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相忘于江湖
朱砂鱼谱 张丑 原文及翻译

朱砂鱼谱张丑原文及翻译余性冲澹,无他嗜好,独喜汲清泉养朱砂鱼。
时时观其出没之趣,每至会心处,竟日忘倦。
惠施得庄周非鱼不知鱼之乐,岂知言哉。
乃余久而闻见浸多,饵饲益谙。
暇日叙其容质与夫爱养之,理辄条数事。
作朱砂鱼谱与同志者共之。
丙申夏仲六日序。
上篇叙容质第一朱砂鱼,独盛于吴中,大都以色如辰州朱砂,故名之云尔。
此种最宜盆蓄,极为鉴赏家所珍。
有等红而带黄色者,即人间所谓金鲫,乃其别种,仅可点缀陂池,不能当朱砂鱼之十一,切勿蓄。
第二吴地好事家,每于园池齐阁胜处辄蓄朱砂鱼,以供目观。
余家城中自戊子迄今所见不翅数十万头。
于其尤者命工图写,粹集既多,漫尔疏之。
有白身头顶朱砂王字者,首尾俱朱腰围玉带者,首尾俱白腰围金带者,半身朱砂半身白,及一面朱砂一面白作天地分者,满身纯白,背点朱砂界一线,作七星者、巧云者、波浪纹者,满身朱砂,皆间白色,作七星者、巧云者、波浪纹者,白身头顶朱砂者、药葫芦者,菊花者、梅花者,朱砂身头顶百朱者、药葫芦者、菊花者、梅花者,白身朱戟者,朱边缘者,琥珀眼者,金背者,银背者,金管者,银管者,落花红满地者,朱砂白相错如锦者,种种变态难以尽述。
第三凡辨朱砂鱼用磁州白盏盛看,若水与盏俱映红者方是真正朱砂色,或红不能映水,纵鲜红尤是二色。
第四朱砂鱼养之池中,有大几二尺者,而色仍极红,无异盆蓄。
或云池中金鲫即朱砂鱼,彼食土而大故色淡耳,殊不知真朱砂鱼纵池蓄之未常色淡也。
第五均一朱砂鱼也,其色有生而便如好辰砂者,有初生带黄经霜雪始变为朱砂者,俱为盆中佳品。
一种经霜雪仍带黄色者,金鲫耳,更无可取用。
园池中蓄数头妆点景象亦得。
第六盆歙中其纯白者最无用,乃有久之变为葱白者、翡翠者、水晶者,迫而视之俱洞见肠胃,此朱砂鱼之别种,可贵者。
但不一二年复变为白矣,倘亦彩云易散琉璃脆耶。
第七鱼尾皆二,独朱砂鱼右三尾者、五尾者、七尾者、九尾者,凡鱼所无也。
第美终于尾者身材未必嘉,故取节焉乃得。
余家庚寅年所蓄一时有头顶朱砂王字者、玉带者、七星者、巧云者、梅花者、红白边缘者,皆九尾、七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而我尤其中意与这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什么是江湖?有人曾这样告诉我,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那时脑子中闪现的是,江湖纷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功过是非,谁人评述?后来长大了,开始接触这个有人的江湖,感觉江湖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或者说是太过于现实,让我无法短时间内释怀。
江湖,就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结合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远没有曾经印象中单纯。
在这诺大的江湖中,我能信任并托付的人,寥寥无几,似乎只有镜中的自己。
相濡以沫,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似乎在这样的时代中,没有了它生存的土壤,留下的只有两条已然相交过的直线,渐行渐远,消失在极目之处。
查过这句话的典故。
战国时期,庄子家贫,常常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情况,终于在多次借粮未果之后,他对那患难与共的妻子说,我们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与其相濡以沫的过这日子,不如“两忘而化道”,相忘于此。
然后妻子领了她的休书,不久嫁给了一个富豪,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好一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庄子。
想必说此话的庄子那时心中也是有些无奈的吧。
面对一份付出了心血的感情以这样的方式收场,怎能心甘情愿呢?但不得不说,相忘于江湖,却又是睿智之举。
与其在现实中折磨彼此,在思念中备受煎熬,选择遗忘,也许更好。
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会给人留下感动和一份最珍贵的回忆,试想人的一生倘若有如此的经历,也足以告慰平生了;而相忘于江湖,则更多是需要坦荡的心境,选择忘记,能过放弃,此刻,也是一种幸福。
但真正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又有几人?说出“忘记”容易,但做到谈何容易?我们不是圣人,即便是圣人,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过后,真的可以轻松的忘怀吗?我们相遇于如此诺大的江湖,刀光剑影,一起承担,风雨飘摇,一路走过,最后的结果又会是如何?两条相交线,是从此就汇聚为一条线,还是走过交点就各奔东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成语出处【原文】《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一古文的原意就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比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要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最后要说的是事物的本来规律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生存!成语用法多用于老夫老妻之间互相关心,但现在已经引申到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互相关心。
