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重庆市涪陵十四中马鞍校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信客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导学案新人教版

信客课题:《信客》(一二学时)课型新知预展课学习目标:1、能读准并记住“克扣、吊唁、文绉绉”等生词,并结合课文了解大意。
2、结合相关事例,体会并说出信客应具备的品质(至少说三个)。
3、结合本单元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之《写作导引》部分相关知识,谈谈本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及其这样安排的原因。
4、赞颂信客的高贵品格,并愿意做这样的人。
学习重点:能结合相关事例,体会并说出信客应具备的品质。
教学随笔学习过程:【知识储备】借助相关资料或网络,查找并介绍下列内容。
1、信客:2、作者及其作品。
【自主预习】1、一读:标段序;放声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不认识及读音把握不准的字,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标注在文中,并读准。
写一写易错生字:生词及意思:2、二读: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四个部分各讲什么内容,试着给它们分别加一个小标题(加书上),想想这四个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并用简介的语言介绍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主要内容:3、三读:再次默读课文,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一个信客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并用一个字概括你对这种职业的认识。
【合作探究】4、是否所有人都适合做信客这种职业?需要具有哪些品质的人才适合?请结合文中老信客和信客的故事来谈谈。
(提示:可以分别从老信客、信客两个人的故事分别来谈(一部分一部分读,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也可以两个信客对比着谈。
最后把信客需具备的品质总结在导学案上。
)【预设问题】两个信客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有没有类似的事例?教学反思:5、浏览全文,想一想:(提示:阅读本单元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的《写作导引》部分,梳理相关知识。
)1)、两个信客中,作者详写谁?为什么?2)、作者写了信客的哪些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拓展延伸】6、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0信客导学案.doc

10信客导学案教学内容:《信客》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与能力掌握基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品位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感悟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品位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教学难点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短信相互祝福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一段故事。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吧!2.作者链接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仍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选教育文档

《第10课信客》学习目标:1、感受本文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学习准备:为下列句中的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他读过sī shú(),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2.(老信客)连他们各人的pí qì()习惯也作了介绍。
3.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jiē jì()他。
4.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5.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bí tì()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
6.(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7.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2.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我的收获:课堂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
唏嘘()()诘()问伎俩()()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3.、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10《信 客》活动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0《信客》活动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0《信客》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重难点)
2. 感受年轻信客诚实守信的品质和任劳任怨的胸怀,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3. 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
(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流程】
导学自习
(一)见“同步”,亦可查询余秋雨主页
聚焦课时目标1
1. 完成“同步”
2.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填写下列内容。
信客的工作内容:
信客的生活景况:
聚焦课时目标2
1.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2. 作者重点写了年轻信客哪些事迹?从中可看出年轻信客什么性格?
3.总结信客这一生,什么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4.年轻信客为什么能成为好老师?他的成功对我们学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导学案

三、问题探究
5、速读课文,看看做信客好不好?为什么?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5、达标测评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唏嘘( )噩耗( ) 焦灼( )
伎俩( ) 吊唁( ) 文绉绉( )
2.用下列词语造句。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生死祸福:
3.课文第四部分写信客做了教师,他“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请据此加以想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具体描述信客在课堂上授课的情景。
信客
课题
信客
课型
探究课
课时
一课时
6、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7、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四、拓展迁移
8、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1、注音:
唏嘘( )( )猝然( ) 昏厥( ) 吊唁( )
八年级语文上册10《信 客》活动导学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八年级语文上册10《信客》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重难点)
2.感受年轻信客诚实守信的品质和任劳任怨的胸怀,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3.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
(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流程】
导学自习
(一)作者简介见“同步”,亦可查询余秋雨主页
聚焦课时目标1
1.完成“同步”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填写下列内容。
信客的工作内容:
信客的生活景况:
聚焦课时目标2
1.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幺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年轻信客哪些事迹?从中可看出年轻信客什幺性格?
3.总结信客这一生,什幺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4.年轻信客为什幺能成为好老师?他的成功对我们学好语文有什幺启发? 聚焦课时目标3
1.理解句子的含义。
立志当早,存高远。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0课(信客)导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10课(信客)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主备人:刘苗苗审核:李真奎课题:第十课信客【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存穷困潦倒、伎俩、风尘苦旅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2、研读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格,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诵读课文,标注段序,圈出文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课前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部分,用红笔勾画自己的疑点,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独立预习课前完成(一)相关链接: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闻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
作者的家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许多人去上海谋生。
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承担,因此“信客”这种特别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
作者从小就听人家讲家乡新科的故事长大,对信客的酸甜苦辣经历犹新,因此就写了此文。
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
〔二〕认真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和工具,完成下面的习题。
1、给加线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出汉字:长途跋涉:风尘苦旅:3、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我国代闻名家、文化史学者、家。
点拨:结构化预习要认真,认真。
评价:等级〔〕评价人〔〕二【课堂合作探究】---------整体阅读,初步感知,小组学习加强交流积极发言勇于展示1、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提问: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课文要紧写了什么内容?试复述课文内容。
八年级上10.信客 导学案

