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教案-获奖作品(可做模板)

合集下载

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6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演示课件、乒乓球、布袋、棋子、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课前谈话,狄青百钱定军心2、问题引入师: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故事,抛100钱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生:有可能)师:100枚全部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你认为有多大呢?(生:很小)师:可能性有大有小。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二、探究与交流1、教学例1出示例1场景图问:裁判在做什么?(猜球。

场景再现)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时,每个运动员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1/2?2、同步体验教师拿出一个口袋,向里面放入一个黄球,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提问:其中有几个球?其中几个黄球?动手摸一摸,边摸边问: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吗?(袋中放着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2。

教案模板 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案

教案模板   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案

《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案》一、教学背景1. 课程标准:依据我国《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填写)。

3.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请根据实际学情填写)的基本知识,但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学生活动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培养学生(请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填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请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填写)。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自主学习新课内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共同解决问题。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进行详细讲解。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3. 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 教学总结:总结本次教学比赛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参加类似比赛积累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定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案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案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是一場旨在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勵和激發教師們的潛能,推動教學改革和創新。

本文將探討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意義、組織形式、教案設計以及比賽結果的影響等方面。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意義在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

通過參加比賽,教師們可以學習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和視野,提高自己的教學品質和效果。

同時,比賽還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文化。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組織形式通常包括初賽、複賽和總決賽等環節。

在初賽中,參賽教師需要提交自己的教案和教學視頻,由評委進行評核和初步篩選。

在複賽中,參賽教師需要進行現場教學演示和答辯,展示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在總決賽中,最優秀的教師將進行最後的PK對決,角逐冠軍寶座。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教案設計是參賽教師展示自己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關鍵。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內容,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同時,教案的設計應該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體現教師的創新和思考能力。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比賽結果對教師和學校的影響是深遠的。

通過比賽,一方面可以發掘和培育優秀的教學人才,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聲譽;另一方面可以激勵和激發所有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積極性,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發展。

總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是一場有意義的比賽,它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學改革和創新,實現教育的目標和使命。

希望更多的教師可以參加這場比賽,共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案】就是要通過比賽的方式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讓我們一起期待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舉辦,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贏得更多的勝利!【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案範例】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並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024年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

2024年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

2024年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钱塘湖春行》五首诗词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情感及表达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技巧。

难点:《赤壁怀古》中历史典故的理解;《钱塘湖春行》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情感及表达技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登高》一诗,分析其意象、表达手法,并进行拓展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情感表达,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诗词五首2. 内容:《登高》:意象、表达手法《望岳》:背景、情感《春望》:景物描写、寓意《赤壁怀古》:历史典故、抒情《钱塘湖春行》:写景手法、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要求:包括诗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技巧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与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关注诗词的难易程度、文化内涵、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联性。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教案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教案

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 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 实践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促进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坚持阅读和学习
定期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教 育理论和教学实践。
追求卓越和创新
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 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案总结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丰富
本次教案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 际需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 强。
教案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 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全 面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教案
目录
• 教案背景与目的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与步骤 • 教学效果与评估 • 教师素养与能力提升 • 总结与展望
01
教案背景与目的
背景介绍
本次教案设计基于现 代教育理念,旨在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能力。
针对所教课程的特点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 学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学习他 们的教学技巧和组织能力。
反思教学实践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
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探索教学 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持续学习与发展计划

2024年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

2024年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

2024年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内容包括:向量坐标的概念,向量的坐标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向量坐标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坐标的定义,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向量坐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向量坐标的定义,向量坐标的运算方法。

难点:向量坐标运算的几何意义,向量坐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向量坐标运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向量在物理学、几何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向量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个向量的位置?引出向量坐标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讲解向量坐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向量坐标的含义。

(2)介绍向量坐标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向量坐标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向量坐标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2)拓展延伸:向量坐标在解析几何、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向量坐标的定义。

2. 向量坐标的运算方法。

3. 向量坐标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定两个向量,求它们的和、差、数乘。

(2)应用题:运用向量坐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和:(1, 3);差:(3, 1);数乘:(2, 6)。

(2)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求解向量坐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向量坐标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向量坐标在解析几何、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比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讨论、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教学比赛的设计和实施技巧3. 教学比赛评价标准和方法4. 教学比赛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5. 教学比赛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往届教学比赛的优秀案例,引发学生对教学比赛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教学比赛。

3. 教学比赛的设计和实施技巧:讲解教学比赛的设计原则,分享实施技巧。

4. 教学比赛评价标准和方法:介绍教学比赛的评价标准,讲解评价方法。

5. 教学比赛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分享团队合作和沟通的策略,进行团队建设活动。

6. 教学比赛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讲解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

7. 案例分析:分析往届教学比赛的优秀案例,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8.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教学比赛的设计和实施,互相评价和反馈。

10. 优秀选手经验分享: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分享参赛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教学比赛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比赛案例库:收集往届教学比赛的优秀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教学比赛评价标准和方法:提供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3. 团队建设活动材料:提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活动材料,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资料: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和提高心理素质。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观看或讨论往届教学比赛的视频案例,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互动环节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及其父爱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爱的伟大。

3.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感描写等。

4.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及其父爱的主题。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并感受父亲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父亲形象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父爱,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表现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情感描写等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父爱,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父母的感人故事。

六、板书设计1. 父爱主题2. 父亲形象3. 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现手法,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爱,但在运用表现手法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回顾往事,感受父母的关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父爱,并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享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来感悟父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