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

合集下载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3(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按照有关记载可以推知,西周时期小学的修业年限约为( )。

(分数:2.00)A.4年B.5年C.6年D.7年√解析:3.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系统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是( )。

(分数:2.00)A.《中庸》B.《大学》√C.《学记》D.《论语》解析:4.汉代私学非常发达,经学大师们常常拥有成百上千的弟子,由于人数太多,弟子们常被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其中一类是无缘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而只是被老师承认为弟子的。

这类弟子被称为( )。

(分数:2.00)A.“及门弟子”B.“授业弟子”C.“著录弟子”√D.“再传弟子”解析:5.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 )中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分数:2.00)A.《进学解》B.《答尉迟生书》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师说》√解析:6.从( )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解析:7.( )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

(分数:2.00)A.京师同文馆B.天津水师学堂C.京师大学堂D.福建船政学堂√解析: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思想,对以后教育培养目标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者是( )。

(分数:2.00)A.王国维√B.严复C.蔡元培D.梁启超解析:9.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5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5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50(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瞽宗的教育功能是(分数:2.00)A.实施乐教之地√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C.实施德育之地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瞽宗的功能。

《礼记.明堂位》中有“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作乐于瞽宗。

”再如《礼记.王制》中有“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作注有“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当时大学的教育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

乐师在学中祀其先师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

瞽宗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孔子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下列选项不属于“克己”的方法的是(分数:2.00)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隐恶扬善D.言必信,行必果√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道德修养体系。

克己是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主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也就是说,主张以同理心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而能“隐恶扬善”。

而“言必信,行必果”则是力行。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反映的教学原则是(分数:2.00)A.预防性原则√B.启发诱导原则C.及时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思想。

《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有:预防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长善就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5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5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53(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选项中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内容的是( )。

(分数:2.00)A.射B.御C.诗√D.数解析:3.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 )。

(分数:2.00)A.性善论√B.明人伦C.盈科而进D.大丈夫解析:4.太学就其办学性质而言是汉代的一种( )。

(分数:2.00)A.一般私学B.高级私学C.中央官学√D.地方官学解析:5.唐代曾发生过主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冲突事件,议者认为是主考官权位太低所致,故提高了考试的规格和权威性。

此后,科举考试一般由礼部的( )主持。

(分数:2.00)A.侍郎√B.尚书C.郎中D.员外郎解析:6.元代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 )。

(分数:2.00)A.外语学校√B.国文学校C.艺术学校D.高等学校解析:7.在早期改良派中,《盛世危言》的作者是( )。

(分数:2.00)A.郑观应√B.王韬C.薛福成解析:8.( )年10月,学部奏请颁布《视学官章程》三十三条,改变了清末视学活动无章可循的状况。

(分数:2.00)A.1905年B.1907年C.1909年√D.1910年解析:9.受美国( )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分数:2.00)A.职业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解析:10.( ),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学。

(分数:2.00)A.国内战争时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初期√D.民国初期解析:11.“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是( )。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0(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分数:2.00)A.乐师B.祭师C.巫师√D.史官解析:3.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而鲜明地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教育家是( )。

(分数:2.00)A.孟子√B.孔子C.荀子D.庄子解析:4.汉代地方官学发轫于蜀郡太守文翁的一次创举,这就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文翁兴学”。

这一事件发生于( )时期。

(分数:2.00)A.汉文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景帝√解析:5.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 )。

(分数:2.00)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解析:6.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别头试”制度是在( )时确立的。

(分数:2.00)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解析:7.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 )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分数:2.00)A.颜元B.湛若水C.阮元√D.毕沅解析:8.著有《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

(分数:2.00)A.王韬B.冯桂芬C.龚自珍D.魏源√解析:9.京师大学堂筹办时,清廷派( )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

(分数:2.00)A.梁启超B.李鸿章C.左宗棠D.孙家鼐√解析:10.“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 )主张。

(分数:2.00)A.章炳麟B.吴稚晖C.蒋观D.蔡元培√解析:11.《新教育大纲》是教育家( )写的。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学的教育对象是A.贵族子弟B.农家子弟C.社会青年D.书院学生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教育2.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的是A.分斋教学B.三舍法C.监生吏事D.六步黜陟法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明立国改建国子学,扩大规模,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初国子监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历事期间,他们白天到各部门值班,晚上则归宿国子监斋舍,温习功课。

