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一 XX水库基本情况1工程概况1.1 XX水库位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境内,坝址位于奉化江支流炎IJ江上游,属甬江流域,距宁波市47km,在溪口镇上游7km处。

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76.OkrM,总库容1.503亿。

水库保护坝址以下溪口镇、萧王庙和江口街道约15万人口,劉江两岸10万亩农田,以及甬温高速公路等。

配合横IlI、皎口水库等工程解决奉化市、鄭州区东南和镇海区共67.4万亩农田的灌溉及城市供水,减轻鄭奉平原40余万亩农田的洪涝威胁。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奉化江流域三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

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坝顶溢洪闸、泄洪放空洞、发电输水洞、坝后式电站等组成(枢纽平面布置见附图1 )。

工程于1978年5月动工兴建,1985年9月工程竣工验收。

大坝于1983年5月封孔蓄水,电站于1984年4月30日并网投运。

工程管理机构为奉化市XX水库管理局。

1.2枢纽工程主要特性指标:1.2.1工程等级与防洪标准XX水库总库容1.503亿m3,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本工程规模为大(2)型。

水库枢纽工程为II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闸、泄洪放空洞、发电输水洞为2级建筑物,电站为3级建筑物。

水库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保坝洪水为PMF,下游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本次安鉴洪水复核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00年一遇。

1.2.2水库水位(黄海基面)与相应库容1.2.3主要工程建筑物特征参数2工程建设情况2.1建设经过XX水库于1978年经水利电力部(78)水电规字第23号文正式批准兴建,设计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

大坝初设为浆砌块石重力坝,1979年水利部(79)水规字第45号文改为混凝土重力坝。

水库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水库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水库大坝安全综合评价是指对水库大坝的各项安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状况和安全隐患,为水库大坝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水库大坝的结构安全、运行安全、土壤稳定性、洪水容减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结构安全评价:结构安全是水库大坝的基本保障,除了要满足建设规范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年龄、材料老化、温度、振动以及外力等因素对结构的影响。

通过检查大坝的各个构造部分,包括坝体、坝基、引水、泄洪等部分,评估其结构强度、稳定性和完整性。

检查是否存在裂缝、变形、渗漏、冲蚀等问题,以及是否有松动、锈蚀、塌方等情况。

结构安全评价还需考虑大坝现有应力以及周围地质构造、地震震级等影响因素,确保大坝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运行安全评价:运行安全是指水库大坝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保持安全的能力。

评估大坝的运行安全需要检查大坝的运行设备、水位控制系统、监测预警系统等情况,评估其正常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检查水库大坝是否存在漏水、堆积、冲刷等问题,并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设备和措施来保证其正常运营。

此外,还需评估大坝在应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团队配备情况,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置,减少安全风险。

三、土壤稳定性评价:土壤稳定性是评估大坝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稳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大坝坝体、坝基、副坝、支承结构等土体部分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土壤力学性质、孔隙水压力、渗透性、土质类型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壤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地表沉降、滑动等变形情况,评估土壤的质量和稳固性,以确保大坝的安全性。

四、洪水容减能力评价:洪水容减能力是指大坝抵抗洪水冲刷和溃决的能力。

评估大坝的洪水容减能力需要考虑到设计洪水、最大可能洪水、一百年一遇洪水等情况,分析大坝的泄洪能力、排洪能力以及溢洪道的稳定性等因素。

通过模拟洪水过程、计算泄洪量、分析泄洪形态等方式,确定大坝对洪水的容减能力,从而评估其抵抗洪水的能力。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1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1.1工程概况XX水库地处XX市XX区XX镇XX村河段,距XX镇3km,距XX区约6.5km,有简易公路直达坝址。

XX水库属湘江水系,位于XX一支流上游。

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1.2km2,干流长0.8km,干流平均坡降6‰。

水库正常蓄水位250.25m,正常库容23×104m3,总库容29.32×104m3(本次复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利工程。

XX水库灌溉面积1200亩。

枢纽主要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管等建筑物组成。

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252.33m,坝顶轴线总长90.0m,坝顶宽3.6m,最大坝高16.7m。

上游坝坡设有一级平台,平台高程245.4m,坝坡坡比:坝脚至一级平台1:3.35,一级平台至坝顶1:2.66;下游坝坡设有二级平台,一级平台高程246.8m,二级平台高程241.9m,坝脚至二级平台坡比1:7.5,为排水棱体,二级平台至一级平台边坡坡比1:2.15,一级平台至坝顶边坡坡比1:2.36,内外无护坡。

