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科子宫畸形的诊断超声思路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一、子宫解剖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成年人的子宫重约50 g,长7~8 cm,宽4~5 cm,厚2~3cm,子宫体壁由浆膜层、肌层、内膜构成,绝经后妇女正常子宫内膜呈线状或显示不清,厚度一般不超过4mm;子宫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前干,子宫动脉发出一下行小的阴道支,主干沿途发出弓状动脉,上升至子宫角时,即分为三支,一支分布于宫底,一支分布输卵管,而另一支分布至卵巢;卵巢具有双重血供,即从腹主动脉发出的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上升支分出的卵巢支;二、检查方法及正常子宫超声表现一检查方法1、经腹超声检查;2、经阴道超声检查;3、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检查;二正常子宫声像图1、纵切面①子宫形态:前位及平位子宫呈倒置梨形,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后位子宫呈斜倒梨状;②肌壁:呈均匀点状回声,前后壁对称;③宫内膜:呈条状强回声,周期性变化,宫腔呈闭合状态,后位子宫显示模糊或不完全;④宫颈:圆柱形,回声较宫体略强,宫颈管呈强回声;⑤宫体与宫颈角度:前位子宫小于180度,平位子宫为180度,后位子宫大于180度;2、横切面前位及平位子宫宫底呈三角形,宫体呈椭圆形,中心部呈强回声,为宫内膜所致;后位子宫则宫颈位于宫体上方,呈偏强回声;三子宫测量方法1、子宫体长径上下径子宫最大纵切面时,自宫底外缘至宫颈内口间的最大距离;2、子宫厚径前后径与宫体长径垂直的最大距离;3、子宫横径宽径子宫横切面时,于两测宫角下缘子宫左右外侧缘间的最大距离;4、宫颈长径自宫颈内口至外口间的距离;四正常子宫超声测值不同年龄组及发育阶段的子宫大小常有不同,生育期子宫最大,青春前期及更年期以后子宫较小;生育期子宫:长径:5~7cm;厚径:~;横径:~;宫颈长径:~;宫体与宫颈之比:2:1;青春前期及更年期以后子宫:较生育期子宫各径线测值缩小约~,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五正常彩色与频谱多普勒子宫动脉在非妊娠状态下频谱正常波形显示为收缩期的尖锐峰,舒张期速度减低,并形成舒张早期“切迹”等特殊表现;并可观察到随月经周期的明显变化;三、子宫疾病的超声表现先天性子宫、阴道发育异常临床概述在胚胎发育期,由于双侧副中肾管在演变的不同阶段发育障碍而形成各种先天性子宫、阴道畸形,并常合并泌尿系畸形,如子宫畸形合并马蹄肾等;根据发育障碍的不同,子宫、阴道发育异常分以下四类:1、副中肾管停止发育有:幼稚子宫、先天性无子宫和单角单颈子宫、残角子宫;2、两侧副中肾管会合不良有:双子宫双阴道;双子宫单阴道或双角子宫、鞍状子宫;3、会合后中隔未退化有:纵隔子宫、阴道纵隔;4、会合后未贯通有:阴道闭锁、处女膜闭锁等;临床特点:1、先天性无子宫、幼稚子宫:前者表现为原发性闭经,妇检触不到子宫,常合并先天性无阴道;后者表现为月经量少,不规律,不孕,触及小子宫;2、双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患者可表现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常有流产、早产、不孕或难产史;3、阴道和处女膜闭锁:原发闭经,经血潴留,周期性下腹痛为常见症状,妇检可触及阴道、子宫增大并有囊性感;超声表现1、先天性无子宫盆腔探查不到子宫轮廓,可探及两侧卵巢回声,常合并无阴道;2、幼稚子宫子宫及阴道轮廓可辨认,但宫体各经线测值均较正常小,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1:2;3、双子宫可探及两个宫体回声,较狭长且左右对称;两个宫内膜回声;两个宫颈回声;如合并双阴道还可见两个阴道回声;横切面自下而上可见:1、双阴道呈两个强回声点或阴道回声增宽;2、双宫颈呈一较宽椭圆形实性偏强回声;3、双宫体呈并列存在,可二者相同或一大一小,肌壁回声相同;双宫腔呈“蝶形”或“眼镜征”;4、双角子宫子宫横断面上宫颈部和宫体部多无异常,切面上移近宫底部,可见宫底两侧各有一类肿物样实性回声区,呈马鞍形,并对膀胱产生典型的“V”形压迹;或宫底部宫体断面呈角状突起,其中心部有各自的宫内膜线状回声;双角子宫一侧妊娠时,易将对例子宫角误认为子宫肌瘤,应注意观察其内有无宫内膜回声可资鉴别;5、单角子宫子宫外形呈梭形,另一侧为子宫残角,有时可见残角子宫内积血产生的无回声区;横断面可见宫底有一隆起,其内部回声与宫底部相似,应与肌瘤鉴别;6、纵隔子宫子宫外形正常,声象图较难发现,当妊娠早期有羊水衬托时,可发现宫体有略强回声的中隔;宫腔声学造影有助于诊断;7、处女膜闭锁伴有经血潴留时,阴道、子宫腔呈囊状扩张,内为液体无回声区;阴道子宫无回声相连通,随子宫周期性收缩和舒张,无回声区可减小或增大,并有流动性;积血延及输卵管者,双侧输卵管扩张,表现为带状或梭状无回声,与宫腔无回声连通;子宫直肠窝也可显示液性无回声区;子宫、阴道先天性发育畸形常可合并泌尿系畸形,如肾缺如,肾发育不全等,当发现子宫畸形时应注意肾脏的检查;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子宫、阴道先天性发育异常CT诊断的报道不多,经验不足,因此无诊断优势,超声足以达到诊断之目的;2、MRI:先天性无子宫,在盆腔中央不能见到子宫影象;幼稚子宫则宫体明显变小,宫颈相对正常,子宫内膜、肌层和结合带存在;部分性实性子宫可见宫腔偏侧,其内有陈旧性月经血之MRI信号;完全性实性子宫则宫腔消失;冠状面能较好WI 