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本课程的目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解释工艺美术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不期的工艺美术特点和影响。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如陶瓷、漆器、雕塑等。
分析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陶瓷工艺2.1 陶瓷工艺概述介绍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陶瓷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陶瓷窑口和作品,如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2.3 陶瓷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陶瓷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陶瓷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漆器工艺3.1 漆器工艺概述介绍漆器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漆器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3.2 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漆器作品和流派,如扬州漆器、福建漆器等。
3.3 漆器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漆器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漆器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四章:雕塑工艺4.1 雕塑工艺概述介绍雕塑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雕塑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雕塑作品和流派,如佛像雕塑、石雕等。
4.3 雕塑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雕塑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雕塑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历年试题解析5.1 试题分析收集和整理历年的考试试题。
分析试题的类型、难度和考试重点。
5.2 试题解析对历年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答案和解析过程。
分析试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3 模拟试题和练习编写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
提供练习题目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六章:建筑工艺6.1 建筑工艺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全文】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2)

中国隋唐时代的工艺 美术,随着国家的统一, 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 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 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和巨大的发展。其门类品 种之齐全,工艺技巧之高 超,遗存物品之丰富,均 超过了以往各代。
隋 唐第 五六 代章 工节 艺复 美习 术
本章节复习目标
一、 掌握隋唐时期的丝织、印染工艺。 二、掌握唐铜镜的品种、造型工艺和装饰 技 法。 三、掌握隋唐五代的陶器种类特点。 四、掌握敦煌莫高窟的装饰艺术特点。
隋唐丝织工艺
1隋唐五代380年间丝织工艺十 分发达,出现了缫丝工具----缫 车。 2在自己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接受 丝绸之路上传入的西方影响,到 唐代流行西方的纬线显花。 优点:颜色变化自如、随意更改 不同色纬的织梭,可增加花纹色 彩变化。
隋代 白瓷传瓶
隋代 双系青瓷罐
唐、五代 陶瓷工艺
唐三彩
第四节
唐三彩
陶瓷工艺
唐五代陶瓷
唐代是中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作为实用工艺 品的陶瓷是当时经济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
1唐三彩:唐陶瓷器典型品种。“三彩”是一个泛指,意思 是多彩的意思。是一种彩色的釉陶,胎为陶质,釉如同汉 代的低温铅釉(提问低温铅釉)。利用铅熔点低、烧熔状 态下易流淌的特性,做助熔剂。而多彩靠的是釉中搀入了 其他金属元素作为着作为着色剂:加入铜呈现绿色,加入 钴呈现蓝色,加入锰则为紫色。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 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 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人物俑。常作为陪葬冥器。
长沙窑
唐
长 沙 窑 三 彩 碗
唐
长
沙
窑 褐
唐
斑 贴 花 执 壶
长 沙 窑 人 物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陶瓷、商周时期的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的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唐宋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陶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理解陶瓷工艺的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陶瓷作品,引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陶瓷的了解。
2. 讲解: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陶瓷工艺的发展变化。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幅陶瓷工艺作品的分析报告,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工艺品,了解其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故事。
答案:略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时期的陶瓷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识别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环节不够充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1)

(二)装饰题材上的人间情趣
与当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现实思想有关,轻快舒展的现实生活题材大增。战国时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等用绘画形式表现现实生活,以宴乐、舞蹈、采桑、狩猎、攻战等为题材内容。这种生动活泼的画像图案的出现,打破了商周以来的那种神秘、静穆、严肃、呆板的花纹,使纹饰内容更富于生气,装饰上首次有了人间情趣。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的构图方法,是以后汉代绘画艺术的先驱,尤其汉代画像砖石明显承继了其横带式构图法的表现特点。
二、标新立异的个性时代
1、造物发展至春秋中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客观因素是春秋战
国时期“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
西周时代青铜器多为王室生产,诸侯国生产较少。到了春秋,王室的青铜