溢洪道位于右坝肩,为正槽式宽顶堰,堰顶高程250.25m,溢流前缘净宽3.0m,下游无消能设施。

灌溉输水设施位于左坝端,由输水卧管和涵管组成。

卧管为浆砌石结构,全长40m,直径Φ=1.0m,共有7个孔口直径为0.25m的放水孔,由铸铁翻板闸门控制放水。

涵管为浆砌块石圆形涵,直径为0.5m,全长75m,进口底板高程240.03m,出口底板高程237.44m,设计灌溉流量0.1m3/s。

水库自投入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了防洪保安、灌溉、养殖等作用,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2现场安全检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XX水库于1958年开工, 1959年竣工并投入运行。

由于工程是当地数千村民集体填筑而成,属于非专业队伍施工。

施工队伍庞大,又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因此大坝填筑时施工质量无法控制,存在坝基清基不彻底、坝体填筑碾压欠密实等施工缺陷。

某某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某某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某某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某某水库大坝的安全进行了评价分析。

水库大坝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其安全性对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评价报告将从水库大坝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改进措施,以确保水库大坝的安全性。

2. 水库大坝概况2.1 项目背景某某水库大坝位于某某省某某市,总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

该水库主要用于水源供应、洪水调节和灌溉等功能。

2.2 设计和建设情况水库大坝采用XXX设计方案,主要由XXX材料构建而成。

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牢固和稳定。

2.3 运行和维护情况水库大坝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

定期检查和维护大坝结构,确保其安全性。

同时,对大坝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

3. 安全评价分析3.1 检查大坝结构对水库大坝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包括大坝的坝体、坝基、坝肩、坝顶等部位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抗震等性能。

3.2 监测数据分析分析水库大坝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包括水位、渗流量、地震动等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大坝运行期间的安全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3.3 安全风险评估综合以上信息,对水库大坝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安全风险的等级及其对大坝安全性的影响。

3.4 安全问题和改进措施基于安全评价的结果和风险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问题和改进措施。

包括加强大坝结构的维护和修复、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4. 结论本报告对某某水库大坝的安全进行了全面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改进措施。

通过加强大坝结构的维护和监测系统的完善,可确保某某水库大坝的安全性和稳定运行。

5. 参考文献•[1] 某某水利工程设计规范•[2] 某某水库大坝运行管理细则•[3] XXX地震监测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1.1 水库枢纽工程概况XX 水库位于XX 区XX 镇孟津村境内,大坝位于XX 河流域右岸,地理坐标:东经…,北纬…,水库枢纽距XX 城区36km,距XX 镇0.5km。

水库坝址以上主河道长3.55km,河床比降15.76‰,集雨面积8.35 km2 。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7m,坝顶宽2.5m,坝长130m。

水库总库容153.5 万m3 ,有正常蓄水库容137 万m3 ,死库容15 万m3 。

设计灌面2991 亩,实有灌面2991 亩。

XX 水库承担着XX 、XX 等重要集镇及绵梓公路的汛期安全,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一)型水利工程。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备三部份组成。

1.1.1 大坝XX 水库始建于1970 年9 月,1973 年春再次加高大坝5 米,同年建成。

XX 水库由当时XX 市县水电局进行勘测规划,坝址选于陡林湾石河堰处,该段河身狭长,水源丰富。

坝基长80m,设核心齿槽3 个,用黄泥夯实。

大坝施工主要采用人工挑土,鸡公车转运等,坝体采用东方红75 马力履带拖拉机碾村,分层碾压土料厚度均控制在0.2m 以内,碾压三次,局采用人工夯实,坝体填筑质量较好。

大坝最终规模达到17m。

XX 水库大坝坝顶高程为506.8m,最大坝高17m ,坝顶宽2.5 m,坝顶轴线长130m 。

大坝上游边坡坡率从坝顶至坝脚分别为1: 2.08 、1:2.03,坡面为干砌石护坡;大坝下游边坡坡率从坝顶至坝脚分别为1:1.68、1 :3.1、1 :5.0 、1 :2.83、1 :1.5,坡面为干砌石护坡。

1.1.2 溢洪道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

进口为开敞式正槽形式,堰顶高程502.8m,堰顶净宽24 米,最大下泄流量288m3/s。

溢洪道于水库建成初期1971 年宽14m,1973 年进行扩建到18m,1974 年夏又扩建一孔,增加到20m,1982 年,经洪水复核,溢洪道仍未达到要求,1984 年再次扩宽溢洪道到30 米。

