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_袁富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李 盼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
我国应该发展低碳环境,改变当前的局面,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探索。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人口、 经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以及国际因素等等,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9-000011-01一、研究背景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全球变暖是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全面,对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
煤炭占主要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
在中国,煤炭占全部能源的75%以上。
中国的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
目前我国有80%的二氧化碳,85%的二氧化硫,70%的烟尘基本都是由燃烧煤炭释放的。
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依旧要持续很久。
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煤炭的消费依旧是主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旧会不断增加。
过时的技术和设备导致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拯救环境。
二、影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因素1.人口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较其他国家大,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压力是极大的,所以大量人口所带来的碳的排放也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也日渐可观,国民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城市化规模,碳排放量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服务,同时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引起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加。
2.工业化发展水平我国的产业结构向着重工业化方向发展。
重工业占整体经济增长的主体,单位能耗比轻工业高得多。
基于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的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基于碳排放强度①影响因素分析的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建议袁国龙②【摘要】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共识,而碳排放强度是研究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本文通过对贵州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各影响因素对贵州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找到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所在,从而为贵州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格兰杰检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低碳经济,符合贵州经济的发展要求。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③。
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一些学者基于碳排放总量的研究,认为只要降低碳排放总量,就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存在着误解与偏差。
所以,本文在研究贵州怎样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碳排放强度这个指标,即单位产值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不是为了节能减排而不发展经济,同样也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不考虑环境承受力。
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中国未来10年潜在增长的情景,现有低水平增长模式不足以承受这样的减排压力,而技术进步和机构转型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袁富华,2010)。
只有将经济建设与节能减排相互协调,才能为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研究贵州的碳排放强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贵州的碳排放强度。
只有深入研究了影响贵州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如何降低碳排放强度,才能为贵州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的理论根基,从而为贵州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政策性建议。
①②③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地区生产总值。
作者:袁国龙(1981—)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贵州财经学院产业经济学在读研究生。
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要素、科学内涵及发展切入点-低碳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要素、科学内涵及发展切入点-低碳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0工业以来,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农业社会的/原生态0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带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0体系,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全球变暖的尴尬境地。
面对全球变暖,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提出了现代(非原生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1 低碳经济的概念1.1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美国着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
斯特#R#布朗(1999)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0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1]。
莱斯特#R#布朗(2002)还认为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性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2]。
英国的5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6(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0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3, 4]。
方时姣(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5]。
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第32卷第3期Vol. 32 No. 3统计与信息论坛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2017年3月Mar. , 2017【统计应用研究】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杜修立S郑鑫2(1.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北京100826)摘要: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调控方式的选择。
