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解析:1.D 2.D第1题,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日(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2题,图2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别位于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2022·菏泽模拟)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海湾游览,下图为某海湾示意图。
小明拍摄了一张“落日碧海、渔船点点”的照片,拍照的时间是19:01,当地经纬度约为(23°53′N,116°E)。
完成3~4题。
3.小明拍摄照片时的位置应在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4.拍摄照片的当天,当地昼长约为()A.14小时2分钟B.14小时34分钟C.13小时30分钟D.12小时0分钟解析:3.D 4.C第3题,暑假期间,我国东南沿海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西北方向,小明应朝向西北才能拍到日落,再根据“碧海”“渔船”这些信息可知,只有④才符合条件,其他三地西北方向均不会出现“碧海”“渔船”。
第4题,当地经度与120°E 相差约4°,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6分钟,由此可以算出当地日落时间约为18:45,根据昼长时间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12)×2,可以算出昼长时间约为13小时30分钟。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5 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一、选择题(2018·天津河西模拟)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约34°N,113°E),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
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图1),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
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图2 地球公转轨道及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示意图1.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为( )A.东B.西C.南D.北2.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A.变远B.变近C.向东北移动D.向西北移动(2018·天津静海模拟)下图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
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据此完成第3~4题。
3.南极圈昼长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符合下图中的( )4.当南极昆仑站建成时,晨昏线的分布最接近( )(2018·山西太原模拟)读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
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6.此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23°26'S,120°E)B.(23°26'N,120°E)C.(23°26'S,60°W)D.(23°26'N,60°W)(2018·山东文登一模)“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纽约(约40°N,74°W)曼哈顿出现的妙境,由于街道大多呈现棋盘式布局,并且高楼林立,日落时就有阳光洒满某条大街的“悬日”现象,下图为2014年当地时间7月11日的现象。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地球自转使得日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则导致不同季节的昼夜长度不同。
这种变化是地球运动的自然规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天。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昼夜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同时照射到一部分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某一地区处于白天时,另一地区则处于黑夜。
而随着地球自转的进行,昼夜不断交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日夜变化。
地球自转并不是匀速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和偏离。
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存在一个倾斜角度,这就导致了昼夜长度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接受太阳光的地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昼夜长度的不同。
除了地球自转的影响外,地球公转也是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规则的圆形。
这就意味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接受太阳光的地区。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这个地区就会接受到更多的太阳光,昼夜长度就会相应缩短。
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这个地区就会接受到较少的太阳光,昼夜长度就会相应延长。
地球的轨道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到其他星球的引力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地球公转的轨道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昼夜的长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所决定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同时照射到一部分地球表面,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而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的倾斜角度以及地球轨道的椭圆形都会影响到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和范围,从而导致昼夜长度的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对生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昼夜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理和行为,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规律都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限时训练: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考地理限时训练: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8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浙江省高考模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在月面上巡视探测。
下左图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右图为“月兔二号”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A.T1~T2时段B.T2~T3时段C.T3~T4时段D.T4~T1时段2.“月兔二号”留下的痕迹说明月面上存在着较厚的“月壤”(岩石风化物),影响“月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风力C.流水D.温度[2021·山西芮城中学月考]下图示意某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
据此完成3~4题。
3.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丁4.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A.6时B.15时C.18时D.21时[2021·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目前,我国正在西藏阿里地区建设北半球首个海拔超5000米的天文观测站,该观测站于2020年开始巡天观测。
如图示意我国部分天文观测台站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阿里地区成为北半球星空观测条件绝佳站址的原因有()①纬度较高,观测范围广②远离城市,灯光污染少③山脉阻挡水汽,云量少④海拔高,距离外太空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夏至日,图中能最早进行夜空观测的台站是()A.阿里观测站B.乌拉斯台观测站C.明安图观测站D.紫金山天文台[2021·厦门模拟]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读图完成7~8题。
7.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8.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人们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量所在地的纬度。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典题精研]
返回
[典例2] (2019·天津高考)假期
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某日早晨
小明拍摄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
微信朋友圈。在天津(117°E,39°N)的
爸爸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
上做出了回复(如图)。结合图文材
料,回答(1)~(2)题。
(1)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
城市最可能是
()
A.呼和浩特(112°E,40°N)
B.兰州(104°E,36°N)
C.杭州(120°E,30°N)
D.南宁(108°E,23°N)
北半球 冬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 越长
图3为冬至,北半球各地昼长 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 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时间)或9月23日前 分日 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返回
02
关键能力 · 互动探究
返回
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的影响
(2)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当天日落的方向
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
返回
[提信息]
①小明的爸爸此时在天津117°E,39°N,妈妈在国外出差。 ②小明所在城市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7:29,天津日出 时间为7:31,故太阳直射南半球,小明所在城市应位于 天津的西南方向。 ③小明妈妈此刻在国外甲城市将要看到的是日落景观,说 明当地是下午。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太阳
S
S
从天南极 俯视 “顺时针”
公转方向公转方向规律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轨道
0 1 2 3 4 5 6 7
3.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4.公转的周期: 365天6小时9分10秒(1恒星年) 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30 5.公转的速度: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2623266634663460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小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绕转中心 太阳
公转方向
2.公转的方向 从天北极 俯视 “逆时针”
太阳
N
N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600
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300 23026′ 23026′ 300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二者之和是900
心中有图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斜着绕太阳公转,倾角为66034′。
(2)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动。
明确: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极圈的度数=900—黄赤交角
明确:“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B 0° C
C: 6点
D: 8点 E: 12点
D
此时,北京的日期
E 时间是
。
S
题目3:计算出各(字母)纬度白昼时间
A
B 0°
A: 24小时
B: 6小时
C
C: 12小时
D: 8小时 E: 0小时
D
E
S
题目1:太阳直射的经纬度
B
45°
C 南极 23 °26′S,135 °E
90°
A
题目2:A地夜长?C地的昼长?