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一 XX水库基本情况1工程概况1.1XX水库位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境内,坝址位于奉化江支流剡江上游,属甬江流域,距宁波市47km,在溪口镇上游7km处。

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76.0km2,总库容1.503亿m3。

水库保护坝址以下溪口镇、萧王庙和江口街道约15万人口,剡江两岸10万亩农田,以及甬温高速公路等。

配合横山、皎口水库等工程解决奉化市、鄞州区东南和镇海区共67.4万亩农田的灌溉及城市供水,减轻鄞奉平原40余万亩农田的洪涝威胁。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奉化江流域三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

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坝顶溢洪闸、泄洪放空洞、发电输水洞、坝后式电站等组成(枢纽平面布置见附图1)。

工程于1978年5月动工兴建,1985年9月工程竣工验收。

大坝于1983年5月封孔蓄水,电站于1984年4月30日并网投运。

工程管理机构为奉化市XX水库管理局。

1.2枢纽工程主要特性指标:1.2.1工程等级与防洪标准XX水库总库容1.503亿m3,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 确定本工程规模为大(2)型。

水库枢纽工程为Ⅱ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闸、泄洪放空洞、发电输水洞为2级建筑物,电站为3级建筑物。

水库防洪标准按1 一遇洪水设计,100 一遇洪水校核,保坝洪水为PMF,下游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本次安鉴洪水复核设计标准为1 一遇,校核标准为100 一遇。

1.2.2 水库水位(黄海基面)与相应库容1.2.3 主要工程建筑物特征参数2工程建设情况2.1 建设经过XX水库于1978年经水利电力部(78)水电规字第23号文正式批准兴建,设计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

大坝初设为浆砌块石重力坝,1979年水利部(79)水规字第45号文改为混凝土重力坝。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1. 结构设计水库大坝的结构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考虑了当地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等因素,具有较高的抗震和抗洪能力。

2. 安全监测水库大坝配备了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渗流监测、变形监测等,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3. 定期检修水库大坝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保障了设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4. 整体安全风险综合考虑水库大坝的结构设计、安全监测和定期检修情况,整体安全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当前水库大坝的安全状况较好,但仍需加强对设施的长期监测和维护工作,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以提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水库大坝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结构,其安全性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对水库大坝的安全评价必须全面细致,包括对结构设计、安全监测、定期检修和整体安全风险的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对水库大坝的结构设计进行评估。

水库大坝的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同时结构设计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在此次安全评价中,我们委托了专业的工程师团队进行了水库大坝结构设计的详细评估,结果显示水库大坝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能够满足当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抗震和抗洪能力。

其次,我们对水库大坝的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了评估。

水库大坝设备了地震监测、渗流监测、变形监测等多种监测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库大坝结构的变化和变形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此次评价中,我们对这些监测系统进行了检查和测试,结果显示监测系统运行正常,数据准确可靠,能够满足对水库大坝安全性的实时监控需求。

第三,我们对水库大坝的定期检修进行了评估。

水库大坝的定期检修和维护是确保设施稳定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我们委托了专业的工程师团队对水库大坝的定期检修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结果显示水库大坝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工作合格,设施保持良好的状态。

水库大坝安全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报告

水库大坝安全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报告

⽔库⼤坝安全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报告⽔库⼤坝安全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报告⽬录1 概述1.1鉴定⼯作概况1.2 ⼯程概况2 现场安全检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坝2.2 溢洪道2.3 输⽔洞2.4 ⾦属结构2.3 结论3⼯程质量评价3.1⼯程地质及⽔⽂地质条件评价3.2 ⼯程施⼯质量评价3.3⼯程质量检测3.4⼯程质量评价结论4 ⼤坝运⾏管理评价4.1⽔库⼤坝的管理机构、体制及规章制度4.2⼤坝运⾏4.3⼤坝维修4.4⼤坝安全监测5 防洪标准复核5.1设计洪⽔复核5.2调洪演算5.3⽔库抗洪能⼒复核6 ⼤坝结构安全评价6.1⼟坝结构安全评价6.2其他建筑物结构安全评价6.3结论7 渗流安全评价7.1现场检查情况、观测资料分析7.2基本资料分析7.3渗透变形型式判别7.4渗透流量及渗透坡降计算7.5渗流安全综合评价8 抗震安全评价8.1地质构造稳定性8.2地震烈度8.3地震安全评价9 ⾦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全评价9.1输⽔洞钢闸门9.2启闭设备9.3安全评价结论10.1⼤坝安全综合评价10.2建议1 概述1.1鉴定⼯作概况1.1.1⼯作安排和进度**⽔库始建于1958年,限于当时的条件,⼯程的设计施⼯都极不完善,后虽经⼀系列⼯程补救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建库46年来,因为坝基渗漏严重和防洪标准偏低等原因,⽔库长期被列为病险库。

