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大概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60张PPT)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
•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 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 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 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 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 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 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 一、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趣事1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 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 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 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 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 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 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 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 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 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 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纪晓岚趣事2
• 二、纪晓岚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 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 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 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 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 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 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 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 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 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寓意和写作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的寓意和写作特色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他们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3)写作技巧: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写作方法,学生需学会分析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如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等,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于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词汇语法的掌握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
(2)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文章结构;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节课主要围绕《河中石兽》一文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寓意,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河流中的石头?”(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的奥秘。
河中石兽文言文注音翻译

原文:河中石兽,古之遗物也。
传始于周秦,状若牛,头大颈长,背有双角,尾如蛇。
名虽石兽,实则石为之,非真兽也。
历代文人,多有所咏,以其形状奇异,异于常兽,故称之。
注音:河(hé)中(zhōng)石(shí)兽(shòu),古(gǔ)之(zhī)遗(yí)物(wù)也。
传(chuán)始(shǐ)于(yú)周(zhōu)秦(qín),状(zhuàng)若(ruò)牛(niú),头(tóu)大(dà)颈(jǐng)长(cháng),背(bèi)有(yǒu)双(shuāng)角(jiǎo),尾(wěi)如(rú)蛇(shé)。
名(míng)虽(suī)石(shí)兽(shòu),实则(shí zhí)石(shí)之(zhī)为(wéi),非(fēi)真(zhēn)兽(shòu)也。
历(lì)代(dài)文(wén)人(rén),多(duō)所(suǒ)有(yǒu)咏(yǒng),以(yǐ)其(qí)形(xíng)状(zhuàng)奇(qí)异(yì),异(yì)于(yú)常(cháng)兽(shòu),故(gù)称(chēng)之。
翻译:河中的石兽,是古代遗留的物品。
据说起源于周秦时期。
它的形状像牛,头部较大,颈部细长,背上长有双角,尾巴像蛇。
虽然名字叫石兽,但实际上是由石头制成的,并非真正的兽类。
历代文人对此多有吟咏,因为它形状奇特,不同于寻常的兽类,所以被称为石兽。
河中石兽,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其形态独特,更因其背后蕴含的诸多传说与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24张PPT)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 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纪昀(yún)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 ,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谥号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 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记述狐 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 河干(gān) 圮( pǐ ) 棹( zhào ) 曳( yè ) 铁钯( pá ) 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 niè ) 溯( sù ) 臆(yì )断 欤( yú ) 坎穴( xué )
7、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8、不亦颠乎: 颠倒 错乱
9、啮沙为坎穴: 侵蚀,冲刷
10、反溯流逆上: 逆流
11、遂 :
于是
一词多义
1、岂能为暴涨......(介词,被)
为 2、...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3、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 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 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 脱离实际。
❖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 求是。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 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 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讲 学 家 设 帐⑧ 寺 中,闻 之 笑 曰:“尔 _一__位__学__者__在__寺__庙__里__设__立__了__学__馆__讲__学__,__听__了__这__件__事__嘲__笑__说__:__“__你__们__这__些__
之 半,石 必 倒 掷 坎 穴⑰ 中。如 是 再 啮,石 又 _必__定__倒__在__坑__穴__里__。__像__这__样__又__冲__击__,__石__头__又__会__再__次__转__动__,__这__样__不__停__地___转_
再 转。转 转 不 已⑱,遂 反 溯 流⑲ 逆 上 矣。求 _动__,__于__是_反__而__逆__流_而__上__。__到__河_的__下__游__寻_找__石__兽__,_本__来__就__颠__倒_错__乱__了__;_在__原__地__深_
12.文学常识填空。 本 文 选 自 《 ___阅__微__草__堂__笔__记____ 》, 它 是 一 部 记 述 __狐__鬼__故__事____、奇特见闻为主的以___笔__记______形式写 成的_志__怪__小__说___。作者__纪__昀____,字_晓__岚_____,___清___ 代__文__学____家。
于 沙 上,渐 沉 渐 深 耳。沿 河 求 之,不 亦颠⑫ _顺__着__河__流__寻__找__石__兽__,__不__是__颠__倒__错__乱__了__吗__?__”__大__家__都__很__佩__服__,__认__为__是__正__
乎?” 众 服 为 确 论⑬。 确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24课《河中石兽》——清代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一作:再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讲授新课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失败
讲学家 原地沙下
果得于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数里外
讲授新课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
今:请求、要求、追求)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洪水。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当求之于上流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细读感悟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讲授新课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 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 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讲授新课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 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 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 推断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 书”。
题目解说
• “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 • 河中石兽 - 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交代文 章的主要内容。)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
服: 为 信服
认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
失石:落入水中的石
头 盖: 发语词,表原因
啮: 咬,侵蚀、冲刷
坎穴: 坑洞 倒掷: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 遂: 于是,就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固: 本来,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如其言, 如: 按照 果得于数里外。 。
纪昀
字词注音 河干( ɡān ) 门圮( pǐ ) 曳 ( yè ) 啮沙( niè )
o) 船棹( zhà
湮没( yān )
坎穴( kǎn )
溯流( sù )
i 木杮( fè
铁钯( pá
) 臆断( yì ) ) 欤( yú )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 句话的?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 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 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 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 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实事 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 式,点明主题。(实践出真知)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一种
第二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第三种
第四种
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 性格特征。 •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 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 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 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 沾沾自喜。 从实际 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如是:像这样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然: 既然这样 则:
那么
臆断: 主观地判断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
临:靠近 河干:河岸
僧募金重修,
圮:倒塌 阅:经过 并:一起 募:募集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
求:寻找
于:在 竟:最后
以为:认为 船桨。这作动词 用,划(船)。
顺流下矣。棹数
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曳:拖。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究: 研究、探求 闻之笑曰:“尔辈不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是: 这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湮于沙上,渐沉 携: 带 渐深耳。沿河求之, 乃:而,又 不亦颠乎?”众服为 湮: 确论。 埋没
代词,代石头.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石兽 结构助词,的
石兽是怎样寻找的?试归纳总结。 经 寻找地 人物 原因 结果 过 点
第一 常规思维 寺僧 原地水中 种 第二 寺僧 顺流而下 水冲物 种 第三 原地沙下 石重沙松 讲学家 种 第四 几十年的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种 实际经验不可得 无迹 失败Fra bibliotek果得于 数里外
•
• • • • •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家: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 强调“不可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 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