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歌曲《长城谣》

合集下载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谣》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长城谣》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长城谣》的歌词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2. 集体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长城谣》的歌曲及相关图片。

2. 乐谱和歌词。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视频介绍《长城谣》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新课教学:教唱《长城谣》,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

3. 练习:分组练习合唱部分,注意协调性和音准的准确性。

4. 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创作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长城主题,创作新的歌曲。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表现长城的美,如绘画、舞蹈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长城谣》,并尝试教唱。

2. 家长协助孩子练习歌曲,加强音乐素养的培养。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唱协调性、乐理知识掌握等。

2. 课后作业:歌曲演唱、创作作品等。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其他与长城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长城长》、《万里长城》等。

2. 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水平。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一、教材背景《长城谣》是小学音乐课的教材之一,通过该曲目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长城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长城谣》的音乐元素和表演要求;3. 学会合唱《长城谣》并能够用乐器伴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普及知识讲解《长城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古代建筑和历史的认识。

2. 曲目研究1. 听音乐:播放《长城谣》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 歌词研究:教授《长城谣》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

3. 合唱练: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注意发音、节奏和表达的准确性。

4. 乐器伴奏:教学简单的乐器伴奏,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进行伴奏演奏。

3. 表演训练1. 舞蹈动作: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与歌曲配合演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演绎《长城谣》中的不同角色,培养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长城的壮丽景象,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知识普及:教师讲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作用,让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

3. 听音乐:播放《长城谣》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

4. 歌词研究:教师逐句讲解《长城谣》的歌词,并引导学生跟读。

5. 合唱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唱练,重点训练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6. 乐器伴奏:教师示范乐器演奏,让学生根据能力选择乐器并进行伴奏。

7. 舞蹈训练: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进行练。

8.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9. 总结:回顾研究的内容和成果,鼓励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探索和表演。

五、教学评价1. 音乐水平:学生合唱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2. 表演能力:学生舞蹈动作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能力。

3. 乐器演奏:学生在合唱中的乐器伴奏技巧。

4. 研究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该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长城谣》教案(共)《长城谣》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谣》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谣》教案1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一、课程背景“长城谣”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民歌,歌颂了我国伟大的长城和烽火台以及守卫边疆安全的士兵。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长城谣”的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能够唱一段简单的歌曲。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唱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听力能力;•通过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引导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爱护祖国领土和文化遗产。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城谣”的歌曲背景和意义。

2.播放“长城谣”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曲调和歌词。

3.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跟唱,尽量掌握基本旋律。

4.教师带学生一起唱“长城谣”。

第二步:歌曲学习(20分钟)1.教师根据歌曲歌词,将歌曲分成几个部分,教导学生这些部分的旋律和节奏。

2.教师与学生一起,口头模仿,不断练习基本旋律。

3.引导学生较流利地唱出歌曲的段落。

4.最后将所有部分合起来进行练习。

第三步:合唱训练(15分钟)1.将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为4-5人。

2.让小组学生分别练习一个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然后通过多次训练,呈现出一起唱的效果。

3.教师指挥整个课堂,让学生集体合唱。

第四步:情感教育(10分钟)1.让学生对歌曲意义进行理解,并分享自己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爱国情感,如何爱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和领土。

第五步:复习与总结(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教师总结全课的教学内容,并从不同层面夯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训练和合唱,获得了正确的歌曲节奏和旋律,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合唱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歌曲长城谣教案

歌曲长城谣教案

歌曲长城谣教案
【歌曲长城谣教案】
1. 教学目标:
- 了解歌曲《长城谣》的背景知识,并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 学唱歌曲并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准备:
- 歌曲《长城谣》的录音或视频。

- PPT或图片展示相关的长城图片。

- 分发歌曲歌词。

3.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 向学生展示长城的图片,并引导他们讨论长城的作用和历史背景。

- 引导学生回想或讲述他们对长城的印象。

步骤二:听歌理解(10分钟)
- 播放歌曲《长城谣》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先自主欣赏。

- 提问:歌曲中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信息?你觉得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步骤三:学唱歌曲(25分钟)
- 分发歌曲歌词,并对歌词进行解读和发音示范。

- 列出歌曲中生词或难读的字词,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 分段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反复练习,直到学生熟练
掌握为止。

