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_吴敬-201401考古与文物
东南地区宋墓研究

东南地区宋墓研究东南地区宋墓研究宋朝(960 年-1279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也逐渐提高,宋墓因此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南地区宋墓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东南地区的宋墓东南地区是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墓葬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宋墓多达数千座,冠绝全国。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体现了宋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特点。
二、东南地区宋墓的特点东南地区宋墓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宋代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墓葬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南地区的宋墓多属于官宦家族和富商巨贾,他们在生前拥有丰富的财富和政治权力,因此墓葬的规模和装饰都非常豪华,展现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2、墓葬布局东南地区的宋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一般来说,宋代墓设计主要分为四部分:(1)墓道:墓道是连接地面和墓室的通道,其长度和宽度因墓而异,一般挖至墓室二至三米左右的深度。
(2)墓室:也称“室中殿”,是墓葬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墓室的宽度和长度非常宽敞,有的墓室长达数十米。
(3)石室:石室是一种特殊的墓室,以石料为建材,因其结实持久,不易坍塌,还能发挥防盗和防水的作用。
(4)配殿:配殿则是墓葬的附属部分,一般用于存放灵位和牌位,或供奉神灵。
3、墓葬装饰东南地区宋墓的装饰很丰富,不仅有石雕、木雕和陶器等艺术品,还有精美的壁画和铜鎏金器等。
这些装饰反映了宋代文化艺术特点,如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成为了宋代墓葬装饰的主题。
4、墓葬祭品墓葬祭品是反映当时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遗存。
东南地区宋墓中常放有各种祭品,如饮食、器具、玩具、乐器、书籍等,表现了墓主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识,也反映了宋代物质文化的发展情况。
三、东南地区宋墓的研究意义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遗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1.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坟墓多为土葬,墓主人通常是部族首领或贵族。
墓葬中常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
2.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夏朝的贵族墓葬、商朝的墓葬和周朝的墓葬。
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木葬、石葬等。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诸侯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4.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秦朝的陵墓和汉朝的陵墓。
秦朝的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采用地宫式结构,规模宏大。
汉朝的陵墓以汉武帝陵为代表,采用宝城式结构,墓室装饰华丽。
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三国时期的君主墓葬、两晋时期的贵族墓葬和南北朝时期的陵墓。
墓葬形式以土葬为主,结构简化,随葬品种类减少。
6.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隋朝和唐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7.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五代十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采用土葬。
随葬品种类较少,以陶器、铜器为主。
8.宋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宋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适中,结构简洁,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以瓷器、玉器、铜器为主。
9.元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元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0.明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明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1.清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清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宋代墓葬装饰研究

宋代墓葬装饰研究一、本文概述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墓葬装饰艺术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宋代墓葬装饰的特点、风格、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以期对宋代历史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宋代墓葬装饰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
宋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这为墓葬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宋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也对墓葬装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宋代墓葬装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宋代墓葬装饰以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审美追求而著称。
