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完整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解释名词1. 侵染性病害: 由致病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症状: -植物感病后,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变化。
3. 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4. 非专性寄生: 病原物既能营寄生生活,又能营腐生生活。
5.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植物病害。
6. 致死温度: 又称为钝化温度,把病毒汁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7. 半寄生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缺少根,靠吸盘与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8. 系统侵染: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其扩展范围较大,可沿着维管束蔓延到整个植株,形成系统症状。
9. 病程: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的过程。
10. 病害流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而严重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1.初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12.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
13. 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4.植物检疫: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16.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异性。
17. 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
18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二、填空题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
动植物疾病防控措施

动植物疾病防控措施动植物疾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影响。
因此,有效的动植物疾病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动植物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疾病的传播途径。
动植物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水传播、土传播、昆虫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其中,空气传播是最为常见的途径,气温湿度适宜时,病原体会通过空气传播到达植物叶片或动物体表,引发疾病。
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水体传播到达植物或动物的过程,如一些水生植物疫病就是通过水传播的。
土传播主要是一些根系病害通过土壤中的介质传播,而昆虫传播则是一些昆虫寄生携带病原体进行传播。
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工作,定期对动植物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其次是加强生产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保持植物生长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病残病虫,减少病害传播风险。
还可以通过合理种植植物,提高抗病性品种的比例,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动物疾病,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除了预防措施,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
一旦发现动植物发生了疾病,需要及时采取对策。
对于植物疾病,可以采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治理,也可以通过调整生长环境,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来减轻病害。
对于动物疾病,可以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有效的药物控制等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加强环境卫生,提高养殖密度等也是有效的应对方法。
总的来说,动植物疾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只有加强监测预警、科学施肥浇水、强化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动植物疾病的发生,保障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
希望广大农业生产者和养殖户能够重视动植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
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
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
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
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
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
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
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
真菌类病害的识别。
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
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
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
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
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
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
细菌类病害的识别。
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
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资料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资料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叫传染性病害。
2.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3.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4.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5.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6.垂直抗性: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仅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而对其它小种不具抗性。
7.生理年龄抗性: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8.兼性寄生物:以腐生为主,兼能寄生的生物。
9.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
一般将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
10.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
病状是植物本身表现的异常状态,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11. 全部种群治理: 是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12. 植物检疫: 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的植保措施。
13. 世代重叠: 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14. 生态系统: 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自然综合体,系统凭借其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名词解释21.侵染循环:侵染性病害从上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
