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指导下,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健康和养生。
这些运动法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它们融合了身体运动、呼吸调节和精神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极拳、气功和五禽戏这三种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的特点和益处。
1. 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被广泛认可为一种优秀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太极拳着重强调身体内外的平衡、柔和、自然以及意识的集中。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通过慢而平衡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协调性,同时调整呼吸和心理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培养内在的和谐与稳定。
这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并且对于改善循环系统、调节血压和代谢功能也有积极的效果。
2. 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方法。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内部能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气功练习主要包括静坐和动作两种形式。
静坐气功注重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深层次的放松来提高心理及身体的稳定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
动作气功则通过练习一系列身体运动和呼吸法来平衡和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加强内脏的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气功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疗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增进身心的平衡。
3.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养生健身法,包括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形态。
通过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人们可以锻炼关节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呼吸能力。
五禽戏重视身体的舒展与矫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同时,五禽戏也注重调节身心状态,通过模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来培养意念和精神的集中。
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系统的韧性,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改善体态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效果。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太极拳是一种集身体运动、健身、武术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传统功夫,它的发展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不可分。
传统太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阴阳哲学强调相对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也以阴阳的转化和调和为基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升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和生命力。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太极拳的动作和运动规律追求以柔克刚,以柔和、自然的气势来化解外部的攻击,这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的思想相吻合。
太极拳的拳谱和拳理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有许多著名的拳谱,如《太极拳谱》、《太极老人书》等,这些拳谱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它们融合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艺,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
拳谱中的拳理包括拳术要旨、拳意、拳法、养生之道等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领会拳谱中的拳理,太极拳的修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太极拳中的拳套和拳法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
太极拳的拳套包括起势、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下势、左右穿梭、斜飞等动作,这些拳套动作的名字和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景物和工艺品有关,如“单鞭”象征单一的阴阳,“白鹤亮翅”象征鹤舞九天,“斜飞”像鹰击长空等。
太极拳的拳法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以柔克刚、以德制敌,注重顺势而为、运用对方力量,不与对手直接硬碰硬,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拳的修行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内外兼修、心身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训练包括神、意、气、力的修炼,通过调整呼吸、专注于意念、运用内力等方法,达到调和身心、养生延寿的目的。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修炼内功、追求身心和谐的思想相契合。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拳谱拳理、拳套拳法以及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
重阳节与中医养生与太极拳

重阳节与中医养生与太极拳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
它既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重阳日的庆祝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怀念自己的祖先,并前往山上登高,祈求平安和幸福。
而与此同时,重阳节也与中医养生以及太极拳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和太极拳的角度来探讨重阳节的意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平衡。
在中医的观念中,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改变环境和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重阳节正是处在秋季的一个特殊时期,天气逐渐转凉,气候干燥。
按照中医的理论,秋季是肺脏最为脆弱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
因此,重阳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调养身体的时机。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在户外活动,登高远足。
这种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以抵御秋季带来的寒冷和干燥。
此外,登高的过程也是一种锻炼,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登高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缓解关节疼痛,并促进血液循环。
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除了登高外,重阳节还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医养生的观念中,秋季是肺脏和大肠的盛行季节。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一些有益于肺脏和大肠的食物,如柿子、山药等。