通过对宋代墓葬装饰的图案、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宋代墓葬装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宋代墓葬装饰的演变过程。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宋代墓葬装饰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演变过程。
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死观念、宗教信仰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宋代墓葬装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对宋代墓葬装饰与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墓葬装饰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宋代墓葬装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宋代墓葬装饰概述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墓葬装饰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墓葬装饰,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时代精神。
在墓葬装饰的题材上,宋代墓葬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常见的装饰题材包括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神话传说等。
这些题材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体现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寄托。
宋朝古墓葬

宋朝古墓葬(一)北方地区墓葬北方地区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
北方地区宋墓的面貌整体上较为一致,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1、石室墓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之为石室墓。
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因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墓葬的营建大体能遵朝廷规定的礼度,因此,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北宋石室墓不多。
2、土洞墓和土坑墓土洞墓和土坑墓在宋代北方地区比较常见。
土洞墓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形土洞墓(它的剖面像一只靴子)。
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农村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进入北宋中期以后,稍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建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3、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这类墓葬最初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进入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
北宋中期,大型的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的装饰,反而逐渐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而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4、土坑墓土坑墓在各个时代都是大量使用的墓葬形式,北宋时期也是如此。
宋代的土坑墓——“漏泽园”墓葬非常引人注目。
所谓“漏泽园”,是指由北宋政府官方出面集资埋葬客死他乡的贫民、士兵及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
这些墓葬一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
火葬墓用陶瓷罐放置骨灰,挖小土坑埋葬;土葬墓则采用土坑墓穴,将死者置于大型陶瓮或薄皮木棺埋葬。
骨灰罐上或死者身上加盖青砖,砖上刻有编号、死者籍贯、身份、死因、收葬时间等等。
(二)南方地区墓葬1.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是两宋时期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的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制:(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这种形制应该是最常见的,遍布全国,南方各地也不例外。
(2)长方形砖室券顶墓。
其中又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
东南地区宋墓研究

论文快速参考t…0tohesis(dissertation)submitted6jMaster(doctor)MayStombs8YeHistorysor:Prof.ChaoyunSuperviJunfeng201SchoolChen0AheSoutheastRegionSongdegreetheUniversityofforZhengzhouTinResearchBytheDynastyon论文快速参考论文快速参考学位论文憾书峰斗德、呜嗍妒年爹月扔、日删删删JJJ|J四删洲四日期:Ⅻ/年S为咖832997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Y1原创性声明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学位论文作者: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论文快速参考论文快速参考要摘关键词:东南地区葬”的观点。
类型东南地区宋墓总的特点和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做了概述,订正了传统中“宋人薄宋代墓葬活,包括意识形态上的三教合流、生活追求上的精巧雅致等特点。
结语部分对因作了探讨。
最后再以客观的视角,通过墓葬因素去分析当时该地区的社会生手工业生产所取得的较高成就。
笔者还对东南地区宋代火葬墓的特点和形成原后对东南地区宋墓出土的各种较为典型的随葬品做了介绍,并从中探讨了宋代的墓葬做了对比,总结出该地区宋墓重随葬品而轻墓内装饰这一地域特征。