《信客》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积累本课生字词。
2、把握脉络,品味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
3、养成诚信的道德习惯,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了解信客这一职业特点。
2、查工具书,完成课堂检测1。
3、理线索:熟读课文,找出文章脉络。
二、能力提升4、活动设计:设计信客小档案信客小档案姓名:职业:身体状况:收入情况:工作内容:最高兴的事:最敬重的人:座右铭:5、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写一个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多感情为信客树碑立传?6、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
三、拓展延伸7、我们身边有像信客这样的人吗?我们如何做到诚信?积累有关诚信的格言。
上课流程1、导入新课:由《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导入:“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是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政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特殊的职业,走进余秋雨的《信客》。
2、结合参考资料,展示预习提纲1;3、结合课后读读写写,学生展示课堂检测1;4、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线索,展示预习提纲3;5、共同完成信客小档案;6、认真研读课文,分组完成预习提纲5、6;7、合作讨论,完成拓展延伸7和课堂检测3、4;课堂检测1、按要求完成(1)注音:唏嘘..嫉妒..颠沛.晦气..噩耗..跋涉..伎俩..吊唁.焦灼..克扣.文绉绉...(2)解释:克扣——接济——噩耗——伎俩——文绉绉——跋涉——绘声绘色——从容不怕——风尘苦旅——穷愁潦倒——2、填空:《信客》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______代著名______家、_______学者、________家。
他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信客导学案(无答案)【课型】自主阅读课【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
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 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第一课时【自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 )( )诘问( ) 伎俩( )( )嫉妒()huì()气噩耗()猝然() bá()涉颠pèi()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自探】1、理清文章脉络。
分析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2、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3、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自疑】第二课时【课型】练习课【自测】阅读“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2.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3.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4.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巩固提升】摆渡老人① 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
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
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3、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 和 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 的形象。
【自结】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课型】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学习目的】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资料链接】(1)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
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奥】(2)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埃·哈伯德【美】(3)当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高尔基【前苏联】(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孟子(5)—个人与社会: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黎【自学】1、同情和尊重是爱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
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2、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是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是一个寓言,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地狱中,众人(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
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天使)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3、丛飞爱心接力使贵州158名贫困孩子无一辍学 新华网贵阳8月2日专电(记者李忠将)丛飞走了,他的爱却在全社会传递。
虽然很想念丛飞,朱元还是强忍住泪水说:“天堂里的爸爸,请放心,我们还有书念!” 朱元生活在贵州织金县官寨乡化塔村一个贫困家庭,因父母双亡,朱元与瘫痪40多年的爷爷和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读三年级那年,小朱元面临辍学,丛飞的资助让他重新走进学堂,丛飞的爱也从此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灵,唤起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震惊、哭泣,到坚强立志,朱元接受了丛飞去世的事实后,更坚定了学习目标: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丛飞爸爸说,知识才能改变我的命运。
爸爸走了,全社会都在爱我们,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报答爸爸的在天之灵。
”说着,朱元热泪盈眶。
同朱元一样,所有叫丛飞为“爸爸”的孩子在丛飞离开后都开始发奋学习。
织金县青山村丫口组的苗家女孩陈红说:“2002年冬天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里,丛飞爸爸在村口的山垭上暖着我的手对我说,有他在我就不会没书念。
从那时开始,爸爸每年寄来学费和生活费。
爸爸走了,我要用努力学习来报答天堂里的爸爸的恩情!”丛飞的生前好友、贵州省织金县普翁乡副乡长徐习文说,自2000年以来,丛飞在织金县资助了102名贫困学生。
丛飞被确诊患上晚期胃癌后,为帮助这些孩子继续念书,共青团深圳市委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并在原102名学生的基础上,又新增56名贫困孩子作为资助对象,使资助人数达到158名。
如今,“丛飞助学基金”、中国教育基金会、贵州省教育厅等许多机构、企业和个人接过丛飞的爱心接力棒,100多个孩子在全社会的支持下没有一个辍学。
【我的思考】【自探】1、写出以“爱”为话题的名言警句、歌词、诗句等。
2、讲爱心故事。
要求: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3、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
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4、热爱他人要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
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
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5、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
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假设我们周围有人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十分痛苦,或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时,你会怎样帮助他,让他在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感受到爱?【自测】仿写: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没有爱,天空不会那样湛蓝;如果没有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