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授课共113页文档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授课共113页文档
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授课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生态及动物行为(中)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生态及动物行为(中)

第十讲生态及动物行为二、典型例题例1 猫在饥饿时对纸片都感兴趣;饱食后,老鼠的叫声也常常不能引起锚的反应,这说明A 猫的行为刺激来自于身体内部B 鼠叫不是猫行为的刺激因素C 饱食后的猫,其神经系统变得迟钝D 猫的行为是内外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这道题的知识主要涉及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之一是反射。

引起动物反射活动的刺激可以来自机体的外部或内部,或二者共同作用。

饥饿状态下,猫对各种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说明内部刺激强化了外部刺激,猫的行为是两种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A,也不是B。

胃的充盈(饱食)是对猫的一种刺激,猫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是不再进食。

因此,C也不对。

【参考答案】D。

例2 在育雏期间内,雏鸟总是张大口等待亲鸟的喂食,雏鸟的这种行为属于A 繁殖行为B 索食行为C 社群行为D 贮食行为分析这道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理解问题,常常考虑成亲鸟在繁殖期间育雏的繁殖行为。

这就涉及到对这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亲鸟育雏,说明亲鸟具有繁殖行为;亲乌与雏鸟的各种联系属于社群行为;而雏鸟的行为是获取食物的行为,因此属于索食行为;由于没有贮备食物的功能,因此,不能看做贮食行为。

【参考答案】B。

例3 一种萤火虫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来吸引雄虫,那么该萤火虫的行为意义可能是A 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尾B 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尾C 诱骗这雄虫以取食D 对不同种雄虫表示友好分析此题考查对索食现象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

雌萤火虫模仿另一个种的信号不可能吸引同一个种的雄性,因为同种个体的识别是靠同种的特定信号;能吸引模仿种的异性,但不可能是交尾,因为不同种之间存在着生殖上的隔离。

因此该行为的意义最可能是诱骗雄虫并以此为食。

【参考答案】C。

例4 下列哪项不是攻击行为A 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撕咬B 两只公猫在繁殖季节的吼叫和格斗C 一条雌鱼吞食自己的受精卵D 一只公猫正向一只老鼠发起攻击分析一定要理解好攻击行为的概念。

行为学动物

行为学动物
十年长期观察动物。他曾长期观察昆虫纲膜翅 目泥蜂科的泥蜂(细腰蜂)。
实验法:要想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就必须 借助实验手段。有些疑问,如泥蜂封洞与 产卵过程中,如何找到巢穴的问题。再如 雌沙蜂如何知道每个幼虫洞穴内需要多少 食物的问题,单靠观察法无法完成。
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往往是根据 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说,再设计相关的 实验去验证假说。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 对比同种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实验结果的 异同。
一、描述法和实验法 二、比较心理学研究法示例 三、行为学研究法示例 四、动物行为观察的原则
一、描述法和实验法
描述法:通过观察、描述、记录正确详细收集 和整理所研究动物的各种行为类型(行为谱)。
重要人物: 达尔文,早期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人物,重点研
究奴蚁。 法布尔,早期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人物,先后六
5、行为反应的疲劳现象
长时间重复性刺激不再引起动物表现出先前的 行为。
特定刺激疲劳:其他类型的刺激能够克服行为疲 劳,重新释放这一行为。如雏鸟乞食行为。
特定反应疲劳:行为反应本身特有的疲劳。如苍 头燕雀对隼模型反复出现后的疲劳,将隼模型 换成鼬同样不会克服疲劳。
注意:性行为、取食行为与逃避和防御行为在释 放和疲劳上的差异。
1、反射
反射: 无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是
先天的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 射、喷嚏反射、咳反射、呕吐反射等 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操作条件反射(详见动物的学习行为)
2、动性和趋性
动性:对刺激做出的一种随机或无定向 的运动反应,其强度随诱发刺激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其结果导致身体长轴没有 特定指向。图示
动物行为学: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动物行为学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动物行为学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第四章动物行为学第四章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章包括行为的体系、行为的原因、行为的类型等三部分内容。

