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应用——第七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01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课程设计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单片微型计算机是指把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时钟等核心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
单片微型计算机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小、功耗低、易于编程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智能控制系统中。
因此,对单片微型计算机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3.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及其编程技术;4.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中断响应和计时计数技术;5.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现状。
三、课程内容1. 单片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1 体系结构概述 1.2 内存管理单元 1.3 输入/输出系统 1.4 系统时钟和定时器 1.5 中断系统2. 单片微型计算机编程2.1 汇编语言基础 2.2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3 程序调试和优化3. 单片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3.1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 3.2 数据输入/输出接口 3.3 并行口输入输出接口4. 单片微型计算机中断响应和计时计数4.1 中断介绍 4.2 中断控制器 4.3 定时器和计数器5.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5.1 智能控制系统 5.2 计算机嵌入式系统 5.3 物联网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和编程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作业成绩等。
其中,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40%,作业成绩占30%。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参考书目:《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教程》、《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及应用

数据处理
微处理器对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 处理,完成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程序控制
通过程序控制微处理器的执行流 程,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功能。
03
单片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
接口的基本概念
接口是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 之间的桥梁,负责数据传输和 控制信号的传递。
接口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缓冲、 地址译码、设备选择、数据转 换、中断管理、定时/计数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工业自动化控制
总结词
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与 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的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 能化。
详细描述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单片微型计算机可以作为控制核心, 对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控制,驱动执行 器执行相应的动作,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 接口及应用
目录
• 引言 •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 • 单片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 •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 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单片微型计算机
也称为单片机,是一种集 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 输入输出接口等功能的集 成电路芯片。
原理接口
指单片机内部各功能模块 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通信协 议。
微处理器是单片微型计算 机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 和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工作 流程。
存储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 据,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 机存取存储器两类。
输入输出接口
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实现单 片微型计算机与其他设备 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指令执行
微处理器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 解码并执行,完成相应的操作。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教学大纲及知识点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和微机应用类基础课程之后,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体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并了解单片机在测量、控制等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应用。
初步具备应用单片机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内容绪论单片机概述0.1 引言0.2 单片机的特点0.3 单片机的发展0.4 MCS-51单片机系列简介第一章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1. 1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1. 2 MCS–51的外部引脚及功能1. 3 MCS–51的存储器配置1. 4 并行输入/输出接口电路1. 5 时钟电路与时序1. 6 MCS –51最小系统设计第二章MCS-51的指令系统2.1 MCS-51指令系统概述2.2 数据传送类指令2.3 算术运算类指令2.4逻辑运算及移位类指令2.5 控制转移类指令2.6 布尔变量操作类指令第三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1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3.2 伪指令3.3 汇编语言程序举例第四章MCS—51的中断与定时4.1 MCS—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4.2 MCS–51的定时/计数器第五章存储器扩展技术5.1 概述5.2 程序存储器的扩展5.3 数据存储器的扩展5.4 PROME2及其扩展第六章I/O扩展技术6.1 I/O接口概述6.2 MCS-51并行I/O口的直接使用6.3 简单I/O扩展6.4 8255并行I/O口6.5 8155简介第七章键盘/显示器扩展技术7.1 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人机通道7.2 键盘及其接口7. 3 显示器及接口7.4 专用的8279键盘/显示器接口第八章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8.1 模拟量输入通道8.2 模拟量输出通道第九章MCS-51的串行通信9.1 串行通信基础9.2 串行接口的构成与工作方式9.3 串行口的典型应用9.4 单片机的多机通信9.5 RS-232C串行总线第十章应用程序设计技术10.1 智能仪表的一般结构10.2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举例第十一章高性能单片机PIC16F8XX介绍11.1 PIC16F87X的特点11.2 PIC16F87X的结构与配置11.3 PIC16F87X的功能部件11.4 PIC16F87X的应用举例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实验一联机仿真操作练习实验目的:进一步掌握开发工具的应用实验内容:学习PC机与开发机联机仿真的操作方法实验二指令系统和编程练习实验目的:掌握8051单片机常用指令的使用和编程实验内容:用8051单片机的常见指令编写简单的多字节加减法程序。
单片计算机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单片计算机及其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介绍本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单片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单片机系统,来加深学生的对单片计算机的理解和应用。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单片机的原理和功能,以及掌握基本的单片机编程技能和实现过程。
2. 课程设计的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理解单片机系统的组成结构;3.掌握单片机的编程思路和方法,能够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4.了解单片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设计。
