钱 的故事。这些半真半假的传闻,自然招 来了贪婪的目光。
荣家遭劫难
• 1946年4月,荣德生遭绑匪绑 票,荣家最终花费110万美元 (其中包含军警接连向荣家索 取的破案“酬金”共计60万美 元) • 时隔两年半,荣宗敬长子荣鸿 元因“私套外汇”又遭牢狱之 灾,被扣押77天,前后被勒去 财物折合50万美元。 • 荣德生四子荣毅仁在上海解放 3个月前被控“贪污罪”,被 法院勒索黄金10条、美金 5000。 • 荣德生三子荣一心赴港途中坠 机身亡。
• 虽然家业近毁,这个工商业家族仍然显示了顽强的生 存能力:上海租界内的申新二、九厂利用“孤岛”的 特殊繁荣时期,挂上外资牌,开足马力扩大再生产; 地处无锡的申三厂通过行贿敌伪关卡获得棉花、电力 等生产原料,在恶劣环境里坚持生产,荣德生在上海 每日通过电话遥控调度;内迁的申四、福五,历经艰 辛把机器设备运输到宝鸡和重庆,也在战时环境下获 取了丰厚利润。 • 乱世风雨中,荣氏家族非但未被击垮,反而获得了惊 人的财富,并借货币兑换,一举还清了所有的陈年旧 债。 8年之后,荣氏家族重新夺回对企业的控制权。

一代传奇 荣氏兄弟

一代传奇 荣氏兄弟

裕国利民
转兴实业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 破坏。北方发生粮荒,江南的粮食大批北运,尤其 以上海、无锡等地的面粉为最多。因为面粉北运免 税,经营面粉业的实业家均获厚利。荣氏兄弟根据 自己的经验,决定创办面粉厂。1902年,他们与官 僚朱仲甫各出一半股金,合伙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 厂。荣德生经营工厂内部事务,荣宗敬在上海主管 广生钱庄,并负责保兴的对外业务。
坚留大陆
梅香永存
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 新中国,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人民政府十分尊重荣德生,并给予他相当 的荣誉和地位。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 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务。1952年7月,他因病逝世于江苏无锡, 享年77岁。发轫之始初开钱庄
荣宗敬14岁进上海南市铁锚厂学习帐房业务。翌年, 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钱庄习艺。3年苦学满师后,到上 海南市鸿昇码头里街森泰蓉汇划字号(钱庄)当收解 (跑街)①,负责承揽生意、联系客户等业务。1895 年,钱庄倒闭后,他回无锡闲居。荣德生比荣宗敬小 两岁。15岁时,到上海通顺钱庄学艺。18岁时,随父 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帮理帐务。1895年,他在厘金 局3年任期届满,便和父亲相偕离职回乡。
一代传奇
荣氏兄弟
荣氏兄弟简介
荣宗敬生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 原名荣宗锦,晚号锦园。 荣德生生于1875年(光绪元年),原 名荣宗铨,后取号乐农。 他们是江苏无锡西乡荣巷人。他们的先世多 从事商业。祖父荣锡畴是往来于沪、锡两地 的贩运商。父亲荣熙泰先在浙江乌镇一家冶 坊做帐房,后经人推荐到广东当了清政府的 厘卡税吏。母亲石氏。荣氏兄弟幼时入塾读 书,并帮助母亲做家务干农活。
命运何乖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

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伯父荣宗敬(1873-1938年)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1875-1952)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

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中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在半个世纪的工商生涯中,造就了实力雄厚、散布全球的工商业家族网络。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荣毅仁生于1916年,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口本全面侵华。

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

年仅弱冠的荣毅,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人的家族企业。

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柴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木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

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乂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1957年后,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开始了新生。

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名人故事】荣氏兄弟:面粉大王

【名人故事】荣氏兄弟:面粉大王

【名人故事】荣氏兄弟:面粉大王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

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

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着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

哥哥荣宗敬长着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

他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

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

小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

夏天,母亲忙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

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

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

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毫不吃力。

父亲这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的孩子有着非凡的记忆力!第二年,荣德生也进了私塾。