根据IBO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下面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本章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

[知识阐释]第一节行为的体系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

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

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

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_动物行为学授课共113页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_动物行为学授课共113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为学授课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第四章 行为遗传(32PPT)

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第四章 行为遗传(32PPT)
• 结果表明:黄色果蝇 不够“色”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蟋蟀鸣声的遗传分析
T.oceanicus
modus
• b有颤音,而c
没有颤音
T.oceanicus
• 表明颤音是从
亲本X染色体
上遗传的
modus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家养动物行为的遗传分析
2、评估遗传决定性的方法
• 两种基本的方法
– 环境不变 – 遗传因素不变 – 公式:VT=VG+VE+VI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 近交试验 • 品系差异试验 • 人共选育试验 • 交叉养育试验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3、杂交试验
• 杂交试验的一般方法
4、动物行为遗传分析的几个实例
• 学习行为的遗传分析
– 大白鼠 – 黑丽蝇
• 实验表明:不存在一个单个的优势基因;聪明的先 天才能往往是同特定的学习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其 他方面不一定比别的个体强。
• 找对象该怎么办?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果蝇求偶行为的遗传分析
• 黄猩猩果蝇求偶行为
草履虫的回避反应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突变型果蝇的“摇摆”基因
• 突变型果蝇具有一个“摇摆”基因,麻醉 后的这种突变个体仍然有节奏地移动它的 腿。“摇摆”基因使它的神经细胞发育中, 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受到影响,结果该细胞 十分容易被激活,影响突变果蝇的动作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南京大学(2019.1)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设计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设计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动物的行为1》设计方案新人教版必修1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训练,已经有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

而且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相对七年级都有所提高。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强调探究学习,较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多媒体呈现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安静预习时间(3分钟)预习反馈,倾听各组同学对预习题1、2的解答,适当补充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二、合作学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多媒体展示蚂蚁生活习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蚂蚁的贮食)出示合作要求和合作技巧(思考组对共享)具体方法:第一步,每个学生都思考教师的问题,第二步,学生组成两人小组讨论他们的想法。

第三步,四人小组共同交流,得出最佳的结果。

三、交流展示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出示展示要求:(一)汇报组汇报员注意发言大声,清楚表达,以“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组作出的假设是……,我们组制定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句式进行汇报。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

(8)信号刺激 1)概念:是指能够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 激。 2)举例: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蛾子能够感受到它,蛾子在 身体两侧有两个超声波感受器。当蝙蝠发出超声 波时,蛾子可通过感觉器官辨别出蝙蝠的方位而 逃跑。可见,超声波就能代表这个主体,是信号 刺激。
(9)释放者和种间释放者 1)概念: ①释放者:是在种内个体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一些 形态或行为特征。释放者是引起同种个体发生一定反应 的一些形态结构或者是行为特征,并不是指某个个体。 ②种间释放者:不同物种之间为了合作发出并用于识别 对方的信号。可以是它身体的某些结构、颜色或者是行 为表现。 2)释放者举例:孔雀开屏非常漂亮,这是雄孔雀打出 的信号。 3)种间释放者举例:清洁鱼给凶猛的鱼清洁表面的污 物、寄生虫等。因为它们清洁的对象是凶猛的肉食性鱼, 所以它需要有一个非常鲜明醒目的信号让对方知道,不 要让对方把它给吃了。清洁鱼身上有特别鲜明的两条斑 纹,并且游泳的姿势也比较特殊。
(11)刺激的积累 指多个刺激单独或者结合来发挥作用,彼此之间 可以起到促进或者是补充作用,从而加强刺激释 放行为的效果。可以是同一个刺激重复发生,也 可以是几个不同的刺激同时发生。 (12)固定行为型 指动物受到某种刺激后,按照一定时空顺序进行 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 某种生物学目的。 (13)动机 是由体内生理状况所决定的一种行动的欲望。
(5)释放行为的刺激阈值与空放行为 1)概念 ①行为释放:即动物行为的表现,如取食行为、 交配行为等。 ②阈值:就是指释放一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最小 刺激强度。如果刺激小于阈值, 行为不会释放。 比如当声音很小时鸡会趴在那里不动,只有声音 很大时它才 会做出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低于阈值 的刺激强度不会引起行为释放。 ③刺激:引起行为释放。 ④空放行为:这种行为释放出来了,但是达不到 这种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所应达 到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第四章动物行为学【考点解读】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章包括行为的体系、行为的原因、行为的类型等三部分内容。

