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作业设计(含解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及配套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一、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读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
结合文中注释自主翻译文言文。
品味文言文中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中寓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字词的标识,正确朗读文言文。
自主学习与探究,结合文言文注释翻译文言文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把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讲学家的高人一等、轻蔑的态度和老河兵从容不迫的态度,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方式。
整体把握文言文,感悟“实践出真知”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与了解文言文内容。
品味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话,感悟“实践出真知”的人生哲理。
四、课型:综合型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名侦探柯南”和“神堂狄仁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以“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文言文中存在的难题(二)朗读文言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学生齐声朗读文言文,找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
分角色朗读文言文,把握“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语气,再在练习本上对“讲学家”与“老河兵”所讲的文言文进行翻译。
(三)“讲学家”与“老河兵”的比较,体会孰优孰劣比较二人对待石兽沉底的位置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四)探讨文言文的人生哲理引出作者纪昀的观点,探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理。
八、板书设计:本课时教学的教学导入部分,我以“名侦探柯南”和“神探狄仁杰”两张图片入手,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将对“侦探”的兴趣迁移的学习文言文中。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了铺垫,导入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较少,未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之后的教学中,因注意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设置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4 河中石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蕴含的道理,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作者生平导入,了解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2.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要求:请用文中的话回答并翻译出句子的意思。
四、研读课文,探究物理。
1.如何理解这三个人物的形象?
要求:我来评析这个人物形象,从文中,能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过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事都不能
靠主观臆断,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20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注解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正确判断文言虚词之、于、乃、以、耳等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
3.培养结合课下注解自主理解翻译文言短文的能力,并能领会文章写作用意。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考虑周全再处理事情的习惯。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河干.( ) 圮.( ) 募.( )棹.( ) 曳.( ) 铁钯.( )杮.( ) 湮.( ) 啮.( )坎穴.( ) 溯.( ) 臆.( )断欤.( )2.根据提示默写。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转转不已,。
(4)然则天下之事,,,?3.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笔记体小说。
4.翻译重点语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整体感知1.本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三、局部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四、推荐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短篇小说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ɡān pǐmùzhào yèpáfèi yān nièxuésùyìyù2.略3.纪昀《阅微草堂笔记》4.(1)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3)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4河中石兽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相信学习之后,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 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1。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 写作练习:请学生根据《河中石兽》的寓意,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真与假的作文,要求字数在400字左右。
-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寓意,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作业反馈:
- 阅读理解:在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时,注意检查学生对石兽沉入河中的原因、作者的寓意以及故事启示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于错误的理解,及时指出并给出正确的解释。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河中石兽》。本篇文章以石兽的传说为线索,引发读者对真理和表象的思考。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内容逻Leabharlann 关系- 本文重点知识点: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 本文重点词:石兽、传说、寓意。
- 本文重点句:石兽沉入河中,渔人求之,不得其故,以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板书设计: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3. 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需要进行一些观察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并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地进行观察。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可以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一些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4.河中石兽一、教材分析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师讲授这篇文章时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上,字词和语法不必作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去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
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交代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奇闻、乡野怪谈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预习诊断【课件展示,独立完成,教师明确,反馈矫正】1.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湮( ) 啮( ) 溯( ) 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种种遭遇,通过石兽的形象,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生活的无常。
文章用词贴切,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困难。
但他们在分析文章深层含义、探讨人生哲理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的掌握。
2.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准备详细的课文讲解,包括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解释。
2.讨论问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你们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预测吗?”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解释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式。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情感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的训练。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于沙上啮.沙溯.流逆上臆.断欤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临:(2)阅.十余岁阅:(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4)竟.不可得竟:(5)曳.铁钯曳:(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7)不亦颠.乎颠:(8)众服为确论..确论:(9)如是再啮.啮:(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11)二石兽并.沉焉并:(12)以为..顺流下矣以为:(13)棹.数小舟棹:(14)湮.于沙上湮: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代学者、文学家,字。
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7.用课文《河中石兽》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8.阅读课文《河中石兽》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拓展阅读9.【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圮:②可据理臆断..欤臆断:③但微颔.之颔:④康肃笑而遣.之遣:⑤但.手熟尔但:(2)翻译下列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②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的言行告诉人们的道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臆.断欤yì【考点】13:注音.【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
【解答】答案:yún、pǐzhào、yèpá、fèiyān、nièsù、yì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2)阅.十余岁阅:经过(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4)竟.不可得竟:最终(5)曳.铁钯曳:拖,拉(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推究(7)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8)众服为确论..确论:确切的言论(9)如是再啮.啮:这里意为冲激(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11)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12)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13)棹.数小舟棹:划(船)(14)湮.于沙上湮:埋没【考点】D4:文言实词.【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句意为: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临:靠近。
(2)句意为:经历十多年。
阅,经过。
(3)句意为: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4)句意为:最终没找到。
竟:最终。
(5)句意为:拉着铁耙。
曳:拖,拉。
(6)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究:推究。
(7)句意为:不是疯了吗。
颠:颠倒,错乱。
(8)句意为: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确论:确切的言论。
(9)句意为:像这样又冲激。
啮:咬,这里意为冲激。
(10)句意为: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遂:于是。
(11)句意为: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并:一起。
(12)句意为: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以为:认为。
(13)句意为: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14)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
湮:埋没。
答案:(1)靠近;(2)经过;(3)寻找;(4)最终;(5)拖,拉;(6)推究;(7)颠倒,错乱;(8)确切的言论;(9)这里意为冲激;(10)于是;(11)一起;(12)认为;(13)划(船);(14)埋没。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考点】D5:文言虚词.【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解答】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考点】DF:文言翻译.【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解答本题时要明确本句是否是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要按照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
还要抓住重点词进行解释,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
【解答】(1)句中重点词有: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句意为: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句中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句中重点词有: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句意为: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4)句中重点词有:如是,像这样。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句意为: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答案:(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4)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三、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考点】F5: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晓岚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考点】F5: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故选:D。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7.用课文《河中石兽》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考点】97:句段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本题注意要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注意不要遗漏。
【解答】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可知,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句话就是“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河兵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答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