地显示双子宫和双角子宫畸形,依靠宫体形态和子宫腔形态改变,可以确诊;T2宫腔和内膜信号增高,可很好显示宫腔低信号隔膜,有利于纵隔子宫的诊断;单角子宫MRI冠状面显示正常子宫形态消失,而呈椭圆形或梭形;子宫肌瘤临床概述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肿瘤多起源于子宫肌层内可生长到粘膜下或浆膜下,由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成;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35岁以上妇女约20%~40%可发生;瘤体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及肿瘤引起的压迫症状;超声表现1、声像图表现1子宫增大或出现局限性隆起,致子宫切面形态失常;2肌瘤结节部一般呈圆形低回声区或等回声区或分布不均的强回声区;3子宫内膜回声移位与变形;4膀胱产生压迹与变形;5继发变性时,可见边界模糊无回声区或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区及强回声光团或弧形光带,其后伴声影;2、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数肌瘤周围显示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其他影像学表现1、宫腔碘剂造影:可见宫腔扩大变形,宫内有小息肉状或豆状充盈缺损,或见肌瘤侧子宫壁向腔内呈弧形突出,较大肿瘤多推挤子宫移位;2、盆腔充气造影:多见子宫体积增大,膨隆呈球形,宫体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块影突出,外周轮廓光整;3.、选择性血管造影:子宫肌瘤的供血来自子宫动脉的宫壁内动脉,肿瘤使子宫壁内动脉拉直移位,子宫动脉管腔增粗,两侧子宫动脉间距加宽;肌瘤包膜中的血管呈包绕改变,同时有螺旋状病理血管伸入肌瘤中央,并常见肿瘤染色;当肿瘤中央坏死时,中心部血管稀少,周围血管增多;肿瘤血管明显增多并伴有静脉早期显影征象时,提示肿瘤可能恶变为肉瘤;4、CT平扫;子宫体呈分叶状增大或局部有向外突起的实性肿块,密度多均匀,边界清楚,与周围的分界锐利;肿瘤中央有坏死、囊变即呈低密度区;如发现瘤体内有钙化,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增强扫描,肌瘤和子宫肌层一样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加权像信号强度与 5、MRI:子宫肌瘤形态学改变同 CT;肿瘤边界光滑清楚,T1加权像其信号中等或稍高于子宫肌层;子宫肌层相似,T2检查方法比较US无辐射损伤,可多轴位和重复检查,是临床首选检查方法,90%以上均可明确诊断;CT或MRI是进一步检查的最佳方法,特别是CT分辨率高,对钙化、坏死等均能清楚显示;往日常用的宫腔碘剂造影和盆腔充气造影现在极少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在鉴别良性恶性中有一定价值;子宫肌腺症临床概述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称子宫腺肌症,异位的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切面可见间夹有厚纤维带和微型囊腔,在腔中有陈旧性巧克力样血液,脏外壁无假包膜;临床表现特点为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呈结节性,质硬,周围有粘连,后壁可触及蚕豆大小硬结,约50%患者合并子宫肌瘤,15%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超声表现1、子宫形态饱满,均匀性增大,轮廓线规则;也有呈局限性隆起和非对称性增大;2、子宫肌壁呈杂乱不均质回声,兼有实性低回声或强回声区,周界模糊不清;或肌壁内呈小蜂房状散在的无回声区,随月经周期可有增大或缩小;3、子宫内膜呈线状强回声,居中或无异常表现;4、盆腔内膜性囊肿如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盆腔内可见囊性无回声区,包膜模糊增厚,囊内呈点状回声;5、子宫肌腺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一般无特异性表现,其血供来源于子宫正常血管,在血管的分布上病灶周围无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可与子宫肌瘤鉴别;其他影像学表现1、CT:CT在子宫腺肌症中的应用不多,有关报道也较少;2、MRI:子宫体积增大,因移位于子宫肌层的内膜腺体随月经而有周期变化,故MR信号有所不同,T1WI在子宫肌层内可见斑点状的高信号,T2WI也为高信号,但较T1WI高信号斑点增多;此外,可见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之低信号;子宫腺肌症时,子宫内膜由管腔向肌层移位,子宫基底部变毛糙,结合带变模糊;子宫内膜癌临床概述本病发生于子宫内膜,故又称子宫内膜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多见;病理形态可分为:1、弥漫性:整个宫内膜不规则增厚伴乳头状隆起,癌肿常浸及肌层;2、局限性:部分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隆起,表面可有溃疡、糜烂、坏死等;3、息肉型;子宫腔内突出息肉样癌瘤,侵及范围较小;临床分期:Ⅰ期:癌肿局限于子宫体;Ⅱ期:癌肿侵犯子宫体和宫颈;Ⅲ期:癌肿扩散到子宫外,但未超出真骨盆范围;Ⅳ期:癌肿扩散到真骨盆以外或已侵犯膀胱或直肠;临床特点:1.