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主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3.世代重叠: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
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1、寄生性植物 2、线虫病害: 3、真菌病害: 4.细菌病害: 5.菌原体病害 6.病毒病害 7.复合侵染的诊断:
IPM的生态观点是设计防治措施要考虑特定 的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平衡。
IPM的环保概念是使用环境安全的生物农药 和低毒化学农药。
利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指导有害生物 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不要求彻底消灭有 害生物,而是控制在EIL以下。
特点:
不会造成防治上的浪费,也不会使有害生物危 害造成大量的损失。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 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 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 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3.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不足(保护地 植物徒长)。
苜 蓿 霜 害
草坪草旱害
草坪草缺氮
除草剂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2 4-D
菜 豆 ,
药 害
菜豆阿特拉津药害
2,4-D 引起的双子叶植物药害
• 综合治理或称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
• 从农田生态系统出发,协调应用农业、生
农作物常见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农作物常见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农作物病害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和生物体等引起的,导致农作物植株生长发育异常延缓或死亡的疾病。
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成品品质下降,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针对不同的病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对病害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感染后会在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质。
白粉病通常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发生。
防治措施:(1)选用抗性品种:如茄子“卫辉11号”、辣椒“胜丰”等。
(2)合理施肥:注意肥力平衡,避免一方面过量施氮肥,另一方面过量施钾肥。
(3)病害初期使用药剂防治:利用防治药剂,在病害初期对病株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2. 煤污病煤污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其症状为植株附着煤污斑点,形成黑褐色的斑点或小坑洼。
煤污病的发生多与灌溉水源的煤污有关,也与肥料施用及土壤酸碱度等有关。
(1)合理施肥:注意氮、钾、磷等肥料的均衡施用,避免肥量过量导致煤污病的发生。
(2)消毒土壤:在春秋两季结合农药调和灭菌剂制成消毒液进行地面喷洒,对土地中的煤污病菌体进行有效杀灭。
(3)种植抗煤污病耐糟性的品种:选用抗煤污病耐糟性的品种,能够有效降低产量损失,减少防治成本。
3. 卷叶病卷叶病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为叶片边缘向内翻卷,严重者会导致叶片干枯。
卷叶病多发生在气温偏高、湿度偏大的环境条件下。
(1)选用抗病品种:如水稻“立升289”、玉米“双一”等。
(2)定期除草:开展及时的除草工作,能够减少卷叶病菌在纵深空间上的传播。
4. 棉花青枯病棉花青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其症状为植株表现为根颈枯萎、倒伏,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病原菌寄生在耐旱植物、病残体和野杂草等上。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南方中力棉花沃84等。
(2)灭菌:采取灭菌措施,将病残体、阳光直射下的土壤彻底清理。
植物病毒病防治措施

植物病毒病防治措施植物病毒病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损失。
要有效控制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病毒病防治策略。
检测和诊断首先,及时进行病毒检测和病情诊断是有效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关键。
通过采样分析、病毒鉴定等手段,及时确认病毒种类和感染情况,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病毒宿主管理合理管理病毒的宿主植物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除田间病毒植株,摧毁病毒携带者,减少病毒在田间的传播。
同时,选择病毒抗性强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增加植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农业措施实行轮作、混作、间作等农业措施,减少病毒在田间的传播。
调整种植密度,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合理施肥、灌溉,调节生长环境,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力。
农药防治在病毒受害初期,可以适量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对受感染的植物进行保护。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生物防治采用天敌、益生菌等生物防治手段,调节害虫和病原菌的平衡,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利用天敌捕食传播媒介,降低病毒感染率,保护作物生长。
生态防治加强田间生态系统建设,保护农田生态平衡,增加农田生态多样性,减少害虫病原的滋生和传播。
采取生态工程措施,促进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作物的自然免疫力。
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上述植物病毒病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Pathology)课程编号:08205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植物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0.5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植物病理学是农学类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学习栽培、育种等专业知识,为进行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两部分。
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诊断主要病害,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措施。
要求学生能将第一部分的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到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去,掌握识别诊断植物病害以及研究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1、课堂教学:讲授病理学基本原理及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2、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标本和挂图等,利用显微镜等仪器及用具,在室内上实验课,直观地观察病原形态及病害症状;3、田间现场教学:让学生直接到田间,观察田间发生病害的症状,调查其发生、分布等情况;4、利用录像片、幻灯片、照片等教学以弥补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
第一部分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第一章前言(0.5学时)一、防治和研究植物病害的重要性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第二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4.5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第一节植物病害概念一、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二、植物病害概念三、植物病害的形成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一、植物病害病状类型二、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第三节两类植物病害一、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三、植物侵染性病害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关系本章重点:植物病害概念、植物病害症状类型、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特点及诊断。