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消化功能。
在重阳节的餐桌上,人们还会品尝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食物,如花山糕、重阳糕等。
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既是一种拳术技击,又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法。
太极拳的特点是缓慢柔和的动作,注重呼吸和身体的协调。
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人会选择参加太极拳的表演、比赛或者学习太极拳。
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耐力和平衡能力,还有助于调整情绪、放松心情。
太极拳通过练习呼吸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如何通过习练太极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800

如何通过习练太极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800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所创。
陈王廷依据《易经》、经络学说、导引养生理论,采武术各家之长,以“太极”命拳名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衍生出了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流派。
太极拳具有修身养性、强健身体、防身自卫等功能,在世界共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太极拳在促进文化间交流、互鉴、对话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彰显传统生命健康知识与实践,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极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为人类贡献了一项优秀的文化项目,太极拳做为中国优秀的文化符号之一,传承发展将成为保护太极拳生命力的重要内容。
太极拳主要是靠传承人继承理论和技术,所以优秀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太极拳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当前的主要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在亲属代际之间进行,师徒传承经由传统拜师仪式确立师徒关系之后进行。
各流派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传承有序的谱系。
在传承过程中,历代积累的拳谱、图谱、口诀是传承的重要依据,拳师们勤于一生的修炼是习练者的楷模,其高超的技艺、经验也是传承的重要内容,而“学拳明理”既是传承的共识,也是传承的目的。
习练者通过全面学习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文化、门规戒律、理论知识和核心技术,感悟中国人的宇宙观,践行中国人传统的养生观。
太极拳的传承保护任重道远,望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大对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的宣传,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培育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太极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太极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一项举世闻名的技艺,也被誉为是养生、强身、修身、疗伤的技术。
太极拳自诞生以来,不仅在武术领域中备受推崇,而且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太极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被认为是中国武术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据记载,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张三丰,他在明代末年创立了太极拳,并将其为后人理论和实践充分发扬光大。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其技法以防御和攻击相结合,并强调不使用外力,以柔克刚。
太极拳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平衡和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福祉。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其技艺所传达的思想以及技法,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
其次,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体育、美学、哲学含义和历史价值,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后,太极拳所追求的平衡和和谐的理念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相吻合,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太极拳已经被广泛解释和使用,从而不断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文化内涵。
太极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极拳的文化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在国际政治和文化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国内,太极拳一直被广大百姓喜爱,几乎在每个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有人在练功。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纪录片中重要的素材,如著名的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华夏之夜》等影片都涉及了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而在国际范围内,太极拳也因其文化价值及其身体健康和养生的功效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太极拳在国际间的认知和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和了解。
太极拳的国际认可也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多国际关注,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太极拳的未来展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太极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和养生方式。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

极拳书籍及 音像 制 品、音乐 、图片、太极拳传授形 式、方法 , 竞赛活 动的组织、评分方法 以及 太极 拳等级教练员 、裁 判员评 定制度 等神 韵文化 ;其最深层 则是太极 人 的武德、观念 、论 理 和行为规范 的修养等伦理文化 。 参 考 文献 : [ ] 马伯 英 . 1 中国 医 学文 化史 [ ]上 海 :上海 人 民出版 M.
社 。9426 1 9 .2 .
太极 拳 ,是我们 中华 民族 传统 文化 精粹 园中一支 奇葩 异
花。他 以易经朴素 的哲理为依据 ,以拿摔靠打跃为基础 ,博 承 百家 ,身 心双修 。内寓哲理养生明智 ,外具攻防强身御敌 。 无极 生太极 ,太极 生两仪 。两仪生 四象 ,四象 生八卦。万 事万物 由此而起 ,大地从此充满生机…… 太极拳动作柔和 ,圆转连 贯 ,轻灵流 畅,快慢相 间,轻重 缓 急 ,松 活弹抖 。演练神情 专注 ,上下相随 ,虚实分 明,给人 以大将风范 ,悠 闲酣 畅。其 势如巍巍群 山连绵不 断,象 长江大 海滔滔不绝 ,似云雾 中天飘 忽不乱 。人体如在水 中行 ,根扎深 土心 自宁 。轻灵 圆转腰 如轴 ,四面八方护 门庭 。柔 中寓 刚 ,棉 里藏针 ,奥妙无穷 。
太极拳 与养生文化
3 1 2 美大 学诚毅学院 福建 厦 门 陈翔龙 吴 文 刘庭杰 60 1集
【 摘 要】 太极拳是中国的 “ 国粹”,是中华文化高度浓缩的文明成果, 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智慧的养生体系。现在