省、市、县有关部门对该⽔库的病险状态⼀直极为关注,⽔库管理部门也积极要求将⽔库列⼊除险加固⼯程项⽬,以便尽早结束⽔库病险状态,转⼊正常运⾏。

2003年7⽉**⽔库管理处委托**市⽔利勘测设计处、**省⽔利⽔电⼯程质量检测中⼼共同完成《**县**⽔库⼤坝安全鉴定报告》。

2003年7⽉20⽇~2003年8⽉13⽇,两受委托单位分别进⾏现场踏勘、检查、取样试验等⼯作。

2003年10⽉**省⽔利⽔电⼯程质量检测中⼼完成**⽔库⼯程质量检测报告。

2004年1⽉5⽇~1⽉15⽇**市⽔利勘测设计处进⾏⽔库淤积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1.1 前言
上木坪水库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支流上木坪河八字沟,距离乐天溪镇10km,距三峡大坝7km。

水库枢纽工程于1966年9月动工兴建,由原宜昌县水利水电局设计,太平溪和乐天溪两个乡镇共同组织农民投工兴建。

1967年4月基本竣工。

由于存在较大工程隐患,至今未能正常运行。

水库控制承雨面积1.5km2,总库容127.0×104m3。

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及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

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427亩,有效灌溉面积3540亩,实灌面积2072亩;库内有养殖水面50亩。

遵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SL252-2000)、《防洪标准》(GB50201)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的规定,上木坪水库工程等别为Ⅳ等,小(1)型水库,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

设计洪水为30年一遇(P=3.33%),校核洪水为500年一遇(P=0.2%)。

2003年9月,受夷陵区水利局的委托,XXXX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上木坪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任务。

安全鉴定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由建筑设计研究院委托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完成,工程检测由XXXX土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承担。

经过现场调查,资料搜集,检测及地质勘察等大量的工作,获得安全鉴定所必需的资料,为上木坪水库安全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的规定,对大坝的工程地质、工程质量的评价、运行管理、防洪标准、结构安全、渗流稳定及各项建筑物的安全检测等项目,分项进行了复核和评价,经过大量室内外工作,提供如下成果报告:
1、《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2、《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工程地质报告》(安全鉴定阶段);
3、《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大坝质量安全评价报告》;
4、《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大坝运行管理报告》;
5、《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大坝防洪标准复核报告》;
6、《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枢纽结构安全评价报告》;
7、《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
8、《宜昌市夷陵区上木坪水库大坝及附属建筑物安全检测报告》;
1.2 工程概况
上木坪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等组成。

1、大坝
大坝为粘土心墙代料坝。

代料为花岗岩风化砂,心墙土料为粉质粘土,含少量碎砾石。

坝顶高程628.50m,坝顶长度108.0m,坝面宽度4.0m,河床高程587.00m,最大坝高41.50m。

上游坝坡设二级马道,马道宽2.0m,坝坡自上而下依次为1∶2.5、1∶2.75、1∶3.0,采用0.4m厚干砌块石护坡;下游坝坡设三级马道,马道宽度均为1.5m,坝坡自上而下依次为1∶1.5、1∶2.0、1∶2.0,1∶2.0,草皮护坡。

干砌块石排水棱体高12.5m,内坡1∶1;外坡设两级马道,马道宽度为1.5m,坡度为1∶1.5,排水棱体内侧设有碎石砂组成的反滤层,反滤层厚0.4m。

心墙顶宽2.0m,心墙顶部高程约为628m,坡比为1:0.36,在河床部分宽度约30m,心墙由截流齿槽与坝基相连,齿槽嵌底宽10m。

坝基为片麻花岗岩。

2、溢洪道
上木坪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山凹处,凹口最低高程为626.33m。

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进口宽15m,岩基为强风化片麻花岗石,溢流段用混凝土护面,护面平均厚度0.3m,堰顶高程626.00m,溢洪道首部设有浆砌石导墙。

