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合集下载

北宋寇准 《踏莎行》 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 《踏莎行》 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出自] 北宋寇准《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阑:消失。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译文1: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

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译文2:百花盛开的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涩老。

争奇斗艳的红花已经落尽,梅树上结出的青梅果还小。

华丽的堂舍内沉寂、宁静,舍外细雨蒙蒙,画着山水的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余香如轻烟袅袅。

昔日里密约山誓海盟,离别后却未赴约音信杳杳。

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是因为自己懒于梳妆。

独自地倚着妆楼默默无语,极度地悲伤愁苦神魂欲销。

万里长空黯淡无光,不尽的情思连着绵绵芳草。

赏析: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

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

【诗歌鉴赏】“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诗歌鉴赏】“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翻译赏析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译文]想当年我不愿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与百花争芳斗艳,如今却还是无端地被秋风磨灭![出自]北宋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割断并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痛。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解]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江河的支流进水口。

③绿萍涨断莲舟路:这句话,水面布满了绿萍,采莲船难以前行。

④红衣:形容荷花的红色花瓣。

芳心痛:指莲心存有苦味。

以上两句说道,虽然荷花散发出清香,可是蜂蝶都断然不去,它只好在秋光中独自疲惫。

⑤返照:夕阳的回光。

潮:指晚潮。

⑥依依:形容荷花随风左右摇摆的样子。

骚人:诗人。

⑦不肯嫁春风:语出韩?《寄恨》诗:“莲花不肯嫁春风。

”张先在《一丛花》词里写道:“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贺铸是把荷花来和桃杏隐隐对比。

以上两句写荷花有“美人迟暮”之感。

译文1:绿柳环绕、鸳鸯游憩,池塘中长满了绿色的浮萍,连采莲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

不但莲舟路断,无人采摘,甚至连蜂蝶也不光顾,荷花只能在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剩下孤苦的莲心。

夕阳的余辉,照耀减至浦口的水波,迎了晚潮,流动的云彩,带着晦暗的秋雨,荷花在晚风中轻轻飞舞,好象在满怀感情地向文人雅士倾诉自己的遭遇:想当年我不愿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与百花争芳斗艳,如今却还是无端地被秋风磨灭!译文2:杨柳遍及坎坷的池塘边,鸳鸯玩耍在水流交汇处。

水面布满了绿浮萍。

切断莲舟往来路。

绝没蜂蝶恋爱清香,荷花丁年莲心痛。

夕阳返照回潮涌,飘浮的云朵降细雨。

悲苦只有诗人知,与之低声相泣诉:耻与春芳争娇妍,谁料遭际风妒。

赏析: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

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寇准的《踏莎行》,选自宋词三百首。

该词上片写景,景中生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忠愍思凄惋,盖富于情者。

”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寇准诗作的评价,用来评论寇准的词。

踏莎行寇准全诗踏莎行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袅。

密约沈沈,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踏莎行寇准翻译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

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踏莎行寇准赏析上片写暮春季节,微雨蒙蒙,自然界的春天呈现一派寂寥无人的景象。

下片写离情。

两人别后无有音讯,引起思念之情。

“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

“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

“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

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了。

“半掩”、“濛濛”、“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中,“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

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殊《踏莎行》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出自]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红稀:花儿稀少。

红,指花。

芳郊:清香弥漫的郊外。

阴阴见:暗暗显露。

蒙蒙:形容柳絮飘飞,令人满眼迷蒙。

游丝:指蜘蛛等昆虫吐出的丝,因其多在空中飘荡,故称。

此处用来形容香烟飘飞。

炉香静逐游丝转: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香烟旋转着向上飘升。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却:正。

翻译:小径红花渐落稀疏,而芳草却将郊野绿遍,看树色中的高高楼台,隐隐约约可见。

春风不解人意,咋不把杨花给我留住,却让它迷蒙乱飞舞,任其扑打行人的面部。

青翠的树叶丛中,藏有黄莺儿在唱歌,红色的帘幕隔外,有燕子在梁间呢喃咕咕,炉香升腾一缕缕,静静地追逐游丝而旋转。

饮过闷酒做一场愁梦,醒来时,斜阳已经照在庭院深处。

【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

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

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

贺铸《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 [6]宋贺铸杨柳回塘 [7] ,鸳鸯别浦 [8] 。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9] 。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 [10] ,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6]此词贺铸《东山词》中以有“红衣脱尽芳心苦”之语,亦名《芳心苦》。

[7]回塘:迂回曲折的池塘。

[8]别浦:小水流入大水的汊口叫别浦。

[9]红衣:红莲的花瓣。

[10]不肯嫁春风:指荷花不在春天开花。

张先《一丛花令》有“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这里反用其意译文:杨柳围绕着环曲的池塘,一对鸳鸯在进水口处嬉戏。

池塘水面布满又厚又密的浮萍,挡住了采莲的姑娘。

没有蜜蜂和蝴蝶,来倾慕幽幽荷香。

最后只能花朵凋敝,结一颗芳心苦涩。

夕阳的回光照着晚潮,涌进荷塘,流动的云层带来点点细雨。

随风摇曳的荷花,仿佛在向诗人诉说哀肠: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只能在秋风中受尽凄凉。

评析:这首咏荷之作,托物比兴,是以荷花自况,通过描绘花的幽独高洁的形象,表现出词人的孤高襟抱。

“当年”两句,流露出怀才不遇、自伤老大的苦恨。

清虚骚雅,深得屈子以美人、香草陶写怀抱的遗意。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后贺氏族孙,本以武职供奉朝班。

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历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以承议郎致仕。