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可有坏死、脱落的烂肉样组织,继发感染时排出物有恶臭味;2.子宫不规则收缩时可有阵发性腹疼;超声表现1、早期宫体癌子宫内多无特殊异常表现,或仅见宫腔轻度分离;2、中、晚期宫体癌1子宫增大,形态可正常;当肿瘤向宫外和宫颈侵犯时,子宫形态失常,表现凸凹不平;2宫腔内表现有:弥漫型者,整个宫内膜回声不规则增厚,增强,表面凸凹不平;局限型及息肉型者,宫腔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区,基底部宽、厚,癌组织出血、坏死时,宫腔内可见无回声暗区和点片状强回声;3宫体及宫颈受侵时,子宫肌壁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强弱不均或无回声区,外膜回声不连续;宫颈失去正常形态,呈不规则低回声;4盆腔受侵时,可见子宫周围有肿块回声;浸及膀胱可致膀胱壁呈低回声性增厚且表面凹凸不平,与子宫粘连时,二者界线不清楚;5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和病变处血流对子宫内膜癌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表现为内膜癌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较丰富血流呈彩条或彩球状,频谱多普勒检测呈低阻特征;RI阈值为~;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子宫体癌患者Ⅰ期占大多数,平扫时肿块与子宫肌组织呈等密度,如肿块未超出子宫轮廓之外时容易漏诊;也可表现为子宫对称性或局限性、分叶状增大,中央有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坏死区境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对II—IV期宫体癌患者CT诊断较容易,CT分期的准确率达90%左右;II期表现为宫体增大伴宫颈增大,中央为类似圆形的水样密度区和低密度区;III期表现为宫旁和阴道旁低密度脂肪影消失,代之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IV期表现为直肠前壁或膀胱后壁与子宫之间脂肪间隙消失,边界失去光整轮廓,毛糙或呈小锯齿状增厚,盆腔淋巴结增大,超过;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肿块的确切边界和鉴别淋巴结与血管断面;2、MRI:由于子宫体癌起源于宫内膜,癌组织信号多与正常内膜信号相似,因此,早期宫体癌的MRI多无特征性表现,常需结合诊断性刮宫和活检证实;小于2~3cm 者,MRI常易遗漏;浅层子宫体癌MRI的诊断主要依靠子宫腔内高信号区增宽;育龄的妇女高信号厚度大于9mm,绝经后妇女的宫腔高信号厚度大于4mm应视为异常;信号的肿块,子宫内膜癌向肌层侵犯及子宫外侵犯时,则在肌层和子宫外见长T2如有变性、出血、坏死、液化区,T信号常不均匀;宫体癌侵犯宫颈时,正常较低信2号的宫颈呈现为较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内膜癌灶强化常不及肌层强化,因而有利于判断肌层侵犯;卵巢非赘生性囊肿临床概述非赘生性卵巢囊肿不属卵巢真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小,多能自行消退;其中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常为单发,前者为卵泡不成熟或成熟不排卵,卵泡内液体潴留所形成,后者为黄体持续存在增大所致;黄素囊肿与滋养层细胞肿瘤伴发,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使之过度黄素化所致,多呈双侧性;多囊卵巢系月经调节机理失常,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包膜下为不同发育期和萎缩的卵泡,无发育成熟卵泡和黄体;临床特点:滤泡囊肿和黄体、黄素囊肿多无自觉症状,但较大囊肿发生蒂扭转和黄体囊肿自发破裂时可发生急腹症;多囊卵巢常见症状有多毛、肥胖、月经稀少或闭经,双侧卵巢增大;超声表现1、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呈圆形无回声区,边缘清晰光滑,突出于卵巢表面,内可有强回声分隔,定期追踪观察,可自行缩小和消失,也可持续存在;2、黄素囊肿多呈双侧性,囊肿可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边界清晰,内呈多房状间隔光带回声;大小不一,一般为5~10cm;随滋养层细胞肿瘤治疗后,可自行消退;3、多囊卵巢双侧卵巢呈均匀性增大,包膜回声增强,增厚,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无回声区或散在米粒大小的暗区,随月经周期变化,B超追踪观察,无发育成熟的卵泡;其他影像学表现1、CT:非赘生性囊肿CT一般不能显示,典型者表现为位于附件区的外形光滑的囊性肿块,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壁菲薄;如为出血性囊肿,囊内密度增高,与正常卵巢交界处可出现局限性壁增厚及细条样间隔影,与囊腺瘤不易鉴别;2、MRI:卵巢囊肿性病变种类很多,MRI无法辨别囊肿的种类;从MRI表现角度,一般单纯性囊肿,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呈长T1和长T2信号,强度与膀胱内尿液相仿;出血性囊肿信号与出血时间和MR场强有关,亚急性期出血的正铁血红蛋白呈明显短T1和长 