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蚌基础知识与养殖
淡水珍珠蚌养殖条件

淡水珍珠蚌养殖条件淡水珍珠蚌是一种内部生殖的贝类,以其美丽的外观和珍贵的珍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随着人们对珍珠的需求增加,淡水珍珠蚌的养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产业。
但是,淡水珍珠蚌的养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优质的珍珠产量。
首先,淡水珍珠蚌需要一定的水质环境。
在选择养殖水域时,应考虑水质的清洁度、溶氧量、pH值等因素。
水质清洁度直接关系到珍珠蚌的生长和养殖成败。
淡水珍珠蚌喜欢弱酸性或中性的水质,pH值在7.0到8.0之间为最适宜。
此外,水体的溶氧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阶段的淡水珍珠蚌需要不同的溶氧量,因此需要根据蚌龄和季节进行调整。
其次,淡水珍珠蚌养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一般来说,淡水珍珠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当水温过高时,珍珠蚌会停止生长,并容易死亡。
而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蚌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珍珠的形成。
此外,光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充足的阳光能促进蚌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但过度的光照则会破坏蚌的组织和细胞。
第三,淡水珍珠蚌养殖需要适宜的养殖密度和饵料。
养殖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所允许的蚌的数量,通常以重量或个数来计算。
密度过高容易导致珍珠蚌之间的竞争和养分不足,而密度过低则会导致浪费养殖资源。
饵料也是一项重要的养殖因素,淡水珍珠蚌需要适量的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长和补充珍珠的形成。
目前,常用的饵料包括植物蛋白、鱼粉、虾皮等。
最后,淡水珍珠蚌养殖需要合理的养殖管理。
养殖管理包括清理池塘、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选育优良品种、定期检测水质等方面。
清理池塘是保持水质清洁的重要措施,而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则是保证珍珠蚌正常生长的重要手段。
此外,选育优良品种和定期检测水质也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总之,淡水珍珠蚌的养殖需要合理的水质环境、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合理的养殖密度和饵料、以及合理的养殖管理。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保障下,才能获得优质的淡水珍珠产量。
淡水珍珠蚌繁育和养殖技术要点

○罗金强1王田2程辉辉3本文对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进行要点介绍,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借鉴。
一、蚌苗繁育1亲蚌选择优先选择已经审定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康乐蚌、三角帆蚌“申紫1号”、褶纹冠蚌、池蝶蚌等,并且要求亲蚌3龄以上,体质健康,喷水有力,也可根据蚌的外观挑选,大蚌产大珠,胖蚌产胖珠,彩蚌产彩珠,有条件的还可以选用优秀的自培品系。
2优质苗种培育2.1亲蚌培育培育方法有池塘直接培育和温室大棚培育两种,其中温室大棚适合早繁苗种,必须在上年度11月前建成。
亲蚌选择3龄以上,体重250-500g,体长12-18cm,体质健壮,完整无伤,壳色发亮,珍珠层美丽,生长线稀疏,闭壳敏捷,喷水有力。
亲蚌的雌雄鉴别方法:①看性腺部位:采用注射器,吸取性腺部位,组织液带有黄色颗粒为雌蚌,呈白色黏液为雄蚌;②看鳃:雌雄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密度、沟纹、颜色、透明程度等都差异明显,通常雌蚌鳃丝密度是雄蚌鳃丝密度的2-3倍,雄蚌鳃瓣沟纹明显、淡黄色、透明状,雌蚌鳃瓣沟纹不明显、淡褐色、不透明。
繁育阶段可适当提高雌雄蚌比例至4∶1,之后采用亲本吊养的方式提高受精率。
吊养时应注意,在流水环境下雄性亲蚌宜养殖在雌蚌的上流方位,而在静水中培育亲蚌时,要集中养殖在同一水位深度。
2.2育苗准备工作首先要进行黄颡鱼的暂养和强化培育工作,因为黄颡鱼是钩介幼虫的优良寄主,钩介虫变态为仔蚌后再脱离寄主鱼,黄颡鱼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因此采苗鱼要选择鱼体健壮,性情温和,鳍条完整,鳍、鳃宽大的,之后准备好育苗设施,提前搭建各种生产车间,做好清洗消毒工作,进行预运转。
2.3寄苗和采苗(1)亲蚌检查与分级养殖在采苗期前,对全部受孕雌蚌进行孕熟程度检测,并按孕熟程度开展分养工作。
此操作不仅能对不同孕熟程度雌蚌的采苗期进行精准预报,还能避免频繁开蚌检查造成的“人工”早产现象。