相濡以沫实质上是并没有感情色彩的本能性求生行为。
第一:鱼是无法自我湿润的,第二:鱼拥有最原始也最单纯的善良本性和求生本能。
可见这是下意识行为,庄子提及这一自然现象是将它作为一个动物的行为来陈述,以平静淡定的口吻来借以喻人,表达他一种无心无情绪无牵扯的心灵境界和见解。
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青壮年和青年用这个词语显得有些造作、虚辞、不实。
成语给后人启发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 “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庄子立言,多用寓意。
他曾以“鱼水”起譬:“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ŭ)”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意为:泉水干涸后,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它们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相互湿润,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样的场景难能可贵。
但是,这种被困处境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们,不如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条江、那片湖。
相濡以沫,精神高尚;相忘江湖,生命开阔。
值此你校成人礼大会来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认为真正的成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或者其他?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以庄子言论作为情境,讲述了鱼儿在困厄的环境中,用口沫相互救助的故事,这种相濡以沫的的精神高尚可贵,危难之际这种帮扶是有必要的,但是庄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告诫人们相濡以沫的环境是不正常且无奈的,让人警醒的是处境的问题,相濡以沫是建立在极度困厄的处境下的相互扶持,大家在死亡中备受煎熬,虽然患难与共的精神值得推崇,但是我们的不能忽视它的背景,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社会,抑或是家国社稷,相濡以沫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庄子为我们提供更加优化的选择,鱼儿回到自己的江河湖海驰骋遨游,施展拳脚。
鱼儿之所以能够回到江河湖海的环境中,必然是环境的“有道”,必然是海河晏清,朗朗乾坤,鱼儿才能够如此畅快欢愉、自由自在,大家貌似的“忘江湖”,貌似互不干涉的平静生活,实则是能够在自己天地施展拳脚,海阔天空,是谁提供这样的平台,这样的环境,这不正是“天下有道”的体现吗?写作提示在写作提示中,第一句话用分号并列开来,提示考生,学习相濡以沫高尚的精神品质,同时要深思提升生命格局的忘江湖意识,通过写作背景“但是”的转折关系,我们发现,相忘于江湖是我们讨论的侧重点。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处、解释及赏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摘自:《庄子·内篇·大宗师》解释: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我们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赏析:庄子以鱼与鱼之间以湿气、唾沫相友爱比喻仁义,以江湖比喻大道,说明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内篇·大宗师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余生相忘于江湖古诗翻译

余生相忘于江湖古诗翻译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①。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②。
(《庄子·大宗师》)
【注释】①涸(hé):水干枯。
呴(xū):吐气。
濡(rú):沾湿。
②誉:颂扬,赞美。
非:非难,贬损。
【译文】泉水干涸了,其中的鱼被困在陆地上,(为了延缓生命)它们以湿气相互呼吸、以吐沫相互沾湿,困厄时的这种相互救助,还不如生活在江河湖海里彼此忘却呢。
与其颂扬尧、舜而贬损纣、桀,还不如忘却是非、毁誉而混迹在自然大道之中呢。
【感悟】论人生的境界,庄子认为有爱憎、有是非不如无爱憎、无是非,无爱憎、无是非不如连“爱憎”、“是非”的观念也忘却了的“江湖”——大道。
在大道中忘却一切,自由自在。
可是,连“自由”的观念也忘却了的自由真的是绝对的自由吗?。
辩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感谢对方辩友为大家带来如此精彩的辩论,但我不得不指出对方的几点偏颇指出12下面由我再次论述我方观点: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篇》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能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朝夕相处,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这样的情景的确令人感动。
