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优秀教学设计
第0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四)教学创新点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优秀教案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知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策略。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唐太宗和唐玄宗有关用人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难点:唐朝兴盛的原因学法:自主学习发,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讲解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美国唐人街图片。
师提问: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华人在其他国家聚集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叫唐人街,而不叫其它名字,这说明什么?师讲授:说明唐朝比其它任何朝代都有名,名声在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朝代,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
尤其在它的前期,由于统治阶级吸取随亡的经验和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成为当时世界上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先进国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繁荣的前期,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阅读教材6-10页,思考下列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
1、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唐朝有哪几位有作为的国君?3、他们分别采取怎样的统治措施?三、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让学生看二段视频:影音资料,唐朝的建立。
视频欣赏,贞观之治。
2、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4、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简述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展示了唐朝初期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于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历史资料: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相关的历史资料。
4.视频:关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合作探究:1.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概括唐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教师分析:时间:618年;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教师过渡:李世民即位后,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合作探究:2.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分析:主观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客观措施:①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教师过渡: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合作探究:武则天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分析: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作用: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第一章:贞观之治的出现1.1 贞观之治的背景唐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李世民的登基与贞观之治的开始1.2 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官制的改革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的完善政治纪律与法治的加强1.3 贞观之治的经济繁荣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与贸易的繁荣货币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稳定的维护第二章:武则天的统治与中宗复位2.1 武则天的崛起与登基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与权谋武则天登基为帝的历史背景与争议2.2 武则天的政治改革与政策推行科举制度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与削弱地方势力推行佛教与文化建设2.3 中宗复位与神龙革命中宗李显的复位背景与过程神龙革命的政治意义与影响第三章:开元盛世的政治改革3.1 玄宗登基与开元政策的推行玄宗李隆基的登基与政治改革的意图推行开元政策的目标与措施3.2 开元盛世的政治制度创新改革官僚制度与选拔官员的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监督与管理推行科举制度的新改革3.3 开元盛世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的稳定增长文化艺术的繁荣与文化交流的扩大第四章: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4.1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影响安史之乱的背景与原因安史之乱的过程与战乱的影响4.2 唐朝的衰落与中央政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与中央政权的削弱宦官专权与政治腐败的问题4.3 唐朝的晚期与灭亡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问题唐朝灭亡的原因与历史意义第五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意义5.1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政治影响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政治稳定政治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与意义5.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经济与文化成就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的贡献文化与艺术成就的影响与传承5.3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作为中国历史重要时期的影响与评价对后世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启示与影响第六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社会制度6.1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贞观之治时期户籍制度的完善开元盛世时期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6.2 婚姻制度和丧葬制度的演变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丧葬制度的改革与对社会的影响6.3 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完善贞观之治时期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元盛世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第七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军事外交7.1 贞观之治的军事改革唐朝的军事组织和战术的改进边疆安全和对外征战的成果7.2 开元盛世的外交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对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7.3 边疆地区的稳定与扩张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扩张对国家的影响第八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文化艺术8.1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朝诗歌、散文、小说的发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新8.2 宗教文化的盛行佛教、道教和儒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发展宗教文化对社会和艺术的影响8.3 学术思想的繁荣儒学、玄学、佛学等学术思想的交锋和发展学术研究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第九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民生生活9.1 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发展乡村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9.2 社会福利与救济制度唐朝的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的影响9.3 民间风俗与生活习惯唐朝民间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十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遗产与影响10.1 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创新和传承10.2 对后世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文化艺术成就的传承和影响10.3 对民族关系和边疆地区的深远影响唐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对民族关系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七、八、九、十章: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社会制度、军事外交、文化艺术、民生生活以及遗产与影响。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一、教学内容(一)贞观之治1. 概况:贞观之治是唐代初年高僧玄奘(玄宗)推崇的新政府,实行天下大治,中央集权,加强统一,主张深谋远虑,厘革清明,整饬宪法,使行政和法纪严明,司法公正,士大夫勤政,把阻碍唐朝发展的灾祸消除,使唐朝成为实力雄厚,文化鼎盛的一个大帝国。
2. 成果:贞观之治任期内,由于唐玄宗有清明贤惠、恩下田里这一优秀政策,使国家充满活力,人民拥有了安定安安、平等欢喜的生活,国力出现较大发展,政令制更加完善,政治和法制更加严明,国家政治体系实现了一种稳定,社会生活出现了显著改变,文学艺术出现发展的蒸蒸日上的局面。
3. 价值:贞观之治确实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漫长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建立了古代中国的管理形式,使其发展到历史巅峰,贞观之治改变了上古以来国家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存在形态,其价值较之以往班主任发展有了质的提升,影响了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奠基砖,成为展示唐朝法律和管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价值等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全局、总结古代历史经验中珍贵价值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理性、正确的价值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和祖国史学精神,尊重历史,发扬历史文化精神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
四、教学难点难点在于把握“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的不同程度,分析探究古代形势的变化和历史上对此影响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1. 指导思想方法:通过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2. 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以确定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3. 问题设计法: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贞观之治”的概况,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深入理解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总结:(1)用人方面:广纳贤才,知人善人;
(2)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3)文化方面: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重要的科目;
(4)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教师评价】总结的非常好,那什么是三省六部制呢?出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提问: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从而使得在她在位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呢?
4、学生总结:(1)政治上: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2)文化上: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经济:继续减轻人民的负担。
5、【教师点评补充】非常好,能够从不同方面来进行概括总结。
3、展示:李世民唐太宗像和玄武门之变的图片。
4、【教师讲述并提问】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思考:这体现了唐太宗意识到什么的重要性?唐太宗对君主和百姓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二、女皇武则天
1、【教师讲述】武则天,本名珝,后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即位后改国号为周,又称武周,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2、展示:武则天像和无字碑。
3、【教师讲述并提问】据历史记载,武则天在遗嘱中命令给自己树立一座无字碑。有人说她是自感罪孽深重,不好意思写碑文,也有人说她是自认功高盖世,觉得没法用文字形容自己的功绩,更多的人认为武则天是把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近现代学者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武则天称帝时,治国的政策沿袭了贞观时期的政策,并因为国力已经比贞观开国初期时强盛,所以治理的效果就更加宏大,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魏征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们的关系,是君臣,也是朋友。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但是,魏征总能轻而易举的把不和谐变为和谐。就连太宗自己都说:魏征,朕所畏惧者也。
李渊派李世民等先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直到公元623年,才使唐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618年5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1、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图》,标记唐都长安城的位置,注明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2、【教师讲述】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战功显赫,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管理才能。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5、展示:魏征图像和材料《贞观政要,论任贤》
6、【教师讲述】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太宗皇帝笑着说:“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导入】播放电视剧《武则天》的片头
剧情价绍说该剧刻画的的武则天是一个除掉各种妖魔化的脸谱、还原一个最为真实的武则天。那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来正确认武则天。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都城长安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到人才和好的政策对一个国家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师讲述】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李渊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的消息后,便把杨侑赶下了台,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唐朝,历史上称他为唐高祖。
隋炀帝虽然死了,但东都洛阳还在隋炀帝的孙子杨侗和大臣王世充手中。王世充拥立杨侗为皇帝,即隋越王,仍打着隋朝的旗号,继续与起义军为敌。
除了魏征,还有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也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7、【教师讲述】除了重视百姓,重用贤能之人外,贞观时期还推行一系列的改革。
展示改革的内容。
8、【教师提问】那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唐太宗在用人、政治、经济、文教方面分别采取哪些统治措施呢?从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教昌盛的局面,叫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