本章难点:植物病害概念。
第三章植物病原学(11.0学时,其中实验6.0学时)第一节寄生现象一、寄生性二、致病性第二节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的一般性状二、真菌的主要类群三、真菌病害的识别诊断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植物病原细菌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2、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3、植物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4、植物细菌病害的简易识别方法二、植物病原菌原体1、植物病原菌原体的一般性状2、植物病原菌原体的主要类群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一、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二、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三、植物病原线虫所致病害的症状及线虫病害诊断第五节寄生性种子植物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二、寄生方式三、大豆菟丝子形态、寄生特点、生活史及其防治四、槲寄生的寄生特点及生活史第六节植物病原病毒一、植物病原病毒的一般性状二、病毒的传播方式三、病毒病害症状特点及其诊断第七节植物病原物的鉴定──柯赫氏法则本章重点: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的基本特点,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识别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容
第三节 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程过染侵 节一第
侵染过程的概念 :指病原物 一次侵染发病的过程。从病原物与 寄主接触开始,经侵入后在寄主体 内扩展蔓延,引起一系列病变直到 寄主表现症状、病原物开始释放传 播体为止的这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 程,称 侵染过程,或“侵染程序”, 简称“病程” 。
简单讲,病程就是从病原物接触、 侵入、潜育到引起寄主发病的全过 程。或从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 开始,到寄主发病的全过程。
程过染侵 节一第
桃缩叶病
? 1.病叶前期 2.病叶后期
? 甘蓝软腐病
锈孢子沾满裤子
丰都县三建乡的麦田已普遍出现此种现象
环循害病 节二第
以上讲的是病菌在寄主体一次 侵染发病的过程。本节讲病害 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 病害循环的定义 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 病害循环、病程的关系;
潜育期是病原物和寄主相互较量的 过程。发病是较量的结果。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 形成 了局部性病害和系统性病害。
潜育期长短,因病害而异。有的几 天,有的几十天,甚至一至数年。
在实际调查中,以接种日至显症日 的时间为潜育期。
程过染侵 节一第
2、环境对潜育期的影响 主要以温度影响最大。
例1:不同温度下稻瘟病潜育期天数
侵入前期 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生产上都有重要意义。这段 时期病原物处在寄主体外的复杂 环境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最易 控制,为此 是防治的有利时机 。 近年生物防治和开春预防(果树 喷石硫合剂预防保护)就是注意 了这一阶段的研究。
程过染侵 节一第
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 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期。
环循害病 节二第
一、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 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 的整个过程。它反映了病害发 生发展的周年循环状况。
研究病害循环的意义:是了 解病害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们制定防治策略的理论 依据。
环循害病 节二第
二、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病原物的传播 3、病原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环循害病 节二第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中 湿度是关键因素 ,它决定 了孢子萌发和侵入;温度 决定侵入速度,即侵入快 慢的问题;
程过染侵 节一第
三 、 潜 育 期 ( incubation period)
1、定义: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 关系起到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 期。 (真菌病害,出现孢子为止,称潜 伏期,latent period) 。
第六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 发展
在前一段我们学习植物 病害的症状学、病原学几部 分的基础上,今天开始进入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部分的学 习。
这部分我们重点学习植物 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和病害流行、预测预报 的基本原理等内容。这部分 内容是植物病理学的核心。
主
第一节 侵染过程
要
第二节 病害循环
(2)温度: 温度主要决定病原 物的萌发和侵入速度。
(3)光照: 一般影响不大,但 对有些真菌孢子的萌发有刺激作 用。如锈菌夏孢子在黑暗条件下 萌发较好。
程过染侵 节一第
4、侵入前期的时间长短相差较 大。如虫传病毒,接触侵入同时 完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 与种子接触经过贮藏期,待种子 播种、萌发后才侵入。
程过染侵 节一第
病程是传染性病害发病的 最基本环节。
病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 程,人为地将它分成几个阶 段:
(1)侵入前期(接触期) (2)侵入期 (3)潜育期 (4)发病期
程过染侵 节一第
一、侵入前期(接触期)
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到达寄主感病 部位,到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这段时 期。
1、接触前: 病原物传播体,如真菌 的孢子、菌丝和细菌个体、病毒粒体、 线虫幼虫个体,必须首先以一定方式 到达寄主的感病部位。接触方式有: (1)主动接触,如真菌的游动孢子和 细菌、线虫的蠕动等。( 2)被动接触: 大多数病原物随气流、雨水飞溅或昆 虫等媒介及田间农机具而被携带传播 到达寄主感病部位。
病原物绝大多数为内寄生,因此,都 有侵入问题。
1、侵入途径和方式:
(1)直接侵入: 直接穿透角质层和 细胞壁。如真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 物。
(2)自然孔口侵入: 植物的很多孔 口,如气孔、皮孔、水孔、蜜腺、柱头 等都可成为病原物的侵入孔口。许多真 菌和细菌可从自然孔口侵入。
程过染侵 节一第
(3)伤口侵入: 如剪伤、锯伤、虫 伤、碰伤及其他机械伤害。大多数真菌 和细菌靠伤口侵入。病毒靠微伤(肉眼 不可见)侵入。
烟草花叶病毒 、白菜软腐病菌 、甘薯软腐病菌等只能从
伤口侵入;
葡萄霜霉病菌的游动孢子 、锈菌的夏孢子从气孔侵入, 苹果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从皮孔侵入,梨火疫病原 细菌则从蜜腺侵入。
稻瘟病主要是直接侵入,也可伤口侵入,通常不从 气孔侵入;
玉米炭疽病、大斑病、苹果锈病、梨锈病、线虫病、 寄生性种子植物、小麦白粉病等均直接侵入;
水稻白叶枯病从水孔、伤口侵入; 黄瓜霜霉病从气孔,也可直接侵入; 小麦叶、秆锈从气孔侵入; 小麦条锈或从气孔或直接侵入; 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从子房侵入; 霉菌主要从气孔侵入。 甘薯瘟病、甘薯黑斑多从伤口,也可从皮孔等自然 孔口,或直接侵入;
棉花枯萎病直接侵入或伤口侵入。
程过染侵 节一第
2、影响侵入的环境条件 :
程过染侵 节一第
2、接触后的活动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在寄 主表面有一段生长活动和 聚集力量的过程。如真菌 产生芽管或菌丝的生长, 细菌裂殖繁殖、线虫蜕皮 生长等。
程过染侵 节一第
3、环境条件对侵入前的影响
环境条件中主要是湿度和温度影 响最大。
(1)湿度: 很多真菌孢子需要 在水滴条件下才能较好萌发,如 条锈菌的夏孢子和稻瘟菌的分生 孢子。
温度(℃)
9~11 17~18 24~25 26~28
潜育期(天) 13~18 8
5.5
4.5
例1:不同温度下小麦条锈病潜育期天数
温度(℃) -3~1 1~3
4~6
6~9
9~12
12~15
15~18
潜育期(天) 40~80
30~45
16~25
13~20
11~16
9~14
6~11
四、发病期
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开 始,就进入了发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