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笔记整理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

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

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

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

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

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

心力量。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

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

社会风气。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

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

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

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

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

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

“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

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3)

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

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成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5、郑观应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欲通之则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

郑观应还认为,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

自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国民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爆率来规范报业。

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一)汉口《昭文新报》: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汉口创

刊,创办人艾小梅。

(二)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办报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

又有别于以传播宗教教义或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式,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论说,思想性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争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5月再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此外,王韬还曾为《中华日报》《万国公报》等港沪两地的报刊撰写政论文章,极力鼓吹变法,后也收入《弢园文录外编》中。

1878年,《循环日报》为争取读者起见,特将每晨出版的日报提前于头一天傍晚印好送出,成为香港最早的中文晚刊日报,1882年后又取消了每晚提前出版第二天日报的办法,恢复每晨出报。

1884年王韬离港返沪定居,不在担任《循环日报》主笔。此后,《循环日报》思想渐趋保守,断断续续出版至1959年终刊。

(三)上海《汇报》与《新报》

1、《汇报》: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是国人在上

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仅出版一年半即停刊。

2、《新报》: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创刊。实

际主办人为上海道台冯焌光。冯焌光以《新报》为宣传工具,欲借此影响在沪外国人的舆论。《新报》初创时中英文合刊,当时外国人称他为“官场新报”,而外侨则称为“道台的嘴巴”。1877年6月11日,改为纯中文报纸。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四)广州《述报》与《广报》

1、《述报》: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

年4月18日,内容有中外新闻与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

有鲜明的爱国立场,并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斗争,对清廷当局的多些活动明确表示强烈不满。《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新闻纪实图画,鱼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2、《广报》:1886年6月24日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由曾任张之

洞秘书、主持过上海《汇报》报务的邝其照创办。该报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舍友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过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

三、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一),在板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二),在报纸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的。(三),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五),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模式。(六),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北京强学会成立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机关报。《万国公报》

所看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汪大燮担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内容上出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择和国内报摘录等。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学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制益”,

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96年1月

20日停刊。

(二)上海强学会于《强学报》

《强学报》于1896年1月12日创刊,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由康有为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

(三)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主编,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时务报》,旬刊,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域外报译”

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

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

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

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曾达1.7万份。

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一)澳门《知新报》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

的。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

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其办报宗旨,

正如其创刊文章的“知新报缘起”指出:“不慧于目,不聪于耳,不敏于口,曰盲、

聋、哑,是谓之病‘而’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

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正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

《知新报》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他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1898年12月横滨《清议报》创刊之前的三个多月的时间

里,国内各地维新派报刊消失殆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歌颂为变法死难

的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指名道姓地痛骂慈禧太后和荣禄等人是“逆贼”、

“奸党”,竭力为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辩诬等,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1901年1月20日自动停刊。总133期。

(二)唐长才、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史学、掌故学(25册起改为时

务)、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主要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每期

装订成册。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1898年8月28日停刊,

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长才、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湘报》1898年创刊于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南学会的机关报,是

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内容包括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和各国时事等,附有广告,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热烈

宣扬维新,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

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其主要撰稿人为谭嗣同。于1898

年10月15日查禁,共出177期。

(三)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

《国闻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文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

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

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

《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创刊号上刊载的《国闻报缘起》强调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

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在《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

了他翻译的《斯宾塞而劝学篇》和赫胥黎《天演论》(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两

部未完书稿。特别是《天演论》的发表,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该报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但因出版地靠近政治中心北京,故言论甚为谨慎。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大胆揭露事变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

士的暴行,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3)报刊种类多

(二)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1)出现了一批文摘类报刊2)温馨变法期间,国人还创办了一批妇女、儿童报刊3)出现许多专业类、行业类报刊4)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系列消闲性文艺小报5)白话文出现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四、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公开提出要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得到光绪帝认可后曾一度被付诸实践,这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1)光绪帝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其基本精神包括:

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具体措施是将上海《时务报》改组为官报,迁出北京出版;

2.公开承认各地报馆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2)光绪帝发不过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3)新闻法(当时被称为报律)的制定第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新闻法工作开始起步。第三节维新派报刊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问题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这种问题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

上运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问题出现后,风行一时,称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与历史贡献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4)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PS: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上海商业报纸的发展:包括《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建 宜线运动一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5、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 ,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 ,读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米 /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08米/秒 第二节、 力的存在 &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 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谨约匚:h 换算?它表来的米般千米(时,匀速#行时千米出时詔(”米秒 :2m/s=2 X 3. 6kmM=h (过程单位同后)的时间对的谨度,或巷是相同賂 ■/ ?乙 程时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 AT 图像,頁线汽匀速运动 卜t 图像,曰詢匀速运动, :①单位换算过程 ?0 40 19 ,乙九加速运动 (J )平均违度—皂路捏 吋阿(求棊段路程上朗平均逮度.必须扰出该诺毎及对应的时司). < ■ 1 I 4V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