人们把 “ 太极拳养生”单独从 太极拳的多元 文化 中提 挈出来,试 图弘扬其精髓 ,那 么势必会突 出太极拳的养生文化 ,发展 、发挥其
保健功效 的获取 ,贵在坚持 习练。每位立志 习练太极拳进行 养 生保健者 ,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 的道理 。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中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太极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为知名和广泛传播的中国功夫之一、太极拳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拳术风格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起源于唐朝的《易经》和宋朝的《太极图》,是以阴阳哲学为基础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和呼吸方法来实现内外养生、调和阴阳、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拳被视为身心修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益于身体健康、增强精神意志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活动。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太极拳一直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并且作为一种拳术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被视为一种身心修养和道家哲学的一部分。
太极拳的训练要求身体和内心的和谐统一,通过修炼气功和内力,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境界。
因此,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具有身心灵价值的宝贵遗产。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太极拳作为一种中国原生武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勇敢精神和非暴力文化传统。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平和、谦和和包容的原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和谐、尊重和信任的价值观。
太极拳曾经被用于武术比赛、军事训练和民间表演,起到过保家卫国、增强士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如今,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和文化活动,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调和身心、增强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太极拳也在国际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中国政府将太极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举办国际太极拳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文化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刘元翔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现形式。
它以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古代导引吐纳术、技击家之蓄发提放等所创的拳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太极拳和养生文化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和研究的项目。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
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渊源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据民国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
据《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见识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创编了太极拳。
首先,综合、归纳和吸收了家传武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陈家拳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创编出新的拳术。
其次,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把其养生思想应用到拳术之中。
《长短句》上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几次颠险!蒙恩赐,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
⋯⋯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
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从中可以看到,《黄庭经》是陈王廷晚年创编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再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最后,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中华武术界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陈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极拳是我国极具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
近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大流派。
其共同特点为:心静意导、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动作圆活、周身协调;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二、传统文化与太极拳(一)《道德经》与太极拳《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太极即太虚,无极而生;“太”广大,“虚”空虚无物。
太虚即空空荡荡,为体内真气填充,是身轻体健的源泉。
太极依照真气的运行,动为阳、静为阴。
“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体现在运动中就是“虚实”、“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圆方”等。
“三”即三维空间.是太极拳的顺逆缠丝的螺旋缠绕运动的千变万化。
因此,“至大至空”是太极拳的含义和太极生阴阳及其相互转换的根本,是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境界。
道德经说:“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
”太极拳的“松”。
是道家功法“空”、“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识导引的身心放松;以调意、调神、调身、调息、调动全身气血运行,疏经通络、培养元气。
“静”是人体意识神态的宁静,是精神高度内敛后的静。
<道德经)上说:“神得一以灵”,就是说以静养神,以神练灵,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
<道德经>讲:“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练习同样要求顺其自然。
“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引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
有而若无。
”(李雅轩语)由此可见,道家哲理对太极拳练习有指导作用。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
从技击角度看。
太极内功是功力的源泉。
在注重内功的修炼上。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其实也就是道家哲学的“虚无”、“无为”。
李雅轩说:“太极拳是无为不为之功夫。
”在外观上,太极拳“丹田内转”和“发劲”,要求在意识的引导下在体内完成。
从与对方接触的部位发放出去。
这正是道家哲学“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指导太极拳锻炼中的体现。
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说“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