T2信号;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概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50%以上累及双侧卵巢,囊内含巧克力样陈旧性血液;囊肿直径一般为5~6 cm,最大可达25 cm;囊肿多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临床上一般多有痛经,呈继发性渐进性,有逐年加剧倾向;如阴道直肠隔受累,可在阴道后穹窿扪及或看到突出的紫蓝色结节;超声表现囊肿多位于盆腔较低位置,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模糊,多在5cm左右,内部回声多样化,可为囊性无回声区内有细小密集光点,或模糊线状分隔,亦可表现为不均质的圆形实性低回声团块,但后壁回声呈增强效应;声像图上可分为:1、单纯囊肿型;2、多囊型;3、囊内均匀光点型;4、囊内团块型;5、混合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声像图类型可随月经周期相互演变;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同非赘生性囊肿2、MRI:巧克力囊肿属出血性囊肿,且囊肿大小随月经周期有所变化;囊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壁薄而光滑,其内可有分隔,静脉注射Gd—DTPA后无强化;较小囊肿MRI可无异常发现;卵巢畸胎瘤临床概述卵巢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发生于生殖细胞,占卵巢肿瘤的10~1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较多发生于青年妇女;绝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发生恶变占~%;肿瘤中等大小,一般5~6cm,呈圆形,肿瘤由分化成熟的三胚层组织构成,内可有油脂类物质、软骨、毛发、牙齿等;临床一般无症状,如发生蒂扭转则出现急腹症;超声表现卵巢畸胎瘤超声表现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特殊声象图表现:1、类囊肿型似典型囊肿,囊壁规则清晰,囊内呈无回声,多呈单房,少数呈多房或囊内还有小囊;可有密集点状回声浮游;2、脂液分层型囊内前方为偏强点状回声,密集,后方为液性无回声区,两层之间有一略强回声水平分界线;3、面团型囊内可见一个或数个较强回声团块,可附于囊壁一侧,也可漂浮于囊肿中间,其后方有不典型声影;为粘稠皮脂及毛发混合形成,似面团状,故又称“面团征”;4、壁立结节型囊壁隆起结节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5、混合型囊内回声杂乱,除可见无回声区外,还可见点状、条索状、团块状、片状强回声伴声衰减或声影,为牙齿、骨、油脂、钙化物的混合表现;6、类实性肿物型囊内几乎被大量毛发充满,或仅有少量油脂时,类似卵巢实性肿瘤,表现为肿瘤前壁呈弧形强回声带,后方伴声衰减或声影,压迫或加压时,肿物内容物有浮动感;肿物轮廓及边界均较模糊,易发生漏诊后误诊;7、恶性畸胎瘤当畸胎瘤体积迅速增大,囊壁不规则增厚,囊内回声杂乱,除组织的多样性结构构成的超声多样化反射外,其主要特点为肿瘤趋向实变,如囊壁及分隔上出现大量实质性团块回声,原来较细的分隔变得粗大、紊乱、模糊等;如伴有腹水时,预示肿瘤的腹膜浸润或腹腔种植;未成熟畸胎瘤则表现为单侧实质性肿瘤,表面凹凸不平及结节状隆起;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典型的畸胎瘤,CT显示为密度不均的囊性肿块,囊壁厚薄不均,可有弧形钙化,囊内可见高密度的骨骼、牙齿、或钙化斑块,此为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一般显示不出负CT值的脂肪组织密度,改变体位扫描,其内容物可随重力而改变位置,如能见到“飘浮征”,即为皮脂样物飘浮于脂一液面上,也为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但出现率极小;2、MRI:卵巢畸胎瘤可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构成,因其组织成份的复杂性,MRI表现也复杂多样;完全囊性畸胎瘤较少见,其MRI表现与卵巢囊肿相同,仅能通过病理鉴别;以脂肪为主者,呈短Tl 和较长T2信号,其周有低信号囊壁;毛发、肌肉等软组织在Tl 和T2WI上呈中等信号;畸胎瘤内细胞碎屑;软组织成份与液性脂肪间可形成分层现象,其上为高信号液性脂肪,下面为中等信号细胞碎屑和软组织结构,此种征像对囊性畸胎瘤诊断很有帮助;卵巢囊腺瘤癌临床概述卵巢囊腺瘤系来自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具有高度的多能性,如向输卵管上皮化生,则形成浆液性肿瘤;向宫颈柱状上皮化生,则形成粘液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多数为单发,双侧性占15%左右;可分为单纯性和乳头状两种;前者多为单房性,壁光滑;后者常为多房性,囊壁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不等,一般较小,伴有壁内小钙化体,镜下为砂粒体;乳头穿破囊壁可种植腹壁致腹水;粘液性囊腺瘤较浆液性为少,多为单侧多房性,表面光滑,内含粘液性或胶冻状粘稠液体;约10%可见有乳头生长于囊壁,瘤体较大,如穿破囊壁引起腹膜种植,产生大量粘液称腹膜粘液瘤;卵巢囊腺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大多