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而言,最理想的生活环境是在江湖之中,这才是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才是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对自己还有对方都是有好处的,也还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对于人,对于感情亦是如此,人更需要合适的环境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非感情。
相濡以沫是多么的困苦啊,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能够放弃,能够忘记,对自己对对方都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
分开的本身对于两个人是一种历练。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即使有泪,也不觉凄凉。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
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qiǎn quǎn一时当作被爱一世,于是承诺执子之手,于是奢望幸福终老。
然后一切消失了,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啊。
痛与泪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经历了痛与泪才能得到真正地成长。
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别人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只有在经历之后我们才能明白才能看透一些事情,有所成长。
所以说分开对两个人是一种历练。
相忘不意味着不爱反而意味着大爱林徽因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
梁思成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互相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这就是“相濡以沫“的由来。
但是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真实的。
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
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话说:庄子在他习惯行走的那条乡间小路上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十六岁那年带着一身未脱稚嫩嫁给了他,从此父亲与兄长的疼爱永远的离去,那条相逢的路再也不曾涉足,连记忆都是那么的干涸。
为了眼前这矮矮的却智慧满满的人,她义无反顾,她与庄子注定是到处漂泊,连隐居也是在备受干扰中进行。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惠子,带着嫉妒而来,带着智毅而来,在那个夏季的午后,两人立于桥头而目视桥下干涸之水,因着眼前的相濡以沫,眼见了两条鱼间的爱情。
还记得同样的对话,“水里的鱼多快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从少女到为少妇,再到农妇,所有的过程早已注定,就算是四十多岁时的死亡,也来得悄无声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鱼相忘于江湖”想到的
“鱼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里的《大宗师》。
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泉水干涸了,剩下两条鱼困在陆地上,只见他们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对方的身体,与其这样,倒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忘记。
“忘”是一种境界。
先是看淡,然后到看破,再到参透,最后超越。
“江湖”可以是情欲,也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生死。
在情欲这片江湖中,总有人因为得之而喜,因为失之而悲。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感情的江湖里,有人得就必定会有人失。
看淡就好。
就好像骑自行车的时候,如果手握着车把时握得太紧,车子反而会摇来晃去。
但是一旦将手自然搭放在上面,车就会笔直向前进。
感情的事勉强不来。
这个道理说出来谁都能懂,但真正做到的并不是多少。
就是因为人们都把情事看得过重,对过去的感情放不下,对现有的感情过于执着,对未来的感情过于憧憬,所以才会有数不胜数的人沉溺在这片情海江湖中。
倘若看淡了,人就会稍微释怀了。
看淡了的人,明白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道理,对感情事不强求。
太阳不会在无端端地晚上来给你的玫瑰花晒日光浴,同样,北极的冰盖也不会贸贸然迁移到赤道给非洲人民解暑。
