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导论-11

合集下载

生物科学导论(精选5篇)

生物科学导论(精选5篇)

生物科学导论(精选5篇)生物科学导论范文第1篇【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LI Wei YANG Yu—ling(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0 引言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讨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北大物理学院课程

北大物理学院课程

22 PHY-1-5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 11 PHY-1-5 12 PHY-1-5 辐射物理 13 PHY-1-5 现代电子测量与实验 21 PHY-1-5 快电子学及实验 22 PHY-1-5 核天体物理 23 PHY-1-6 加速器物理基础 11 PHY-1-6 等离子体和离子束物理 12 PHY-1-6 医学物理导论 21 PHY-2-2 01 PHY-2-2 群论 I 02 PHY-2-2 量子统计物理 03 PHY-2-2 量子场论 04 PHY-2-2 群论 II(李群李代数) 05 PHY-2-2 量子规范场论 06 4 4 春季 3 3 春季 4 4 秋季 4 4 秋季 3 3 秋季 量子力学 III(高等量子力 4 学) 4 秋季 3 3 秋季 3 3 春季 3 3 春季 3 3 秋季 3 3 秋季 4 3 春季 3 3 秋季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专题实 4 验 2 春季 3 3 春季
至 PHY-0-811系列的低年级选修棵。第二层次包括 PHY-1-01x 系列的数学物理方法、 PHY-1-04x 和 PHY-1-05x 系列两种类型的物理专业基础课、PHY-1-06x 系列的近代物理实验 以及 PHY-1-1xy 系列的高年级基础性选修课。第三层次包括 PHY-1-2xy 至 PHY-1-6xy 系列 的物理专业性选修课、PHY-2-20x 和 PHY-2-30x 系列的研究生课以及 PHY-1-9xy 系列(正在 建设中)的交叉学科类选修课。 对于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除总学分要求都是140外,物理学院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和 不同的学分要求。在所有类型中,(1)必修课高等数学 I、II、线性代数可由数学学院内容 相近的 A 类课程代替, (2)全院必修课中超出规定学分部分可作为选修课, (3)在专业选修课 中,物理基础类和物理专业类课程中超出规定学分部分可作为跨学科类课程。 (一) 、宽基础型 总学分:140学分,其中:

生物物理学导论-09

生物物理学导论-09


为了能够合成ATP ,必须利用ATP ,这一 过程需要“加油”。产生的ATP多于消耗 的ATP ,否则就无任何意义了。


事实上,在进行第一次磷酸化之后,3-磷酸甘油醛 + (TP) 被NAD 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DPG) 。 磷酸化氧化3-磷酸甘油酸(3PGA)再使ADP磷酸化为 ATP,催化这一步的酶是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三羧酸循环上所产生的各种重要的中间产物,对 其他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也有重要意义。 细胞迅速生长期间,三羧酸循环可供应多种化合 物的碳骨架,以供细胞合成之用. 在植物体内三羧酸循环中有机酸的形成,既是生 物氧化基质,也是一定生长发育时期一定器宫中 的积累物质,如柠檬果实中富含柠檬酸,苹果中 富含苹果酸等。 目前在发酵工业上也己利用微生物的三羧酸循环 代谢途径,生产有关的有机酸如柠檬酸及谷氨酸 等.
糖的有氧分解

从糖分解到乳酸或丙酮酸,仅释放有限的能。 大部分生物的糖代谢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 糖的有氧分解代谢实际上是糖的无氧分解代 谢的继续、从丙酮酸生成以后,无氧酵解与 有氧氧化才开始有了分歧,因此糖的有氧氧 化,实质上是丙酮酸如何被氧化的问题,但 丙酮酸以后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上进行的。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代谢途径是一条完整的代 谢途径。是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与水的一系列连续反应。

3-磷酸甘油酸(3PGA)在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 作用下,然后异构化为2-磷酸甘油酸(2PGA), 并在烯醇酶的作用下,失去一分子水时转化 成磷酸烯醇丙酮酸(PEP)。


最后,磷酸稀醇丙酮酸(PEP)在丙酮酸激酶的作用 下,将另一ADP分子磷酸化成ATP,产生丙酮酸 (Pyr)。 丙酮酸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NADH的催化 作用下还原成乳酸。