历事时间短则三月,长则一年。

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可授予官职,中等再令历练,下等送回国子监读书。

“历事制”可视为是一种实习制度,该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教育3.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是A.王安石B.朱熹C.阮元D.顾宪成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书院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书院的发展情况。

宋时朱熹常到书院讲学,并写有《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

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和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教育4.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是A.东林书院B.白鹿洞书院C.岳麓书院D.石鼓书院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书院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书院的发展情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3.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3.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3(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B.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人要发展,教育是决定性条件C.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D.这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3.下列关于《学记》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B.从教育理论阐发的集中与专门而言,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当首推《学记》C.《学记》的作者是颜氏D.《学记》全文1200多字,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部分4.下列选项不是唐朝科举考试的类型是(分数:2.00)A.常科B.制科C.武举D.玄举5.顾炎武曾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的《________》”。

这部著作是(分数:2.00)A.《急就篇》B.《发蒙记》C.《三字经》D.《百家姓》6.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其中主张“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的教育机构是(分数:2.00)A.慈幼院B.小学院C.中学院D.大学院7.蔡元培所独创的教育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是(分数:2.00)A.实利主义教育B.美感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8.在我国学制历史上,仿照美国学制的是(分数:2.00)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成学制9.晏阳初在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对实施乡村教育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经验,集中表现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其中对四大教育表述有误的是(分数:2.00)A.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B.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C.以体育攻弱,培养强健力D.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10.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

其中关于“序”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孔子认为“序者,射也”B.序是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C.非独立的教育机构D.教育是序的重要职能3.下列选项中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不相关的是(分数:2.00)A.“听其言,观其行”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C.“闻斯行诸“案例D.举一反三4.“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分数:2.00)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5.认为人性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分数:2.00)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充6.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明7.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分数:2.00)A.史籀篇B.凡将篇C.急救篇D.千字文8.提出“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的方针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9.标志着“中体西用”思想成熟的著作是(分数:2.00)A.《劝学篇》B.《大同书》C.《变法通议》D.《新学伪经考》10.“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句话标志着(分数:2.00)A.设立经济特科B.罢经济特科C.施行新学制D.科举制的终结11.具有革命倾向的平民教育运动,坚持这一思想的人主要是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的工农教育的源头。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3(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下列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B.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人要发展,教育是决定性条件√C.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D.这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解析:解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其中“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

这句话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句话反映了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理论看,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因此,答案为B。

3.下列关于《学记》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B.从教育理论阐发的集中与专门而言,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当首推《学记》C.《学记》的作者是颜氏√D.《学记》全文1200多字,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部分解析:解析:《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在毛礼锐编著的《中国教育史简编》中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可以具体说是孟轲学生乐正克。

因此,C项中认为《学记》的作者是颜氏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C。

4.下列选项不是唐朝科举考试的类型是(分数:2.00)A.常科B.制科C.武举D.玄举√解析:解析:唐朝的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

其中关于“序”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孔子认为“序者,射也”√B.序是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C.非独立的教育机构D.教育是序的重要职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夏代学校“序”的功能。

“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序者,射也”的说法。

后来,序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所以,“序”非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职能。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下列选项中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不相关的是(分数:2.00)A.“听其言,观其行”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C.“闻斯行诸“案例D.举一反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体系中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在四个选项中,“举一反三”思想反映的是启发诱导这一教学思想。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4.“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分数:2.00)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家的教育思想。

“禁私学”“禁诗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

商鞅、韩非都有类似的主张,并最终发展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进而成为法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认为人性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分数:2.00)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充√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思想。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

第一,正性。

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但“五常之性”不等于“五常”,而是“五常之气”。

第二,随性。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第三,遭性。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6.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科举考试有文科、武科之分。

武科设于1030年,考试内容先骑射后策问。

其中策问决定去留,骑射区分高低。

1078年,规定武科的考试内容有:步射、马射、马上武艺、孙吴兵法、时务边防策、律令等。

1169年,颁布武科之法。

使得武科取得了与文科同等待遇。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7.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分数:2.00)A.史籀篇√B.凡将篇C.急救篇D.千字文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蒙学教材。

