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相结合, 有的附在内外表面, 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 有的贯穿膜的全层, 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壁中小的开口,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伸入孔中,彼此相连,两个细胞的滑面形内质网也彼此相连,构成胞间连丝。
单位膜:包围在细胞外面的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分为三层,内外两层为致密层,中间为一层不太致密的层。
称单位膜类囊体: 类囊体在叶绿体基质中,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也称为囊状结构薄膜。
细胞骨架:狭义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概念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
它所组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骨架系统”,与细胞内的遗传系统生物膜系统并称“细胞内的三大系统”。
单纹孔:细胞壁上来加厚的部分,呈圆孔形或扁圆形,纹孔对的中间由初生壁和中层所形成的纹孔膜隔开。
具缘纹孔:纹孔边缘的次生壁向细胞腔内呈架拱状隆起,形成一个扁圆的纹孔腔,纹孔腔有一圆形或扁圆形的纹孔口,同时在纹孔膜(即纹孔所在的初生壁)中央也加厚形成纹孔塞。
后含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无生命的物质,统称为细胞后含物纺锤体:大量微管纵向排列组成的中间宽两极小的细胞器,形状象纺锤,因而得名纺锤丝: 光学显微镜下所见到的有丝分裂期组成纺锤体的丝状结构之总称。
细胞周期:通常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生长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传递细胞:植物体内特化的薄壁组织细胞。
其细胞壁向内突起,壁上有丰富的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内有较多的线粒体。
复合组织:有两种以上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为复合组织。
组织系统:指有关的若干组织的集团。
高等植物组织系统的分类方式有三种:(1)以维管束为重点的方式:分为表皮系统、维管系统和基本组织系统三个系统。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植物学(Botany):一门研究植物的学科,涵盖植物起源、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植物(Plant):指地球上的绿色生物,在太阳光合作用下能自主合成有机物质的多细胞有机体。
3. 种群(Population):相同物种的植物个体集合,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存在并能够相互繁殖。
4. 根(Root):植物的一部分,负责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固定植物体在土壤中。
5. 茎(Stem):植物的一部分,连接根和叶,支撑植物体并向上传导水分和养分。
6. 叶(Leaf):植物的一部分,通常具有薄而扁平的结构,主要负责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能量。
7. 花(Flower):植物生殖器官之一,负责有性繁殖,包括雄蕊、雌蕊和花被等部分。
8. 果实(Fruit):植物结实后形成的器官,内含种子,用于种子传播和保护。
9. 种子(Seed):植物繁殖的单位,包含胚珠和营养物质,具有在适当条件下发芽生长的能力。
10. 蛋白质(Protein):植物体内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如结构支持、酶催化、运输等。
11.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12. 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 pigment):植物细胞中负责吸收太阳能并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13. 细胞膜(Cell Membrane):植物细胞外层的薄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
14. 线粒体(Mitochondria):植物细胞内的器官,负责产生能量。
15. 基因(Gene):植物细胞内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决定了植物的遗传特性。
16. 染色体(Chromosome):植物细胞核内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结构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7.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植物种群中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使得适应性更强的特征逐渐累积。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
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
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
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
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
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