商周至春秋中叶以前的玉雕,大多以简单造型和平面线刻为主,战国以后则发展了浮雕、透雕、镶嵌等多种装饰加工方法。技法的增进丰富了玉雕表现手法,大大促进了玉雕艺术的繁荣。
三、生动精巧、华美绚丽
1、青铜器
新的装饰工艺改变了自夏代到西周以来青铜器表面单一的颜色,增加了青铜表面的金属色彩层次和色泽变化,丰富了青铜器的艺术欣赏效果,加上图案富于变幻,尤其是一些金银错作品,视觉效果十分绚丽。
(2)战国漆器:华美的登场
战国-西汉,髹漆工艺进入了长达五百年的繁盛时期,也是漆器在历史上使用的高峰时期,生活各方面所需——饮食器、文具、家具、乐器等等,无不用漆器。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漆器的生产,以南方的楚国最为发达。
楚人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楚漆器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饮食餐具、家具、娱乐用具、武器、各种车马附件到镇墓兽、漆棺,无所不及。造型上千姿百态,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描绘了天上地下人间之林林总总,充分体现了楚文化奔放、流畅、华丽的风格。
(2024年)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隋唐五代教案

2024/3/26
1
目录
CONTENTS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 隋唐五代陶瓷工艺 • 隋唐五代金属工艺 • 隋唐五代染织工艺 • 隋唐五代漆器工艺 • 隋唐五代玉器工艺 • 隋唐五代家具与陈设艺术
2024/3/26
2
2024/3/26
01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 色彩运用:隋唐五代室内设计在色彩运用上讲究对比与调和。家具和陈设品的 色彩既要与室内环境相协调,又要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以突出主题。同时,色 彩的搭配也注重层次感和节奏感的表现。
• 文化内涵:隋唐五代室内设计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家具和陈设品的造型 、图案以及装饰手法都融入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赋予了室内空间独特的文化气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和精神追求。
25
玉器在礼仪、装饰等方面的应用
2024/3/26
礼仪用途
01
玉器在隋唐五代时期被广泛应用于礼仪场合,如祭祀、朝拜等
。玉璧、玉琮等礼器象征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敬。
装饰用途
02
此时期玉器也广泛用于装饰领域,如玉佩、玉坠等饰品,增添
了人们的华美与气质。
其他应用
03
玉器还被用作印章、文房用品等实用器物,体现了其实用与审
16
印染技术与方法
蜡染
用蜡在丝织品上绘制图案,然后进行 染色,染色完成后用沸水去除蜡质, 呈现出图案。
绞缬
将丝织品局部扎紧后染色,形成特定 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2024/3/26
夹缬
用两块相同的镂空花版夹住丝织品进 行染色,形成对称的图案。
灰缬
用碱性灰浆涂抹在丝织品上,形成防 染层后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洗去灰 浆,呈现出图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2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2目录CONTENCT •绪论•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秦汉时期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唐宋时期工艺美术•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01绪论工艺美术定义与分类定义工艺美术是指运用各种美术技艺,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审美和装饰性的手工艺品和工业美术品。
分类根据材质、工艺和用途的不同,工艺美术可分为陶瓷、漆器、金属工艺、染织工艺、雕刻工艺、民间工艺等。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发展历程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工艺美术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中国工艺美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追求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
在材质运用、工艺技巧和图案设计等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010203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掌握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工艺和技巧;探究中国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对于从事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研究和教育等工作的人员来说,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也是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02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彩陶的起源彩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彩陶的特点彩陶以红陶为主,表面用黑、白、红等色绘制出各种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彩陶的代表作品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
80%80%100%黑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又一代表。
黑陶以黑色为主色调,器表乌黑光亮,胎质细腻坚硬,具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特点。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代表了当时黑陶制作的最高水平。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隋唐五代教案

第六章隋唐五代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第一节绪言一、时代与工艺美术唐是核心:原因:时间长、成就高、影响大分期:755年、756年原因:755年末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于工艺美术与西方交流多寡萨珊波斯、大食、拂菻与中亚(粟特)主要产区转移地域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吴越地区,扬州、益州(成都)二、生产格局格局——官府少府监:管理工艺美术主要官署中尚署,祭祀用品和帝后器玩服饰左尚署,车舆伞盖右尚署,御马鞍辔及刀剑织染署,君臣等冠冕掌冶署,铜铁器将作监:皇家、政府建筑甄官署¡°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唐三彩)地方官府作坊:以丝织居多民间:家庭、作坊两位著名工艺美术家何稠:字桂林,祖籍应在中亚何国北周至唐初著名工艺家隋,任守太府卿兼领少府监等职,长年主持宫廷制作营造中国已知确曾织造织金锦的第一人,隋,仿造波斯金线锦袍,比原作更精美。