04南方宋墓修订

二、南方宋墓1、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以成都市为中心、龙泉山和邛崃山之间的岷江中游和沱江上游地区。
本地区在宋代属于成都府路中部地区,从现今的行政区划来看,主要为成都市和德阳市辖区。
成都地区宋墓的分期——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南宋北宋前期:与北宋唐末五代砖室墓接近北宋后期砖室:蒲江五星镇(1072年),成都龙泉驿青龙村M2(1062年)北宋后期砖室火葬:成都龙泉驿青龙村M3(1106年)北宋后期石室:成都新津邓双乡(1081年)南宋砖室:官渠埝M5(1158年),成都二仙桥M1(1152年)南宋砖室火葬:成都金鱼村M9(1182年、1211年)、成都高新区石墙村M5(1192年、1211年)南宋石室火葬墓:龙泉驿洪河大道M2、双流华阳镇M16。
随葬品——釉瓷、陶俑、真文券。
真文券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华盖宫”文券和“天帝敕告”文券属于道教上清派,“安(镇)墓真文”券、“消灾真文”券券属于道教灵宝派。
北宋中期以后道教因素在墓葬中的流行可能与北宋时期道教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北宋诸帝中又以真宗和徽宗尤甚。
宋徽宗时期,天下崇道之风到达了一个顶峰。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诏诸路、州、府、军、监、关、县择官地建道观,并以‘天庆’为额,民有愿舍地备材创盖者亦听。
先是,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
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志己》卷第九《泗州普照像》:林灵素既主张道教而废释氏。
政和中,诏每州置神霄宫,就以道观为之,或改所在名刹,揭立扁榜”。
王称撰:《东都事略》第十一卷《徽宗皇帝二》:“(政和七年)皇帝崇尚道教,号教主道君皇帝。
二月辛未,改天下天宁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
二仙桥M1特点及随葬品“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

宋代南方地区的墓葬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安 葬,这反映了当时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传统习 俗。
随葬品反映出的生活习俗
随葬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与当地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物品,如陶器、铁器、纺织品等 ,这些物品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
习俗和习惯。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要点一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分布和特点
较多。
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宋墓分布相对较少,主 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等地,尤以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宋墓最为突出
。
湖广地区
湖广地区宋墓数量也不多,主要 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但也有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宋墓。
类型划分
石室墓
南方地区的石室墓是一种常见的宋墓形式,多采用天然或 人工石材建造,结构简单,呈长方形或圆形,内部雕刻精 美的人物、动物等图案。
埋葬习俗
宋代南方的埋葬习俗受到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影响,如二 次葬、夫妻合葬等习俗在南方宋代墓葬中较为普遍。
与其他地区墓葬的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与北方的宋代墓葬在形制、结构、陪葬品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邻近地区
南方不同地区的宋代墓葬之间也存在差异,如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墓葬特点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地方文化、 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
砖室墓
宋代砖室墓在南方地区也较为普遍,墓室结构复杂,有单 室、双室、多室等多种形式,墓砖上常有雕刻、印花等装 饰。
土坑墓
南方地区的土坑墓数量较少,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结构 简单,没有太多的装饰。
典型墓葬分析浙江绍兴宋墓来自该墓葬位于浙江绍兴市,是一座典型的宋代石室墓。该墓结构简单,呈圆形,用 天然石材建造,内部雕刻有精美的人物、动物等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

的深刻影响,如山水景观、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区域风格。
03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对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思
想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应加强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 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的深入发展 。
拓展研究领域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南方地区 宋代墓葬与周边地区及同时期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揭示 其更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
创新研究方法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性研究方法,如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推动南方地区 宋代墓葬研究的不断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概述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分布情况
01 东南沿海
在福建、广东等地发现大量宋代墓葬,多为砖室 墓和石室墓。
02 西南地区
四川、云南等地宋代墓葬数量较少,但具有地方 特色,如四川的崖墓。
03 长江中下游