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
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
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植物学 名词解释

第二章1.胚芽、胚轴、胚根胚芽:由生长点和幼叶(也有幼叶缺少的)组成。
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胚芽被胚芽鞘包围。
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短轴,也和子叶相连。
胚根:由生长点、根管组成,禾本科种子的胚根外有胚根鞘包围。
2.种子类型有胚乳种子:种子中胚乳的养料,经贮存后,到种子萌发时才为胚所利用,这类种子有胚乳。
组成:种皮、胚(胚芽、胚根、胚轴、子叶)、胚乳。
无胚乳种子:有一些植物,随着胚的形成,胚乳养料随即被胚吸收,贮存在子叶里,使种子成熟时,无胚乳存在。
组成(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根、胚轴、子叶)。
3.幼苗类型子叶出土型:种子萌发时,下胚轴延伸将子叶和胚芽一起顶出土面。
子叶留土型:种子萌发时,上胚轴延伸,下胚轴不延伸,将子叶或胚乳留在土壤中。
第三章1.主根、侧根、不定根主根:由胚根分裂、伸长形成的根。
侧根:主根上一定部位,从内部侧向长出的支根。
可以有多级。
不定根:除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外,由茎、叶、老根或胚轴等处生出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地下部分的根的总和。
直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
多数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为此类型。
须根系:无明显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或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呈须状的根系,许多单子叶植物及部分双子叶植物为此类型。
3.分裂切向分裂(弦向分裂):是细胞分裂与根的圆周最近处切线相平行,也称平周分裂,分裂的结果,增加细胞的内外层次,使器官加厚,新壁是切向壁。
新细胞呈径向排列或内外排列。
径向分裂:分裂形成的新壁与根的圆周最近处切线相垂直。
分裂的结果:扩展细胞组成的圆周,使器官增粗,新壁是径向壁。
细胞呈切向排列或左右排列。
横向分裂:分裂形成的新壁与根轴的横切面相平行,分裂的结果:加长细胞组成的纵向行列,使器官伸长,新壁是横向壁。
细胞呈纵向排列或上下排列。
4.茎节:茎上长叶和芽的部位。
节间:两节之间的部分。
长枝:节间显著伸长,多为营养枝。
短枝:节间短缩,紧密相接,叶呈簇生的枝条,多为生殖枝。
植物学名词解释

藻殖段:两个死细胞或者隔离盘之间的物质即藻殖段。
梯形接合:是水绵属植物有性生殖方式,相邻两条水绵丝状体相对细胞的一侧向外突起形成结合管。
外观上很像梯子,故称梯形结构。
菌丝:构成真菌的细丝是由场馆的细胞组成。
菌丝体:分枝或不分枝,有隔或无隔的菌丝交织在一起组成菌丝体(一个植物体所有菌丝的总称)子实体:许多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具有固定形状和结构的产生孢子的菌丝体成为子实体。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原植体植物。
同配生殖:由形态、大小和行为方式相思的配子的融合。
异配方式:这种生殖类型中,两种配子形态相似,大小和行为方式不同。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
有胚植物: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分化,生殖器官为多细胞,合子发育时在母体内发育形成胚所以又叫有胚植物。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有维管系统,所以两者合成维管植物。
隐花植物:因不开花不结果所以叫隐花植物。
孢子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植物都是用孢子繁殖所以叫孢子植物。
卵式生殖:大配子不在游动形成卵,小配子可游动生成精子,卵和精子大小、形态均不同,这样的两个配子融合。
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而裸子植物也具有退化的颈卵器,因此三者合成为颈卵器植物。
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群种内个体间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能育的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结构造成生理功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该种群就爱称为某种植物的一个亚种。
变种:在同一生态环境的某些植物,在形态分布及生态等方面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异,并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则这些植物为原植物的变种。
变型:在形态变异,但看不出存一定的分布,仅是零星分布的个体。
品种: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人类所发现的具备一定经济价值的变异植物。
双名法:每种植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为名词。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2、营养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的器官。
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生长和繁殖后代有关的器官。
花、果实和种子。
3、主根: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