(2)检查钩介幼虫成熟度一看外观:成熟的外鳃瓣饱满,鳃丝粗壮,呈现橙黄色或暗红色,不成熟则呈现粉色或乳白色;二看足丝:用解剖针点刺鳃瓣,若能挑起粘连不断的细丝,则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
养珍珠蚌的方法和技巧

养珍珠蚌的方法和技巧
养珍珠蚌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方法和技巧:
选择品种:不同品种的珍珠蚌生长周期、品质等有所不同,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购合适的品种。
环境要求:珍珠蚌对水质、温度和氧气含量有较高的要求,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温适宜、氧气充足的地方进行养殖。
喂食与管理:珍珠蚌需要适量的营养物质来促进生长,应定期投喂适量的饲料,并注意管理和清洁。
引入珠核:在珍珠蚌的体内放入珠核是珠养殖的关键步骤。
珠核应选择质量好、形状规则的珠核,并通过专业的技术操作将其嵌入珍珠蚌内。
珍珠蚌保护:珍珠蚌应定期清洗、除藻和换水,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防止外力的损伤。
预防风险:珠养殖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风险,如自然灾害、疫病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应对。
河蚌怎么养出珍珠 河蚌养殖技术

河蚌怎么养出珍珠河蚌养殖技术想必大家对于珍珠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吧,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品,深受女性朋友的喜爱。
而且珍珠还可以磨成粉,具有美白祛斑的功效。
我们都知道珍珠一般都是出产于河蚌之中,那怎么做才能养出这种长珍珠的河蚌呢?河蚌怎么养出珍珠一、养殖方法1、池塘的养殖面积要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鲫鱼,不宜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鲢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如果选择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要较大,选择岸边或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蚌养殖,水体流动性要好、水质要清澈、溶氧要丰富。
二、注意事项1、养殖珍珠蚌要注意这三点:水质环境、养蚌技术、对于鱼珠混养的品种选择。
2、在养殖珍珠蚌时,可以在养殖塘混养鱼类,比如说鲫鱼、花鲢、白鲢、黄辣丁等鱼类品种,但是不能混养鲶鱼、乌鱼等凶恶鱼类。
3、在混养鱼类时,不要将鱼类与患病珍珠蚌混养,不然将会导致珍珠蚌和鱼类都死亡,如果发生患病珍珠蚌,应及时用药治疗。
河蚌养殖技术1、养殖方式:目前河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
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
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2、放养密度:育珠河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
养殖密度具体视体重肥度。
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随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3、加强水质管理:在没有流水的封闭静止水域中养河蚌时,遇高温、水浅、低压后,会造成缺氧死蚌。
因此必须及时加水,换水或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以免育珠蚌缺氧、低氧情况下蚌、珠生长缓慢。
4、清除附着物:育珠蚌经吊养一段时间后,在吊养网笼、网袋和蚌体上常附生大量的附泥和生物(如水藻类、淡水海绵、聚缩虫等),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必须定期清洗。
养殖珍珠蚌

养殖珍珠蚌引言养殖珍珠蚌是一项古老而又有趣的手工艺。
珍珠蚌是一种可以产生珍珠的软体动物,其外壳坚硬,内部含有珍珠囊。
通过人工干预,可以促使珍珠蚌产生珍珠,成为珍贵的珠宝和工艺品。
本文介绍了养殖珍珠蚌的基本原理、养殖过程和注意事项。
基本原理珍珠蚌的养殖基于珍珠的形成过程。
珍珠是由珍珠蚌的哺乳腺所分泌的一种物质,当进入珍珠囊后,会与异物结合形成珍珠。
养殖珍珠蚌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工方式在珍珠蚌体内引入异物,刺激腺体分泌物质,从而形成珍珠。
养殖过程养殖珍珠蚌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步骤。
1. 珍珠蚌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珍珠蚌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通常,选取的珍珠蚌应该是在成年、健康、活跃的状态下,并且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