”此语源于<道德经>中“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弱其志而虚其心”。
以这种哲学作为太极拳功理。
在对抗中舍己从人。
得机得势。
正如<太极拳论>上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落不能落,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由此可知,太极拳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以练拳方式修道悟道的过程,<十三势行动歌>说:“洋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二)<黄庭经>与太极拳<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
<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围绕长生久视、强身健体之目的。
立足于哲学与医学两大基础,以存思内视、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为主干,兼容恬淡虚无、心专意精、守一养神、脏腑调养等原则与方法,形成了融养生、医学、哲学与宗教于一体的名垂道教教育思想史的养生教育方法导论。
<黄庭经》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太极拳是<黄庭经》侈身养性哲理思想的身体表现形式和较好的体现。
由于太极拳创拳和技术都充分体现了道家养生思想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极拳是道家传统养生术与武术相结合的中间技术产物,是道家哲学在养身和技击方面的实践功夫,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较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
存思内视、守一养神是<黄庭经>养生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要诀是合闭双目。
排除干扰,消除杂念,凝神安息。
存思存神,心目内视,俯视丹田,九可延寿。
存恩之功。
以五藏(脏)为盛”,“存思百念视节度,六腑修治勿念故,行自翱翔人天路”;“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
心精意专内不倾”。
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贵虚静”.要求“心静”,即去除杂念,静以养神;动作“柔和”。
顺乎自然;要求“用意不用力”。
即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专注于机体内外的协调配合。
存恩于五脏六腑的顺随松虚。
进而达到内外合一。
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是道教传统的主要养生方法。
先秦<庄子〃刻意篇>就提出“吐故纳新”养生法。
<黄庭经>认为,吐纳服气的主要生理器官是鼻口;“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呼吸庐间人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呼之则出,吸之则入,呼吸元气,会丹田中”;呼吸能促进津液滋生,漱咽津液,可润泽肌体,通利腑脏。
“口为玉池太和宫。
唾为清水美且鲜。
唾而咽之雷电鸣,舌为灵根常滋荣”,“津液醴泉通六府”。
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
舌顶上腭,牙齿轻叩,津液下咽,同时要求“开呼蓄吸”,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太极拳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方法很多,如顺、逆腹式呼吸,鼻吸口呼。
闭气呼吸法等。
这些方法是通过意念改变自然的呼吸节律,以适应身体内部状态和外部活动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太极拳讲究“练津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入神,练神还虚”,以此提高功力水平。
<黄庭经)说:“五脏之主肾最精”。
“两肾之神主延寿”,“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
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惨,以练内培源为主,要求“练本不练标”,“本”是指本原、根本。
即肾中元气;“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
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
万事可做,斯为之要。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
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根本固而枝叶荣”。
“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到练“本”与服气积精是相同的;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
<黄庭经)养生观认为;“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
“恬淡无欲养华茎”,“脾中之神主中官,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会明堂,通利六腑调五行”,即进行存思内视、吐纳服气、积精宝精、漱咽津液、腑脏调养都需保持恬淡虚无。
恬淡清静、致虚无为是道教养生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练习时静、柔、意、气、缓的目的是达到恬淡虚无。
体验轻灵自然。
它利于腑脏的调养与保健,对于提高拳术水平非常重要。
(三)中医理论与太极拳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太极拳理运用了这一学说。
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问中正松腰胯。
提肛运气扫丹田。
”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
首先要根基牢固,从而达到天地相应。
精神内守,气运丹田。
天为阳地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行为阳神为阴,太极拳全面处理了以上种种阴阳相对的关系,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
内外相合,虚实分明。
动练形,静练神,形神合一。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故有外三合。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达到精神内守,调节呼吸,导引神气,以张五脏.通经络。
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气力贯达全身。
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太极拳强调虚实分明.上步,后座,转身等在移动重心中注意虚实的变化,进一步推动气血的运行,产生强大的“内劲”。
2、“形神合一”理论的运用形神合一。
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和机能的统一。
形体包括一切组织器官,神是精神意识活动。
《灵枢》说:“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
”“心主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太极拳利用这一理论,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做动作时要全神贯注。
特别强调眼神,要求“眼随手,步随身。
运动如抽丝,上步如猫行”。
要求动中求静、调形、调气、调神。
在注意姿式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意识的引导。
3.精、气、神理论的运用<素同>说:“聚精会神⋯⋯精者,生之本也。
”精气足则人的身体强壮。
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运气扫丹田。
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
元神”。
精气神是人体三大物质要素,气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
太极拳要求内藏精神,随动作的特点,运用意识,调理呼吸。
呼吸要领:一呼一吸细而长。
送呼收吸是要方。
练习时凡送出的动作,如上步、出掌、出拳、蹬脚时则呼气,当收拳收掌收腿时则吸气。
因此掌握太极拳的运动方法对提高练习效果和养生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说:天地万物“莫贵于人”。
但人生苦短,多少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总之。
太极拳的渊源、成拳、立系、技术内容等各个方面是所有武术流派中受道家养生思想和中医理论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