垂直向地下生长。
侧根:主根等产生的各级分支。
4、定根:主根和侧根称之为定根。
主根来自于胚根,侧根来自中柱鞘一定部位的细胞恢复分裂发育而来。
不定根: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
不定根可产生各级侧根。
5、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有根毛的一段根,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
6、根的伸长生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根尖伸长区的细胞迅速伸长生长使根能够不断地伸长的过程。
7、初生生长: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类成熟组织的过程叫初生生长。
初生结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组织构成。
8、次生生长:初生生长完成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称为次生生长。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结构。
9、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上有一条带状木质化和栓质化增厚的结构,环绕成一圈,称凯氏带。
10、维管柱;由初生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发育而成,包括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组成。
11、外始式:内始式:12、内起源:根的中柱鞘一定部位。
由于中柱鞘位于根内部,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起源: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或第二、第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
(叶和芽的起源)13、髓:有些植物根的中柱中央也有薄壁细胞,称为髓14、苗:指除根系以外,植物地上器官—茎叶部分的总称。
枝条:着生有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
实生苗:指由种子萌发长成的植物体。
年苗:一年中苗的生长量(芽发育和生长成一段新枝条)。
15、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茎段。
芽:位于叶腋或茎顶端。
植物学名词解释[专题]
![植物学名词解释[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9a74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9.png)
一.名词解释1.种脐: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2.种孔:胚珠的珠孔留下的痕迹。
3.种阜:在蓖麻种子的一端有个海绵状的突起称为种阜。
它是由外种皮延生而成,具有吸收作用。
4.种脊:有些种子的种皮上可见长条状的突起,称为种脊。
它是倒生或横生胚珠的珠柄和珠被愈合处,在种子形成后留于种皮上的痕迹。
5.有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由于养分主要储存在胚乳中,这类种子的子叶相对较薄。
例如蓖麻、茄子、小麦、玉米等。
6.无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仅有种皮和胚,营养物质主要储存于子叶中。
例如豆类植物。
7.种子萌发:解除休眠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胚转入活动状态开始生长的过程。
8.温度三基点:即种子萌发时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9.子叶出土幼苗: 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人土中形成主根,然后下胚轴迅速伸长而将子叶和胚芽一起推出土面。
例如大豆、棉花、油菜等。
10.子叶留土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不伸长,轴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至养料耗尽死亡。
例如豌豆、玉米、大麦等。
11.后熟作用:有些植物的种子离开母体时,形态上已成熟,生理上尚未成熟,或者胚没有成熟,要经过休眠期中的继续变化才能达到完熟的程度,这个过程称为后熟作用。
12.细胞学说:19世纪前期,由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提出。
其内容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所有的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13.原生质: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的总称。
即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其他组成部分。
14.原核细胞:细胞中较为原始的一类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及由其组成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内的某一部位,外部没有细胞膜包被。
细胞器种类和数量较真核细胞简化。
15.真核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包被在核膜内,细胞器种类、数量相对较丰富。
16.细胞壁:植物细胞的构成部分,位于细胞最外部,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点之一。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细胞器;胞间连丝;纹孔;初生纹孔场;内膜系统;单位膜;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糊粉粒;成膜体;染色质和染色体;细胞分化;角质化、木质化、栓质化