步骤四:合唱和评价(10分钟)
- 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鼓励他们发挥合作和团队精神。

- 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他们
提高歌曲的表演效果。

4. 拓展活动:
- 邀请学生创作长城相关的诗歌、绘画或口头表演,展示在
班级或学校。

长城谣歌曲教案

长城谣歌曲教案

长城谣歌曲教案教案标题:《长城谣》歌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学习和欣赏《长城谣》这首歌曲;3. 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长城谣》歌曲的音频或视频;2. 中国长城的图片、视频或PPT素材;3. 学生手册或复印本;4.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道具。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长城,激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城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歌曲欣赏:2. 播放《长城谣》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自由欣赏一遍,然后再进行整体欣赏。

3. 学生可以边听边观察歌曲中出现的长城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歌曲理解: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歌曲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歌曲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歌曲表演:6. 学生分组: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表演。

7. 练习和排练:每个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练习和排练表演内容,注意歌曲的节奏、发音和情感的表达。

8. 表演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全班同学观看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歌曲创作:9. 小组合作:让学生重新组成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段与长城相关的歌词。

10. 创作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歌词,并进行合唱演唱。

课堂总结:1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强调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12. 学生反思:学生可以发表对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报告;-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其他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歌曲,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对《长城谣》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创作的歌词和表演成果,评估其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理解科学的发声方法原理,了解歌曲背景
及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发声与歌唱习惯,解决演唱中音准、节奏、语言及音
乐的连贯、流畅和完整性,准确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及情感。

3、思想目标:强化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寓思想教育于教
学之中,体验、感受、表现音乐,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发声和歌唱,注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
到打开喉咙与稳定喉头。

2、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用换气,完整演唱乐句,理解音乐表情术语及其运用。

3、指导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的歌唱状态朗诵歌词,力求从文学角度去理
解歌词的内涵,了解、掌握作品的风格及演唱速度、力度。

三、教学重点:
1、音准、节奏、语言及混声的运用。

2、了解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演唱作品的社会作用
教学难点:
1、歌唱中正确喉型的建立与高位置发声方法的运用。

2、演唱作品中跳进音程的掌握
3、对演唱作品(《长城谣》)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一)基础发声练习
1、哼鸣练习(慢吸慢呼)
2/4 5 4 ︱ 3 2 ︱ 1 ―‖
Hn
要求:上行闭口哼鸣,下行开口哼鸣;音域(c1~f2),速度稍慢,气息均匀,声音均衡、连贯,乐句完整。

2、母音练习(五个母音:a e i o u ,慢吸慢呼)
2/4 5 4 ︱ 3 2 ︱ 1 ―‖
(a e i o u)
要求:音域(c1~f2),速度稍慢,气息均匀,声音均衡、连贯,乐句完整。

3、母音转换练习:
母音: i 转换成o ,快吸快呼
2/4 5 5 ︱4 4 ︱ 3 3 ︱ 2 2 ︱ 1 1 ‖
hi-o
要求:音域(c1~g2),速度稍快,换气果断,声音均衡、充实、紧凑,完整性强。

(二)识谱:
浏览和学习歌曲的曲谱,检查是否做到音准、节奏准确,语言规范。

(三)作品分析与讲解: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声乐作品, 歌词与旋律都非常经典. 两者的配合可谓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是典型的”小歌曲,大作品” 要唱好此作品并非容易, 在貌似浅显的,音域要求不高的,起伏不大的旋律线条里, 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品位. 作品以对祖国的热爱, 对故乡的眷恋, 民族的气节等等为主题思想. 歌唱时既要有深情亲切的情感,又要突出深沉挚灼的爱国精神。

这首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为艺华影片公司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有拍成,这首歌却被保留下来,并由周小燕在新加坡录制成唱片,流传于国内外,成为风行于大后方
的一首抗战歌曲。

这首歌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旋律线条起伏不大,节奏进行平稳,典型的五声调式,单二部曲式结构。

演唱提示:
注意抓住沧凉悲壮的基本情绪,以口语化成的叙事风格来演唱。

高音1在全曲中反复出现要把握好力度,不可唱炸,低音6要沉下去,高潮乐句需从31 235356|开始用气息滚动推1. 6 1 . 3 |,最后乐句平稳收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