企业家荣氏兄弟

企业家荣氏兄弟

荣家经营之道
• • • • 求大、求多、求快、求新 混业经营,打通产业链 兄弟同心,子孙满堂 坚持民营,力求独立
荣毅仁,1916年5月生,江 苏无锡人。1957年曾被陈毅 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2 005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 京逝世,享年89岁。曾任中华 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 1986年,荣智健进入中信香港任 董事总经理。后为中信泰富集团 董事长。
兄弟二人1887年到上海源豫钱庄习业。 1896年,与其父同他人合资开办钱庄, 开始了经营生涯。1902年两人办保兴面 粉厂。
1907年在无锡办振新纱厂。
1913年,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后不 断发展壮大
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上海办申 新纱厂。1921年组成茂新、福新、申新 总公司,构成荣家资本集团。
保守与激进并行,荣家100年的存在特 色
评价
• 唯一在中国工业史上可以称为财团的就一 户人家——荣家。 ——毛泽东
荣明方于1972年出生于北京。 江苏无锡人,1995年,在美国 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学位后, 荣明方随即返回香港加入中信 泰富,现为中信泰富集团财务 部的董事、中信泰富信息科技 有限公司副主席,同时兼任香 港东区海底隧道公司董事。
祖训
•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荣德生
• 以小搏大,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 事 —— 荣宗敬
1937年7月抗战爆发,1个月后日本攻打上海 ,荣家工厂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1938年 荣宗敬逃到上海,但由于焦虑,患上脑溢血 去世。抗战之后,荣德生欲将被抢去的机器 等要回,但国民政府以各种名义使一大半的 荣家的资产并未归还。
之后,荣德生又遭到绑架,使得荣德生 对于国民政府越来越失望。
解放后,许多荣家子弟都去了香港、美 国, 党很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责任:为天下布芳馨,以城市发展为 己任
对无锡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荣德生先生有他独到的 见解。还在1912年,荣德生写了《无锡之将来》, 对无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主张。他 认为,繁荣无锡不仅是繁荣京(宁)沪,复苏江苏 之先决条件,而且影响直接、间接将远及全国;他 提出发展无锡之最大障碍是,市区缺乏有规模之大 动脉;无锡东邻苏州、西毗常州,大运河、宁沪铁 路贯穿境内,要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把苏锡常打成 一片,建设雄踞京(宁)沪线,人口数百万、影响 直接间接远及全国的大无锡。他还提出,要充分利 用无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事业;建设 资金不足,政府可通过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 进行筹集,变为现金以资运用。
办纱厂时,荣氏兄弟对设备和技术则更为 重视,他们不但重视购买先进机器设备,而 且重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1919年 荣氏兄弟筹股兴建纺织产业的申新三厂,他 们定购了赫华特细纱机3万锭,从美国定购 了1600千瓦发电机组两套,以及萨克洛威细 纱机2万锭,还购买了轧花机80台,英国迪 更生和赫斯特来型号布机500台,其规模之 大、设备之新,为当时内地华商纱厂之冠。
申新纺织公司
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 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 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
厂,产纱绽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 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 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 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 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场,成 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 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荣氏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
荣氏兄弟,即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江苏 无锡荣巷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 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
上迈出了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 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 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 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 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 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 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 受欢迎。荣氏兄弟之后又创办多家企业,是 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荣氏兄弟管理之道
1.创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注 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设备唯求其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 产技术,是荣家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每逢建立新厂或扩充旧厂,荣氏兄弟都要 从国外购买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保兴面粉 厂开设后的3年,他们增添了6部英制钢磨, 使得产量扩大了近3倍,1910年,面粉厂再 次添机,装置最新式美国钢磨12部,并拆 去石磨,改建厂房,短短的9年,面粉厂通 过设备更新,产量增长超过10倍,盈利能 力也相应大大提高。

*荣氏企业的管理
荣氏企业所以能不断发展,正如荣德生所说:“非恃有
充实之资本,乃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为 了增强竞争力,他们采取“非扩大不能立足”的方针, 即使借债,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扩展规模的机会,主张 “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 力求其多”。造新厂之外,他们又积极收买旧厂,经过 整顿,形成新的生产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同时,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以“不能过 陷于自封之境域”为企业的经营方针,在注意先进设备 引进和旧设备更新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原料的改良和技 术人才的开发,如投资试办棉麦良种试验场;创办公益 铁工厂;开设公益工商中学、职工养成所,后又自办面 粉、纺织专业的大专院校等。这些对于他们能在中国民 族工业的艰难时期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 作用。
福新面粉厂
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
粉厂,产品还未出厂,栈单便早被抢购一空。 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 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 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 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 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 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 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 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2.经营:诚信为本,品牌为先
荣氏兄弟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在两 个行业创立了自己的优质品牌形象,面粉业的兵船 牌,棉纱业的人钟都是当时行业的最高品质代表, 不管是从外部包装还是内部品质,都完全可与国外 的品牌竞争,并有部分出口国外。荣德生也在《乐 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布甚佳,到处乐用。茂、 福新粉销之广,尝至伦敦,各处出粉之多,无出其 上……仍思力谋扩充,造福人群。 正是对质量和品牌信誉的重视,使得荣氏在面 粉和棉纱业内稳定快速地发展扩大,成为名副其实 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与中国传统的商帮不同,荣氏兄弟非常注重积累资本后的运 用和企业的规模扩大。中国的传统商帮,由于传统封闭的视 野和思想的局限,他们所有的积累仍然集中在流通领域,不 注重投入实业,没有做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换。荣氏 兄弟则将积累的财富尽量投入旧企业的更新与新企业的开设。 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 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从1916至1931年的16年间, 荣氏兄弟不断办新厂,买旧厂,整个集团的纺织企业平均20 个月拥有一个,为家族产业的规模打下基础。 与其它商帮类似,荣氏兄弟有着一些他们共有的优秀品 质,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也在经营中奉行诫欺,注重材料品质、 注重销售方式、讲求施恩于众、维护民族利益;但相比他们 的善权谋,荣氏兄弟则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彻底地展现了一 个真正的企业所应有的经营信念,概括起来就是重技术、爱 人才;重诚信、立品牌;重交流、善学习;重发展、善积累。
他还曾向政府当局条陈大农计划案,垦边案 以及振兴农业,复兴工业案。呼吁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重视农业发展以促使民族轻纺工 业得到充足的原料供应,荣氏兄弟不单单是 从企业的利益考虑,也是从整个社会利益出 发。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了使用新机器和推广新技术,他们 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荣德生不惜重 金,为各厂聘用了一批学有专长、经验 丰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二十年 代就做到了工程师厂厂有。此外,1926 年,荣德生先后派副经理荣鄂生及总管 薛明剑去日本参观学习;抗战前,又派 技术人员赴日本明治纺绩会社见习日本 纱厂的保全、保养工作法。荣德生还经 常请纺织界的名人、专家来厂演讲,并 创办了申新纺织总公司职员养成所等职 业技术学校,提高工人的技术操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