传递细胞;石细胞;筛板和筛域;简单组织和复合组织;皮孔
直根系和须根系;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凯氏带;中柱鞘;内起源;
原生木质部和后生木质部
维管束、维管柱和维管组织;有限维管束和无限维管束;内始式和外始式;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
年轮;侵填体;早材和晚材;心材和边材;硬树皮和软树皮;
叶镶嵌;复表皮;气孔窝;气孔器;副卫细胞;水孔;泡状细胞;等面叶和异面叶;枝迹和枝隙;叶迹和叶隙
同被花;单体雄蕊;四强雄蕊;单雌蕊和复雌蕊;离生雌蕊;心皮;腹缝线和背缝线;花基数;子房上位和子房下位;花粉败育;双受精;孤雌生殖;外胚乳
单性结实;真果;假果;复果(聚花果);聚合果;颖果
颈卵器;世代交替;孢蒴;果胞;果孢子体;载色体(色素体);原丝体;原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蔷薇果(hip):假果(附果)一类,由杯状的花托和包含于其中的瘦果组成,每一个蔷薇果上面具有细小的勾状毛。
蔷薇果是蔷薇属的典型特征。
2.聚药雄蕊(synantherous stamen):植物的花中有雄蕊多枚,花丝基部分离,而花药聚合为一体。
3.二强雄蕊(Didynamous):被子植物花中雄蕊存在的一种形式。
植物的花有雄蕊4枚,其中2枚较长,2枚较短,这种现象称二强雄蕊。
4.四强雄蕊(Tetradynamous stamen):具有四枚长雄蕊和两枚短雌蕊,如大多数十字花科植物。
5.单体雄蕊(monadelphous):植物的一朵花内有雄蕊多枚,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彼此连结成筒状,包围在雌蕊外面。
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
以锦葵科的一些种类为代表。
6.聚合果(multiple fruit):聚合果是果实的一种也称作聚心皮果,指单一果实由两个或多个心皮及茎轴发育而成。
在一朵花内有多枚离生的雌蕊(心皮),每一枚雌蕊形成一个小单果,许多小单果聚生在同一花托上所形成的果实。
如草莓、毛莨等的果实。
7.聚花果(Collective Fruits):又称花序果、复果(multiplefruit),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
8.颖果(caryopsis):禾草特有的含一粒种子的乾果,果皮与种皮结合,不用特殊的碾磨加工方法极难分开。
见於除荞麦外的所有谷类植物。
9.角果(silicle):由2心皮的复雌蕊发育而成,侧膜胎座,子房常因假隔膜分成2室,果实成熟后多沿2条腹缝线自下而上地开裂。
角果有的细长,称长角果(silique),如油菜、甘蓝、桂竹香等的果实;有的角果呈三角形,圆球形,称短角果(silicle),如荠菜、独行菜等的果实。
但长角果有不开裂的,如萝卜的果实。
角果为十字花科植物所特有。
10.合蕊柱(columna):主要为兰科(Orchidaceae)植物花中的雌蕊和雄蕊花柱及柱头愈合所成的器官,是兰科的特征之一。
11.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被子植物门的1纲。
须根系,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
12.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eae):种子体内有两片子叶,直根系,叶脉网状;花的各部为五数13.葇荑花序(catkin):似穗状花序,花轴下垂,较软,其上着生多数无柄或具短柄的单性花(雄花或雌花),花无花被或有花被,花序柔韧,下垂或直立,开花后常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如杨、柳的花序;栎、榛等的雄花序。
14.壳斗(cupula):苞片聚集愈合而形成的碗状器官,通常包着果实。
指壳斗科植物坚果外面或下部呈杯状、碗状、盘状或球状的总苞15.单体雄蕊(monodelphous stamen):植物的一朵花内有雄蕊多枚,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彼此连结成筒状,包围在雌蕊外面。
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
16.侧膜胎座(parietalplacenta):多心皮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于每一心皮的边缘,如黄瓜、紫花地丁、杨柳科。
侧膜胎座的形成可能源于多个张开心皮的边缘彼此联合。
17.胎生植物():一种叫红树的植物,种子成熟以后,既不脱离母树,也不经过休眠,而是直接在果实里发芽,吸取母树里的养料,长成一棵胎苗,然后才脱离母树独立生活。
18.蝶形花冠(papilionaceous corolla):由1枚旗瓣,2枚翼瓣和2枚龙骨瓣等共5枚花瓣组成的花冠,称为蝶形花冠。
见于豆科植物19.假蝶形花冠:假蝶形花冠和蝶形花冠的区别在于花瓣排列顺序不同,假蝶形花冠为上升覆瓦状排列,具体来说就是旗瓣两边都压着翼瓣,一片翼瓣另一边又被龙骨瓣压着,另一片翼瓣另一边压着龙骨瓣。
就是说除了一片翼瓣和一片旗瓣,其余花瓣都是一侧压别人,另一侧被别人压。
旗瓣最小,位于最内。
20.双悬果(cremocarp):是伞形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由2心皮合生雌蕊发育而成,果实成熟后心皮分离成2个分果(Schizocarp),双双悬挂在心皮柄(carpophorum)上端,JL、皮柄的基部与果梗相连,每个分果内各含l粒种子,如当归、白英、前胡、小茴香、蛇床子、隔山香、阿魏等。
21.肉穗花序(spadix):无限花序的一种。
其基本结构与穗状花序相似,但花轴是肥厚肉质的,其上生多数单性无柄小花,如玉米、香蒲的雌花序,有的植物在肉穗花序外面包有一个大的苞片,称为佛焰苞,如马蹄莲、半夏等。
这类花序又可称佛焰花序。
22.唇瓣(labellum):左右对称的花之花冠呈唇形者称唇形花冠。
其中占花冠主体的唇状部称为唇瓣。
23.系统发育(phylogeny):定义1:指生物谱系的分支演化历史;可以指生命自起源后的整个发展演变历史;或指某一类群的形成发展历史。
包括较高分类单元的起源和演化等。
定义2:一个或一群生物体的进化史,通常用进化树做图示。