数由囊腺瘤恶变而来;浆液性囊腺癌占卵巢上皮性癌的50%,可双侧性,肿瘤大小约10~15cm,多为部分囊性部分实性,呈乳头状生长,肿瘤生长很快,常伴有出血坏死;粘液性囊腺癌占卵巢上皮性癌的40%,常只限一侧,粘液性囊腺瘤恶变时,囊腔增多,间隔增厚,有较多的乳头状实质性成份,为肿瘤过度增殖所致;超声表现1、浆液性囊腺瘤癌1单纯性囊腺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薄而光滑,囊内呈无回声;囊壁后方透声性增强;2乳头状囊腺瘤肿瘤可为单房,亦可为多房,囊壁内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局限性乳头状突起突向囊腔,呈实质性,形态规则,囊腔呈无回声;3浆液性囊腺癌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为主的包块,囊壁不规则增厚,内面有较多乳头状或团块状实质性软组织回声突向囊腔,或向外壁侵犯;2、粘液性囊腺瘤癌1粘液性囊腺瘤肿瘤呈卵圆形,轮廓清晰,囊壁较厚3~5mm,规则光滑,囊内可见多房性间隔呈强回声,囊腔大小不一,囊壁内面可有不规则乳头状回声突起,囊腔内有散在点状回声;2粘液性囊腺癌肿瘤呈椭圆形或分叶状无回声区,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囊腔内有较多间隔光带,呈不均匀性增厚,并可见乳头状或团块状软组织回声,自囊壁和分隔突向囊腔;囊腔内还可见点、片状偏强回声;肿瘤向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和腹膜时,可见向外伸展的局限性团块回声伴腹水液体无回声区;其他影像学表现1、CT扫描:浆液性囊腺瘤壁薄且均匀一致,CT值接近于水的密度,附壁有乳头状突起并不多见;粘液性囊腺瘤直径一般大于10cm,CT值高于水的密度但低于软组织,囊壁有不均匀增厚,囊内有间隔构成的囊腔;两种囊腺癌边缘光滑整齐,极少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强扫描囊壁呈线状强化;2、MRI:浆液性囊腺瘤 T1加权像呈均匀的低强度信号,T2加权像呈均匀的高强度信号;粘液性囊腺瘤因含蛋白量较多,T1、T2加权像均较浆液性囊腺瘤信号强度增高;卵巢癌临床概述卵巢癌分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原发性癌占卵巢癌的80%,转移性癌占20%;整个肿瘤全部呈实性,内有变性、坏死、液化时形成囊腔;肿瘤一般体积较小,穿破包膜种植到子宫直肠窝、腹膜及周围器官,形成粘连和结节,多伴有腹水;临床表现为早期可无症状,中晚期癌肿生长迅速,压迫神经或向周围组织浸润时,出现腰疼,腿痛;浸润膀胱时,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发生腹水时腹部胀大;妇检可触及盆腔肿物;超声表现。
超声诊断学教程第六章子宫及其附件疾病超声诊断

第六章子宫及其附件疾病超声诊断第一节正常盆腔1.正常子宫(uterus)据宫腔线与颈管线之间形成的角度分前位(角度<180度)、中位(角度180度)、后位(角度>180度)。
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宫腔线居中,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月经第4-6天,内膜为一薄线状回声,排卵前后,内膜呈三线二区回声,内膜增厚;黄体中后期,内膜更厚,回声增强,三线消失,呈高回声状结构2.卵巢(overy)卵巢位于子宫两侧,髂内血管内侧。
周边皮质有卵泡而回声偏低,中间髓质回声较强,髓质内有血流信号。
每个月经周期一般有一个优势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形成。
3.输卵管位于卵巢上方,超声一般不能显示,当盆腔内有较多积液时,超声有可能显示正常的输卵管。
当输卵管积水、积脓、内有占位时,超声可以显示。
第二节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
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1 .输卵管妊娠(tubal pregnancy)包括:输卵管壶腹部妊娠、输卵管峡部妊娠、输卵管伞部妊娠、输卵管间质 部妊娠。
发病率按排列顺序递减,前三者超声图象相似,后者不同(1) 输卵管壶腹部、峡部、伞部妊娠囊或胚芽和胎心搏动。
(2)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输卵管间质部肌肉较厚破裂时间推迟,甚至可达孕16-18周,一旦破裂出血甚猛,危及生命。
图象:子宫增大,一侧宫角突起,内见胚囊,胚囊上部围绕肌层缺少或不全,宫腔内无胚囊。
注意与子宫角妊娠鉴别,宫角妊娠胚囊位于宫腔的角部,随着孕 期可逐渐向宫腔内生长至晚孕。
可在 B 超监护下行刮宫术。
(3) 子宫颈妊娠(cervical pregnancy)孕早期输卵管未破裂、流产时,宫腔内未见胚囊,在一侧卵巢旁见到完好的胎少见。
孕囊种植在宫颈管内。
子宫体略大,内口未开;子宫颈膨大,内塞满胎物。
注:与难免流产,胎物流入颈管内鉴别,此时宫颈内口扩张第三节子宫疾病1.子宫肌瘤(myoma of uterus)肌瘤分:肌壁间肌瘤:子宫增大,肌层内一实质性,有一定界限的低回声区或等回声区, 周边血供呈环形。
3D XI超声对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

冠 状切 面 图像
清 晰 可 见 宫底 没 有 如
、
图8 不 规 则 的 弓形 子 宫
单角 子 宫 ( 图 3 ) 和 双 角 子 宫 ( 图 4
5)
那样 的切 迹
。
图 9 不 规 则 的 弓形 子 宫 图 6 纵 隔子 宫 三 维 M
u
lt i S lic
.