3、输水建筑物
输水隧洞位于大坝右岸,距大坝右端约100m。

隧洞设计过水流量为1m3/s,坡率为5‰,长215.0m。

进口为强风化片麻花岗岩,未衬砌,断面尺寸1.1m×1.8;出口段为片麻石英砂岩,岩质松散,没有衬砌,衬砌平均厚度0.4m,断面尺寸1.2×1.8。

进口设铸铁平面闸门,其尺寸为0.5×0.7m,采用5T手摇螺杆式启闭机斜拉式启闭,
机台高程627.56m。

1.3 工程建设简况
大坝于1966年9月动工,1967年4月30日竣工。

受条件限制,设计和施工前未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设计深度不够,施工条件较差,主要是人力施工,工程质量难保证。

渠系建筑于1967年开始,经过了七年的续建配套,完成干渠长5922m。

,控制灌溉面积6427亩,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实际灌面积仅2072亩。

二、工程质量安全评价
2.1坝址地质概况
坝址区属典型的低山沟谷地貌区,两岸植被均发育,坝左肩高程约630m,主要种植茶树,坝右肩高程约650m,为大片松树林。

坝址下游高程一般约580m,与坝体高差达45m。

河流自北略往西转而后转向南侧。

坝址区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冲积层(Q4al)、第四系残坡积土(Q4el+dl)及晋宁期花岗岩(R O)。

坝体左肩裸露的岩层中,以风化微裂隙为主,节理贯通性较差,对岩体结构破坏不大。

坝右肩岸坡陡岩中,裂隙发育且较集中,裂隙宽以0.5~2cm为主,一般未充填,倾向南东50~60°,主要原因是受人类工程活动的破坏影响所致。

在坝基下钻取岩芯完整性较好,说明岩体的节理发育程度随岩层埋藏深度而逐渐减弱。

坝址区为晋宁期花岗岩(R O),岩石坚硬。

但在人类工程活动及大气、温差、地下水运动等侵蚀作用下,岩体风化强烈,裂隙发育。

基岩中不存在贯穿性的软弱结构面和不利于坝基稳定的结构体。

坝址区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及孔隙裂隙水。

上层滞水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地层中,水位、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主要补给源为降水和水库渗水。

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强风化岩中,含水量受隙裂发育程度和岩石风化程度控制,含水量一般不大,水力联系较差。

通过压水试验成果分析,坝址区岩体的透水性主要有如下特点:
(1)岩体的透水性与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裂隙越发育,透水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岩体的透水性与岩石的风化带关系极大,岩石风化越严重,则透水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3)岩体的透水性随深度增加而渐减小。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宜昌市夷陵区基本烈度为Ⅵ度。

2.2 大坝安全质量评价
1、施工质量
由于无有关施工记录和竣工验收资料,对施工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本次现场调查、勘察与检验。

(1)坝基清基不彻底。

从勘探资料分析,河床部分坝体心墙在高程587.0m基岩石为花岗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属中等透水层,水流沿强风化带渗漏,发展到现在,坝基渗漏现象已经比较严重。

(2)心墙上坝土料含水量较大,从钻孔取样分析,心墙土料超过最优含水量,影响压实性能。

(3)代料级配较差,局部存在架空现象,密实度离散性较大,碾压质量较差。

(4)溢流段清基不彻底,在初次的溢洪过程中,曾出现沿溢洪道底板以下的渗漏现象,造成护面底板凸起,挤裂破坏,至今控制溢洪。

2、坝体安全质量评价
(1)大坝渗漏问题
沿坝基强风化带存在渗漏通道,其渗漏量为0.005m3/s,排水棱体底部出现集中渗漏。

渗水未发现浑浊现象,也无异味发生,水温比水库表层水温略低。

由于坝端岩石破损及风化较严重,左、右岸坝端均出现异常渗水。

(2)坝体变形
上游护坡砌石大多风化剥蚀,上游面中部大范围出现坍陷,坍陷范围面积约100m2,局部块石滑动和丢失。

背水面有局部塌坑,随机分布。

排水棱体有局部塌陷和隆起现象。

下游护面整体较完整。

2.3 溢洪道安全质量评价
由于溢流段清基不彻底,无地下防渗措施,沿溢洪道底板出现渗流现象。

底板凸起,挤裂破坏。

溢洪道两侧山坡堆积大量岩屑及碎石,在过洪和暴雨作用下,坡面土石大量冲向
溢洪道内,影响溢洪道泄流。

2.4 输水建筑物安全评价
引水段岸坡岩石风化破碎,有明显崩塌现象。

隧洞底板风化严重,剥落明显,取水口处洞壁渗水。

浆砌石衬砌块体间有裂缝,砂浆层脱落造成块石松动。

闸门严重锈蚀,止水功能失效,漏水严重,启闭机开启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