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
第11单元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复习课件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解析】 本题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 保留关系的意义。着眼点应围绕“汉字”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汉字是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 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其次要结合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进行分析; 最后要联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一作用进行分析, 突出汉字对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意义。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 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 佻),“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 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 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 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基本特征。②因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 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才有可能源远流长。③原因都在于包容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带有 明显的特征,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试题修改版(四川大学 罗鹭 图书文化)

1.什么是图书?为什么说图书文化具有双重性?①现代的图书概念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1、知识(信息),以传播和交流为目的2、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体3、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4、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且具有一定篇幅的著作物和汇编本。
②图书的双重性: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现象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既相对独立;又不断被复制、加工、传播图书文化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图书形态(简帛、卷轴、雕版)图书的流传(禁书、藏书、买书、读书)2、文字发明之前,原始记事的方式有哪些?用实物记事:结绳,讯木(信木),实物交流符号记事图画记事口耳相传3、什么是陶符?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陶符就是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符号4、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简言之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发展阶段:一、雄伟期;二、谨饬期;三、颓靡期;四、劲峭期;五、严整期。
)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
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
5、甲骨卜辞由几部分组成?甲骨占卜的程序: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
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占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解释);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 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 其它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 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汉字
作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 用 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
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 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 殷商 春秋 期 时期 战国
秦
汉
隋唐
宋元 明
明清
文化
天命 神权
诸子蜂 起、百
促进统 一的民
独 尊
思想
“敬 德保 民”
家争鸣 族文化 发展
儒 术
思想
在中华 文化发 展史上 的影响
▪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意义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 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 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 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 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 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作用
对早期 中华文 化产生 深刻影 响
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
具有 儒家
划时 思想
代意
成为 正统ຫໍສະໝຸດ 义 思想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产生 宋明 理学
课件8: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 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课时
第1 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2 页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国家馆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 ”造型,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中国红、斗拱、园 林、汉字、京剧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 四大发明、 《清明上河图》等中华文明的精华。
思考: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 16 页
“女子十二乐坊”这个奇特的全女子组 合,她们以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古典 中融入拉丁、爵士和摇滚的流行乐队姿 态,时而幽婉、时而激昂的奇妙琴音, 优美的音乐旋律、性感着装站立表演, 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替代了正襟危坐、 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拓展了中国 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在国内外弘扬了 中国的民族音乐。
滇黔文化
孔雀舞 葫芦丝 苗族笛笙 吊脚楼 背篓
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华东地区人工雕饰的文化资源较多,西南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占多数; 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吴越文化精致典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5、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 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 量之源。
1《白鹭》课件(共61张PPT)

书写指导
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鹤”字要写得宽窄相当, “鹤”字的第三笔是“丿”, “ ”不要写成“主”。
辨 字
白鹤
识 记
喜鹊
嫌
“嫌”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嫌”字“女”的撇点和“兼” 的撇要形成避让。
辨 字
嫌弃
识 记
谦虚
嵌
“嵌”字上部的“山”要写得 扁小些,下部的“甘”里面 是一横,“欠”的捺要伸展。
白鹤、朱鹭、苍鹭也是流线型结构, 与白鹭相比有什么不同吗?作者是如 何评价白鹭的身段的?
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白鹭身段的适宜和优雅。 白鹭的体型适中,既不太大也不太小,给人一种优美和 协调的感觉。这种身段的适宜使得白鹭在鸟类中具有独 特的美丽和魅力。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 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 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通过拟人 的手法,将田地比作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这种比喻形 象地表达了田地与白鹭之间的特殊关系,田地就像是专门为 白鹭设计的镜匣,突显了白鹭在这个环境中的重要性和特殊 地位。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描述了白鹭 在田里钓鱼的情景。这里的“站着钓鱼”赋予了白鹭人的动 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清水田”也给人一种 清新、明亮的感觉,突出了田地的特点。
“整个的田变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使用了 比喻的手法,将整个田地比作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这种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田地的美丽和精致,同时也强调了 白鹭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比喻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是一种常见的鸟,常见到其美被人忽略。 然而白鹭在作家的眼里,是一首精巧的诗。这 是作家独到的比喻,是作家独特的感受和美的 发现。“精巧的诗”是作家对白鹭特点的集中 概括,也是此文的文眼。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25张PPT)