活动2、画出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
活动2、画出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
活动2、画出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
3、画出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北极俯视光 照图
3、画出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北极俯视光 照图
活动4: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
____2_3__.5__°__N______, 为 6月22日 日, (D_2_0)__._地、方E_时_1_2C___、_6___、 F__2___,
昼夜长短的变化
2、计算昼夜长短 (3)有关昼长的计算
昼长
日出
12时
日落
①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②昼长= (12-日出时刻)×2
昼长= (日落时刻-12)×2 ③赤道上永远6时日出,18时日落。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题目2:读出各(字母)点的日出时间
N
A
A: 0点 B: 4点
(3).C地日出地方时
_6______、日落地方时 __1__8__
活动4:回答下列问题:
(4).C地昼长
____1_2___、
( )
4.
F地日出地方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
黄道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效速记】
①“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 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23°26′;地轴与黄道 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②“三个基本不变”
慢 南 冬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
日;远日点为 7 月初,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从在公转轨道的 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知 识 整 合 ]
1.公转规律
太阳 的运动。 (1)定义:绕______ 逆时针 北极上空俯视: _______ 方向绕转 (2)方向:自西向东 顺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_______方向绕转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一个恒星年 。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____________ (4)轨道与速度
A.15° B.105° C.195° D.285°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相邻节气
之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度为 15°,从春分到寒露,地球 绕太阳公转了195°,因此C选项正确。如图所示:
答案
C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命题角度二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2. ( 2012· 上海地理, 43 , 6 分 )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 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 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
移动,到达 B 点时,用时 2 天,即 48 小时。期间,太阳直射点从
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由夏至日(6月22日)开始向远日点(7月初) 靠近,日地距离逐渐增大,角速度减小,太阳直射点纬度逐渐靠 近B点所在纬线(度),所以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答案 西略偏南 48 增大 减小 缩小
考点一
增大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二
考点三
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
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
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 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 4°。 3.黄赤交角变为0°,对气候和四季五带有什么影响? 提示: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
越短 , 年中的_______ 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 纬度越高,昼______ 冬半年 极夜 现象 以北地区出现_____ 夜越长 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 春、秋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________ 昼夜平分 分日 球各地____________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
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太阳直射点从 A点沿移动轨迹向
用时 角速度逐渐
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
,
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 ,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 。(6分)
,
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 解析
太阳沿移动轨迹运动时会逐渐偏离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
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沿移动轨迹向西南
考点二
考点三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回归线 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a.________ 极圈 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b._____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南北回归线 之间有直射现象。 a.___________ 南北极圈 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b.__________
考点一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知 识 整 合 ]
1.图示法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特点
( 1 )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
春、秋分
考点一
冬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点二 考点三
(2)特点分析
时间 北半球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昼长夜短 ,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 北半球各地_________
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 越长 , 年中的_______ 纬度越高,昼______ 夏半年 越短 极昼 现象 夜______ 以北地区出现_____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 北半球各地_________
原和季风气候。地球上将不会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 会出现五带。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深 度 解 读 ]
与黄赤交角有关的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
1.地轴与赤道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运动
第1课时 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
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
及其影响。
3.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 中的运用,能解决昼 夜长短的计算、物影 朝向、日出方位、极 昼、极夜等问题。
点 直射 纬度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
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 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影响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①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
6月22
3月21日
9月23日 12月22
考点一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2015· 重庆文综,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 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 10 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第1题。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 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
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等长 ,且距春分(秋分)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 ______ 越小 。 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______
考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