又以绿瓷仿制玻璃,效果酷似窦师纶:字希言,扶风平陵(今咸阳西北)人初唐著名丝绸纹样设计家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设计的瑞锦、宫绫¡°章彩奇丽¡±题材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因爵封陵阳公,被称为¡°陵阳公样¡±至少流传到9世纪中叶第二节陶瓷一、引言烧造普及:分布:冀到粤,苏到川,窑址数百,豫、浙居多面貌丰富:品种:南青北白、黑、黄、花、三彩、绞胎装饰:堆贴、模印、捏塑、刻划、彩绘、釉下彩技术提高:胎细坚、釉莹纯(匣钵)、形周正域外联系:西方影响:造型、装饰、钴料影响扩大:销往东亚、西亚、北非,改变当地面貌二、白瓷原料:胎、釉氧化铁含量1%以下历史:北朝晚期出现,入隋成熟,入唐,烧造更多、产品更精意义:新品种、最宜彩绘分布:隋唐五代,尚主要在北方1、邢窑窑址:河北内丘一带历史:始于北朝后期,隋短期繁荣(薄胎器),唐早期低靡,中期极盛,晚唐渐衰品种:素面白瓷为主,粗、细两种《茶经》:类银类雪供奉:“翰林”:内廷翰林院;“盈”:帝王百宝大盈库2、巩义窑与定窑巩义窑(巩县窑)——品种:兼烧三彩,釉陶、绞胎、青花历史:始于初唐,盛唐兴旺,后渐衰定窑——窑址:河北曲阳涧磁村历史:始于晚唐品种:黄绿、褐绿釉粗瓷居多白瓷少但典型,“官”款三、青瓷1、越窑窑址:绍兴宁波一带,以慈溪上林湖、上虞窑寺前为中心历史:盛唐发展、晚唐五代繁盛品种:青瓷为主,《茶经》:类冰类玉造型:轻薄,多变化,或仿花形装饰:刻划、印、镂空、捏塑、堆贴、釉下褐彩秘色瓷——定义:晚唐至北宋中期越窑贡瓷釉质:莹润如玉装饰:釦、金银平脱造型:规整周正技术:小件器支烧2、其他青瓷窑场北方:常有西方亲缘黄堡窑——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前身)历史:唐代初创,晚唐前较粗陋品种:黑、白为主,也烧青、花、三彩;晚唐始,青瓷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五代,耀州窑,青瓷主导,官款、柴窑四、彩绘瓷1、长沙窑窑址: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铜官窑,石渚窑),民窑历史:唐前期始,晚唐五代盛品种:青釉为主造型:壶最典型装饰:9世纪以前,褐斑贴花以后,褐及绿彩绘风靡2、“青花”定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釉下绘画的白地蓝花瓷器发现:扬州唐城遗址、印尼海域沉船(¡°黑石号¡±)等可能为巩义窑产品,但起码部分作品受西亚影响多次出现的菱形花叶绝非中国图案,同波斯彩绘陶相似五、唐三彩及其他1、唐三彩定义:低温铅釉陶器,二次烧成效果:彩釉斑驳,淋漓酣畅(铅)装饰:釉色、模印、刻划、堆贴、绘画历史:高宗朝始,玄宗开元鼎盛,后迅速衰落用途:多为明器(厚葬),少数实用,胡风浓郁分类:器皿:瓶、壶、盘等;雕塑:俑、马、驼等产地:两京与外地(两京大墓出土物应为将作监甄官署制品)影响:宋、辽、东北亚、波斯2、花瓷产地:北方,河南更集中效果:深色釉上带有浅色斑块,信手点染,富天然意趣著名器物:腰鼓,河南鲁山造,形体常很大3、绞胎制作:白、褐或白、黑两种瓷土分别制成泥条,再拧到一起直接以之拉坯,或将切割成片状,镶贴到一般材料上上釉烧造创制:唐人,当摹仿西方玻璃器。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教学设计)广西版美术六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提高审美素养。
2. 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判断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
2.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如瓷器、刺绣、家具等。
4.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认识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屏、教学课件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3. 欣赏与分析:组织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锻炼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2. 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3. 欣赏与分析4. 创新与实践七、作业设计2. 结合所学内容,创作一幅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展示个人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参与度如何。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 对下次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调整。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判断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工艺美术概论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
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
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
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
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乐器:钲、铙、钟、鼓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 497 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
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为其代表。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二)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
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 90%以上,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
白陶为商代陶器工艺珍品,高岭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现这种产品。
釉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萌芽,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
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装饰手法上为青铜工艺所主导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
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
春秋战国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浙江绍兴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
这一时期的典型品种有暗纹陶、彩绘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雕刻工艺《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体反映了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
商代的雕刻工艺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
礼仪大典,祭祀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
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工艺还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
我国的玻璃为铅钡玻璃,西方为钠钙玻璃。
战国时期琉璃的产地为长沙地区。
染织工艺西周时期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
当时临淄的罗、纨、绮、缟、陈留的彩锦,都是名品。
染色工艺也有一定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纺纱织造较为普遍,染织刺绣工艺也得到发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湖南一带,尤以齐鲁地区最为著名"齐纨鲁缟"全国知名。
而以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地区的出土最为丰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礼制的规定。