e
V ie
w
冠 状 切 面 图像
( 下 转第 3 9 页 )
以 由企 业 提 供 这
一
种 材 料构 成
,
那么可
。
在这 种 大环 境下
,
国 内的 医 疗 器 械 企 业 不 能再
,
味争
种 原 材 料 来 进 行检 测 的浸 提 液 制 备
,
取 最 大利益 而 忽 视 技 术 支持 和 售后 服 务
吁 国 内 的企 业 要 以 诚 为本
,
在此 我们呼
随 着 医 疗 器 械 复 合 产 品 的 日渐 增 多
,
个 宫底 部 没
且 为 高回声 ( 蜕膜 反应 )
宫底 形 态 的 分 析 显 示 两 个 宫
有 切 迹 的子 宫体
而 有 两 个 平 行 走 向 的 子 宫腔 直 至 子
角形 成很 好
迹
,
,
而 在 宫 底 外 部 水 平 可 见 两 宫 角 之 间有 切
5
宫颈 水 平 ( 图 7 )
。
如图
4
、
所示
维普资讯
综述
双 角 子 宫 6 例 (7 % )
,
图
4
显示
,
一
例 双 角 子 宫合 并
M
先天性子宫畸形

AFS分类法
Ⅳ级:双角子宫(子宫的两角在宫 底水平未完全融合)。
完全型
部分型
AFS分类法
V级:纵隔子宫(子宫阴道段纵隔 未吸收或未完全吸收)。
完全型
部分型
AFS分类法
Ⅵ级:弓状子宫(子宫阴道段纵隔未完全 吸收,在宫腔及宫底部形成轻微切迹)。
AFS分类法
Ⅶ级:己烯雌酚(diethystilbestrol, DES)相关异常(因胎儿期在宫内受己烯 雌酚暴露因素影响而形成 T形子宫)。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5)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9月第50卷第9期第648-651页
Troiano & McCarthy提出的区分 双角子宫和纵隔子宫的方法(2004)
Mu¨llerian duct anomalies: imaging and clinical issues. Radiology 2004;233:19–34.
双子宫 双角子宫 纵隔子宫 单角子宫 残角子宫
AFS分类法
美国生育协会(AFS)先天性子宫畸形分类法(1988)
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 of adnexal adhesions,distal tubal occlusion, tubal occlusion secondary to tubal ligation,tubal pregnancies,Mullerian anomalies and intrauterine adhesions. Fertil Steril 1988;49(6):944-955
临床处理 单角子宫 及没有内膜的残角子 宫可不手术,有内膜 的残角子宫是手术的 指征。
始基子宫和幼稚子宫超声诊断标准

始基子宫和幼稚子宫超声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可以介绍起初子宫和幼稚子宫的背景和意义。
下面是一个例子:1.1 概述起初子宫和幼稚子宫是妇科领域中的两种疾病,它们可能导致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
起初子宫是指子宫发育不良而表现为较小的子宫大小,而幼稚子宫则是指子宫发育停滞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呈现出幼稚型的子宫结构。
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可以导致女性的生育能力降低,甚至可能引起月经周期异常、不孕不育等问题。
超声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诊断方法,在起初子宫和幼稚子宫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子宫的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从而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起初子宫或幼稚子宫的情况。
同时,超声诊断还可帮助医生评估病变的程度和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始基子宫和幼稚子宫的超声诊断标准,包括起源与定义、检查步骤、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标准的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判断,以便更好地指导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总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总结起初子宫和幼稚子宫的超声诊断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以促进对这两种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
对于妇科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而言,本文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提高对起初子宫和幼稚子宫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在概述中,我们将介绍始基子宫和幼稚子宫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在文章结构中,我们将列出本文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最后,在总结中,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第二部分是始基子宫超声诊断标准,包括起源与定义、检查步骤、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