退居吴中,筑企鸿居,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卒于常州僧舍。

有《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

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也能出清刚于秾艳,寓韶秀于雄豪,自成一家。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秦观《踏莎行》鉴赏《踏莎行》是著名诗人秦观所作的思乡诗,表达了秦观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踏莎行》的诗歌赏析和注释。

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贺铸《踏莎行》的翻译赏析

贺铸《踏莎行》的翻译赏析

《踏砂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此词又名《芳心苦》 ①回塘:环曲的水塘。

②别浦:水流的叉口。

③红衣:此指红荷花瓣。

④芳心:莲心。

⑤返照:夕阳的回光。

⑥骚人:诗人。

⑦“当年”句:韩偓《寄恨》诗云:“莲花不肯嫁春风。

” 译文1: 绿柳环绕、鸳鸯游憩,池塘中长满了绿色的浮萍,连采莲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

不但莲舟路断,无人采摘,甚至连蜂蝶也不光顾,荷花只能在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剩下孤苦的莲心。

夕阳的余辉,照映减浦口的水波,迎来了晚潮,流动的云彩,带着凄冷的秋雨,荷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好象在满怀感情地向文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想当年我不愿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与百花争芳斗艳,如今却还是无端地被秋风埋没! 译文2: 杨柳遍布曲折的池塘边,鸳鸯嬉戏在水流交汇处。

水面长满了绿浮萍。

阻断莲舟往来路。

绝没有蜂蝶恋清香,荷花落尽莲心苦。

夕阳返照回潮涌,飘浮的云朵降细雨。

悲苦只有诗人知,与之低声相泣诉:耻与春芳争娇妍,谁料遭际风妒。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当是红莲花。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之君子者也”。

可是这首词中的莲花只因生长于回塘别浦,没有人发现她,更没有人欣赏她,只能寂寞的开,寂寞的落,在不为人知的境遇中度过自己孤寂的一生。

词中幽洁孤傲的莲花正是一生怀才不遇的作者贺铸的化身。

起三句景物描写渲染环境。

“回塘”是曲折的池沼,“别浦”是小水流入大水的之处,都是指红莲生长的地方。

红莲生长于绿波之上,有亭亭如盖的绿叶为衬托,有丝丝弄碧的杨柳为背景,又有活波绚丽的鸳鸯为伴,则红莲的清丽芳华可想而知。

然而,如此美艳的莲花,只因她所处地方偏僻,少有人到,又因水动迟缓,绿色浮萍又厚又密,以至于阻断了采莲舟的来路,再也没有可能被少女的双手来采摘。

“断无”两句继续渲染红莲花处境的可悲,就连那些蜂蝶也不知“幽香”之可慕,断然不来,“断无”二字加重语气,突出红莲花因幽洁而绝无知音。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踏莎行》是著名诗人所作的,表达了秦观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踏莎行》的赏析和注释。

踏莎行作者:秦观原文:晓树啼莺,晴洲落雁。

酒旗风飐村烟淡。

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下阕
名句:咀嚼无滓,回味无穷
• 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 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
• 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 的发展趋势。
• • • • •
用典 寓情于景 独特的白描手法 虚实相间,互为生发。 凝炼、娴熟的语言技巧
全诗
秦观简介
•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 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高二(1)班 李睿
踏莎行 郴州旅舍 宋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 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 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 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 下潇湘去。
suo
• 背景: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宋哲 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 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 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 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 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 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 此词题为“郴州旅舍”, 可写的真的是一般的羁 •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 旅之情吗?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 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到下阕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 巧用“迷”与“失”两字,构成互文 “迷失”,
• 此句空濛自然景色的描述,既准确地 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 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回到上阕
桃源望断无寻处
• 一个 “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 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 然而,“桃源”找不到,又住在远离京师 的郴州旅舍里,本来 就容易产生客舍似家 家似寄的思乡之情,更何况这是一个偏远 的贬所 。
拓展Leabharlann 浮云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 柳即留 思乡
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表达思念
折柳 月
书问 雁足、雁帛、雁书、
“问”有音信 问候 等含义 关于苏武的故事
书信的别称
雅笺、素书、华翰 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 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 称八行书。
回到下阕
砌成此恨无重数
• 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 , 作者为何还“恨”?
• 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 于是。” • 一方面得友寄赠,更添离恨 • 一方面又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漩涡中渐 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 • 一个 “砌成”,言恨之层层叠叠,犹如恨山怨墙般厚 重难量。
回到下阕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 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 (孤清 寂寥) • “反躬自问”,慨叹身世 (政治斗争漩 涡) • 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之名句
•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 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 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 气格较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 (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 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 朽为神奇”的名句。
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 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 田。”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 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 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回到上阕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
• • • •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孤馆”、“春寒”、 痛心境心情融入景物, “杜鹃”、“斜阳” 创造“有我之境”。
秦观词风

有的誉其“俊逸精妙”;有的称其 “淡雅清丽”;还有的赞其词“清丽婉约,辞情 相称”。
• 秦词风格特点主要在于寄慨深沉,即把自己的身 世经历,宦途失意,迁谪流离,以及怀才不遇的 苦衷,融化于闺思艳情的抒写之中,自始至终充 满了深沉的身世之慨 (此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 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 的迷茫不满之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
互文见义,不仅 对句工整,也不 只是状写景物, 而是情景交融的 佳句。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津渡:渡口
即桃花源,此处 用陶渊明之典故, 指代避世仙境, 言理想的境界无 处寻觅
怎 能 忍 受
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独特的白描手法 和凝炼、娴熟的语言技巧
回到上阕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
用典 为何还“恨”?
名 句
chen
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虚实相间,互为生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 前者见《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 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 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 • 后者是说鱼能传递书信,典出《玉台新咏》 题名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的“客从 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