3.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单片机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包括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系统组成结构等,使学生对单片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3.2 单片机编程技能通过学习单片机编程,包括汇编语言、单片机指令集等,使学生能够掌握编写单片机程序的基本方式和思路。
3.3 单片机应用设计通过学习单片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电子时钟、温度控制等,使学生能够进行单片机应用设计和实践。
4. 课程设计实验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实验:4.1 实验一:单片机系统原理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单片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够使用单片机开发板。
4.2 实验二:单片机编程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编程方法和思路,并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
4.3 实验三:单片机应用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单片机在电子电路设计、机器人控制、温度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并进行实际的应用设计和实践。
5. 课程设计总结本课程设计围绕单片计算机及其应用展开,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单片计算机编程技能和应用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应用范围。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案第一章: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介解释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CPU、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等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1.3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列举单片微型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家居自动化、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等第二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2.1 CPU的结构与功能介绍CPU的结构组成,如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等解释CPU的功能和工作原理2.2 存储器的设计与选择讲解存储器的作用和分类,如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等介绍存储器的设计原则和选择方法2.3 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解释输入/输出接口的作用和功能介绍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方法和常用接口技术,如并行接口、串行接口等第三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编程3.1 程序设计基础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讲解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汇编语言等3.2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及其分类,如数据传输指令、算术运算指令等解释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3.3 程序设计与调试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算法设计、编码实现等介绍程序调试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实例4.1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讲解如何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温度控制功能,包括硬件选择和软件编程4.2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讲解如何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硬件选择和软件编程4.3 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讲解如何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包括硬件选择和软件编程第五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5.1 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技术发展趋势介绍当前单片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如集成度提高、性能增强等5.2 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5.3 我国单片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分析我国单片微型计算机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我国单片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前景第六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6.1 串行通信接口介绍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讲解串行通信接口的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6.2 并行通信接口介绍并行通信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讲解并行通信接口的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6.3 网络接口技术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技术,如以太网、Wi-Fi、蓝牙等讲解网络接口的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第七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7.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解释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介绍操作系统的分类,如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7.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实现方法介绍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uc/OS、Linux等7.3 操作系统的应用实例讲解操作系统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第八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工具与开发环境8.1 集成开发环境(IDE)介绍集成开发环境的概念和功能讲解常见的集成开发环境,如Keil、IAR等8.2 编程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编程工具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介绍编程工具在单片微型计算机编程中的应用实例8.3 调试与仿真工具介绍调试与仿真工具的概念和功能讲解调试与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实例第九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实验与实践9.1 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设备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设备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9.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介绍常见的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项目及其实现方法9.3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实践项目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介绍常见的单片微型计算机实践项目及其实现方法第十章: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智能分析智能的系统组成和功能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智能中的应用实例10.2 案例二:无人驾驶汽车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无人驾驶汽车中的应用实例10.3 案例三:物联网应用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实例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展开,涵盖了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硬件组成、软件编程、应用实例、发展趋势等关键知识点。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习得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输入输出技术、中断机制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利用单片微型计算机进行简单控制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2.单片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3.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4.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技术5.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6.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们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体系结构、编程方法和输入输出技术等内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单片微型计算机,了解它的中断机制和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第一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概述和体系结构。