在起源与定义部分,我们将介绍始基子宫的概念和相关定义。
在检查步骤中,我们将详细描述进行始基子宫超声诊断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
二维超声初步诊断子宫畸形的价值

身心损伤 。因此 及时准确 地诊断子宫 畸形的类型 , 可早 期进行
查。观察子宫大小 、 位置 、 形态及 内部解剖结构 , 阴道超声在常 经 规腹部检查 后进行 , 嘱患者排 空膀胱 , 取截石 位 , 一次性避 孕 用 套罩住探头 ,套内外均涂以耦合剂 ,将探头置 于阴道 窝降部行
子宫的诊断 。子宫输卵 管碘 油造影术及宫腔镜可 以显示官腔形
态, 但不 能提供 子宫外 部 轮廓 的确 切信 息 , 因此不 能很 好地 区
别先天 性副 中。 畸形 的类型 l 且子宫 输卵管 碘油造 影术会 肾管 3 】 ,
别有独立 的内膜 、 宫腔线及外 形规则的宫壁 ( 封三 图 7 , ) 合并 妊
12 . 方 法
形 成过程 中如受 到某 些 内在 或外 在因 素的干 扰 ,发 育停止 或
融 合不 全 , 形成 双子 宫 、 便 双角 子宫 、 隔子 宫等 各种 畸形 子 纵
宫
32 早期确诊 子宫畸形 的意义 . 子宫 畸形对妇女 的生殖功能有 很大影 响 ,可引起 不孕 、 反 复流产 、 早产 、 宫外孕 、 胎位 异常 、 剖宫产率增 高等 , 尤其是残角
娠时可在一侧或双侧宫腔见到孕囊 回声 , 多为两个宫颈 。纵隔子
使患者及操作医生暴露 于 x线辐射 下。 腹腔镜检查能观察 子宫
外形而不能观察子宫 腔内情况且其有创伤性 。MR 诊断子宫畸 I 形符合率高 , 由于 M I 但 R 高昂的检测成本及设备 的不普 及性 ,
异 常 , 切子宫下段 内膜正常 , 横 宫底部 子宫分为两部 分 , 分别有
先天性子宫畸形之双角子宫超声鉴别诊断(全文)

先天性子宫畸形之双角子宫超声鉴别诊断(全文)
一.形成原因
双角子宫的形成原因是双侧副中肾管融合不良所致,分为完全双角子宫(是从子宫颈内口处分开)和不全双角子宫(从子宫颈内口以上分开)。
二.临床特点
1.一般无症状;
2.妊娠早期,易误诊为间质部妊娠;
3.妊娠中期,未孕侧角部子宫易误诊为子宫肌瘤;
4.妊娠晚期,妊娠侧子宫易发生扭转,临床表现酷似胎盘早剥。
5.月经量增多,妊娠期容易造成流产或胎位不正。
三.超声表现
1.子宫横切面可见宫体呈羊角状相互分离,各自有独立的子宫内膜,子宫外形在宫底部横径增宽,宫底在中央部明显凹陷>1cm,形成分开的两个子宫角;
2.内膜在宫腔底部分开,膈膜厚,呈肌性三角形,双侧分开的子宫内膜汇合于子宫中下段至宫颈内口处;
3.单宫颈管,无分隔;
4.角部妊娠时,妊娠囊与内膜相连;
5.三维超声冠状面直观显示宫底中央凹陷,内膜呈蝶翅样。
四.诊断注意
须注意和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物鉴别,特别是一侧妊娠时,要注意是否有宫腔线。
五.双角子宫与纵膈子宫鉴别
两者主要是从子宫外形上予以区别,前者宫底较宽,两宫角有一较深外形似羊角的凹陷,两侧各具一宫腔,典型横切面为心形凹陷,宫体下段宫颈水平横切面声像图无异常;后者外形正常,但宫底横径较宽,其两侧各有一内膜回声。
纵隔子宫是双侧副中肾管已完全融合,其中隔未吸收或未完全吸收,形成程度不同的纵膈,但子宫外形正常。
纵膈将宫腔一分为二,其中纵膈完全存在者称之为完全性纵膈子宫,纵膈已部分消失的称之为不完全性纵膈子宫。
阴道彩超诊断子宫畸形208例临床分析

[ yw r s tr em l r t n aia clr ope lao n Ke o d ]U ei a oma o ;V gnl o ;D p l ut su d n f i o r r
WE a g UL —ja ,L I u —h a H ig u n O u I n ,L i u n E n u ,Z AOX n —y a ,T NGR i F J
( e to l ao n ,K n igMa ri n hl C r C nes u m n u n n6 0 3 ,C ia D p.f Ut su d u m n t nt a dC i ae e tr,K n igY n a 5 0 hn ) r e y d 1
子 宫 畸形 是 导 致 临床 不 孕 症 及 流产 、早 产 等 孕 期 并 发症 的主 要 原 因 ,笔 者 回顾 性 分析 昆 明市 妇 幼保 健 院2 8例 子宫 畸形 患 者 的超声 检 查 结果 , 0
Clni a i c l Ana y i fVa i a l r Go l r Ul r s u n l s s o g n lCo o pp a t a o nd i Di g s s o 0 t e t t e i a f r a i n a no i f2 8 Pa i n s wi h Ut r ne M l o m t o
论 阴道彩超检查安全 、简便易行 , 准确度高 ,是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 的首选方法. [ 关键词]子宫畸形 ;阴道彩超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5 . [ 4 5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7 6 (0 1 9— 0 3— 3 0 3 4 0 2 1 )0 0 8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科
什么是子宫畸形?