根据IBO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下面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本章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

【知识阐释】第一节行为的体系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

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

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

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活动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行为的产生。

动物的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1)观察法。

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详细、真实、客观地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不将人的主观因素强加于动物。

可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

它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可深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

如用高速摄影慢放法,可观察到蜜蜂的舞蹈、青蛙捕食、蜂鸟鼓翼等细节。

(2)实验法。

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对产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进行人为地干扰,从而分析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

如破坏狗的嗅觉,狗就会迷路,回不了家。

从这一实验可看出,化学信息对狗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综合法。

将观察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行为。

第二节行为的原因动物行为产生的基础分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两方面。

1.遗传基础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比如蜜蜂的行为遗传基础。

已知棕色品系(H)和Van scoy品系(NH)的蜜蜂,二者在行为上不同。

H型具有打开蜂室和移走感病致死幼虫的两种行为,所以又叫卫生型;NH 型无此二种行为,称为不卫生型。

将两个品系的蜜蜂杂交,F1表现型为不卫生型。

F1和纯的卫生型回交时,得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如图1-4-1所示。

这些表现型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规律,因此可以推断,有两个基因控制卫生—不卫生的行为表现型。

2.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多细胞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是其神经系统。

一般来说,动物行为都可以看成是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越复杂和完善,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度和灵活性也越强。

低等无脊椎动物只有简单的反射动作、固定的行为方式及节律活动。

随着神经系统的集中,神经系统对动物整体的活动表现出更加集中的统一控制能力,从而对动物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关键刺激的分辨能力增强,并能作出迅速反应。

脊椎动物的行为已经相当复杂了,这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是一致的。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实验已经能说明某些动物的特定行为(如摄食)与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腹中核)的关系。

如对正常鼠下丘脑腹中核施加电刺激,能降低老鼠的摄食行为,所以下丘脑腹中核通常又叫“饱足中枢”,它控制动物的正常进食,进食一旦超过饱足量,它就抑制进一步进食。

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相互关系的特点是:神经系统能直接控制行为的发生,但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对刺激信息进行分辨、筛选,最后发生特定反应,往往要多种结构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如促进和抑制的相拮抗作用、反馈调节作用等,从而对神经系统与行为关系的全面深入研究增加了更大的复杂程度。

(2)激素与动物行为激素影响动物行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周缘器官的活动。

如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水平增加等。

二是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动物的激素种类很多,作用方式也有差异,如脑下垂体、肾上腺和性腺所分泌的激素对动物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而甲状腺、胰岛等分泌的激素则主要影响代谢,不直接影响动物行为。

与神经系统比较,激素的作用过程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激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最显著地表现在繁殖行为上。

试验表明,鸟类求偶行为的强烈程度与其体内性激素水平成正相关。

摘除动物睾丸会导致繁殖行为的消失;在非繁殖季节对动物施力口性激素,能诱发繁殖行为。

性激素还影响着动物的其他行为,如攻击行为。

与脊椎动物不同的是,无脊椎动物的性激素是由性腺以外的其他腺体产生的。

例如雄蟹控制性行为的激素是由位于精管附近的雄性激素腺分泌的;蟑螂则是由位于脑附近的一对心侧体分泌的;蝗虫是由一对咽侧体分泌的。

在一些动物中(如鸽子、母鸡),垂体分泌的催乳素能调控对幼仔的照顾行为,而且能促进某些器官的发育,如口甫乳动物乳腺的发育,鸽嗉囊分泌“嗉囊乳”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动物行为不仅仅受某一种激素所调控,而是受两种或两种以上激素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和激素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多是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