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总结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总结有哪一些呢。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总结一:国务院农业普查办公室和中宣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全面启动。为落实通知精神,做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为普查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舆论保障,特制定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一、宣传的目的和重点 宣传的目的:促进社会各界理解、重视、支持农业普查,被调查对象积极配合、如实填报,全国普查工作者依法普查、敬业普查,从而确保普查顺利进行,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宣传的重点:大力宣传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农业普查的对象与内容,普查调查方式的创新与应用,依法普查真实普查以及普查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人物。 二、宣传工作安排 (一)普查准备阶段(XX年) 此阶段以创作宣传产品和普及式宣传为主。结合此次普查的特点和创新,开发多种形式的系列化宣传产品,提升宣传内容的可读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各阶段宣传工作打好基

础;配合试点等各阶段普查工作进展,陆续推进宣传活动;在12月份将宣传推向高潮,努力营造家喻户晓、各方配合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包括: 1.面向统计系统和社会各界征集三农普宣传标语、口号和对联(1-3月,已完成)。1月份,以国务院农普办名义对外刊发征集活动的通告,经筛选和评审后确定获选优秀作品,于3月底前以通告形式对外公布,供各地在普查试点和后续工作中使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制作宣传海报(5月份)。结合农村特色,创作不同风格的宣传海报。海报将设计电子版,供各地下载并按照需要自行印制。 3.拍摄制作宣传片(6月底前)。宣传片在6-8分钟左右,以介绍农业普查意义与内容、创新与特点、主要调查流程、依法普查等内容为主。于6月底完成,并下发各地,安排在当地电视台、街头LED屏以及网站等播出。 4.制作公益广告片(8月底完成,11月播出)。在宣传片的基础上,制作出5秒、15秒和30秒三个版本的公益广告。8月底完成后,发各地供当地电视台播出使用。我们将与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联系,于11月份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播出,以在普查现场登记即将开始前形成集中宣传期。 5. 制作多媒体宣传产品,并在全国开展农业普查宣传作品征集活动(4-9月)。包括介绍农业普查的动画、图解、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

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元朝无官报 (1)元朝设有通政院以取代进奏院,但通政院只管理全国驿站之事,只负担单纯的官文书的递送任务,并无专门负责广为抄录和广为传播官文书的职责。 (2)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概由蒙古贵族担任,朝廷规定一切诏令章奏都使用蒙文;元朝历代皇帝崇尚武力,不习汉文,不会将诏命奏章译成汉文后发往各地方。 (3)元代没有汉文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二、明、清两朝的官报 1.明朝官报概述 (1)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 (2)明、清两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

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 (3)明代“通政司”掌管一切内外章奏及发布官报,是中央政权中的重要衙门,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此外,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 (4)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5)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6)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是个大突破。 2.清朝官报概述 (1)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①清代提塘、提塘官与唐、宋两朝的进奏院的职能相仿,起上传下达的中间媒介作用。 ②清代邸报除一般概称为“邸钞”、“阁钞”外,由于“邸钞”由“提塘”递送传播,有时也别称为“塘报”。 (2)为进一步严密官报传报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改由皇帝的办事机关一一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章奏发交内阁。 ①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或交由六科传抄;同时,由各省在京所设的提塘官把允许向下传阅的谕旨章奏抄录后,通过驿站传报四方。 ②清朝内阁和各省督抚衙门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由内阁抄发的称“宫门钞”,内容有上谕、奏折等。 ③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钞”,内容以报道省衙之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主。宫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换算关系:1米/秒= 3.6千米/时“1米/秒”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注意】Ⅰ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Ⅲ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空气中 声速为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 m/s。 ⑵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测试及答案

其中 ) ) 4 ) ) b 图 a 图 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测试题 、选择题 D. B. C. 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 3?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下列情况中实心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 . 5?如图,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 弹 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 ) A .大小有关 B .作用点有关 C.方向有关 D ?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6 ?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所示的形 变。 如果F l =F 3 = F 4>F 2,那么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 ) A .图甲和图乙 '. . ...' 6牛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 10?如图所示,某同学实验时在弹簧涮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 测 力计的示数为( ) A . 0 牛 B . 3 牛 C . 6 牛 D . 12 牛 1.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利用劫持一架质量为 104吨,约载35吨燃油的波音757飞机,水平撞击世 贸大楼的北部塔楼爆炸,使世贸大楼受重创的巨大能量是( ) A .飞机的重力势能 B .飞机的动能 C .飞机的热能 D .燃油燃烧产生的热能 2.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看山恰似走来迎"和 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F 列哪幅图中的箭头能正确表示球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B .图甲和图丙 C .图甲和图丁 B .撑杆跳高的运动员此时受到重力、杆的作用力和一个向上的推力 C .脱离运动员手后的铅球是在推力下向前运动的,说明运动的物体 一定受到了推力 D . b 图杆被撑杆跳高的运动员压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使用弹簧秤前,应先调节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再观察其量程。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方而没有及时 调节就 开始测重力,则所测得的重力大小与真实值相比将是( ) A .偏小 B .偏大 C .相同 D .不能确定 9. F 1和F 2的大小如图所示,在比较 F 1和F 2的大小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F 1