生物物理学导论-01

生物物理学导论-01

②膜与细胞生物物理
•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单位,细胞中的膜系统是 其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把分子生物物理的研究 成果应用于细胞与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推 动生命现象深入到分子水平,是当前主要方向 之一。其内容包括膜的分子动力学,如膜脂运 动、构象,特别是脂多型性的生物学意义的研 究;膜蛋白运动与构象的研究;膜脂与膜蛋白 相互作用的研究;细胞识别作用机制与信息跨 膜转导关系的研究;通道蛋白构象及其离子通 透机制的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经过40年的发展,这一状况已经有很大 改变。从最近l0年来国际纯料与应用生物 物理学联合会(IUPAB)召开的(三年一次) 的大会内容,以及美国、日本等每年都 召开的年会内容分析,生物物理学已经 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基本内容和研究途 径。
当前 生物物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 • • • 1)分子生物物理 2)膜与细胞生物物理 3)感官与神经生物物理 4)生物物理新技术
生物物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 生物物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发展将同时 促进物理学和生物学本身的进一步深化。 • 现有的物理理论与技术还不足以说明与了解生 命现象的全部复杂性。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 向物理学提出了诸如进化、分化、发育、调控、 思维活动、信息处理等高层次的问题,以及为 解决上述问题急需发展的新技术,这也为物理 学的今后发展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⑥光生物物理
• 光生物物理作为光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应着重研究其物理机制,包括 光合作用原初过程的研究,茵紫质的质 子泵机制的研究,视紫质光原初过程及 其与菌紫质的比较研究,自由基与单线 态氧在光生物学作用中的意义的研究, 激光生物物理的研究,以及根据光合作 用原理应用于新能源的研究等。
⑦环境辐射的生物物理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大纲第一讲序论及生命的元素1.进入新世纪后,人类社会面临哪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生命科学有何关系?人口问题〔遗传变异〕,粮食问题〔品种培育〕,健康问题〔病毒〕,资源问题〔生物能源〕,环境问题〔环境对物种的影响;细菌〕2.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巴斯德的曲颈甑实验证明“种质论”批驳“腐生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3.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日益频繁,请举例说明生命科学如何促进了其它某一学科的发展,或其它某一学科如何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要有大突破必须寻求物理学科等其他学科的支持。

现代仪器设备的武装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4.生物学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有何特征?有何代表性的人物?〔1〕描述生物学阶段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达尔文《物种起源》〔2〕实验生物学阶段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巴斯德〔3〕创造生物学阶段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1953年〕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时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沃森、克里克5.如何确定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让实验动物摄入缺少某一种元素的膳食,观察是否出现特有的病症。

〔2〕向膳食中添加该元素后,实验动物的上述特有病症是否消失。

〔3〕进一步阐明该种元素在身体中起作用的代谢机理。

6.举出三种人体大量元素和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C H O N P S Na K Mg Ca Cl;微量元素:Fe F Zn Si Mn I Se B Al第二讲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7.比较多糖、蛋白质、核酸三类生物大分子。

比较项目包括:单体的名称与结构特征,连接单体的关键化学键和大分子结构的方向性。

8.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为何不稳定?变性:在外界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活性、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复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活性、理化性质得到回复;原因:维系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是非共价键,键强度很小9.简述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分子生物学导论

分子生物学导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
(一)创世说和进化论
三个与生命现象相关的基本问题
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为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
动、植物个体是怎样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创世说 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
什么是生命?生命如何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从生物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分子生物学手段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问题的提出
70年代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已具有一定 的雏形;
1986年著名遗传学家Mckusick V提出 从整个基因组的层次研究遗传学的科学 称“基因组学”;
同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R在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癌症研究的 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 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响应;
记在人类基因组中多达300万个。
构建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进 行重组和交换,染色体上任意两点之 间发生重组和交换的概率随着两点之 间相对距离的远近而发生变化。
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
通过连锁分析,可以找到某一致病 基因或表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 (即紧密连锁)的证据,从而可把 这一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
(三)RNA剪接研究
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又称结构分子 生物学)
(一)概念:
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结 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
学。
(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结构测定;
结构运动变化规律;
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建立。
(三)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