中医,是从观察世界中所感知而得的哲学与自然医药经 验相结合的学科,讲究相生相克、阴阳协调、天人合一 的自然之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运用草药、 针灸、刮痧、火罐等治疗方式以达到通经络、调气血。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未病先防、注重合理膳食养生。
红木家具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艺术品。千百年来,红 木家具凭借其古朴典雅、和谐温婉的人文内涵,静穆 雅致、淳朴端庄的艺术属性及以及外柔内刚、细密沉 重的品质为世人所推崇。红木家具是中国家具的符号 性标志。独特的魅力传承和发展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
③文物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 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当文学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央视再度升级视野和 格局,隆重推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 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 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国宝活起来”。文物不是尘封的 古董,该节目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万年中日日流淌、从未 褪色、激情澎湃的文化自信和现实意义。材料说明什么? 文化与经济;文化创新;批评继承、时代精神;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文化的力量、塑造人生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受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各地 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华文化具有丰 富多彩、多姿多样的特点。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 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江南水乡
贵州梵净山
吴越文化是水乡文化,与水结缘,其文化有海纳百川、敢 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特点。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 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 滇黔文化是山寨文化,与高山相连,其相对封闭和民族 众多的特点,让该文化有原生文化、多民族文化多姿多 彩、神奇瑰丽、原生淳朴的特点。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课件二

见证之二:史学典籍
梁启超:“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 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
你知道吗?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 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 • 第一部科普作品—— 《梦溪笔谈》 •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水经注》
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够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一句“好孩子”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价值,而一句“坏孩子”学生会丧失进去的信心和斗志,甚至毁灭一生。——王玉章 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 人。——陈鹤琴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教师的智慧源于如饥似渴的学习和持之以恒地反思。——王红玲 一个华丽短暂的梦,一个残酷漫长的现实。 女人,不需要倾国倾城,只需要一个男人为她倾尽一生。
高
庄子 南韩北非朝子 窟
重温历史 感悟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
重温历史 感悟文明
古埃及文明
重温历史 感悟文明
古印度文明
探究与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
以埃及为代表的 其它古代文化
比一比:从古今中外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两
者结果有什么不同?
国家 古巴 比伦
古印度
时间
发展
公元前 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巴比
身体健康,
学习进步!
3500年
伦王国灭亡
公元前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探究导学】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 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 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 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 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 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题。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 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 了思想基础。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确立了正统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 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拓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核心思想理念: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 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 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礼、精忠爱国、克己奉公、 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3.中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共30多种,近12万字。重要的有四种。
• 1、《老子》甲、乙本 • 2、《周易》 • 3、《战国纵横家书》 • 11200多字,共27章,十章见于今本《战国 策》,一章见于《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 • 4、《五星占》 • 6000字,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 到汉文帝3年(公元前177年)约七十年间金木水 火土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并推算它们的公 转周期。
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第三节 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变
• 第一阶段 简牍制度(简书)
• 第二阶段 卷轴制度(帛书和纸书) • 第三 阶段 册页制度(印刷书和抄本)
第二讲 简牍图书
简牍: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
• 一、简牍的起源
•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革夏命。” • 《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 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 文册从竹。”“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 兀上,尊阁之也„„古文典从竹。” • 《墨子·贵义》:“昔者周公旦朝读《书》 百篇。” •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金石也,甲骨也, 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 为最广。”
• (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贡献 •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 竹简,其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 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 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 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蔡伦履历 • 和帝即位(89)升为中常侍,后又兼任 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向和帝献纸 。
• (二)西汉古纸的发现
• (背景资料)公元105年,蔡伦献纸:造纸术发明的 标志。 • 1、罗布淖尔纸,黄龙元年(公元前49)以前; • 2、居延纸,不晚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 • 3、灞桥纸,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年); • 4、放马滩纸,西汉文景时期(前176-前141年); • 5、悬泉纸,从西汉武帝、昭帝时期到魏晋。
• (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