但是阳光和冰水,和感情一样,都是生活的必须品,不必多如泛滥,但又必不可少。
这就是看破了感情的观点。
参透了感情的实质,既不会受到它的束缚,又不会置之于不顾。
这比看淡感情上了一个高度。
如果将看淡比喻成在江湖上漂浮着的一叶扁舟,那么看破就是在江湖下潜伏着的潜艇。
看破了的人,像一棵植物要扎根在疏松的泥土中,对于感情,离不开也不会无限索取。
看过好多武侠小说,有一个共通点:要练成最上乘的内功,必须要先把以前积下的内功全部废除,从零开始。
这就是“忘”的超越境界了。
忘记过去,再重新开始,才能驾驭另外的新感情。
人永远都要向前看,往上走。
如果不超越过去的道路,那么下一步又怎么可以当作是前进呢?感情也一样,还想着过去那一段的话,那么现在这一段又算什么呢?只有超越旧日记忆,勇敢地向前跨出新的哪怕只是一步,才能叫做真正地投入了新的感情。
超越就是对于旧感情的驾驭,还有对新感情的投入。
超越也可以称作是对感情的一种升华。
在命运的各个邂逅中,每一份感情都会走到一个分岔口,无论过去是朋友或是情侣,在这个江湖分支口遇上显然会难免感慨,对感情升华到知己或者亲人,才会使人走得更远。
顺其自然,就是感情相忘之道。
感情可能只是两个人或者两家人又或者是两堆人的江湖,但是名利却会关系到几个党派或者几个国家。
从古到今,名利就是一个让世间人人,不论男女,朝野文武,奋其一生,都在为之追逐,拼个你死我活的江湖。
我能想到的真正看淡名利的就只有那些古代的隐居山士了。
他们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看淡,我想谁也不会一生下来就会视名利如粪土的,只是在一路的仕途上遇到的太多坎坷和黑暗,理想上的不得志和生活上的无奈致使他们看淡了。
因为他们看淡了名利,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相当坦荡,既没有权力的压迫,也没有金钱的压榨,在山中随去随留。
除了物质生活上自给自足以外,更是在精神生活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诗篇,偶然间流芳百世。
之所以说是偶然,是因为这些隐士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名字会因为自己当初一时的即兴抒情而在历史当中流传,也没有想过他们的诗集会在今天被人所珍藏视为瑰宝。
在这么一群隐士中,我觉得有一位范仲淹先生已经是看破了名利,这么一个肤浅的词语。
他在一个大户人家中长大,却每天去寺院中断粥划齑,寒窗苦读。
在他的著作《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种不以个人政见得失而忽喜忽悲,只是设身处地为君民着想,哪怕只是在民间当平民一个,也要为
君主身在朝廷是否可以听到正确的进谏和是否为子民颁布有利生计的政策而时时挂念,从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
范仲淹先生看破了官场名利的得与失,从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
其中品质之高尚,足以影响千秋万代。
然而从当朝大员到被诬陷入狱到逃出生天再到三贬南下,依然能够保持豁达大度的气质的恐怕只有苏轼一人了。
名与利都曾经紧握在手中,似乎天之骄子,到后来的名利双失,只落得东坡的一块瘦田。
这样曲折仕途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心境。
到老年都还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只愿挽弓如月,射下西北的天狼星。
这是何等的豪气!而他明白了的是: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属于你的终究会来到你手中,而不属于你的就算这时候在你手中最终也只会淡然消逝。
但是清风明月等造物者之宝藏,都是我所喜欢的,虽不是名,也不是利,却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
忘却了拥有名利,而读懂了造物之宝,这就是对名利的超越了。
在名利这一片江湖中,能闯荡出名堂来的人多不胜数,同样,无心留名却扬名万里千古的也不胜枚举。
能把名利看淡看破甚至可以超越的,真的是难得之才啊!
除了感情名利外,人必须要面对的就是生与死。
有人沉醉在生的喜乐中,不想面对死的悲哀,于是人类的医术日益高明,科技日益发达;也有的人宁愿死得解脱,也不愿活着痛苦,于是人类的自杀率越来越高,自杀手段也越来越多。
生亦何欢,死亦何忧?生亦何哀,死亦何喜?看淡了人生在世的情事名利,顺道而行,生与死就是自然的结果。
看淡生死,就没有任何的牵挂了。
人生匆匆。
来的时候一丝不挂,走的时候也带不走一片枯叶。
因此生活只是出生那一刻的延续,至于其中的长短甘苦,也只是一点附属品;同样,死亡也只是相对出生那一刻的转折,而不是结束。
生的时候是呱呱坠地,死的时候就是简单的断气。
期间的快乐痛苦也带不走了,也记不住了。
看破生死其实比纯粹地求生求死更来得解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凋谢了,仍然可以化成泥来继续养育新的花。
人的生死其实也是这样的一种轮回循环。
人的死是要忘却这一次的生,为了下一次的生作预备。
人总是要放下才能承担的。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不倒空,怎么可以再装满新的一杯呢?超越生死就是要将前世的负重都放下,来迎接来世新的负担。
在陆地上挣扎着的鱼儿呀,忘记你们的江湖,准备来世的精彩吧。
活得好总比怕死强得多。
世间的人呀,也忘记你们的江湖吧,不管是感情也好,名利也好,生死也罢。
只有忘记了曾经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只有放下了才能继续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