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课前互动:同学们:在(金钱、亲人、生命)中,如果让你舍去一样,你会选什么?为什么这样选?让学生谈谈感想。(课前在学生心中埋下正确取舍的价值观)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的姿势,是一个___的姿势,是一个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生接“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生接“谭老师立即……”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4)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谭老师护住学生的情景图)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2)、请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读一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组内课《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做到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学生找出并想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成识字、朗读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训练任务。
难点:指导学生疏通课文脉络,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介绍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2、过渡语:汶川是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突然发生的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灾难袭来的情景吧。
3、播放视频。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训练要求:
(1)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哪些语句描写了谭老师在地震中的表现?请画出相关语句,听完后在画下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注意难读的生字,把读起来有困难的生字画下来。
2、组织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
(1)找出并理解课后第二题中的词语。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2)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赞英雄
4、组织交流。
5、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描红临写
四、课后作业。
1、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学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请你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师的事迹在班上汇报。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师 : 地上 , 儿开 了 , 草 花 蝴
苏 教 版 二年 级 上 册第 二 单
元 第 4课 。
教 学 目标
1指 名 读 第 1自然 段 。 . 师 : 来读 读课 文 的第 1 谁
案例精 选
能美 美地 读 这句话 。( 名 读 ) 指
么 ” ? ( 串葡 萄 、 串项链 、 呢 一 一
一
乡村 生 活 的 美 好 。
师 : 们 看 , 下 孩 子 捉 了 你 乡
一
串糖 葫 芦 、 串 烤 羊 肉 ) 一
师 : 串小 鱼 可 新 鲜 了 , 这 小
( 师 引 读 第 4自然 段 ) 教 师 : 就 是 乡下 孩 子 , 这 他 们 —— ( 接 : 在 阳光下 / 在 生 生 长
【 计 意 图 : 师 引 导 学 生 设 教
将 自己的 生活体 验 、 内心体 验
带 入 阅读 的 过 程 中 , 引 领 学 生 走进 文本 , 出幸福 的味道 。 】 读
( ) 读 第 2、 自 然 段 , 二 3 体
子 的 生 活 有 初 步 的 总 体 印 象 。】 二 、 读 , 验 乡 下 生 活 细 体 师 : 欢 这 首小 诗 吗 ? ( 喜 喜
( 件 出示 图 片 , 知 乡野 课 感
下 孩 子 的聪 明 。( 生 齐读 ) 女
2含 草 叶 , 乐 曲 。 . 吹 师 : 吹过草 叶 ?( 有 ) 谁 没
坏 了馋 嘴 的 猫 咪 ) 师 : 咪真 是 “ 坏 了 ”谁 猫 乐 ,
能读好 这 一句 。( 名 读 ) 指 师 : 不 仅 听 出 了 你 的 快 我 乐 , 从 你 的脸 上看 到 了快乐 。 还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6.最后的姿势主备人: 陈莉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洪文杰审核人: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教材分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
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
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资料链接】资料一: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
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作用: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血肉模糊誓死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幽默感姿势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关注笔顺)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第2-7节):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第8-10节):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第11-12节):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3.理解课文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四、合作探究之一:文章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文中三人分别说了什么?能否删掉?为什么?(语言中体会到他们眼中谭老师无私的形象及震撼,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伟大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五、合作探究之二:初步感知谭千秋的形象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你是怎么感知到的?【当堂训练】1.比一比,再组词。
漱()撼()诠()凹()嗽()憾()栓()凸()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本片段描写中,“立即”和谭老师“”三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谭老师;文中“整栋楼房摇晃”之际,我们还从谭老师当机立断的语言“”感受到他的。
这些都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是通过、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巩固训练】1.片段描写。
那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在眼前(要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100字以上。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体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理解命题意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过程】【温故导学】1. 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 xū()。
2.读故事。
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课堂助学】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一: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 出示地震场景描写,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的作用:“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沉着镇定、奋不顾身、无私大爱……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
(三)交流第二次(最后的姿势)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6.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
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四)交流第三次(最后的姿势)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还是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张开……)。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最能反映人物品质,是谭老师形象的定格,更是谭老师精神的诠释,是对谭老师的歌颂与赞扬。
四、总结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图片、音乐)2.欣赏时,师解说。
3.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当堂训练】1.读句子,体会含义。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展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段话说明谭老师。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护住”、“最后的姿势”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巩固训练】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瞬间”等。
请再写四个。
2.补充习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