现代生物学导论

现代生物学导论

现代生物学研究 领域: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生 态学等多元化发 展
生物学的分类和领域
分类:动物学、植物学、微生 物学等
领域: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生态学等
交叉学科:生物化学物理地质 材料科学等
应用领域:医学、农业、工业 等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生命的基本元 素包括碳、氢、
生物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突变、基因重组等
生物进化的意义:揭示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秘,指导人类对自然和生命 的认识和保护
物种的形成和演化
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逐渐演化而来的。 演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胚胎发育的相似性等提供了生物进化的证据。 演化的机制:遗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推动物种演化的主要机制。 演化的方向:适应环境是物种演化的方向,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后代。
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研究对于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循环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物质循环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细胞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共同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共同构成 生命活动的核心环节
遗传和基因
第四章
遗传物质的本质和作用
遗传物质是DNA, 具有携带生物遗传 信息的功能
DNA通过复制将 遗传信息传递给下 一代
DNA上的基因通 过表达蛋白质来发 挥其作用,控制生 物体的性状
遗传物质的研究对 于理解生物进化、 疾病诊断和治疗等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的复制、表达和调控
基因复制:DNA的复制过程,确保遗传信息的传递 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将基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基因调控:表观遗传学、转录因子等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 基因突变与疾病:基因突变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学导论)全复习整理

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学导论)全复习整理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应有生命科学基础,而不应该成为“生物盲”。

一.什么是生物学?1. 定义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又称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形态、构造、行为、机能、演变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等问题。

2.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正在日渐加深和扩大,不仅要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也要研究自然界的动物、植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也是一种生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小至生物大分子的基团行为,广至地球表面的生物圈(bio-sphere)的将来动态,延伸至玄古生命的发生和宇宙中生命存在的问题。

3. 生物学的分科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

根据研究角度分为: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根据研究范围分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物学,器官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群体生物学等。

二.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传统生物学到现代生命科学(1)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

代表人物: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2)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4)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从微观到宏观分子→细胞→整体水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现代生物学的高度分化,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新学科或边缘学科的产生。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与描述方法外部观察和外部形态描述:分类学。

《尔雅》、《本草纲目》、亚里士多德对500种动物的描述分类、林奈的双名法等。

2. 比较方法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加以比较,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物理学导论-11
第五章 生物能力学 (4)
5.6 能量转导作用
• 离子的主动传输可以经由ATP酶被ATP水
解诱导,那么离于在热力学梯应方向穿 过脂的传输能够通过同一ATP酶引起ATP 的合成吗? • 随着与膜相联的ATP合成问题(对线粒体 称为氧化磷酸化,对光合作用细胞器称 为光合磷酸化)的解决,这一问题有了肯 定的答案
• • • • • • • • •
酸,既是弱酸又是脂镕的,并能携带 质子穿过膜(团5.38)。 因此,酸酌质子化形式可 以从一例移向另一侧,放 出它的质子,然后作为负 离子再穿过膜。许多携带 离子的抗卤素或它们的组 合,由于其离于裁体特性, 都是解佃联剂。 解偶联的机理可以通
• 的预测化学计算,到目前为止未能被实
• 氧化—还原组份(如图5.26所示)在膜内以这样

• •


的方式排 布:在膜两侧,电子裁体(如细胞色素和非血红 素铁蛋白)用 氢载体(如黄素蛋白和苯i6)替换。通过这样的 安排,或者经 由底物的还原(在呼吸电子传递约情况下),或 者经由光诱导 的初级反应(在光合作用电于传递情况下),被 电子载体传输 穿过膜的电子产生一电场,引起质子通过氢载 体或者从膜内
物,除非还原产物BH2与一中间体I复合,B被 AH2的还原就不能进行。因此, AH2 + B —— A + BH2 • 直接跟随着 BH2 + I —— BH2· I • 还原的复合物BH2· I又可以放能反应, 还原链中 下面的化合物,这一反应的自由能则被波纹号 标出的高能键捕获: BH2· + C —— B~I + CH2 I • 于是形成高能中间体B~I 。
中间体是I因子的音一构象。这一理论用下列反 应式来 十t替(5.73)——(5.76) BH2十I„(:——)B十I。十GH 2 (5.77) I”十ADP„Pi。一)ATy十I (E.78) 其小I。表示I的高能构象。一种类蛋白质成份 可能起着?的 作用,没有它就没有与电子传递相佣联的磷酸 化看来是可能 的。这一因素就是已经提到过的悯联园子(5.4 节),它做联
• A丁P酶活性 随着ATP酶可逆性的发现,已经