在索洛模型框架 下结合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构建经济增长系统模型,并提供利用经济结构演变信息来预测未来潜在经 济增长率的简单方法;根据实际经济数据和对未来结构转型的情形设定,对中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率进行 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明显下降,大约处于6.22% 〜7. 17%之间。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的新的增长模式。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中图分类号:F061.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 — 3116(2017)03 — 0056 — 06一、引f与文献评述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2011年中国G D P增长率保持在9. 2%,而2012年 下滑为7. 8%,2013年为7. 7%,2014年进一步下降 为7.4%。
当前中国进入“十三五”时期,未来经济 增长的潜力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宏 观经济调控方式和目标制定,也关系到中国长期经 济增长政策和发展模式的选择,这些都已成为经济 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的话题。
但是,由于近年来对经济增速放缓原因具有不 同看法,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存在 很大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周期和世界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种看 法认为,增长率持续下降可能表明中国长期经济增 长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Y=α0+α1x+α2x2+α3x3+ε
式中:Y 为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X 为人均 GDP;α0、α1、α2、α3 是模型参数;
ε 是随机误差。其中模型参数 α0、α1、α2、α3
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取值的不同可反应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以下
关系:
(1)当 α1≠0、α2=0、α3=0,二氧化碳排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
□靳惠娟 1 邓 峰 2
(1. 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湘南学院王仙岭校区社科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目前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十分活跃,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尚处于实践性的探索阶段,其概念和理论尚无统一结 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也就各有不同。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找出导致其不可持续利 用的根源。
指标自然为人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 法采用碳排放公式。
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为
Σ Σ C= i
Ci =
i
Ei × Ci × E × Y ×P E Ei Y P
(1)
式中,C 为碳排放量;Ci 为 i 种能源的碳
排放量;E 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Ei 为 i
种 能 源 的 消 费 量 ;Y 为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102030二氧化碳排排放量和人均gdp进行y01x2x分析结果f1198403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在此研究时段内人均二氧化碳排排放量和人均gdp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关系而是表现为线性的三次方模型由于三次方项的系数为负从图形上看呈现不太明显的型趋势如图1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过程总体变化呈现上升趋势
增长跨越_经济结构服务化_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_袁富华

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袁富华张平刘霞辉楠玉内容提要:国际比较表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跨越阶段,也是充满增长分化的阶段。
转型时期面临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1)工业比重下降的同时伴随工业萧条,城市化成本病阻碍内生增长动力形成;(2)服务业作为工业化分工结果的从属态势不能得到根本扭转,以知识生产配置为核心的服务业要素化趋势不能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服务业转型升级无法达成;(3)作为门槛跨越基石的消费效率补偿环节缺失,知识生产配置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路径受阻。
我们认为,以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积累为核心的效率模式重塑,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根本任务,面对转型时期门槛跨越的困难,中国应顺遂服务业的要素化趋势,在防止服务业盲目扩张、做好工业/服务业协调推进的同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效率模式重塑。
关键词:增长门槛不确定性知识过程效率模式重塑一、引言对于后发国家大规模工业化之后的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城市化和经济结构服务化阶段是增长能否持续和追赶能否成功的分化阶段,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而言,增长可能是非连续的,面临着有待艰苦跨越的知识要素积累门槛。
增长非连续意味着原有工业化经验在经济结构服务化阶段失灵,并因此成为增长分化和增长不确定性的来源。
经济转型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不确定性。
(1)宏观层面上,一改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工业主导效率提升的清晰增长路径,服务业主导的增长容易发生工业/服务业协调失灵,其表现是随着城市化率的上升,工业比重下降的同时伴随着工业的萧条,工业化技术-效率升级道路阻滞。
由此,长期效率改进被替换为短期随机波动。
(2)产业层面上,服务业比重持续升高,但以知识过程为核心的服务生产化、服务要素化,即改善要素配置和要素质量的趋势,不能得到强化,导致服务业转型升级路径无法达成,服务业比重增加的同时伴随着人口漂移和鲍莫尔成本病,服务效率低下。
(3)要素供给层面上,作为门槛跨越基石的人力资本-知识消费效率补偿环节缺失,知识生产配置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路径受阻。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増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中国将要经历的增长阶段转换问题,主要结论是:(1)高投资和 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阶段Ⅰ,已逐步失去经由干预提升效率的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效率提高的增长阶段行将结束,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开启经济稳速增长阶段Ⅱ,效率提高促进结构优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2)促使增长阶段Ⅰ向增长阶段Ⅱ转型的三大主导因素是: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拐点的出现,长期增长函数要素弹性参数逆转以及经济结构服务化趋势的逐步形成;(3)东部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进入经济减速通道,2016年后,随着全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结构服务化加快、人口红利的下降,如果劳动生产率不能持续提高,中国经济减速势成必然。
关键词:潜在增长效率平稳减速结构调整一、引言长期经济增长,是一个结构演进到均衡路径逐步达成的过程,经验表明,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结构变动促进增长的经济追赶阶段;后期要素/产出比例趋于稳定的均衡增长阶段。
持续的资本积累、接续的主导产业,以及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促动工业先行国完成了两个增长阶段的转换,进而跻身于世界发达经济行列。
然而,由于自身体制的缺陷,后发工业化国家在增长阶段转换中,却发生了各种各样阻碍经济持续成长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战后亚洲四小龙)顺利完成了转型。
