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114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114张PPT
我会说:“———————————”
思考:
从这些侧面描写中,你觉得 谭千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优秀 品质?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 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 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 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 势!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 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 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 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
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
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 一个__爱______的姿势,是一个 __责_任____的姿势,是一个_英_勇___的
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个姿势将永__远__留__在__人__们心中。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定格最后的姿势 张米亚老师: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
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汤宏老师: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
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 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却在瓦砾中牺牲。
向倩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 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 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 学生。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 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 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她悲痛欲 绝地对着遗体喃喃自语: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 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 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zhuó 着想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用)


是一位(大爱无疆 )的老师;
• 我们深深地( 怀念 )他,( 赞颂 )他 。
2021/3/6
当堂检测
• 三、照样子补充句子,构成连贯的排比句。 •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 如果我是一片白云,我将尽力去装点蓝天; • 如果我是一股清泉,我将滋润一方土地; • 如果我是 一棵大树 ,我将为人们撒下一片绿;荫 • 如果我是 春雨 ,我将 滋润棵棵禾苗 。
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
执教:潘明春
2021/3/6
tán shù
谭漱
姓谭 漱口
zhī

吱墟
吱呀 废墟
āo

凹凸
gǎn hàn
感撼
感动 震撼
2021/3/6
quán

诠释
shì

解释
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 姿势呢? 现在我们就来细读课文。
2021/3/6
2021/3/6
2021/3/6
最后的姿势
2021/3/6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爱无

2021/3/6
2021/3/6
2021/3/6
描写老师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021/3/6
2021/3/6
2021/3/6
当堂检测
• 二、思考:你怎样评介谭老师?
• 谭老师是一位( 称职 )的父源自;•是一位( 恪尽职守 )的老师;

是一位(勇敢和善 )的老师;
2021/3/6
2021/3/6
2021/3/6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写法多样
从哲学的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十六年前的回忆》采取了多种的描写方法.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巩固辅导三十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巩固辅导三十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巩固辅导三十第1题【填空题】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______地动山______ 生死______关血肉______糊【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是写教师的吗?把你所知道的写在横线上。

例:诲人不倦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填空:《最后的姿势》是写的______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______。

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______,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拼音写字,我能行。

shù kǒu quán shì āo xiàn______ 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读《最后的姿势》下面一段话,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标点,体会其作用。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______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______地震______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______什么也不要拿______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读拼音,写词语。

tān tā quán shì fèi xū zhèn h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坍(A.tān B.dān)塌______ 着(A.zhuó B.zháo)想______ 散(A.sàn B.sǎn)步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辨形组词。

诠______ 拴______ 栓______ 虚______ 墟______【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近字组词。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主题,课文用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了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非常的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本文共有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学生,即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第八到十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记叙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尝试,急于表达,但驾驭语言的能力还相对生硬,所以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擅于发现和学习新事物,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添加更多的知识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也有自己粗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策略及设计说明】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细细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学习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环境和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说明谭老师工作出色,教学有方,为人 亲切,很受学生喜爱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品读句子: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 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 爱 _的 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 责任 的姿势,是一个____ 英勇 姿势,是一个____ 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 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谭老师舍生忘 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精读课文
从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老师的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四字词 语来表达一下。
热爱学生 忠于职守 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大爱无疆 大公无私
想一想:
舍生忘死 无私大爱
通过以上课文,说一说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文中哪句话对全文作了概括?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 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 什么也不要拿 ! 快 …… ”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 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 去。 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1、加一加标点符号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2、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 !符号(填标点符号)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 3、连用五个感叹号,表示: 操场跑去。
精读课文
读一读
感悟谭老师舍生忘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 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 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 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 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 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丹凤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丹凤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5.在离别的时刻,老师还会还给同学们一些什么东西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诠释坍塌凹下去生死攸关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2、作家高尔基简介:
3、作品《童年》简介:
4、成书背景:
【板块二:独学】
学习方法指导:对照导学案,结合教材,组内分工完成。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
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作品简介】
1、引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他是谁呢?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为最大的痛苦.这一位有着如此巨大成就的作家为什么说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谭千秋(1957—2008),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

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逝世,媒体报道4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生还。

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

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家境贫寒。

1978年3月,谭千秋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

后来担任了教导主任,据说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四位学生逝世,其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安葬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上书“慈父爱夫谭千秋”。

救人事件2008年5月14日当晚,有新华网四川频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文章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说:“刘虹利被救出拉走后,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

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新华网在2008年5月20日刊发的《谭千秋——大爱无声铸师魂》记载谭千秋救人: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

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级大 地震。 • 课题中的“姿势”是地震灾难来袭千钧一 发之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 姿势。“最后”意味着这个姿势将永远地 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文章以“最后的姿 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这种舍己救人 的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结束
6、最后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 了四个学生。 动词有:拉 撑 护;这些动词表 现了谭千秋在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
保护学生的决心和意志。
6、最后的势
1、“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
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2、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初读课文
•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 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 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
• 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 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 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 最后的姿势 • •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 • 爱与责任
巩固练习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最后的姿势”在灾难来临时,谭老师张开双 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护卫学生,他这 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将被定格为永恒。 谭老师永恒的姿势,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永 恒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 这一个又一个最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美的姿 势,一个又一个最有力量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爱与 责任的师德灵魂,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 生的价值》。纵然他们再也听不见了,但我依然 想送一首诗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默默 祝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 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 我们共同记住他们那令人永世难忘的(齐读课 题)——最后的姿势
提到老师,你还会想到什么哪些词句?
生字词学习
• • • •
谭千秋 洗漱 吱吱 废墟 震撼 凹陷 感动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注意:“漱” “凹”的写法。
• • • • • • •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 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塌:(山坡、建筑物等)倒下来。 震撼:对人的心灵影响大。 诠释:说明,解释。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 亡的关键。攸,所。
千秋毫不犹豫地救四个学生埋下了伏笔。
6、最后的姿势
理解句子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 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然后
和原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6、最后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 了四个学生。
(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 动词表现了什么?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 人物的连续动作。
阅读训练
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理解句子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 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 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 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 什么作用?
6、最后的姿势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
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 空而起。
这句话从感觉、听觉、视觉这三个角 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为下文写谭
•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 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 到学校上班。 •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 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 感受。 •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6、最后的姿势
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 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 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 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 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 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吗?
•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 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 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 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
• 谁能用文中的话,概 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 的姿势?
•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