• •


在这 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前面已提到,A?p酶位 于蘑菇状的偶 胀因子中。偶服因子不仅负责ATP的合成,而 且也催化ATP 的水解;特A?p加到含有偶联因子的结合成微 囊体的跟上, 在某些情况下会激励摸,从而水解ATP。在引 起质子梯度和 偶联因子中的构象变化方面,这一刺激作用是 明显的。在没有
• 有磷酸存在时,这一高能中间体被磷酸
化,且高能磷酸盐又可磷酸化ADP: B~I + Pi —— I~P + B I~P + ADP——ATP + I • 解偶联剂简单地引起高能中间体B~I的水 解,从而阻止ATP形成,但却保持氧 化—还原反应进行。无论是一种磷酸化 反应还是两种磷酸化反应的抑制剂。
抗衙离子流
• 从式(5.80)可以看到,Pmf由一浓度项 • (PH梯度)和一电学项(膜电位)组成。如果无法 •
补偿增长的 电荷,随着进入非常少量的质子,后一项也会 变得极高。 当 然,当在磷酸化系统中存在ADp和磷酸时,通 过ATP合成 引起酌质子运动会使限电位放电,因为它与 “质子泵”引起的 质子运动方向相反。但是,在缺乏磷酸化底物 ADp和磷酸的 情况下,补偿的抗衡离子流(凹untefi。M f20w)


• 悯联因子已在纪粒体及叶绿 • 体和细菌市发会抑制A Lf的形成,而电了传递仍可 在这种腹k进行。当 • 把提纯的侗联因子送N到去空了的限系统 时,磷酸化作用被 • 恢复。
• 电子传说诱导构象变化的证抿来自这样nt研究,

• •


在这种 研究中证明,被悯联的磷酸化的抑制剂仅当放 电子传递“激 励”时,才与悯联因子纳合。因此,在叶绿体 中,仅半加入辐射 防于时,抑制剂N—乙基顺丁烯二欣亚舷才抑 创允仑磷酸化。 而且,用氢的同位素质(”H)这类放射性示踪物 还可证实,抑 制剂与悯联因子的结合被光照显著提高。
• 表5.4i;出了一些测丛PT”r的咆绍协和1d1组

• • • •
份的实骆 结果,并与在同一实验小实际测定的合成适员 4?y所需的能 量作了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附加物时, N“f对合成ATp是富裕的,这时膜电位对P”f的 贡献为56%。由于尼日里亚 菌素的存在,膜电位本身刚够满足ATP合成; 濒氨霉素引起 膜电位70%抑制,而APH刀宿到正好使hTp合 成能够进行 的水平。显然,至少在这些细菌创剂中,PH和
• 由加入kcl引起的瞬时类胡萝F素吸收的变化且

• •


是Kl 外侧浓度对数的线性函数,这一关系示丁图 5.41今。假设平 砌后,外侧K„浓度等于内侧R‟浓度,就可利m 这一技术按 伏特表示的膜电位,通过式(5.31)来校淮吸收 带位移。在一 些光合作用细菌的色素细胞中,已由此测定出 光诱导的蜡电 位(由于电子传递穿址膜)为420毫伏,光诱导的 稳态电位
质子运动力
• 质子运动力 按照化学渗透理论,从放
能的电子传递 • 得到基本上稳定的能尼形式,是由于 n„的浓度梯度。电子 • 传递引起质子被“抽”过腆,这一质子 梯度建立一核穿腆的电 • 化学势差,它由下式给出;
• 式中,Apn=PH《I‟一PH„zb A砂=1A?一1A?。

• •

当氢离于从l运动 到2时,APH和AV部为负,这是离子被“抽人” 的方向。因 此,对叶绿体的类裹体,(1)是外侧,(2)是内例; 而对线粒体, 情况正好相反。“氢离子泵”或“质子泵”产 生的电化学势除以 法拉弟常数.件,称为质子运动力(P”f),并以 伏特表示。

• •

• 另一种离子栽体绕氨雷素使K‟离子移向一边,

• •


因而,这一抗曲 素曲作用是在完全保6J Pfi梯度n6同时,消除膜 电位(B口使有 也很小)。除非破坏离子梯度的试剂(如尼日里 亚菌素)也存 在,绚氨雷素并不使结合成微囊休的三种膜个 的任何一种的 ATP合成解悯联。在细菌制剂中,当存在可透 负离子(如硫 氰酸根负离子cNs—,它根容易透过细菌膜)时, 尼日里亚菌
• 这些结果意味老,细菌灼边向ATP酶也
利用膜电位工 • 作。但是p对叶绿体或线粒体就不能作这 样的结论,离子线体 • 抗菌素的实验结果表明,不是完全没有 膜电位,就是逆向 • ATP酶只用哪梯度起作用。
• 光诱导三个类胡萝r素吸收带的红移(国5.40