本文研究中国将要经历的增长阶段转换问题,主要结论是:高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高增长(阶段Ⅰ),已逐步失去经由干预提升效率的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效率提高的增长阶段行将结束;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开启经济稳速增长阶段Ⅱ,效率提高促进结构进一步优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
这种结构性加速到结构性减速增长路径的转换,符合发达国家经验事实和长期增长统计规律(袁富华,2012)。
本文基本结论来源于如下观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得增量资 本产出率(I C O R)处于高位且大幅波动;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大多数省市开始发生停滞或持续下降,工业化节奏放缓迹象显著。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周艳华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实现发展和减排双赢的低碳经济理念正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推崇。
本文在对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国际背景和政治背景分析基础上,阐述了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的政策建议。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跟进,离全面的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而且我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趋向于合理面布局。
例如,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GDP中有一半来源于第二产业,也就是传统工业。
众所周知,传统工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耗高、污染重,而且又由于我国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量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使得我国今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要也逐步增长。
有相关报到,2003年以来,我国资源供给并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
由是观之,能源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由技术落后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相应的减排压力也是我国经济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其次,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供给主要依靠高碳特征的煤炭。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大量燃烧煤炭导致了我国85%的CO2、90%的SO2和73%的烟尘。
重工业、化工业还会断续推高煤炭的需求量和CO2排放。
另外,技术和设备落后也是导致我国CO2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原因。
然而,大量地排放CO2会导致气候变化无常和生态环境平衡无律,进而直接变成极端天气、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受损、粮食减产、火山喷发等一系列大自然和生态系统残酷的反扑。
这些反抗更加直接地影响人类生命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占到我国全年GDP的7%~20%,然而,如果不改变现状,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终将为环境生态所吞没,更主要是会给人民带来痛苦。
因此,改变现在依赖于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首要之务在寻找新的能源。
新能源的使用增加自然会减少碳能源的使用,而由碳能源的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和减轻,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在良好的能源供给上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袁富华内容提要:为对减排目标的经济意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着建立一个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
立足于这个分析性框架,本文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揭示,并对减排冲击和未来增长趋势给出了说明,主要结论如下:(1)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潜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为915%,其中,大约113个百分点是环境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2个百分点。
(2)在考虑低碳经济约束、人口转型的条件下,未来10年中国潜在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到8%以下,现有生产模式不足以吸收减排冲击。
(3)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关键词:低碳经济 潜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袁富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fuhua -yuan@ 。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0(批准文号07&ZD004,首席专家张晓晶)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动力、源泉与模式研究0(批准文号10BJY004,袁富华主持)的资助。
感谢张平研究员对于本文思路和组织的富有启发性的建议,感谢张晓晶研究员对于文章内容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对于模型构建中刘霞辉研究员的建议和计算过程中汪红驹研究员、陈昌兵博士的意见,以及与王宏淼博士、吴延兵博士和张自然博士的有益交流,这里一并致谢。
作者衷心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文责自负。
限于篇幅,本文的大量算表没有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一、引 言低碳经济即低排放、低污染、环境和经济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3年低碳经济理念提出之后迅速引起广泛响应和讨论的原因,在于当前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失衡及增长不可持续性。
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进入所谓/新常态0(new normal),即全球潜在增长率下降以及全球范围内(包括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模式转型。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虽然没有取得共识,但是国际范围内致力于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和结构调整的努力仍在继续。
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体,中国所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规模前所未有,从这一特征来说,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
因此,强调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潜力持续开发的关键。
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型,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 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本文尝试着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状况如何?从增长历史看,长期存在于中国经济中的/低价工业化0模式,对于突破贫困循环陷阱和奠定起飞基础居功至伟(张平、张晓晶,2003),但是,这种低水平增长模式下的资源价格扭曲和短期化投资行为,也诱致了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问题的发生,致使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动力缺失和增长环境失衡的矛盾加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大幅度降低,但是,受现有生产方式的限制,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仍然增长较快。
