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PPT1中国新闻史

PPT1中国新闻史

第二节 唐代新闻传播介的演进
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4)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4)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 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早在上古时期, 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 有了报纸的萌芽;中古时期,有了报纸的雏形。 有了报纸的萌芽;中古时期,有了报纸的雏形。所 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 起源, 以,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不少中外新闻史学者都 作过研究,曾提出过以下几种说法: 作过研究,曾提出过以下几种说法: 1、周朝说。提出这一观点的有: 周朝说。提出这一观点的有: 著有《新闻纸研究》 日本学者 后藤武男 著有《新闻纸研究》 著有《新闻概论》 杉村广太郎 著有《新闻概论》 曾参与主编《申报周报》 美国学者 白瑞华 曾参与主编《申报周报》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3/6) 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3/6) 木铎。 胤征》 每岁孟春 每岁孟春, 4、木铎。《术·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 胤征 徇于路” 其中的“ 据贾疏云: 徇于路”。其中的“铎”,据贾疏云:“皆以金为 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 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 据说三代周秦时期, 据说三代周秦时期,有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在各地采 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配照片) 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配照片) 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古代 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 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6) 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6) 造纸术未发明之前,古人们的新闻传播手段, 造纸术未发明之前,古人们的新闻传播手段, 十分原如落后。 十分原如落后。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传播。现代人玩的娱乐游戏“传话”可 口头传播。现代人玩的娱乐游戏“传话” 与之比拟。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 与之比拟。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我太太中午炒 了一盘鱼香肉丝给我吃” 传到最后,变成了“ 了一盘鱼香肉丝给我吃”,传到最后,变成了“我 太太被炒了鱿鱼了” 我太害怕下岗了” 太太被炒了鱿鱼了”,“我太害怕下岗了”之类的 与原话之意相差万里。由此可见, 话,与原话之意相差万里。由此可见,口头传播难 以广涉千里,也更易因辗转相传而失实。 以广涉千里,也更易因辗转相传而失实。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一1.露布:战国出现魏晋南北朝——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特点:时效性强,传播方式广的新闻传播方式2.揭帖、旗报、牌报——是露布这种手写新闻演变的产物3.文字传播的高级形式是印刷新闻二1.邸报是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2.邸报的内容及意义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臣僚的奏、疏其他信息——军事信息社会新闻意义: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3.明代邸报的整个发布和抄传分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4.合法民报——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章一1.1815,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二2.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异同同:⑴形式上:为中国线状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颇为相似⑵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①《东》宗教内容的比重大大下降,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大量宣传西方近代科学的成就不同②《察》阐发教义,对于科学知识的介绍较少且偏重于天文知识,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⑶创办宗旨一致中国新闻文体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从《东》开始的4.《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三1.外文商业报刊:《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诚报》《孖刺报》2.1872.4.30创办《申报》,由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合资创办3.与《上海新报》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成本:《上》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每张30文《申》廉价毛太纸印刷,成本低,每张8文内容:《上》内容枯燥单调,除非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否则可读性不强《申》免费为文人登载诗词歌赋【启事刊出后,反响强烈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以词章投寄报上诗词唱和,互吟风雅】5.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以《申报》为竞争对象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的需求办报企业化的口号与《申报》对抗,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6.《申报》的改革:①更新宗旨:“世界进化,理想日新”改革前:《申报》视康梁为逆党改革后:立场变化,援引梁启超的话,表示对维新运动的肯定②改良形式:别刊大字,择要标题③革新设备与技术④扩大信息来源:消息来源多⑤强化时事评论⑥增加新闻:增加国际新闻、战时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地方新闻第三章一1.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2.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王韬办报思想:①办报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主张—议论时政,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就是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②重视报纸的职能,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使国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流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③《弢园文录外编》二1.1895《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北京倡导并出资创办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报纸2.梁启超与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1896,在上海创刊,黄遵宪主办,梁启超任总主笔时务文体特点: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文体自由,打破传统戒侓,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3.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个刊物——《湘学新报》—唐才常谭嗣同:办报思想集中表现在创办《湘报》的过程中,体现在:主张办报求日新、报纸为“民史”“民口”4.《天演论》的《国闻汇编》《国闻报》—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严复的办报思想:集中在《国闻报起源》中办报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办报一可“通上下之情”二可“通中外之敌”,就可开启民智,国家富强在各国并立之时,“通下情尤以通外情为急”,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注重引进西学,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翻译的《天演论》也在《国闻汇编》上登载意义:严复介绍给国人的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使许多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若再不以奋斗求生存,就会有亡国亡种的危险,这种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三1.《清议报》—日本横滨创办,旬刊,书本式,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主编梁启超2.梁启超这一时期新闻思想:确立了消息与评论的区别与各自要求,论述了报刊宣传方法归纳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是: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提出一张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提出并论证了“浸润”和“煽动”两种宣传方式,赞同两种方式并用【浸润:报刊为了引导民众进步,必须渐渐地、慢慢地引导民众向进步的方向前进,对本报所要宣传的思想,又必须时时刻刻、反反复复地宣讲煽动:可以解释为怂恿、鼓动、调动,用强刺激的方法达到矫枉过正的目的】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 诞生