[中国新闻事业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提出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3、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4、《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5、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6、《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2002) 7、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2001) 8、《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9、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10、《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木铎 2、露布(99传名)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00新名) 7、邸报 8、小报(90名) 9、民间报房 10、《急选报》(98名) 11、《万历邸钞》(02名) 12、《天变邸抄》 13、揭帖 14、旗报和牌报 15、报房京报 16、辕门抄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2、《蜜蜂华报》 3、《广州纪录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5、《香港公报》 6、《德臣报》 7、《孖刺报》 8、《遐尔贯珍》(99新名) 9、《香港船头货价纸》 10、《字林西报》(99传名) 11、《六合丛谈》 12、《万国公报》 13、《上海新报》 14、《申报》 15、《新闻报》 16、《京津泰晤士报》 17、《中西见闻录》

二、简述题 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94论) 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01论) 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 一、名词解释 1、《彙报》 2、《述报》 3、《循环日报》 4、王韬(98论) 5、《万国公报》 6、《中外纪闻》 7、《强学报》 9、梁启超(99传论) 10、《知新报》(00新名) 11、《湘学报》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笔记整理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 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 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 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 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 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 心力量。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 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 社会风气。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 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 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 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 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 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 “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 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3) 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 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成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5、郑观应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欲通之则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 郑观应还认为,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 自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国民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爆率来规范报业。 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一)汉口《昭文新报》: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汉口创 刊,创办人艾小梅。 (二)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办报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 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 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 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 《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 《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 《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 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答题要点分析 ※名词解释(或简述)。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 1.着名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湖南大学2014年考研真题) (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1、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人侵,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也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在接触到外报之后,不仅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而巨还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他们对外国人独霸中国报坛和清王朝不准国人办报十分不满,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1839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鉴于文武官员不知西洋“夷情”,从而使外事活动处于被动的情况,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凋查研究。他的好友魏源还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说他与林则徐是“夷情备”,“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歼曾经到过香港,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1859年在总理朝政后,他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也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这样可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时事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因此,应“准富民纳炯,禀明而设”新闻馆。

(二)准卖新闻篇。洪仁玕认为新闻篇可以“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还可以“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于上位,上下情通,中无雍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权归于一”说出了洪仁?办报思想的总目的。 (三)“兴新闻官”。洪仁玕主张各省设新闻官,由“品性诚实不阿者担任”。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他“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这就容易让报刊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四)“只须实写”。洪仁玕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勿着一字浮文”,“伪造新闻者,轻者罚,重者罪”。 洪仁玕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只是由于不久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洪仁?以后,王韬的办报主张则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又到过欧洲、日本,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 (一)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他创办的《循环日报》强调“立言”,几乎每天都发表政论,他的《变法》一文是早期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论著,也是他“立言”的代表作。 (二)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韬认为报刊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到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

第3章《运动和力》1-5节

第3章《运动和力》1-5节 姓名: 3.1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运动和静止是_相对_的 例1:小船在河里顺流漂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如果以人作为参照物,那么小船是 , 河水是 ,树是 ,河岸是 的 例2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 .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 .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 .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①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 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5、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描述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速度(v )=)时间()路程(t s 变形公式:① s =v t 、② t =v s 某物体速度是10米/秒,它表示物体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0米。 单位换算关系:1米/秒(m /s )=3.6千米/时(km /h ) 例:某车沿平直的公路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了600米的路程,求该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时? (写出计算过程) 3.2 力的存在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产生力的条件是(1)两个物体(2)相互作用(但不一定接触,如重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 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 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由于《知新报》远在澳门出版,清政府鞭长莫及,因此,有些言论之激烈甚至超过了《时务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三章 运动和力 一、 力 (一、)填空题 1、 力是________对________的作用。 2、 把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叫做________发生改变。 3、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4、用力拉弹簧时,弹簧变长了。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这些事例说明里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5、静止在水平地面山的足球,用脚踢一下,足球就由静止变为运动。而后又在阻力作用下变为静止。这一现象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6、将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了压力作用,这个压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墨水瓶受到支持力作用,这个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 7、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如图3——1所示,电灯受到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灯线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 8、用脚踢足球时,脚给了足球一个力的作用,但脚也觉得疼。这说明脚给足球力的同时,________也给脚一个力的作用。 9、磁铁吸铁钉,磁铁对铁钉有吸引力,而铁钉对磁铁_____引力,(填“也有”或“没有”) 10、我们把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三要素。 (二)、选择题 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 B 、受力物体,一定不是施力物体; C 、施力物体,一定不是受力物体; D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下列现象能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A 、足球守门员把将要进入球门的足球接住; B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用力将它推动 C 、用力将橡皮筋拉长; D 、用手指按住皮球,在按压处出现了“坑” 3、钓鱼时,鱼钩钩住了一条大鱼,钓鱼者手握绳拎着 大鱼向岸边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手受到了拉力作用,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A 、绳; B 、大鱼; C 、水; D 、钓鱼者 4、甲、乙两个滑冰者,穿着冰鞋面对面地站在水平冰面上,若甲用力推乙一下,其结果是 A 、甲静止,乙运动; B 、乙静止,甲运动; C 、甲、乙都运动; D 、甲、乙都静止 三、作图 图 3---1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邸报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第一节概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