从10年样本期的平均情况看:1989)1990年的碳排放增长增速为417%,1990)1999年为314%,2000)2006年为912%(数据来源于CDI AC)。
79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单位GDP碳排放的大幅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弥补低水平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历史欠账。
但是,在单位GDP减排空间受到20年的挤压后,减排目标所施加的力度能否为现有生产模式承受?我们认为,这才是减排目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为了就减排目标的经济意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着建立一个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而经典增长核算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要素也同样被这个框架关注,以便于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性说明。
基于这样的思路和数据分析,我们给出了低碳经济约束下中国未来10年潜在增长的情景,认为现有低水平增长模式不足以承受这样的减排压力,而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现有文献基础上的一个扩展分析,本文组织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及笔者的评述,第三部分是方法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长期增长实证分析和预测,第五部分是对实证结果的现实检验,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本文研究与国内外现有潜在增长核算理论和方法一脉相承。
从理论方法看,宏观经济模型通常把潜在产出当做一种平滑的确定性趋势看待,根据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缺口制定经济政策(B oschen and Mills,1990)。
真实周期理论产生后,人们对潜在增长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该理论认为,受劳动力供给和生产率变化的冲击,潜在增长将呈现不规则的波动,因此以平滑的确定性趋势看待产出缺口是有偏差的。
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对经济增长潜在趋势进行识别,一系列滤波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并得到广泛应用(Dupasquier et al.,1999),如HP滤波、BK滤波、卡尔曼滤波等,类似的方法还有Watson (1986)等的单变量因素识别模型。
无论是滤波方法还是单变量模型,其优点是简洁,局限是缺乏可以深入观察经济现象的信息。
为此,综合随机分析与经济理论的多变量方法被引入进来,如Cochrane(1994)等。
多变量方法引入增长核算领域的初衷(吕光明,2007),是为了将经济理论或结构信息与滤波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潜在增长率估算既有经济含义(如潜在增长中的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贡献),又有统计意义(或将潜在产出当做一种长期趋势进行分离)。
其中,将卡尔曼滤波方法与生产函数法结合起来对潜在增长趋势及技术进步因素进行抽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些学者如刘斌和张怀清(2001)认为,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多变量空间状态卡尔曼滤波方法是一种潜在产出估计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对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上述方法多有运用,如郭庆旺、贾俊雪(2004),董利民、吕连菊等(2006),刘斌、张怀清(2001),Young(2003), Chow&Li(2002)等。
通过将污染或生产技术清洁度变量纳入生产函数,一些文献如Bovenberg& Smulders(1995),Lighart&Ploeg(1994),Stokey(1998),阿吉翁、霍伊特(2004)等分析了最优路径下污染控制之于长期增长的影响,认为污染控制将拉低均衡增长。
近年来,CO2排放测算技术的完善以及碳排数据的可获得性,为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测算提供了便利,尝试性研究文献也不断产生。
根据陈诗一(2009)的归纳,国内外文献中通常有两类处理排放变量的方法:一种是将污染排放作为投入要素,与资本和劳动投入一起引入生产函数,代表文献如Mohtadi(1996)等,把排放和能源一起作为投入的代表文献有Ramanathan(2005),Lu et al.(2006)等;另一种方法则将污染看作非期望产出,和期望产出(比如GDP)一起引入生产过程,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来对其进行分析,比如Chung et al.(1997)、涂正革(2008)等。
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把污染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来观察长期中碳排放波动之于潜在增长的冲击问题。
80三、方法与数据带有环境变量的增长模型,本质上是把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以考虑。
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便利工具,近年来,内生增长理论对于污染控制与长期增长关系的分析取得了不少成果。
现有理论文献中,Stokey(1998)引入生产技术清洁度的AK 扩展模型,被认为是一个设定较为理想的分析框架。
若以Y ,L ,K ,B ,z 代表产出、劳动力供给、资本投入、知识和技术清洁度,经过修正之后的Stokey 模型可以写成:Y =K A(BL )(1-A )z 。
均衡分析揭示,长期中的均衡增长因清洁技术的采用或污染的降低而下降,但是,技术进步能够起到抵消长期增长下降的作用,且这种具有技术进步的增长是可持续的(阿吉翁、霍伊特,2004)。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这样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中,对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鉴于状态空间模型在参数动态变化描述方面的便捷性,我们把中国主要宏观变量的关联分析建立于这种方法之上。
遵循汉密尔顿文献(1999)论及的一般性模型,随机变参数系统的状态空间形式可以表示为:量测方程:y t =x c t B t +x c t N t +w t状态方程:B t +1- B =F (B t - B )+v t +1(1)其中,y 、x 为因变量向量和解释变量向量,B 为随机变参数向量,扰动向量w 、v 满足:v t +1w tN0,Q 00R2(2)下文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将用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替换这个抽象模型中的变量向量。
为此,需要对这些经济指标进行一下概要性说明:(1)增长核算分析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如GDP 、资本存量K ,基期设定为1990年。
本文运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以及统计年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1952)2008年的国内资本存量序列进行了盘存合成,1952年起始期资本存量采用了何枫等(2003)的估算数据,折旧率取值5%。
(2)就业(L )数据在1990年出现一个异常的增加,关于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王小鲁、樊纲(2000)的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序列进行了矫正。
本文劳动力供给长序列的1990年以前数据取自王小鲁、樊纲的估算,1991)2008年的数据来自5中国统计年鉴6,2009)2020年的劳动力供给运用年龄移算方法估算得到。
劳动力人口年龄移算法预测的含义是:按照年龄分组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年龄转组,将引起劳动力人口数的变动,即劳动力人口随年龄变动而变动。
我国人口统计按照4岁年龄组距,将人口分为/0)4岁0,,,/65岁以上0等14组。
本文采取滞后15年的年龄移算方法,劳动力人口年龄估算遵循通常的/15)19岁0,,,/60)64岁0分组方法:分别以1994)2005年的年龄分组人口推算2009)2020年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供给数量为劳动力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
人力资本或有效劳动(H )长序列中的1960)1990年数据取自王小鲁、樊纲(2000),1991)2008年为本文运用他们的估算方法得到。
(3)1953)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1952)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CO 2)数据来自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 AC)的估算¹,2007)2008年数据根据这个长序列的能耗)碳排放系数进行推算和递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