一般建议选择壳体完整、色泽鲜艳、无明显伤口的珍珠蚌。
2. 珍珠囊的刺激为了刺激珍珠蚌产生珍珠,需要在珍珠蚌体内引入异物,如小颗粒状的异物或外源性种子。
这些异物会进入珍珠蚌的珍珠囊,激活珍珠囊内部的腺体分泌物质。
3. 珍珠的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刺激,珍珠蚌内的腺体会不断分泌物质,将异物包裹起来形成珍珠。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具体的形成时间取决于珍珠蚌的品种和生长环境。
4. 珍珠的收获当珍珠形成后,需要将珍珠蚌取出并小心地打开,以收获珍珠。
通常,珍珠的质量和颜色取决于珍珠蚌的品种和生长环境。
一般来说,越大越圆润的珍珠更加珍贵。
5. 珍珠蚌的繁殖为了实现连续的珍珠养殖,需要将已经产生珍珠的珍珠蚌与未产珍珠的珍珠蚌进行繁殖,保持养殖的持续性。
注意事项在养殖珍珠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控制珍珠蚌的生长环境对于珍珠的形成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控制水质、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珍珠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珍珠蚌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疾病或异常情况,以保证珍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质量。
3. 饲料供给为了珍珠蚌的生长和养分提供,需要提供适当的饲料。
珍珠蚌的饲养与养殖技术

珍珠蚌的饲养与养殖技术珍珠蚌是一种珍贵的贝类动物,其产生的珍珠被广泛应用于珠宝制作和装饰品。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珍珠,科学的饲养与养殖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珍珠蚌的饲养与养殖技术,包括选址、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繁殖方法等。
1. 选址选址是珍珠蚌养殖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选择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淡水或海水域作为养殖区域。
其次,需要确保水质稳定,避免有害物质污染。
最后,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温变化对珍珠蚌的影响,选择适宜的养殖地点。
2. 养殖环境珍珠蚌需要适宜的环境来生长和繁殖。
首先,水质要保持清洁,定期监测水质指标,确保水中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有一定的平衡。
其次,要定期清理养殖设施,防止藻类和其他底栖生物堆积。
另外,养殖区域要避免暴雨冲刷和污染,确保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3. 饲养管理珍珠蚌的饲养管理关系到其生长和珍珠的质量。
首先,要保持适宜的饵料供应。
常用的饵料包括藻类、浮游生物和人工配制的饵料。
其次,要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疾病传播和养殖环境污染。
另外,定期检查珍珠蚌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4. 繁殖方法珍珠蚌的繁殖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繁殖方法包括人工授精和自然繁殖。
人工授精是指将雄性和雌性珍珠蚌的生殖细胞取出,在实验室中进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促使受精卵发育成珍珠蚌。
自然繁殖是指将雌性和雄性珍珠蚌置于适宜的养殖环境中,让其自然繁殖。
繁殖期的管理要注意控制水质和温度,提供充足的饵料,促进繁殖的顺利进行。
总结:珍珠蚌的饲养与养殖技术需要综合考虑选址、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繁殖方法等因素。
科学的饲养与养殖技术能够提高珍珠蚌的生长速度和珍珠的质量,为珍珠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实际操作中,养殖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获得更好的饲养与养殖效果。
珍珠蚌养殖

珍珠蚌养殖概述珍珠蚌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贝类动物,是珍珠产业的重要来源之一。
珍珠蚌养殖是利用人工手段繁殖、养殖珍珠蚌,以获取其产生的珍珠。
目前,珍珠蚌养殖已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养殖业,其产品在珠宝、工艺品等行业有著广泛的应用。
养殖环境水质要求珍珠蚌的适宜生存环境是淡水或半咸水环境。
养殖环境的水质要求是关键因素之一。
水质应具备适当的 pH 值、温度、溶氧量等。
珍珠蚌对 pH 值要求在7.5-8.5之间,温度适宜范围为20-25摄氏度,溶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水池搭建养殖珍珠蚌需要提供一个适宜生存的水池。