背景: 背景: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迫切需要有自己 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 和共产党的知识, 运动。于是, 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 事业便应运而生。 事业便应运而生。
概要: 概要:
一、《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 新青年》 共产党》 二、 工人月刊 三、 中俄通讯社 四、 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新青年》 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是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 宣传民主与科学, 志。宣传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学,提倡白话文反对 文言文。受到1917年 文言文。受到 年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青年》 《新青年》在后期开 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 及马克思主国历史上第一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社会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 主义万岁”的口号,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 主义万岁”的口号,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 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建党 的纲领策略,注意报道国内工人运动发展的情况。 的纲领策略,注意报道国内工人运动发展的情况。
《新青年》大事年表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日在上海创刊, 年 月 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 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 年 月 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 新青年》 3、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年初, 新青年》 、 年初 4、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月起实行改版, 、 年 月起实行改版 改为白话文, 5、从1919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关于 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新青年》 、 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 6、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 年上半年, 新青年》 、 年上半年 7、1920年9月的 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 月的8卷一号起 、 年 月的 卷一号起, 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 物,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作理论上的准备 产党的成立作理论上的准备 8、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 月休刊; 月改为季刊, 、 年 月休刊 年 月改为季刊 性机关刊物 9、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 期,次年 月停刊 、 月起出不定期刊, 年 月起出不定期刊 共出5期 次年7月停刊
本节完
谢谢观赏
欢迎指正
中俄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于1920年 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 中俄社,1921年5月5日 起,改称华俄通讯社, 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 斋。它是我国第一家无 产阶级通讯社。
上海渔阳里中俄通信社旧址
中俄通讯社
1、 中俄通信社的主要任务是向共产国际和苏 、 俄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同时, 俄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同时, 向我国人民披露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 向我国人民披露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 稿源大部分取自共产国际资料和赤塔、 稿源大部分取自共产国际资料和赤塔、海参 莫斯科的报刊,少量转译英国、美国、 崴、莫斯科的报刊,少量转译英国、美国、 法国的进步书刊。 法国的进步书刊。 2、 这些稿件类别繁多,包括政治、经济、文 、 这些稿件类别繁多,包括政治、经济、 战事、工运等方面;形式多样, 教、战事、工运等方面;形式多样,有长篇 专访、连载、讲演稿、革命领袖介绍等, 专访、连载、讲演稿、革命领袖介绍等,显 得丰富而生动。 得丰富而生动。
工人报刊——《劳动音》 《劳动音》 工人报刊
概要介绍: 概要介绍:
月创办, (一)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 年 月创办 周刊,每期销数达2000份,主要编辑人邓中夏、罗 周刊,每期销数达 份 主要编辑人邓中夏、 章龙。 章龙。 (二)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详细报 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 道唐山煤矿瓦斯爆炸五六百工人死难的惨案、 道唐山煤矿瓦斯爆炸五六百工人死难的惨案、南京 万余机织工人捣毁省议会的斗争,发表评论, 万余机织工人捣毁省议会的斗争,发表评论,给予 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 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
《新青年》改组
扩充了编者队伍, 扩充了编者队伍, 内容上加强了对社会主 义的宣传, 义的宣传,坚定地走上 了新的道路, 了新的道路,成为我国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 之一。 之一。
刘半农 李大钊 鲁 迅
《共产党》月刊 创办缘由: 创办缘由:
为向革命群众 进行共产主义 教育, 教育,推进筹 建中国共产党 的工作。
《共产党》月刊介绍
日在上海创刊, 《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月刊, 共产党》月刊 年 月 日在上海创刊 月刊, 半公开编辑出版,最高发行量达5000多份,16开本, 多份, 开本 开本, 半公开编辑出版,最高发行量达 多份 每期约50页 一年后停刊,共出6期 每期约 页,一年后停刊,共出 期。其为上海共产主 义小组主办的理论刊物,由李达主编。除短言、 义小组主办的理论刊物,由李达主编。除短言、世界消 国内消息等栏目外,大多为文章和译作。 息、国内消息等栏目外,大多为文章和译作。
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特点: 特点:
一、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 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 二、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 有目的、 新闻报道工作 三、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 密结合, 密结合,相辅而行
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意义: 意义: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 阶级报刊与通讯社在我国出现, 阶级报刊与通讯社在我国出现,既 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宣传新思潮的必 然结果, 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 党的直接需要。 党的直接需要。
工人报刊——《劳动界》 《劳动界》 工人报刊
概要介绍: 概要介绍: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期刊, (一)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期刊,1920年 年 8月在上海创刊, 周刊 , 32开本,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月在上海创刊, 开本, 月在上海创刊 周刊, 开本 创办,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该刊主要向工人进 创办,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 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反映工人的状况和呼声。 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反映工人的状况和呼声。 国内劳动界》 (二)辟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 辟有《演说》 动界》 本埠劳动界》 国内时事》 动界》、《本埠劳动界》、《国内时事》、《国外时 调查》等栏目。另有《通信》 工人投稿》 事》、《调查》等栏目。另有《通信》、《工人投稿》 加强与工人积极分子之间的联系, 栏,加强与工人积极分子之间的联系,动员工人组织 起来进行斗争。 起来进行斗争。
《共产党》月刊 共产党》
影响:
一、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 必读教材。 必读教材。 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共同情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 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工人月刊
创办背景
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年下半年, 年下半年 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 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 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 劳动者》 劳动与妇女》 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 刊物, 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