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制约的。

如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仅受性激素的支配,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还与温度、光照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行为的类型1.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1)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和战斗,属于种内斗争。

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由于种内个体之间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等。

如两只猫为争夺食物而打架,两只狗为争夺领域而攻击,两只公鸡为争夺配偶而格斗。

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攻击,也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因此攻击行为可分为肉体性和非肉体性两种方式。

攻击行为有时经过威胁、估量实力、争斗三个过程。

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同种动物在相互攻击中,双方身体一般很少受到伤害,而表现为败方的屈服。

毒蛇在攻击时不使用毒牙;狼的相互攻击只是一种伪战,败者会主动暴露出致命的咽喉部,请对方宽恕,胜者也绝不会乘机咬死对方。

但在种群密度增多、生活资源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时,也有相互残杀现象。

如一个小水坑中有过多的蝌蚪时,大蝌蚪会释放毒素杀死小蝌蚪;雌野猪往往把最后出生的幼体杀死;雄海豹为争夺雌海豹,常发生流血战斗。

攻击行为是动物占有足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的可靠保证,攻击的胜利者拥有交配权,对种群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防御行为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对种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产生的行为。

防御行为的方式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逃逸等。

①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隐蔽自己,避免被捕食或利于自己捕食,这种体色叫保护色。

如斑马、虎、豹身体上具有竖立的黑色条纹,在草木环境中,躯体的轮廓由此变得模糊不清,便于隐蔽捕食;避役的体色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具保护自己、利于捕食的意义;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的身体近乎全透明,是对水体的良好适应。

②警戒色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气味的动物,其体表多具有醒目的色泽或斑纹,目的在于警告或吓退其捕食者,所以这种体色叫警戒色。

如黄蜂腹部有黄黑相间的条纹,令被它蜇过的鸟望而生畏,从而保护了自己的生存。

③拟态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这种状态叫拟态。

如尺蠖的体型使之在栖息时酷似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

④假死这是一种以装死方式来逃生的保护性适应。

如金龟子在遭遇敌害时,从植株上滚落到地上装死,从那些喜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⑤逃逸某些动物遇到敌害时,会采取一定方式来迷惑捕食者,趁机逃走,这种保护性适应方式叫逃逸。

如蜥蜴会断尾,它利用断尾的摆动吸引捕食者的注意,趁机逃生;乌贼喷出形状与其形体类似的墨团,诱使天敌去攻击墨团,自己则趁机逃逸。

⑥其他方式麝牛遇到捕食者时,成年麝牛会围成一圈,把幼仔围在中间,它们头朝外,用角御敌;乌鸦会聚众乱叫以退敌;食肉目动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齿,并发出吼叫声来驱敌;鸵鸟会伪装受伤来诱敌,以保护雏鸟。

动物的防御行为并不是总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的。

如饥饿的食虫鸟不再挑剔金龟子的死活;杜鹃口腔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保护能力,不怕毛虫的毒毛。

这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动物的防御行为保护了个体的生存,保证了种族的延续,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2.索食行为和贮食行为(1)索食行为动物的索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

动物在捕捉食物时,有的种类是单独作战,如猛禽、毒蛇、猛兽等。

其中虎、豹、狮经常潜伏隐蔽,等待猎物临近时,进行突然袭击。

金雕、游隼利用自己的飞行速度和体力以及灵敏的视觉和利爪捕食。

毒蛇借助毒牙咬死并吞食猎物。

有的种类是集体索食。

如蝗虫、麻雀、乌鸦等,它们常聚集成群,寻找食物,但这个集体是松散的,没有明确的分工。

狼在采取围猎策略来制服躯体庞大的社群性食草动物的集体反抗时,往往还有巧妙的分工,一部分潜伏,一部分追逐,甚至有时还会轮流作战。

蜜蜂则有严密的分工合作,先是侦察蜂出去寻找蜜源,找到之后飞回蜂巢,以舞蹈的方式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同伴得知蜜源的信息后,便飞出巢区采蜜。

动物是异养生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生存。

索食行为保证了动物个体及其同类能找到并捕捉到充足的食物,获得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殖,种族得到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