定义3:(1)生物种族的发生、成长和演变的过程。
(2)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基本概念系统发育(phylogeny)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大类群有大类群的发展史,小类群有小类群的发展史,从大的方面看,如果研究整个植物界的发生与发展,便称之为植物界的系统发育。
同样,也可以研究某个门、纲、目、科、属的系统发育,甚至在一个包含较多种以下单位(亚种,变种)的种中,也存在种的系统发育问题。
例如,在单子叶植物的菝葜科(Smilacaceae)中有各种类型的植物,有木本的、草本的,有直立的、攀缘的,有单花序的、也有复合花序的等等。
这些类群之间在进化上有何联系?哪个类群较为原始?哪个类群较为进化?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就是探讨各类群的系统发育。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但在种之下又有亚种、变种、变型,这说明在一个种的范围内,也有变化和发展,这就是种的系统发育。
同样道理,纲、目、科、属,各个分类等级均有其系统发育24.真花学说:以美国植物学家柏施及哈利尔,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为代表的真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原始裸子植物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裸子植物中早已灭绝的本内苏铁目,特别是拟苏铁(Cycadeoidea),其孢子叶球上的苞片演变为花被,小孢子叶演变为雄蕊,大孢子叶演变为雌蕊(心皮),其孢子叶球轴则缩短为花轴。
25.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后面还常常附有定名人的姓名和定名年代等信息。
26.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指的是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花被:包括花萼与花冠。
花萼:为花朵最外层着生的片状物,通常绿色,每个片状物称为萼片,分离或联合。
花冠:为紧靠花萼内侧着生的片状物,每个片状物称为花瓣。
A.花冠有离瓣花冠与台瓣花冠之分。
1)离瓣花冠:即花瓣彼此分离的花冠。
花瓣上部宽阔部分,称为瓣片,下面狭窄部分,称为瓣爪。
属于此种类型的花冠,从基数性划分有:三数性的花冠(如葱)、四数性的花冠(如菘兰)及五数性的花冠(如梅)。
从形状上划分有:蝶形花冠(如槐)、距形花冠(如延胡索)及兰形花冠(如白及)。
2)合瓣花冠:即花瓣彼此联合的花冠。
花瓣联合的下方狭窄部分称为花冠管部,上方宽阔部分称为花冠舷部,花冠管部与花冠舷部交会处称为花冠喉部,而花冠舷部外侧未联合部分则称为花冠裂片。
属于此种类型的花冠,除亦可从基数性进行划分外,主要是从外形上进行划分,这些花冠是:钟状花冠(如党参)、壶状或坛状花(如滇白珠树)、漏斗状花冠(如裂叶牵牛)、高脚碟状(如迎春花)、轮状或辐状花冠(如枸杞)、钉状花冠(如密蒙花)、管状花冠(如红花)、唇形花冠(如丹参)、有距唇形或假面状花冠(如金鱼草)、及舌形花冠(如蒲公英)。
此外,既有花萼又有花冠的花称为重被花(如月季),仅有花萼或花冠的花称为单被花(如芫花),即无花萼又无花冠的则称为无被花(如杜仲)。
B.雄蕊的类型:1)分生雄蕊:即雄蕊多数,彼此分离,长短相近(如桃)。
2)四强雄蕊:即雄蕊6枚,彼此分离,4枚较长,2枚较短(如油菜)。
3)二强雄蕊:即雄蕊4枚,彼此分离,2枚较长,2枚较短(如茺蔚)。
4)多体雄蕊:即雄蕊多数,于花丝下部彼此联合成多束(如金丝梅)。
5)二体雄蕊:即雄蕊10枚,于花丝下部9枚彼此联合,另1枚单独存在,形成2束(如葛)。
6)单体雄蕊:即雄蕊多数,于花丝下部彼此联合成管状(如黄蜀葵)。
7)聚药雄蕊:即雄蕊5枚,于花药,甚至上部花丝彼此联合成管状(如半边莲、旋覆花)。
C.花丝的着生:雄蕊花丝在药隔上的着生方式与位置有:1)底着:即花丝着生在药隔基部(如莲)。
2)背着:即花丝着生在药隔近基部(如白花曼陀罗)。
3)丁着:即花丝着生在药隔中部(如石蒜)。
4)个着:即花丝着生在药隔顶部,花药叉开形如个字(如地黄)。
D.花药的开裂:雄蕊花药开裂的方式有:1)孔裂:即花药顶部孔状开裂(如龙葵)。
2)瓣裂:即花药中部瓣状开裂,并能自动开启如盖(如豪猪刺)。
3)纵裂:即花药由上至下纵向开裂(如蒲草)。
雌蕊的类型很多,E.依心皮的联合状况划分有:1)离生心皮雌蕊:即心皮2个以上,各自于边缘愈合成分离的雌蕊,所成子房为单子房(如乌头)。
2)合生心皮雌蕊:即心皮2个以上,彼此愈合成1个合生的雌蕊,所成子房为复子房(如藜芦、黄精、葱)。
F.依子房位置划分有:1)子房上位:即雌蕊子房着生于凸出或平坦的花托上,而侧壁不与花托愈合。
由于花的其它部分的基部位于子房下面,所以又称为花下位(如白花曼陀罗)。
2)子房周(中)位:即雌蕊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而侧壁不与花托愈合。
由于花的其它部分的基部位于子房四周,所以又称为花周位(如桃)。
3)子房下位:即雌蕊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而侧壁与花托愈合。
由于花的其它部分的基部位于子房上面,所以又称为花上位(如丁香)。
G.依胎座的类型划分有:1)边缘胎座:即心皮1枚,自行于边缘愈合成单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内侧壁的腹线上(如扁豆)。
2)侧膜胎座:即心皮数枚,彼此于边缘愈合成单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内侧壁的腹缝线上(如龙胆)。
3)中轴胎座:即心皮数枚,彼此愈合成多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中轴上(如白花曼陀多)。
4)中央胎座:即心皮数枚,彼此愈合成单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中央。
包括:5)特立中央胎座:为胚珠多枚着生于子房中柱上的中央胎座(如过路黄)。
6)顶生胎座:为胚珠1枚着生于于房室顶上的中央胎座(如芫花)。
7)基生胎座:为胚珠1枚生于子房基部的中央胎座(如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