水池可以选择混凝土池或塑料池。
混凝土池具备较好的保温性和稳定性,但对 pH 值的调控较为困难;而塑料池轻便易搭建,更便于调控水质。
水池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而定,较大的水池有助于增加养殖量。
水质管理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水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水质稳定。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 pH 值、温度和溶氧量处于适宜范围内。
必要时可进行水质调节,例如调整 pH 值、添加适量的氧气等。
同时,还应定期清洁水池,防止污染物积累。
珍珠蚌的选种与养殖选种选种是养殖珍珠蚌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选择品种良好、健康的珍珠蚌进行繁殖。
优质珍珠蚌的特点包括外壳色泽艳丽、身体结构完整等。
此外,还应注意选择具备较高生长速度和珍珠产量的珍珠蚌品种。
养殖方法养殖珍珠蚌主要有两种方法:自由养殖和人工养殖。
自由养殖指将珍珠蚌放入池塘或湖泊的水域中,由其自然生长和产珍珠。
这种方法成本低,但珍珠产量较低,并且无法控制珍珠的质量。
人工养殖则是利用人工手段控制珍珠蚌的生长环境,以增加珍珠产量和改善珍珠质量。
人工养殖包括入蚬、造珠、采珠等环节。
入蚬是将珍珠核植入珍珠蚌的体内,通过珍珠蚌的反应产生珍珠。
造珠是指控制珍珠蚌的生长环境,包括水质、温度等,以促进珍珠的生长。
采珠是指在适当时候收取成熟的珍珠。
养殖管理养殖珍珠蚌需要注意以下管理措施:1.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食物,如藻类、悬浮颗粒等,以促进珍珠蚌的生长和健康。
淡水珍珠蚌的苗种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与养殖育珠蚌的生态习性一、生活方式1 .摄食蚌的饵料主要是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如轮虫、鞭毛虫、单细胞藻类等。
蚌没有捕食器官,不能主动摄取食物,只能被动性滤食,即在蚌呼吸时,依靠鳃上的纤毛有规律的摆动,产生水流,使水中的微小食物随着入水孔的水流进入外套腔中,被鳃过滤后,形成食物粒,再经纤毛及唇瓣纤毛的输送,不断选择合适的饵料送入口中。
在输送饵料的过程中,较大的颗粒掉入外套腔中,被外套膜表皮上的纤毛摆动而送至边缘,在闭壳运动时排出体外。
由此可见,蚌对食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选择,但对饵料的性质似乎没有什么选择。
蚌过滤水的能力很大,每天经单个蚌过滤的水量,可达到4OL 左右。
2 .栖息河蚌作为水生底栖动物,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江河、池沼等水底或泥沙中,营埋栖生活。
生活在自然水域的蚌.在高温或低温时,其身体全部或部分埋藏在泥沙中,蚌体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外露,出水孔和入水孔露于壳外。
3 .生长一般来说,河蚌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其生长速度随种类、年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
蚌的一生中,在胚胎初期,体积一般不增长,到幼体开始摄食时才开始增长,但增长速度很慢。
进入幼年时生长迅速,到老年时又逐渐变慢或停止生长。
蚌类的生长不仅由内在的条件决定,而且与其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水温与饵料)关系极为密切。
一般来说河蚌的寿命较长,通常为10 年,其中珍珠蚌的寿命最长,能活到80 年左右。
4.行动蚌的行动能力较弱,只是依靠其斧足的伸缩移动位置,每次只能移动2-3cm 的距离。
5 .繁殖在繁殖期内,雄蚌的成熟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到鳃上腔再随水流从出水孔排至体外的水体中,含有精子的水又顺着水流,经雌蚌的入水孔进入雌蚌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这时候雌蚌的卵巢经输卵管从生殖孔送到自己的外鳃瓣的鳃腔中。
这样,精子就和卵子相遇而受精。
受精卵在鳃腔中分裂、发育、孵化(外鳃腔有育儿囊的功能),经过囊胚、原肠胚,最后发育成钩介幼虫。
6 ,发育从受精卵到钩介幼虫,约需一个冬季的时间,每年春季,成熟的钩介幼虫随水流排出体外,在水中开闭双壳,自由地游泳、当遇到水中的鱼类时,则用长长的足丝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鳃和鳍条上。
被钩着的鱼因受钩介幼虫的刺激,组织发生反常的增殖,使钩介幼虫藏在其中,逐渐形成被囊状态。
附着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收鱼体的养料,营寄生生活,直至幼体变态,也就是足丝消失,形成口、足、平衡器、鳃、神经等器官时经2-5 周的时间,幼虫破囊而出,离开鱼体,沉落到水底,变成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
河蚌的发育较缓慢,一般要到第3 年鳃瓣才渐渐长全,到第5 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进入繁殖阶段。