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宋代墓葬数量较多,类型 丰富,包括土坑墓、砖室墓等。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类型及特点
文化交流
南方地区与海外贸易 往来密切,文化交流 频繁,对墓葬风格产
生了影响。
宗教信仰
宋代南方地区宗教信 仰盛行,墓葬中常见 佛教、道教元素。
地域特色
南方地区地理环境多 样,民族众多,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墓葬文
化。
03
区域性特征分析
墓葬形制与结构特点
01 砖室墓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中常见的墓葬形制,具有券顶 、穹隆顶等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吴敬(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市130012)关键词:南方地区宋代墓葬共性特征形成原因摘要:秦岭—淮河沿线以南地区已报道了1000多座宋代墓葬,通过对这些墓葬的分类、统计和归纳,我们发现其在分布特点、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上有着一定的共性规律。
在分区上以河流山川为分界形成若干文化圈,在各文化圈中又受到了自然地理以及宋代社会、经济、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宋代南方各地葬俗的共同特征,这是宋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南方地区宋代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KEY WORDS:Southern China Song tomb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ABSTRACT:Over1000Song tombs to the sou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have been found and published so far.Through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 analysis,this study generalizes and identifies several principles that can help explain their distribu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Regarding distributional pattern,these burials demonstrate cultural variations that can be grouped into several cultural zones divided by either river tributary or mountain.Meanwhile,each cultural zone also was impacted by natural geology and other social,economical,and religious factor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us shares certain similarities.These patterns basically follow the general historical trend during the Song era,an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cul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Southern China.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指秦岭———淮河沿线以南的广大地区,据本文统计,南方地区正式报道的宋代墓葬有1200多座,这些墓葬分布于现在的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南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中南部、江苏省中南部、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
就历史分期而言,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宋代历史体现了宋金时期不因朝代更替而连续发展的延续性,就考古发现而言,这一分界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宋代墓葬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1]。
而且,历史学者的研究指出,宋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2]。
因此无论是考古学材料还是历史学研究,都表明南方宋墓的文化面貌和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将以南方地区正式报道的普通宋墓[3]为基础材料,结合历史学视角,探讨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
一、南方宋墓共性特征的表现南方宋墓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区[4],但是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内又有着很强的共性,这些共性既是南方宋墓区域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南方宋墓与北方宋墓的主要差异所在。
(一)区域划分原则1.以考古材料为视角,南方不同地区宋代葬俗的流行范围遵循着一个原则,即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面貌的墓葬多以主要流域为中心,以山脉、丘陵、湖泊等自然地貌为天然屏障形成分布圈,多数地区没有遵循宋代行政区划的分界,因此南方宋墓的分区是文化特征与自然地理相结合所形成的人文地理区域。
2.相邻地区不同葬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更大的葬俗分布范围,就目前材料而言,59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项目编号:12FKG007)阶段性成果。
主要有三大板块:长江上游文化区,包括成都平原和川北、黔渝地区。
成都平原的宋代墓葬以砖室墓为主,川北、黔渝地区则以石室墓为主,但是两者交界地带的墓葬形制相互渗透,且邛窑瓷器和道教因素随葬品在这些地区都有使用[5]。
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包括江汉平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自五代十国的南唐、吴越开始,墓葬就有相近的特征,北宋初期基本延续了南唐和吴越的船形砖室墓形制。
随着时代的推移,至北宋中后期船形砖室墓逐渐消失,长方形砖室墓成为了主流,北宋时期随葬瓷器中江汉平原以梁子湖窑产品为主,长江下游地区以繁昌窑产品为主,均为本地瓷窑,但到了南宋时期随着两窑的停烧,景德镇窑瓷器占据了主流[6]。
