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古诗文阅读(甲)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全石以为底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C.斗折蛇行D.帝感其诚《愚公移山》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_________)②心乐.之乐(_________)③亭.亭净植亭亭(_________)④日光下澈.澈(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澄渊博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
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
”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
②服匿:盛酒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自.非亭午夜分B.俭乃.敬服/乃.不知有汉C.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兴复.汉室D.如澄所言./卿言.多务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答案】1.D371.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3.①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②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
③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解析】1.A.自己/如果;B.于是,就/竟然;C.再,又/恢复;D.都是“说”。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句意: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文言文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36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以污其行.乎(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累寸不已.(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37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37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分)(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3分)(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372.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道理:影响:【答案】369.(1)品行、德行(2)特殊原因(3)停止(4)被……感动370.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371.(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372.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解析】369.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行”为“品行”,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感”作动词,意为“被……感动”,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1.A2.A3.B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非木杮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卒获有所/闻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C.相与步于.中庭(在)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1.(1)通“饲”,喂(2)按照2.(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请于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政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客骚人..冥冥:昏暗..骚人:泛指文人B.薄暮冥冥C.春和景.明景:日光D.静影沉璧.璧:青绿色的玉2.下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衔远山,吞长江。
B.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登楼时的感伤之情。
B.文章第三、四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情景交融。
C.“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滕子京。
【答案】1.D2.C3.A【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北冥有鱼》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B.《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做记号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这里指风2.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南冥者,天池也C.去以六月息者也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中,作者塑造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选文中,大鹏的迁徙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它们尽管细微,但都是有生物用气息吹拂的。
C.选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之后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南海飞往北海的壮丽图景。
D.选文中,作者以雄奇瑰丽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鲲鹏这一宏大形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1.B2.C3.C【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B.“《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志”是“记载”的意思,不是“做记号”。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式的理解分析。
倒装句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
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
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
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
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
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
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
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请借不许.(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B.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C.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D.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2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但写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热水(2)破(3)答应,同意(4)肩负,扛2.B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4.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学;乙文则通过阎正衡借书记诵、以薪换书、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直接表现他的勤学品质。
【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汤.”,热水;“许.”,答应,同意;“荷.”,肩负,扛。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那个老年人生活上缺少柴草,正好阎正衡家有山场,他就向请求那个老年人允许他每天馈赠一担柴草。
故可断句为: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方”,正好;“谋”,考虑。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内容即可。
甲文“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学;乙文则通过“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
”借书记诵;“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以薪换书;“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
”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直接表现他的勤学品质。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乙)石门的阎正衡,字季蓉,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他所居住的地方偏僻简陋,不能得到书,(他就)从朋友那里借到《文选》和及其注解。
读了几个月,都能够记诵。
同村有一个老年人,家里有《史记》这本书,他去借阅(那个老年人)却不答应,请求到他家里读也不答应。
那个老年人生活上缺少柴草,正好阎正衡家有山场,他就向请求那个老年人允许他每天馈赠一担柴草(以换取《史记》的借阅权),老年人才答应他。
阎正衡就吃完早饭担着柴草携带着笔墨前往阅读,边读边写,几个月才完成。
后来(他)被补为贡生,参加省试,更卖掉田产购买上千卷图书,日夜阅读,他的学问更加充实。
阎正衡喜欢抄书,九经、三史、老、庄、管、荀、韩非、墨子、韩文、杜诗没有不被抄写的。
他做的文章峭劲雄悍,风格和半山老泉类似,可是从不多写。
他曾经说过:“文章用来传达道理的,道理不充足,那么文气就不充实,只用修辞怎么能达到呢?我学问未达到,十年之内应当多读书,四十年后才打算写作。
”2.(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__________(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__________(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__________(4)不私.于物私:__________(5)今则不然.然: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29.(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1)……的原因(或:“这里表示原因”)(2)痛心、遗憾(3)希望(4)偏爱(5)这样2.(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何全节操而死的人。
(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
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1.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
可根据句意理解词义:(1)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
(2)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不存私欲。
(5)现在却不这样。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1)悉:全。
(2)亲爱:亲近重用。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4.考查词语的含义。
“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善就是美德。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文: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
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
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
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1.这调弄,弹奏少多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安贫乐道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