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李白用“____”来描绘了荆门山的壮丽景色。
2.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楚国”指的是今天的____。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大荒”指的是____。
4. 诗中的“月下飞天镜”形象地描绘了____的景象。
5.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是《渡荆门送别》中描绘的景象?A. 荆门山B. 楚国C. 黄河D. 江水答案:C3. “山随平野尽”中的“平野”指的是什么?A. 平坦的田野B. 广阔的平原C. 平静的湖面D. 平坦的山丘答案:B4. “江入大荒流”中的“大荒”是什么意思?A. 荒芜的田野B. 广阔的原野C. 荒凉的沙漠D. 无边的大海答案:B5.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爱B. 怜悯C. 怀念D. 羡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荆门,远眺荆门山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而长江则流入了辽阔的原野,形成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尽管诗人已经远离故乡,但故乡的江水仿佛在送别他,让他感到了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渡荆门送别》全文,回答问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5分)答案:诗人描绘了荆门山、楚国、平野、长江、月亮、云彩等自然景观。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离别的感慨。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及答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1)B。
(2)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CD.正确;B.有误,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54.(2019·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分)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18.思乡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 (2019·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分)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完整版)《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4分)。
《渡荆门送别》简答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运用拟人手法,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3.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4.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举例简要谈谈你的见解。
思想内容: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思念家乡;艺术特色:浪漫的手法,写壮阔的景色,工整的对仗作品鉴赏《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渡荆门送别》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渡荆门送别》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案(1)B【解答】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有误,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2)【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试题2: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3分)(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3分)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月下的明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意对即可)(2)(3分)怜:喜爱 (1分)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2分)(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评分标准:2分。
意近即可。
试题3、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怎样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阅读答案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阅读答案:答案:1.怜;2.A;解析:(1)1分(2)2分《渡荆门送别》《送严士元》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22题。
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②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
①此诗是李白25岁初次出蜀远渡荆门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
②严士元是吴人,曾任员外郎。
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
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2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
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刘诗。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书村网”21. 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
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
22.答案: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了衣服,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古诗《渡荆门送别》阅读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14—10题.(8分)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14-16题14.李杜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古诗词鉴赏(5分)《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古诗词鉴赏(5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9.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0.“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1.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分) 3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2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0、广阔的荒原31、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32、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渡荆门送别》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歌,完成8—10题。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渡荆门送别》是25岁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第一次出蜀东下途中所作。
后世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甚妙,请你点评妙在何处?9、《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中年的李白失望离京后所作,试分析诗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含义。
10、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请任选上面两首中的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一组诗句,加以赏析。
选择的诗句:赏析:参考答案:8、妙在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9、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无法解决,他总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能以“散发弄扁舟”来摆脱苦闷,虽是消极、幻想之词,但也表示了他与恶势力的决绝、不甘沉沦的思想。
10、例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赏析: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神驰宇宙、摘取明月的豪情,进一步渲染了双方举杯畅饮后谈古论今的兴致,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例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将水中圆月比喻为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想像天上云彩构成了海市蜃楼,表现了江面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渡荆门送别》等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中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2. 请选择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的勾勒了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当的一项A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春天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 “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李倩李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 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 杜牧笔下的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 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A . 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 字实为“十”字之吴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 《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 《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 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请从练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 真意”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