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月亮上的足迹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
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
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师寄语: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要点点拨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解释词语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小心翼翼:二、整体感知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X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理解探究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五、学习小结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

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1、略2、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3、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概括文章内容和赏析词句是两个必考点,赋分较多,审题无障碍,作答时有难度,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和答题要求的语言风格作答。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个高频考点,但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写作方法这个考点还未出现。

猜想未来中考的出题方向依然会沿袭这几年的出题思路,重视这三个中考考点的考查。

3、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4、学情分析很久以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今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篇科普文章非常好奇,有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个一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课堂归纳: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无比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当堂训练:一: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二: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里程碑()椭圆()铁锹()溅落()海域()飞跃()畅谈()2、请同学们写出文中还有那些你认为重要的或生疏的字词,请把它们写在下面。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四、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word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1)word版

24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训练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一、自主学习1、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

2、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3、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二、合作探究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2、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4、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5、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6、“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三十多年,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过。

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设想,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探讨一下:(1)就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还有哪些新发现?(2)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如果让你来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你怎样设计?(3) 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7、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三、交流展示师生共同释疑解难四、拓展延伸阅读文段,完成1~4题。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

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线索,感受本文的语言,归纳其语言特点。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a.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1969年7月16日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事件:探索月球的过程顺序:时间顺序b.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国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研习精读
研讨,
理解
课文
主旨。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
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
序来写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
一段有所揭示?
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有感情地朗读,自主探
究;
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
讨。

教师可作指导和适当提
示。

1、组员互相说说对
这些问题的理解。

2、同学畅所欲
言。

引导学生通
过把握文章
内容。

精习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
样的世界?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
么感觉?
引导学生谈想象畅所欲言同时注意语
言的训练。

时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1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要求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2、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用案人自主创新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等,你能说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吗?例如: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二、检查预习1、听写下列字词:指令合算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2、解释下列词语: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明确: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作者简介
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3、背景资料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美、幽雅),那么庄严。

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想起、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

苏州的美是(内在、含蓄)的。

要是不下番寻索的功夫,你就别想(领会、领略)它。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
.....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
....的月亮上空了。

4、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

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
5、联系全文看课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有什么深刻意义?
6、作者是如何将登月这一复杂过程叙述清楚的?
7、“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阿姆斯特朗的这段话,有何深刻意义?
【主题阅读】
(一)、阅读后回答问题。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

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

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

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

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

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

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

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

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

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

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

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8、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9、“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10、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11、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12、“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13、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14、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
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地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15、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出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16、文中对月的描写甚是生动细致,试用直线画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试着写出一首或一两句你最喜欢的写月的诗(句)。

17、“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从奶奶的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18、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的理解。

【创新应用】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面要求作答。

19、请说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20、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21、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