早在西周时有人就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8.提出“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的方针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颜元“实德实才”的思想。

颜元认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

”即人才是治国之本。

故颜元提出了“九字安天下”的方针,即“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9.标志着“中体西用”思想成熟的著作是(分数:2.00)A.《劝学篇》√B.《大同书》C.《变法通议》D.《新学伪经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劝学篇》。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0.“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句话标志着(分数:2.00)A.设立经济特科B.罢经济特科C.施行新学制D.科举制的终结√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

1898年,戊戌变法,提倡设立经济特科,取消八股考试。

戊戌政变后,罢经济特科,恢复八股考试。

1901年,新政后,又承认这两项改革措施。

并于1901年6月,开设经济特科。

但废科举,却经历了几年的时间,直到1905年9月2日,光绪帝上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宣告了1300年的科举制的终结。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1.具有革命倾向的平民教育运动,坚持这一思想的人主要是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的工农教育的源头。

这一批人物中不包括(分数:2.00)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周恩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具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倾向改良主义的平民教育思想,第二种是倾向革命的平民教育思想。

坚持这种思想的人主要是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具体有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人。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2.在壬成学制的改革中,改革的核心和改革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分数:2.00)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师范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特点。

在壬戌学制中,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最精彩的地方。

精彩之处在于:其一,修业年限从4年增加到6年,提高了中学的程度;其二,中学分成初、高两级,增加了灵活性;其三,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3.1927年国民政府试行大学区制度。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大学院院长。

这位院长是(分数:2.00)A.蔡元培√B.黄炎培C.蒋梦麟D.梅贻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众教育的形式的是(分数:2.00)A.冬学B.民众学校C.识字班D.中华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教育的形式。

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民众学校(民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

其中冬学和民校是最主要的形式。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5.下列选项中,标志着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的是(分数:2.00)A.《活教育》杂志的创办√B.《儿童心理之研究》的出版C.《家庭教育》的出版D.《陈鹤琴教育文集》的出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陈鹤琴的活教育运动。

陈鹤琴于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它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6.希望儿童先学习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即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分数:2.00)A.西塞罗B.昆体良√C.柏拉图D.普罗泰戈拉解析:解析: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昆体良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7.在中世纪,强调国民教育的是(分数:2.00)A.阿尔弗雷德大帝√B.查理曼大帝C.本尼迪克D.奥古斯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封建主贵族的教育中的宫廷学校。

在欧洲,最出名的宫廷学校有查理曼大帝的宫廷学校和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宫廷学校。

阿尔弗雷德大帝希望通过重建学校、振兴教育来改变文化普遍低落的现象,责令“凡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英格兰青年,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努力从事学习,则应令其入学,在他们的学业尚未臻于适合各种职务的程度时,不能中止学习,直到能比较顺利地阅读英文著作;对于那些还愿意进一步深造的青年,则要教以拉丁文,促进他们达到较高的水平。

”鉴于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组织人力把有影响的书籍翻译成英文供臣民阅读。

其次,礼聘学者,重振学术。

最后,建立宫廷学校,强化国民教育。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8.下列表述中不是爱尔维修的主张是(分数:2.00)A.无神论者B.教育万能论C.国家创办世俗教育D.主张推行免费、普及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爱尔维修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自然属性,否定天赋观念和神的启示。

爱尔维修完全否认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和环境造成的,进而提出了“教育万能”的口号,主张从教士手中把学校没收过来交给国家管理,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9.1872年日本制定并颁布的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分数:2.00)A.《学制令》√B.《教育令》C.《中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解析:解析:日本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始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法令。

为实现“破从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改革目标,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

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更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日本仿效法国学制的模式,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

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大学区中又分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中学1所。

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

这是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20.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的是(分数:2.00)A.福禄贝尔√B.赫尔巴特C.马克思D.裴斯泰洛齐解析:解析: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

“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21.英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的教育法案是(分数:2.00)A.《巴尔福法》B.《费舍教育法》C.《哈多报告》√D.《斯宾斯报告》解析:解析: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英国调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英国中等教育的报告,该报告称为《哈多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