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走向高考】2015届高考政治(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________的 重 要 标 志 之 一 。 我 国 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政治
( 2 ) 一 方 水 土 , 一 方 文 化 ①原 因 : 受 历 史 、 地 理 等 因 素
(区 域 性 ) 的 影 响 。
②表 现 : 不 同 区 域 的 文 化 长 期 相 互 交 流 、 借 鉴 、 吸 收 , 既________, 又 保 持 着 各 自 的 特 色 。
[答案]
1 ( 1 .)
标 志 精 神
( 2 ) 史 书 典 籍 ②文 明 程 度 实 用 性 整 体 性
2.( 1 ) ①精 神 ( 2 ) ②渐 趋 融 合
( 3 ) ①共性 民 族 特 性 蕴 民 族 凝 聚 力
②瑰 宝
交 融
促 进
③文 化 底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政治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政治
( 3 ) 中 华 之 瑰 宝 , 民 族 之 骄 傲
(民 族 性 )
①表 现 : 中 华 文 化 呈 现 着 多 种 民 族 文 化 的 丰 富 色 彩 ; 各 民 族 文 化 既 有 中 华 文 化 的 ________, 又 有 各 自 的 ________。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政治
区域 性
我 国 幅 员 辽 阔 , 各 地 自 然 条 件 千 差 万 别 ,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程 度 不 同 , 各 地 区 的 文 化 常 有 明 显 的 区 域 特 征 , 而 不 同 区 域 的 文 化 , 长 期 相 互 交 流 、 相 互 借 鉴 、 相 互 吸 收 , 既 渐 趋 融 合 , 又 保 持 着 各 自 的 特 色 在 中 华 文 化 的 百 花 园 中 , 各 具 特 色 的 民 族 文 化 异 彩 纷 呈 , 都 为 中 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深化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 包容性 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 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 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 凝聚性 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 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_利__玛__窦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_包__容__性__ 凝聚性 连续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化相融合。
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最新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特别提醒】
(1)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 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 的文字。
(2)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 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 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体现。 ①我国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反映人 们的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占有重要位置。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 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一个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别提示】(具体见《优化探究》P138) 源远流长就是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 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博大精深是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 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拓展: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 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 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网络
特征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原因
包容性
历程 见证
含义、意义
集 中 表 现
中华 民族 精神
内涵 发展
年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四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5.文化与文明区别 (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 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 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3)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 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 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 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 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 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 转化为物质力量。 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7.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经济的派生物。 提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并 非经济的派生物。 8.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提示×。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 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 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 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4.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 实践与文化生活。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广东省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秦 汉 隋唐 时期 至尊地位 儒家学说确立了__________ 划时代 ________的意义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全盛 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 进入气度恢弘的_______ 时代 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的区分 【点评】中华文化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华文化 包括滇黔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虽然都是汉文 化,但从地理区域上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文化的区域 性强调的是地域特色。 中华民族又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生活习俗,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 此,文化的民族性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来研究文化现象,在学习时要注意 区分。
本单元在高考中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有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复习备考中还要重 点把握本单元知识同文化与经济、综合国力、人生的关系。从考查 形式看,本单元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预计2012年高考,要注 重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 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从抗震抗洪救灾、嫦娥二号探月到成功应对 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凸显优秀文化的激励功能,尤其是要 结合先进文化、科技活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等考查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此外还需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以及当前反对“台独”,推 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奋斗的具体事例,考查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精 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