• 王懿荣 :发现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 • 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 以牛胛骨为主。 • 《史记·殷本纪》:“殷人视龟如神。”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甲骨占卜的程序: • 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 • 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 • 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 • 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 • 占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解释); • 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咬文嚼字:
書
• 《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 者声。” “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 不律,燕谓之弗,从������ 一声。” (补充:秦谓之笔) • 《说文解字·叙》:“箸于竹帛谓 之书,书者,如也。”
(二)“图书”一词的出现
• 《史记·萧相国世家》: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 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 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 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 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 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 得秦图书也。”
• (三)现代的图书概念
• 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
• • • • 1、知识(信息),以传播和交流为目的 2、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体 3、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 4、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
•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且具有一定篇幅的著作 物和汇编本。
• • •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
《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 《齐孙子》89篇、图4卷; 《楚兵法》7篇、图4卷
• (二)帛书的发现
• • • • • 1、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帛书 1942年9月,盗墓者发掘。 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共18章,952字。 2、长沙马王堆西汉帛书 1973年发现,为汉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 以前古物。
(二)近现代以来简牍的发现
• 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 河下游古楼兰遗址,发现汉晋木简121枚; • 2、 1932年,西北科学考查团团员、瑞典 人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汉代遗址 出土居延汉简10529枚;1973年至74年,在 同一地方,新发现居延汉简19000多枚; • 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1155 枚;
二、图书文化
• 图书的双重性:
• • • • • 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现象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既相对独立;又不断被复制、加工、传播 不同时期的图书形态(简帛、卷轴、雕版) 图书的流传(禁书、藏书、买书、读书)
• 图书文化的内容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产生
• 一、汉字的出现:信息传播的媒介
• (一)仓颉造字的传说
• 汉初济南伏生传29篇,称《今文尚书》, 后佚一篇。
• 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现 《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16篇,后 又佚失。今清华简存《尹诰》一篇。 • 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多25篇,并将 《今文尚书》多拆分5篇,故《十三经 注疏》本《尚书》总计58篇。其中《咸 有一德》(《尹诰》)可定为伪作。
• (四)造纸术的进步 • 1、东汉左伯纸
• 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奏言: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 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 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 2、晋朝纸 • 傅咸《纸赋》
• 东晋桓玄称帝时下令废简用纸
• 3、造纸原料的改进
• (1)麻纸 • 汉代至唐代盛行麻纸,宋以后开始衰落。 • 唐李林甫注《唐六典》、唐李肇《翰林志》记载: • 朝廷行政文书用白麻纸写定; • 军事方面的用黄麻纸写定; • 朝廷致各少数民族,如吐蕃、回纥等地高级官 员的文书,用五色麻纸; • 部分诏书、敕旨用各色藤纸; • 各级政府的文书及释道儒家经典,用麻纸。
三、简牍制度
• (一)简牍的制作 • 砍伐、刮削、杀青、编连、书写 • (二)简牍的形制
• 简,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是简牍的最基本形 式 ; • 牍,比简宽,版状,多为木质,用来写书信、契 约,或抄录医方、遣策、过所(通行证)等; • 觚,多棱形的木棍,抄写檄书、字书;
• 检,有凹槽和方孔,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用的 封检 ; • 楬,短而宽的木牌,首端多半圆形,系于簿册或 器物之上,题写名称,如标签。
• 册(甲骨文,金文, 古文、篆文)
• 典(甲骨文,金文, 古文、篆文)
二、简牍的发现
• (一)历史上简牍的发现
• 1、西汉武帝时孔子宅壁藏书 • 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 • 今古文经学之争 • 2、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书 • 古书16种,共75篇。现存《穆天子传》和《竹书 纪年》(辑佚本)两种
• 4、春秋时期
• 孔子(前551年至前479)整理六经
•
• 5、战国时期
• 《墨子》:“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 • 《墨子·贵义》:“子墨子南使卫、关中,载书甚多。” •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三)早期图书的特点
• 1、古书多无书名,以单篇流传
• 《史记·韩非传》:“作《孤愤》《五蠹》《内外 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 • 《汉书艺文志》:汤相《伊尹》五十一篇;《辛甲》二十九 篇。 《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 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 3、西周时期
•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
•
“《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 中古文异体。” 《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 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与《鲁春 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王之 所以王也。” 易、诗、书、礼、乐、春秋
甲骨卜辞示例(预测天气风雨)
• 庚子卜,争贞。 (叙辞) • 翌辛丑,启? (命辞) • 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 (占辞) 。 • 之夕允雨,辛丑启。 (验辞)
二、镂于金石、书于竹帛 ——书籍载体的寻求
• 《墨子》:“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 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 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 者知之。” • 又:“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 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或恐其腐蠹 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 盂,镂之金石以重之。”
二、纸的发明与传播
• (一)造纸术的源头(漂絮法+沤麻法)
• 《说文解字》 :纸,絮一������ 也,从糹,氏声 。 • 段玉裁注:按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 以������ 荐而成之。 • 服虔《通俗文》 :方絮曰纸,字从糹氏。 • 《说文》:絮,敝绵也;������ ,潎絮箦也;潎, 于水中击絮也;箦,床栈也。 •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 麻。
专题一 古代图书文化
第一讲:图书从何而来?
第一节 图书与图书文化
• 一、什么是图书?
• (一)字义溯源
•
《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 《周易·系辞》:“古者包牺(伏羲) 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 4、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 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分是兵 家书,最有名的久已失传的《孙膑 兵法》; • 5、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 出土楚简800多枚,共一万六千字 左右,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有 《老子》甲、乙、丙三组和佚失已 久的《子思子》;
• 6、1999年,上海博物馆入藏楚简1200多枚, 约三万五千字,整理出80多种先秦古佚书, 如孔子《诗论》等。 • 7、2008年,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从海外 购回战国楚简2388枚枚清华简(含残片)共 60余篇书。首册整理报告已出版,包括《尹 至》、《尹诰》(佚《古文尚书》)、《程 寤》(佚《逸周书》)、《保训》、《耆 夜》、《金縢》(见《今文尚书》)、《皇 门》、《祭公》(见今《逸周书》)和《楚 居》9篇,均以战国时楚文字书写。前8篇属 《尚书》或类《尚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