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50.00)1.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

(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3) 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査制度。

)解析:2.中国共产党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出版报刊,出版中心仍在上海。

主要出版报刊有:①《布尔塞维克》;②《红旗》周刊、《红旗日报》、《红旗周报h③地方党组织的“地下”报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的报刊。

(2)经验教训①经验: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②教训:在宣传内容上出现“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地分析革命形势,鼓吹“直接革命”进攻大城市;否定“中间营垒”的存在,错误地批判中间力量等。

在办报策略上,不注意隐蔽精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公开发行,结果招致更大的损失。

)解析: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点与意义?(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历史条件及发展情况①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传播事业: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证据:1)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2)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的客观条件:1)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2)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选)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选)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选)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

(主观)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

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②重视报刊政论。

《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③致力于革新文风。

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文章③在形式上,外报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体裁形式为基本内容;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古代报纸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和编辑人员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外报已经利用相关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古代报纸手抄、木刻、活字印刷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输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4.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①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②是一张较为完整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③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④注重国际新闻报道;⑤注重社会新闻报道;⑥作为文化产业经营多方面发展。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维新派有哪些着名的报刊与报人(客观)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北京创刊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记闻》梁启超汪大O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上海创刊1896年8月9日《时务报》上海创刊汪康年梁启超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广东创刊何廷光康广仁1897年4月22日《湘学新报》长沙创刊11月15日改名《湘学报》唐才常1898年3月7日《湘报》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特征与意义(主)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意义: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起因:经过:结果:影响:2.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结果:《新民丛报》勉强支持到1907年11月停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宣传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胜利。

④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⑤这次论战是一次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实现。

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⑦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和锻炼一批革命骨干⑧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新闻思想: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③认为报馆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⑤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⑥记者应该先知先觉宣传特点: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③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④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4.《大公报》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一(1902-1916)由英华主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二(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三(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四(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5.《时报》的革新措施①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问题移植于日报,应时而发短小精悍冷隽明利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②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③首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1.袁世凯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人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2.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着名记者?变化:⑴新闻报道的加强①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②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③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④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⑵报纸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白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等着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3.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

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着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特点: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③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四能:①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②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③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④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4.北洋军阀统治下,新闻事业有哪些怪现象?①报人、报纸品格低下②报纸言论退化③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1.《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动文学革命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舆论导向作用①舆论先导,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已在《每》上发表文章,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②五四爆发后,《每》不仅对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给予其支持和引导③《每》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人民的一个“创举”。

此外,它还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④五四时期,以《每》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⑤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3.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论述)①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

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

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④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⑤报纸副刊的革新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

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

报纸副刊革新取次突破性和进展,为办好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意义源远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