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训练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它”指的是( ) A .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赤壁之战D .夷陵之战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ABCD4.“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 .建立西汉B .巩固蜀汉政权C .建立西晋D .建立东汉5.热门畅销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因塑造了曹操一代奸雄的形象,引起众多曹操迷的热议。

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官渡之战 ③自立为帝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7.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

建立西晋政权的权臣是( ) A .司马懿B .司马昭C .司马炎D .司马睿8.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 .曾统治黄河流域B .是少数民族政权C .因权臣篡位而结束D .曾定都洛阳9.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在接受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A .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B .李某:南方比较安定C .张某:为了躲避战乱D .赵某:经济重心在南方1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其作战双方是A.刘备与孙权B.袁述与袁绍C.董卓与孙权D.袁绍与曹操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3.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4.建立前秦的少数民族是[ ]A.氐B.匈奴C.羌D.鲜卑5.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A、挟持汉献帝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6.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政权的权臣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7.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A.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8、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开始于()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9、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普遍推广于()A、三国时期B、西晋后期C、东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10、下列政权曾在今天南京定都的是()①孙吴②曹魏③西晋④东晋⑤宋⑥齐⑦梁⑧陈A、①③④⑤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⑥⑦⑧D、①②⑤⑥⑦⑧11、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A、佛教兴起B、民族歧视C、民族融合D、农民起义12、下列哪个人物与曹丕生活在不同的时代()A、孙权B、刘备C、诸葛亮D、司马睿13、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14、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A、《缀术》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史记》15、下列人物中,属于农学家的是()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贾思勰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于______年。

2、乘北方曹操和袁绍混战之机,__________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在荆州一带的刘备得到__________的辅助,势力不断增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 唐朝- B. 秦朝- C. 三国时期- D. 汉朝- 答案:B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是什么?- A. 制- B. 分封制- C. 徭役制- D. 租庸调制- 答案:B3.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A. 宋朝- B. 明朝- C. 清朝- D. 元朝- 答案:C4. 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什么?- A. 孔子的仁爱之道- B. 法律的严明执行- C. 道家的自然之道- D. 儒家的仁义之道- 答案:B5. 古代中国的一部著名法律是什么?- A. 《伦理道德经》- B. 《道德经》- C. 《孙子兵法》- D. 《大秦法律》- 答案:D6. 秦始皇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 A. 打开商贸通道- B. 推行法律统一- C. 提倡封建制度- D. 鼓励文化交流- 答案:B7.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A. 封建制度- B. 宫廷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地方自治制度- 答案:C8. 以下哪个朝代的统治者比较威严?- A. 前秦朝- B. 前汉朝- C. 后汉朝- D. 唐朝- 答案:A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国号为什么?- A. 大秦- B. 大汉- C. 大唐- D. 大宋- 答案:A10.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大多都是怎样的政权?- A. 君主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 答案:A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要说明封建社会的特点。

- 答案: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点包括社会等级分明,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受地主剥削,各种封建关系严重制约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自由。

2. 简要描述秦朝的统一政策和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 答案: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策,推行法律统一,取消封建国家的封号,建立郡县制度,统一货币和文字。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方()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3.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5.下列各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6.《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7.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导致西晋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C.少数民族的反抗D.“十六国”的建立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9.“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2.西晋的都城是()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羌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5、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 A.三国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C.十六国时期D.东汉时期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7、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 B.南方地广人稀C.江南经济发达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8、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9、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10、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长安B.平城C.洛阳D.建康11、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1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壮心”是( A )A.统一全国B.统一北方C.统一南方D.统一中原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B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3.(2022大同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D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三国时期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是( A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最终,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B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2022抚远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8.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C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C.匈奴、鲜卑、羯、氐、羌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9.4世纪后期,内迁的氐族苻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D )A.前赵B.后赵C.后秦D.前秦10.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B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D.“王与马,共天下”11.(2022鹤壁期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D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的“曹”的主要贡献是()A.完成了北方统一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3.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东汉B.魏C.蜀D.吴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D.南北朝并立5.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

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的局面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西晋统一了全国6.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皇帝暴病而亡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人口的迁移C.社会动荡不安D.江南地区的开发8.420—589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正确。

每小题3分,共60分)1.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

——曹操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

——诸葛亮C.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策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2.“诸葛亮的智谋、孙刘联军的勇气和曹魏的重大损失,使得这场战役成为后世研究和传颂的对象。

”材料中“战役”指的是()A.涿鹿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

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C.刘备称帝于成都,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汉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汉4.有学者在看到司马懿忍受巾帼之辱仍镇定自若时不禁大呼:“天下尽归司马氏矣!”历史上,真正让天下“尽归司马氏”的是()A.司马懿B.司马迁C.司马炎D.司马睿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A.发展了西晋的经济B.巩固了西晋的统治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6.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内迁北方各族的分布B.北方各族的南迁过程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D.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7.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政权,根据提示语“4世纪后期”“任用王猛改革”“氐族人建立”,可知这个政权的名称是()A.西晋B.后赵C.前秦D.北魏8.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与下面①处相关的史事是()A.赤壁之战B.八王之乱C.淝水之战D.孝文帝改革9.《三字经》中写道:“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其中“金陵”是指今天的()A.苏州B.成都C.南京D.杭州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与下列人物比较,范缜属于下列哪一类人物()
A、王羲之、顾恺之
B、荀子、王充
C、祖冲之、郦道元
D、司马炎、孝文帝
8、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
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10、三国时期,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
A、魏
B、蜀
C、吴
D、西晋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A、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盛行
C、社会动荡不安
D、社会相对稳定
12、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表述最恰当的是()
A、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B、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C、民族之间战争连绵
D、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
13、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
A、《水经注》
B、《开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
A、麻醉人民
B、发展石窟艺术
C、扩大寺院势力
D、维护封建统治
1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诸葛亮
B、刘备
C、班固
D、孙权
17、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江南的初步开发
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初后人尊称书圣的是()
A、张旭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钱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

这本书是()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东方见闻录》
D、《资治通鉴》
20、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以下政权中,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东汉②曹魏③北魏④西晋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列举题
21、根据所给的历史信息,写出有关名称:
(1)、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___。

(2)、他是北朝的农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

他是:___。

(3)、他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周圆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是:___。

(4)、他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他是:___。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内容外,他还有哪些革命措施?
23、请认真观察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
什么影响?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24、探究题
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另一派认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他们说的对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A
6、C
7、B
8、D
9、C 10、C 11、B 12、B 13、
D 14、D 15、D 16、C 17、A 18、B 19、A 20、C
二、
21、⑴张仲景⑵贾思勰⑶祖冲之⑷郦道元
三、
22、①北魏孝文帝目的: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统治
②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
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
气等。

23、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②江南地区。

③带去了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