"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春秋》用蚌泡作为镶嵌,是周代漆器工艺的一种流行装饰手法。
为镙钿装饰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宗教由多神教转为一神教。
宗教色彩浓郁。
2、崇尚武力。
造型多为方正庄重的直线,装饰采用对称规整的格式。
神秘、庄重而威严。
3、其青铜器的组合为酒器的组合。
造型来自实用要求。
型制多样而丰富。
4、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周代尚德,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在工艺美术中反映明确。
春秋战国一、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
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等。
二、思想学术领域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带动了工艺美术领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泼的特色。
三、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装饰,来自于创新,也来自于制作技术的发展,同时与当时的文学格式"回荡法"有"异曲同工"的呼应。
四、诸子百家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的论述,如孔子"文质兼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以及墨子"先质而后文",韩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与民同乐",荀子的"万物之美可以养乐"等,均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及至今日。
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了中国,至汉代呈现出大一统的强大国势,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得到全面发展的盛世。
美术和工艺美术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基点。
秦代的工艺美术品种主要有:青铜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铜器部分为秦并六国,陆续从别的国家运来的具有其他国家特色的器皿,还有部分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
蒜头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种。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艺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
举世闻名的始皇陵兵马俑,一、二、三号俑坑出土了武士俑 7000 多件,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
另有著名的"秦砖汉瓦"。
秦代风格淳朴,崇尚务实精神,语意平直,不重文采。
汉代的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发展。
以素器最为流行。
其中,灯、炉、奁、壶、洗、镜等的产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流行铜鼓。
汉代还出现了优秀的铜雕工艺品"马踏飞燕"、"铜屋"等。
汉代的金银器,主要是制作各种装饰用品。
最为著名的是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
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及织成等。
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
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
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汉代的漆器工艺是鼎盛时期。
以四川为主要产地。
汉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夹纻等,主要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
造型多种多样,有取代铜器之势。
装饰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
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另有针刻、铜扣和贴金。
汉代的石雕非常发达。
分圆雕和平雕两大类。
圆雕以陕西霍去病墓为代表。
平雕以著名的汉画像石为代表。
以山东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苏徐州、河南南阳等地为代表。
平面阴刻和阳刻的手法,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题材。
玉器亦有较大发展。
汉代的其他工艺还有琉璃、木器、编织等,也各有特色。
因多见于文献资料,遗存尚少。
1、是工艺美术的空前繁荣期,成就较高。
2、厚葬风盛行,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为题材。
3、在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上,取得实用与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4、其装饰风格:质、动、紧、味。
5、其图案装饰方法:变形的处理--剪影法装饰的处理--填充法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构图的处理--分割法材料的处理--减地法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战乱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业者能够较自由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造。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
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 800°c 左右,瓷器较高,约 1200 °c 左右。
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
以浙江地区为中心。
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另外,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也享有盛名。
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
至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起来。
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而更加样式化,形成几何分割线。
铜器中日用器皿的生产开始衰落,而用于佛教铸造铜像。
六朝时期的金银器出土较多,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
六朝时期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漆和绿沉漆几种。
这一时期,石雕工艺成为宗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佛教,在公元前 6 至前 5 世纪,产生于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释加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参悟"苦、集(因)、灭、道"四圣谛而成佛。
在公元 1 世纪中叶,贵霸文化自身所形成的融汇古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多文化特点,使佛教艺术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以希腊神像为范本的过渡阶段特征,称之为"犍陀罗"艺术,并主要体现在雕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