闽赣文化区,即闽江流域和赣江流域。
这一地区在北宋时期,都出现了南方地区极少见到的壁画墓,南宋时期有所增多,而且在随葬品上都有道教因素十分浓厚的俑,虽然制俑的原料有瓷、石之分,但是俑的种类和造型比较一致[7]。
(二)历史发展阶段1.北宋早期和中期之交。
这一时期大致为真宗到仁宗的某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此前,南方宋墓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当地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如成都地区北宋早期的小型砖室墓与当地晚唐和后蜀墓葬形制相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北宋早期仍然使用南唐制造的“都省铜坊”铭文铜镜等;此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都有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改变,五代十国的遗风逐渐消亡,形成了各地宋代墓葬的自身特色。
2.两宋之交。
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南方的不同地区因王朝更替所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有的地区逐渐衰败,有的地区则产生了新的墓葬特征,主要表现为:陕南、淮河南岸地区南宋墓葬数量大大减少,成都地区砖室墓构造和制俑工艺简化,川东、川北、黔北地区开始流行仿木结构画像石墓,闽赣地区壁画墓增多等等。
(三)墓葬形制选择1.南方宋墓的墓室及棺椁以外的空间较小,夫妻合葬的形式主要为同穴异葬,有的合葬双室在隔墙上留有相通的孔洞。
这与北方宋墓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且夫妇同室的墓葬形制有着本质差异。
《东坡志林》记载,“古今之葬者皆为一室,独蜀人为同坟而异葬,其间为通道,高不及眉,广不能容人”[8]。
苏轼描述的是宋代蜀人的葬法,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葬法显然已不是蜀人所独有,基本流行于整个南方地区,而且古人有“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丧葬理念,宋人为了使夫妇在死后也能魂归一处,创造性地在两室之间留下相通的孔洞,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尊重死者的人伦思想。
2.南方宋墓注重防腐、防潮。
北宋早期,这种措施还不是十分普及,而且技术比较落后,主要是将木炭、石灰等材料铺在墓底或直接放在棺椁周围,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防腐技术逐渐成熟,人们使用石灰糯米汁、三合土,或是石灰、泥沙、木炭、松香等防腐材料填充墓圹、墓室、棺椁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墓葬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封闭空间。
到了南宋时期,朱熹将这种墓葬防腐防潮措施称为“作灰隔”[9]。
(四)随葬器物取向1.南方宋墓的随葬品种类丰富。
各类随葬品中瓷器最多,其次为铜钱、俑、铜镜、釉陶器、陶器、买地券、墓志,兼有少量的金银器、铜器、漆器等。
北方宋墓的随葬品种类与南方地区大致相同,但是出土瓷器的组合有一定差异。
本文统计了1200座南方地区宋墓,出土青白瓷的有305座,占25.4%,比例最高;本文统计了227座中原、北方地区宋墓,出土白瓷的墓葬有76座,占33.5%,比例最高,出土青白瓷的墓葬有22座,比例最低,占9.7%。
2.南方宋墓的随葬品数量丰厚,北方宋墓虽然在随葬品种类上与南方地区相似,但是随葬品的数量却远不及南方地区。
同样是被盗现象严重,南方宋墓随葬品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而且不乏精美的金银器(非首饰类)、铜器(非铜镜、铜钱)。
本文统计的1200座南方宋墓中,有40座出土了金银器,其中20座曾被盗,有52座出土了铜器,其中31座曾被盗。
北方地区的多数墓葬在被盗后,几乎成为空墓,本文统计的227座北方地区宋墓中,出土银器的仅2座,出土铜器的仅1座。
由此可见,宋代南方人更加重视随葬器物,北方人则将墓葬装饰放在首位,随葬品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五)宗教因素表现69研究与探索1.南方宋墓体现的道教因素较为浓厚,道教对多数地区的墓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表现形式丰富。
买地券和俑是道教堪舆理念对墓葬影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统计的1200座南方宋墓中,出土买地券的有116座,占9.7%,出土各类质地俑的共118座,占9.8%。
本文统计的227座北方宋墓中,出土买地券的有12座,仅占5.3%,出土俑的有10座,仅占4.4%,而且俑的种类和数量远不及南方宋墓。
除买地券和俑以外,道教因素对南方宋墓的影响还表现有:成都地区的镇墓券、闽赣地区的龙虎堆塑瓶和墓室内道教仪式壁画、长江下游地区的镇墓铁牛以及黔渝地区画像石墓中的道教石刻等。
虽然北方宋墓有的在墓室内放置长生灯或是在墓顶悬挂镇墓铜镜,但是同样作为道教因素的墓内装饰,黔渝地区画像石墓很多雕刻有道教四神和求仙,赣江流域壁画墓、画像石墓中也有道教四神和道教教仪题材,这些在北方地区是极少见到的。
2.南方宋墓体现的佛教因素很少。
佛教因素主要表现在随葬品上,如随葬佛教信物、佛像、佛经,或是在墓志中有墓主人信佛、礼佛的记载。
但是从总体来看,佛教思想对墓葬的影响与道教相比,要逊色很多。
二、南方宋墓共性特征的成因南方宋墓共性特征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这些共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综观宋代社会发展,南方宋墓诸多共性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因素的作用。
(一)自然地理因素1.由于地理板块分隔形成的文化分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的国家,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分布着高原、平原、山脉、丘陵、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
就古人的生活方式来看,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一直遵循着近水而居的原则,即使是在水路交通相对发达的宋代,人们对水源的需求应仍然十分突出。
南方地区各水系之间多有崇山峻岭围绕或相隔,这些高大的天然屏障就可能使生活在不同水系、不同流域的人群逐渐形成了区域内独有的生活方式。
因此,宋代南方地区的若干个自然板块,形成了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地域文化区,各区的墓葬习俗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异同。
2.由于地质构造不同形成的墓葬形制差异中国南方多雨,土质松软,不利于深挖墓穴,北方干旱,土质坚硬,有条件深挖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