育珠蚌的生活史1-受精卵;2-多细胞期;3-原肠期;4-未成熟的钩介幼虫节虫;5-成熟的钩介幼虫;6-寄生在鱼体上;7-从鱼体上脱落的稚蚌;8-成蚌二、对环境的要求1 .水温蚌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水温直接影响到它的新陈代谢。
三角帆蚌的适应水温为8-35 ℃,最适水温为26℃左右,这正是繁殖高峰阶段的水温。
当水温为8℃左右时,蚌开始处于半体眠状态;当水温37-38℃并持续5-7 天时,蚌多发生热昏迷现象。
育珠水域的水温,也影响到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即间接影响到三角帆蚌可能获得的营养物质。
2 . pH 值三角帆蚌育珠水域的pH 值宜控制在7-8 。
在该pH 值范围的育珠水域中,饵料生物的生产力较高,更有利于育珠蚌对钙离子的吸收和珍珠质的沉积。
3 ,溶解氧充足的溶解氧能促进蚌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育珠时,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mg / L 时,则蚌的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滤食减少,甚至停止滤食。
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1mg / L 时,蚌在几天内即会窒息死亡。
育珠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从大气中溶人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
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除动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包括有机物的分解、其他气体的上升氧化、水温的升高、地下水的流人等方面。
4 .透明度育珠水域的透明度,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量和其他有机物质的含量。
在集约式的较高密度育珠中,最适宜的透明度为40-50cm 。
如果透明度过小,即低于30cm 时,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发育。
在此种水体中,也不适宜饵料生物的繁殖。
如果水体透明度在50cm 以上,则表明水域中蚌的饵料基础薄弱,不利于育珠蚌中珍珠的形成,这时应予以施肥培水。
育珠蚌的人工采苗钩介幼虫的鉴别与采苗鱼的选择1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其方法是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然后用探针的尖端,在孕育鳃瓣的中部刺挑出少许钩介幼虫,如果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丝,为发育成熟。
或者用小吸管刺破孕育鳃瓣,吸出少许,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本批钩介幼虫已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
否则,视为尚未成熟,暂不宜用于采苗。
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只有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才能脱离卵膜,从亲蚌(雌蚌)的鳃腔中排出,可用其足丝和钩。
附着鱼鳍和鳃上。
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雌蚌的钩介幼虫的成熟规律,即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
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时间短,防止“早产”或“流产”。
2 .采苗鱼选择选好寄主鱼在人工育蚌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寄主鱼,钩介幼虫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
寄主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
选择合适的寄主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继而获得更多仔蚌的关键。
各地的实践表明:采用黄颡鱼代替鳙鱼作寄主鱼,能获得最佳效果,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和容易管理等优点。
也有人采用缩鱼。
鳙鱼虽然温顺易养,但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通过其鳃时,多被滤食掉,附生的数量较少。
育珠蚌的雌雄鉴别育珠蚌的雌雄,在外观上差异甚微,难以区别,从蚌体内部才可准确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育珠蚌的性腺埋藏于斧足上方的内脏囊里,包在肠管的周围。
这就给一般情况下鉴别雌雄个体带来困难。
实践证明,可通过以下方法区分雌雄育珠蚌。