• •


M),这是由于 通过电子传递以及质子梯度的膜电位成份,产 生了电位。这一 移动的电学起因可通过下述实验提供:将Kc? 溶液在黑暗中 注入含级氨霖素的色素细胞悬液,这一“脉冲 式”附加物引起 类胡萝r素吸收诺区小的吸收发生限时变化(见 闻5.40 b)G 过一会儿,反向离子的扩效将小和电位,结果 使内侧和外侧的
化学假说
• 用解偶联剂获得的实验结果,引出了
“高能中间体”的概念。通过类似于联 系底物的磷酸化的论证发展起来的一种 假说,将这一高能中间体看成一种化学 实体。按照这一理论,呼吸或光合作用 的氧化—还原反应与ADP磷酸化为ATP 的偶联,是通过下述方式达到的。
• 设A、B和C是氧化—还原反应链中相连的化合
• 按照这一理论,解偶联剂格提供消除质
子梯度酌附加途
• 径,由此阻止ATP酶利用这一梯度来合
成ATP6事实L,所 • 有已知的解偶联剂都有“溶解”膜中氢 离子酌特性,许多解偶 • 联剂,如二硝基苯(DNP)、碳氧氰化m— 氯苯踪(cccp)或
• 碳氧氰化P—三氟甲气苯踪(FccP)以及许多脂肪
验证实),但这一理论 • 至少可以对部份偶联机理提供正确的解 释就足以证明,更完 • 全的讨论是合理的。
质子移位
• 在光诱导的电子传递期间有可逆的质子
获 • 取过程,这是在叶绿体服中发现的,现 在这已是一个普遍现象 • 了。这种光诱导的质子俘获,也可从光 合绍菌产生的膜围成
• 的微囊中证实,尽管程度小多了。在用呼吸继
然对单价窝子的 • 渗透显示出较大的阻力。K„和Nal只有低 的渗透值,G]—也 • 有同样情况。这就是为何在自光合细菌 结合成宝泡的膜(裁色体)中,获取质子比 叶绿体的类囊体少的线故。
PH梯废和膜电位
• 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ATP通过 • ATP朗的逆向作用酌合成,只是由于P2“f的PH •
梯度项产生 的呢,抑或膜电位项也可完成这一任务。离子 裁体的解偶联 剂对不同生物膜酌影响,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关 于这个问题的 信息。我们已经看到,解偶联剂使离子运动穿 过膜。例如,尼 日里亚菌素用R‟离子交换炉离子,将它加到结 合成微囊体 的进行电子传递酌膜的悬液中,则可消除PH梯

• •

• 特别是与获取质子同时发生 • 的氯离子的同相运动(在相同的方向运动)是显 •

• •
著的,也发现 有同时发生的K‟和Mg‟‟的反相运动(在相反的 方向上的运 动),但后者在这些细胞器中并非重要的补偿抗 衡离子流。在 线粒体中,K‟和Na4酌反相运动看来就是膜电 位的补偿过 程。
• 光合细菌中的情况稍有不同,细苗膜显
• 对叶绿体和线粒休仍不能作同样的结论。在叶

• •


绿体中, 在515—530毫微米光谱区有一峰的吸收带位移, 显然是由于 横贾膜的电位。运用与上述相同的校服技术可 以证明,尽管 基本的瞬时变化(用短闪光照明)可以检测,但 在连续光照情 况下测得的“稳态膜电位”最好也只有10毫伏 多。达无疑是 由于快速的抗衡离子流,大概主要是G?—的同 相运动所致。因

• •


底物(NA皿, 琥动酸)提供H‟时,线粒体对之表现出挤压作 用。氧化—还原 组份酌横向定位,即氢鼓体和电子载体的交换, 是化学渗透说 的关楔性要求,利用特异抗体的研究提供了证 实这种排布的 证据。膜的对外性(sided rmm)被下述事实令人 信服地证明; 在线粒体经题声摄荡形成的亚线粒体颗粒个, 质子移位在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