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学地理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黄河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黄河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 掌握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如上、中、下游的区别。

- 理解黄河的治理措施及其意义。

- 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黄河这一“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 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黄河的地理概况,包括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 教学难点:-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 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2. 新课探究- 黄河的基本概况:- 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政区图》等地图,引导学生回答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问题。

- 结合地形图,分析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 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通过展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河段的特点。

- 分析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如中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等。

- 黄河的治理措施:- 介绍黄河的治理历程,如治理水土流失、修建堤坝、调整河势等。

- 讨论黄河治理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地图分析:通过读图,了解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 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全长,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

2.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包括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

3. 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全长。

2. 黄河的水文特征。

3.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三、教学难点:1. 黄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环境的特点。

2. 黄河的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的地理景观和流域环境。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黄河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讲解黄河的全长、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让学生掌握黄河的基本概况。

3. 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包括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引导学生理解黄河的水文特点。

4. 讲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

5. 结合案例,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环境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的地理位置、水文特征和流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示意图,并简要描述黄河的水文特征。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黄河地理位置、水文特征和流域地理环境的掌握程度。

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多媒体的使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还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对黄河教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初中生。

学生已经学过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河流和中国地理文化知识,具有认知基础,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从对黄河的印象中,领略中国黄河流域的壮美山河和众多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

2.学习黄河的水文和环境问题。

3.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

4.发现和感受中国五大河流中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环节1.展示几张图片:黄河岸边的农家、青藏高原雪山的图片、黄河的流域地图等。

2.提问学生:你们对黄河有哪些印象?(可能得到的回答包括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黄河曾经发生过洪水、黄河风沙很大等。

)3.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个充满着神话传说和文化历史的地方。

我们将一同学习黄河的故事和文化。

正文教学1.黄河的流域地图–展示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

并与学生合作发现和描述黄河流域地形、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特点。

–展示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走向和重要行程节点,并与学生一起探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产,例如遗址、古塔、古城、名胜等等。

2.黄河的历史–对黄河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例如中华文明发展和黄河地区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

–展示兰考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古文明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探索古文明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黄河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并与学生合作感悟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3.黄河的环境保护–利用图片、PPT等多种形式呈现黄河水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探究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措施,例如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建设、水库、堤防建设、水土保持、工农业的环保、黄河流域劳动者生态经济实验区等。

–请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自发参与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总结环节1.请同学自发发表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评估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黄河的泥沙特性、治理措施等方面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黄河相关知识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3.教师通过讲述黄河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流域面积、流经省份、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等。
2.讲解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析各河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3.详细解析黄河泥沙的特性,阐述泥沙对河流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教育学生关注河流生态环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黄河壮丽景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条河流吗?它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河,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黄河,探索它的奥秘。”
5.观察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河流或湖泊,了解其生态环境,并对比黄河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观察过程和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200字。(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利工程,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案例分析,拓展思维:
(1)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结合我国在黄河治理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了解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课件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3. 学生准备:预习黄河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2)分析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4. 案例分析:(1)展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分析成因,讨论解决方法。

5. 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爱母亲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现象,提出解决建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感情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绩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要津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商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3、使学生认识到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绩。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打算: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商量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放开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搜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初中地理黄河课前导入教案

初中地理黄河课前导入教案

初中地理黄河课前导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处理。

2. 通过阅读分析黄河的流域图、中国地形图,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3.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讨论活动,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 黄河的地理概况2.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3. 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课前导入: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调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

2. 在大屏幕上展示资料中,白岩松说的话:“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河,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又美了容。

”3. 提问:为什么要对黄河进行治疗?期间又有哪些措施呢?二、新课探究(10分钟)1. 黄河的概况【情景创设】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通过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学生回答并思考:(1) 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2) 黄河全长是多少?流经哪些省、自治区?(3) 黄河流域的地形区有哪些?2. 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情景创设】请学生阅读教材P35页,了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并思考以下问题:(1) 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对黄河有什么影响?(2) 黄河流域的地形特点是什么?对黄河的流程有什么影响?3. 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景创设】请学生阅读教材P36页,了解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对黄河有什么影响?(2) 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对黄河有什么影响?4.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情景创设】请学生阅读教材P37页,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思考以下问题:(1) 黄河流域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对黄河有什么影响?(2) 如何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三、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全长,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

2.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包括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并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分析。

3. 培养学生对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认知,了解其地理优势和环境问题。

4. 提高学生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意识,培养其关爱母亲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全长、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问题。

难点:黄河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河的地理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黄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素材。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黄河的流经省份、全长、主要支流等地理信息。

3. 准备黄河流域地理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的相关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河的概况,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教学环节一: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1)让学生观察黄河地图,回答黄河流经的省份。

(2)介绍黄河的全长、流域面积和主要支流。

3. 教学环节二:黄河的水文特征(1)介绍黄河的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2)分析黄河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

4. 教学环节三: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1)让学生观察黄河流域地图,了解其地理分布。

(2)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和环境问题。

5. 教学环节四: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1)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了解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

(2)讨论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滔滔黄河》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2)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温馨环境,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什么吗?我想一说到黄河,同学们的心情肯定是心潮澎湃,激情高昂,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她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她一路欢歌,在中国的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河!
(二)师生合作,探究交流,了解黄河概况
(过渡)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1、自学教材P49-P52页完成以下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找一找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孟津在哪里?
(4)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的二大支流。

2、黄河的奉献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这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母亲河对我们有哪些贡献呢?
(引导学生根据地形图和图文资料等说明黄河的奉献)
(1)黄河——中华民族发祥地
(2)奉献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上游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
中游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3)奉献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4)奉献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壶口瀑布
师:(过渡)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身染疾病,成为我国的一大忧患。

那么,母亲河的忧患有哪些呢?
3、黄河的忧患和治理
(1)先阅读课本49~51页图片分组归纳整理,母亲河的忧患有哪些?发病的河段、发病的原因?
上游:荒漠化严重
中游:水土流失
病因: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

严重性:(展示文字资料)资料一,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进黄河的泥沙有16亿吨,相当于长江的68倍。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可绕赤道27圈。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有什么样的后果?
下游:地上河
凌汛:上游的宁夏、内蒙古和下游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

病因: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游”开冻早。

断流:发病主要部位:上游下游
病因:气候干旱荒漠化。

植被破坏,流域用水量增加等
(2)假如你是水利专家,你打算怎样治理母亲河?(分组讨论)
荒漠化: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种草
地上河:加固大堤、疏通河道
凌汛:及时破冰,疏通河道等
小结: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在于加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结束语: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悠悠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祝愿她,将同中华民族一道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4、效果反馈
(1)出示习题
①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A.喜马拉雅山、渤海
B.昆仑山、黄海
C.巴颜喀拉山、渤海
D.冈底斯山、黄海
②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反映出黄河什么季节的什么现象,主要分布于什么河段?
反映的是黄河初春季节的凌汛现象,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

③古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含有什么样的地理含义?
一是指黄河发源地海拔很高:
二是指黄河上游位于非季风区内,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地表干旱。

(2)延伸拓展
1)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多的河流,每立方米平均含泥沙约为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克。

泥沙颗粒很细,使河水呈泥浆状,沾在身上难以洗清。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水变黄,这可能是黄河得名的原因吧!为此,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植树种草,保护森林和草地。

2)关爱母亲河,心动+行动
根据本课学习后你对黄河的认识,用公益广告语的形式来表达你最想说的一句知心话,呼吁保护母亲河。

如“防洪治沙,保卫黄河,刻不容缓!”或“救救母亲河”
《滔滔黄河》教学案山东省临清市魏湾镇中学王延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