1 .从性腺上区别胜腺成熟时,雄蚌的性腺呈白色,用针刺后有白色浆液流出;雌蚌性腺呈黄色,用针刺后有颗粒状物流出。
2 .从鳃丝上区别鉴别雌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看它的鳃,雌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细密,沟纹不明显,淡褐色,不透明;雄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稀疏,沟纹明显,淡黄色,透明状。
雌蚌鳃丝密度为雄蚌鳃丝密度的2-3 倍。
3、外形:雌蚌两壳比较膨大,宽距略大,后缘较圆钝。
雄蚌两壳定距比雌蚌略小,后缘略尖。
珍珠养殖:亲蚌的培育、繁殖培育亲蚌水域总的要求应是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饵料丰富的池塘,水质要“肥、活、嫩、爽”,呈微黄色,无污染,透明度25cm 左右,水深1.5sm 左右。
1 .雌雄配组亲蚌一般按1:1 的性比选留。
配组时,可采取雌雄相间成单行配组排列;也可采取雌雄相对成双行配组排列;无论单行还是双行排列,雌雄亲蚌的间距宜在30-50cm 。
吊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400-500 只为宜,并在雌雄蚌上分别刻上记号。
2 .受孕培育在具缓流水水域中培育亲蚌时,雄性亲蚌宜养殖在雌蚌的上流方位,可保证雌性河蚌通过呼吸接纳足够数量的精液,提高受精率。
在静水水域中培育亲蚌时,则宜成片集中培育。
由于精液呈水平状喷射,所以无论何种水体培育亲蚌,雌雄亲蚌宜养殖在同一水位深度。
3 .水质控制亲蚌培育的水质条件是:pH 值6.5-8.0,养殖水层溶解氧含量4.0-8mg/L ,饵料生物(包括腐殖质)量10-20mg/L 为宜。
因此,要注意及时施肥和投饵。
4 .根据孕熟程度而分级养殖每年采苗期前的3-4 月,对全部受孕雌蚌做一次孕熟程度的检查。
按胚胎发育进行的程度,分级处理。
一般分三级:胚胎发育基本完成,成熟度80%以上,为一级;胚胎发育一般,成熟度为70%以上,为二级;胚胎发育差,成熟度低于60%,为三级。
并按孕熟程度的级别分养在不同的水域部位。
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准确做出各级孕熟雌蚌采苗期的预报;二是可以避免频繁地开蚌检查,造成“人工”早产现象。
5 .亲纬强化培育的方法亲蚌的培育池一般以5 亩左右为宜,培育池的水深保持在1.5m 左右,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30-4ocm (常换水,每15天一次)。
在亲蚌培育期间的6-9 月,每月施化肥和间隙施生石灰一次,每亩25kg ,同时搭养一定量的鱼类,达到立体开发水体的目的。
施肥投饵量和搭养鱼类品种与数量见表4-2 和表4-3在亲蚌(雌蚌)的培育后期,即第二年的春节,把已钩介幼虫的雌蚌,养于面积为3亩左右的池中,保持水深在1-1.5M之间,长期保持微流水(不可大量流水,特别是在4月份)。
其目的有二:一是春季水温低,水少易升温;二是使亲蚌感到有返回自然水体的感觉,使之能正常发育。
在此时期投喂已发酵的菜饼之类的高蛋白物质,同时施少量的磷肥,以保证有足够的饵料生物来源。
珍珠养殖:育珠蚌的人工采苗钩介幼虫的鉴别与采苗鱼的选择-繁殖1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其方法是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然后用探针的尖端,在孕育鳃瓣的中部刺挑出少许钩介幼虫,如果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丝(图4-5 ) , 为发育成熟。
或者用小吸管刺破孕育鳃瓣,吸出少许,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本批钩介幼虫已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
否则,视为尚未成熟,暂不宜用于采苗。
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只有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才能脱离卵膜,从亲蚌(雌蚌)的鳃腔中排出,可用其足丝和钩。
附着鱼鳍和鳃上。
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雌蚌的钩介幼虫的成熟规律,即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
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时间短,防止“早产”或“流产”。
2 .采苗鱼选择选好寄主鱼在人工育蚌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寄主鱼,钩介幼虫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
寄主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
选择合适的寄主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继而获得更多仔蚌的关键。
各地的实践表明:采用黄颡鱼代替鳙鱼作寄主鱼,能获得最佳效果,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和容易管理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