美国生殖协会于1988年将子宫畸形分为以下7种主要类型:
class Ⅰ:子宫发育不良/不发育(uterus hypoplasia/agenesis) 无子宫 始基子宫: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子宫很小多无宫腔,或虽有宫腔而无
内膜生长,无月经来潮 幼稚子宫:青春期以前的任何时期子宫停止发育,宫颈较长,宫体较小,痛经、经少、
1.残角有宫腔 2.残角无宫腔,残角有宫腔有分为:(1、相同;2、不相同)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文芳 性别:女 年龄:33岁
检查所见:
子宫前位,大小约67mm× 35mm× 32mm,边界清晰,轮廓规整,肌层回 声分布欠均匀,宫颈横切面测得宫颈宽约44.9mm,宫底横切面测得宫底宽约 41.5mm,宫内膜厚约 8 mm,CDFI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俞佳 性别:女 年龄:19岁
检查所见:
膀胱后方似见一子宫样回声,大小约56mm×23×12mm,难辨宫体宫颈结构, 宫内膜显示不清,加彩后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右侧卵巢大小约 2mm× 19mm,左卵巢未满意探及。
检查结论:
膀胱后方子宫样回声,始基子宫? 随访。
class Ⅱ:单角子宫(或合并残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
子宫畸形(图片):
子宫畸形(图片):
class Ⅰ:子宫发育不良/不发育(uterus hypoplasia/agenesis)无子宫
1.先天性无子宫(congenital absence of uterus) 副中肾管完全未发育,双则输 卵管、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同时缺如。副中肾管不完全发育,可无子宫体,但 有子宫颈及阴道的存在;无子宫颈,往往与无子宫、无阴道同时存在。
2.双子宫单宫颈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龚雪梅 性别:女 年龄:31岁
检查所见:
子宫区域见两个子宫,右侧子宫大小约60×47×38mm,内膜厚约 12mm, 左侧子宫大小约52×43×32mm,内膜厚约 9mm,左右两个子宫完全分开,见 一个宫颈,长约36mm。 两个子宫肌层回声均均匀, CDFI未探及明显异常血 流信号。
右侧卵巢大小约 39× 27mm,左侧卵巢大小约 0×25mm,边界清楚。
检查结论:
子宫先天性畸形,考虑双子宫(单宫颈)可能。 随访。
class Ⅳ:双角子宫(bicornuate uterus)
双角子宫底部的凹陷明显,致使子宫两侧各有一角突出,所形成的短突伸入 宫腔下段可达到子宫颈内口,子宫颈正常。
检查结论:
1.子宫先天性异常,完全纵隔子宫?双子宫? 2.宫内膜增厚。 随访
class Ⅵ:弓形子宫(arcuate uterus)
弓形子宫的子宫底部轻度凹陷,但宫体及子宫颈正常,亦称鞍状子宫(saddle form uterus)。 纵膈子宫与弓形子宫(鞍形子宫): 弓形子宫:子宫底向宫腔内凸起:<1cm 纵膈子宫:子宫底向宫腔内凸起:>1cm
2.始基子宫(primordial uterus)和幼稚子宫(infantile uterus) 始基子宫又称为 痕迹子宫,系因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常合并无阴道。子宫 极小,无宫腔。
3.幼稚子宫,系因副中肾管会合后短时期内即停止发育,子宫较正常小,极度 前屈或后屈。宫颈呈圆锥形,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2:3。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龙凤玲 性别:女 年龄:14岁
检查所见:
左侧子宫大小约88 ×35× 32mm,右侧子宫大小约 89× 32 × 36 mm,见 两团内膜回声,右侧厚约16mm、左侧厚约18mm,宫颈长 31 mm。左右两 个子宫中间见分隔,宽约12mm。
右侧卵巢大小约 26 × 19 mm。 左侧卵巢未满意探及。
右侧卵巢大小约 34mm× 22mm,左侧卵巢大小约 23mm× 16mm。
检查结论:
子宫形态异常,单角子宫? 随访。
class Ⅲ:双子宫(didelphys uterus)
双子宫为因两侧副中肾管完全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子宫和或两个宫颈, 左右侧子宫各有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 可伴有阴道纵隔或斜隔。 分类:1.双子宫双宫颈
闭经或不孕 class Ⅱ:单角子宫(或合并残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 class Ⅲ:双子宫(didelphys uterus) class Ⅳ:双角子宫(bicornuate uterus) class Ⅴ:纵隔子宫(seperate uterus) class Ⅵ:弓形子宫(arcuate uterus) class Ⅶ:己烯雌酚(DES)相关的子宫畸形(diethylstilbestrol-related abnomaly)
单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和残角子宫(rudimentary horn uterus) 单角子宫是由单侧副中肾管所发育形成,而对侧的副中肾管则未发生或未发 育,未发育侧的卵巢、输卵管、肾同时缺如。如果一侧副中肾管发育良好, 而对侧副中肾管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停滞等异常情况,则形成不同程度的残角 子宫,多数仅通过纤维条束与对侧的单角子宫联接。 单角子宫可分为分类: 1.单纯性单角子宫 2.单角子宫合并残角:
检查结论:
1.早孕。 2.子宫形态异常可能,双角子宫? 随访。
class Ⅴ:纵隔子宫(seperate uterus)
纵隔子宫因两侧副中肾管融合不全,在宫腔内形成中隔。从子宫底至宫颈内 口将宫腔完全隔为两部分为完全中隔,仅部分隔开为不全中隔。子宫外观正 常,腔内遗留中隔,将子宫体分为两个腔。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崔亚飞 性别:女 年龄:25岁
检查所见:
子宫后位,大小约 89mm× 83mm× 58mm,宫底横径明显增宽,宫底部见 凹陷,宫腔内见大小约 58mm× 34mm× 21mm的孕囊样无回声区,囊内可见 胎芽,CRL长约 17mm,可见原始心管搏动。
右卵巢大小约 29 mm× 19 mm,左卵巢大小约 21 mm× 1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