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健康养生的中医传统理论

健康养生的中医传统理论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药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中,养生理论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养生方法。
一、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基石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在于阴阳平衡。
阴阳都是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应用于人体则表示生命的两个方面。
阴性为柔、寒、静、内,而阳性则为刚、热、动、外。
中医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结果,任何阴阳失调都可能导致疾病和衰老。
因此,中医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药膳调理:中医养生的重要方式在中医养生中,药膳调理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中医药膳强调食物对人体的药用功效,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例如,经常食用山药、枸杞等食材可以滋补肾气,补充体力;食用百合、银耳等可以润肺止咳,改善肺功能。
通过选择适合个人体质并具有药性的食材,人们可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三、针灸养生: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除了药膳调理,中医养生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是针灸。
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加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效果。
比如,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针灸也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吸收。
因此,中医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养生水平。
四、拥抱自然:中医养生的生活方式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因此,中医养生倡导拥抱自然,合理安排作息,采取适度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等。
当然,根据个体差异和季节变化,中医养生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措施。
例如,夏季要注意清热防暑,冬季要重视保暖补益,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总结:中医养生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养生理论体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药膳调理、针灸养生和拥抱自然等方式,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追求长寿。
在现代社会,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养生的方法。
中华养生术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四、我国传统养生健身方法
常见的运动类养生 健身气功有:五禽 戏、八段锦、太极 拳等。 长拳 熊戏 健身气功是以健身 为目的,以较为和 缓的形体活动为基 础,身心状态趋向 于调身、调息、调 心合一的体育运动 项目。
练 习 题
题一: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主要包括那四个方面? 天人合一、形神共养、阴阳协调、整体观理论
上火类型
上火类型一般有:心火、肺火、胃火、肝火、 肾火。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 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 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痛、胁 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分析上火虚实,有针对用药非常重要。另外, 有些去火的食品也可尝试,但也需对症。比如 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可去肺火,喝绿豆粥 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腰去肾火。
三、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理论 形神共养理论 阴阳协调理论 整体观理论
上
火
上火,是中医术语,意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 。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 就 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火可分实火和虚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 胆、胃肠实火为多见。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 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 、内热进而化虚火。 解决方法为去火,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 物,也可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平时要注意 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师曾玲燕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的定义: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 保养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 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多种方法,以期 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 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的意义:生命在于健康,健康在于养 生。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黄帝内经>>
三个第一
•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 论经典。
•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 典。“不治已病治未病 ”.
•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 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 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 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 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 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 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素问·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 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
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 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 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 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
能食,名曰寒热。
部分 ,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昔在黄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 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 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 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战国时期的导引术
所谓导引术,指的是通过肢体 的运动,有意识地疏导气血沿经络 顺畅地运行,从而达到舒筋、活血、 养气、怡神、自然养生方法。 • 2、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神,指人
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 体的养护,也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 3、阴阳协调理论: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 构成的。 • 4、整体观理论:我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 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 体。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包括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它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通过调整饮食、养生行为和精神状态等方式,来平衡人体的阴阳。
例如,中医养生强调五脏六腑的调养,通过药膳食疗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脏腑的功能,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气功养生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气机,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功养生注重气的调养和运用,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通过练习气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疗法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改善身体状况和增强免疫力。
饮食养生强调平衡首要,推崇谷中取半、五谷杂粮、百姓菜食等理念。
此外,饮食养生还注重吃时、吃量、吃法等方面的调整。
例如,不暴饮暴食,禁忌过饱和过饥,嚼食慢咽等。
四、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身体,使人体保持活跃状态,提供健康和长寿的条件。
运动养生注重锻炼全身肌肉、腰腹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代谢率,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常见的运动养生方式有太极拳、气功、养生跑步等。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了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方面。
这些养生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气机、改善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以及适当的体育运动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和长寿的指导。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是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人体的特点和整体健康观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情绪平衡等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提升健康水平的目的。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医养生的相关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食为先”,认为合理的饮食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在中医养生中,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推崇“食疗”概念。
这意味着通过选择对应的食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如果身体处于寒冷状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如姜、大蒜等;而如果身体处于热症状态,应该选择清凉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适当控制总体摄入量,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的原则,也是中医养生的要点之一。
2. 中医药调养中医药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药调养主要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方式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
例如,经常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如菊花、金银花等,可以帮助清热去火;通过针灸和推拿来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而拔罐则可以通过形成负压,以疏通经络、驱除寒湿等。
3. 情绪调节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观念,将情绪的平衡视为重要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过度忧虑等都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通过冥想、放松法、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4.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人体有昼夜阴阳之分,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可以维持肝脏的健康;午休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提高效率;晚上避免熬夜,可以保证肾脏功能的正常运转,等等。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本文是我整摘于各网页有关“中国传统养生”的信息资料(特别是百度文库施俊老师《传统养生学理论》的ppt课件)所得,总觉得不够全面也不是很方便,现整理成word文档,以供交流和学习。
请尊重本文中各位笔者的文字。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国传统食疗文化融各种食补、医治、健身活动、修练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聚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备健身活动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态射出来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
中国传统食疗,其来源范围之甚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介绍中国传统食疗文化,意在定义食疗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
它就是一门学问,就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存有理论也存有方法。
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绽放代莱活力,也越来越受今人的注重。
食疗必须养好,一鳞半爪地自学一些食疗方法就是比较的,必须懂食疗理论,认知其思想真谛。
中国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
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就是形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就是世界的本元。
为天地间的初始物质;介乎有形与无形之间。
世间万事万物均是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就是气之共聚,物的覆灭则就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
《内经》指出,气就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变,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气也就是共同组成人体和保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
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
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
《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 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 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 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 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 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 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 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 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 阴阳变化情况。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 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 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 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 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 概念。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 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 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 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 (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 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 (即阴)证。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 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 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
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 (津液、精血等)属阴。
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 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
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 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 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
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 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 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 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即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如是, 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的 物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 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 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 行。
2.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 学思想。
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 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和 养生理论说)的 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 气本体论的概念。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 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 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 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3)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 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 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 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1)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 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 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 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 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 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 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 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 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 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 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 切事物的根本法则),
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 在),
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 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 本法则),
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 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 例证。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 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 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 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 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 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 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 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 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3)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 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 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 变化的过程。
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 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 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 万物才能生长收藏。
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 产生灾害。
中医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 明临床的不同证候。
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 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 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 症状。
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 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 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 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
(二)气与五行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 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 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 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 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 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 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 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 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 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2)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 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 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 无以化”等论点。
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 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 存在。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 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 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一气分为阴阳, 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正蒙·神化》), “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 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 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 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 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 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 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 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 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御纂性理精义·卷一》)。
“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 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 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 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 精义·卷十》)。
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 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 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 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 之体,阴阳为气之用。
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 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 性理精义·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 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 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 理》)。
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
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
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 见或阴阳两虚。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与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 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