第二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
2.分发编译器和调试器软件,并让学生们亲自编写程序试验。
第三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技术。
2.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上实现简单的输入输出操作。
第四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
2.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以及如何在编写程序时使用中断。
第五周1.讲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2.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所学并思考单片微型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第六周1.期末考试:通过编写一个简单的控制器程序的方式,考查学生们对于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
理论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们对于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的理解程度,占总成绩的60%;实验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们对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六、教学效果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课程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_课后习题答案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习题参考答案姜志海刘连鑫王蕾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目录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 (2)第2章半导体存储器及I/O接口基础 (4)第3章MCS-51系列单片机硬件结构 (11)第4章MCS-51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 (16)第5章MCS-51系列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0)第6章MCS-51系列单片机中断系统与定时器/计数器 (26)第7章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串行口 (32)第8章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34)第9章MCS-51系列单片机键盘/显示器接口技术 (36)第10章MCS-51系列单片机模拟量接口技术 (40)第11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44)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1.简述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微型计算机在硬件上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部分;控制器控制计算机各部件自动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存储器是存放数据与程序的部件;输入设备用来输入数据与程序;输出设备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用数字、图形等形式表示出来。
通常把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这三部分称为计算机的主机,而输入、输出设备则称为计算机的外部设备(简称外设)。
由于运算器、控制器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关键部件,所以常将它们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 Unit)。
2.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微处理器是利用微电子技术将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集中做在一块集成电路上的一个独立芯片。
它具有解释指令、执行指令和与外界交换数据的能力。
其内部包括三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内部寄存器阵列(工作寄存器组)。
微型计算机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构成,各部分芯片之间通过总线(Bus)连接。
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配上外部输入/输出设备、电源、系统软件一起构成应用系统,称为微型计算机系统。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第3版)第7章单片机应用系统

P A N 27.02.2019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8) 开发系统提供的汇编器(仿真开发软件)必须具备如下功能: l 源程序编辑操作方式与用户熟悉的通用字处理软件,如Word相同或相近。 l 方便、灵活的查找和定位功能,以便迅速找到源程序中特定字符串(如标号 、变量、操作码或操作数助记符)。WAVE系列开发系统附带的编辑器的查找定 位功能就很有特色,如将光标移到源程序内任一字符串后,执行“查找”命令, 光标下的字符串就自动出现在查找对话框内的“查找”文本盒里,无须重新输入 查找字符串,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输入过程中的错漏。 (9) 汇编器(仿真开发软件)应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由于MCS-51汇编语言 指令助记符与Intel X86通用CPU相似,因此编辑源程序时,可能将MCS-51指令系 统的“ANL”(与运算操作助记符)写成“AND”,“ORL”(或运算操作助记符 )写成“ OR”,“XRL”(异或运算操作助记符)写成“XOR”;又如将“PUSH Acc” 指令写成“ PUSH A” ,“ POP Acc” 指令写成“ POP A” 、“ DJNZ ACC, LOOP”指令写成“DJNZ A, LOOP”等。这样的错误汇编程序应该能够理解。 (10) 设计良好的汇编器,允许将LJMP、SJMP指令统一写做JMP指令,汇编时 根据目标地址远近,自动翻译为SJMP和LJMP。 (11) 汇编器最好支持“条件汇编”和“过程汇编”伪指令,这对于程序设计、 编写将非常方便。 (12) 除了支持A51汇编语言外,最好支持C语言。
2. 仿真器的选择 仿真器功能越强,程序调试效率就越高,理想的单片机开发系统必 须具有如下功能: (1) 不占用硬件资源。一些低档的MCS-51仿真器(仿真头)只能 将P0、P2口作为总线使用,不能作为I/O口使用。 (2) 随机浏览、修改内部RAM、特殊功能寄存器内容。 (3) 浏览、编辑程序存储器各存储单元内容。 (4) 随机修改程序计数器PC的值。 (5) 浏览、修改外部RAM单元内容。 (6) 具备连续、单步、跟踪执行功能,以方便程序的调试。 (7) 灵活、方便的断点设置和取消功能。断点数目最好没有限制, 以方便程序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系统需求调查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做好详细的系统需求调查是对研制新系统准确定
位的关键。当你建造一个新的单片机应用系统时,首
先要调查市场或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对未来新系统
的希望和要求,通过对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得出市场或用户是否需要新系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7.2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 基本原则与方法
7.2.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是:①可靠性高;
②性能价格比高;③操作简便;④设计周期短。 1.可靠性高 高可靠性是系统应用的前提,在系统设计的每一个
环节,都应该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设计准则。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2.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将对新系统开发研制的必要性及可实 现性给出明确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决定系统的开发 研制工作是否进行下去。 可行性分析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①市 场或用户需求;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技术支持 与开发环境;④现在的竞争力与未来的生命力。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7. 生成正式系统(或产品)
作为正式系统(或产品),不仅要提供一个能正确可 靠运行的系统(或产品),而且还应提供关于该系统(或 产品)的全部文档。这些文档包括系统设计方案、硬件 电原理图、软件程序清单、软/硬件功能说明、软/硬件 装配说明书、系统操作手册等。在开发产品时,还要 考虑到产品的外观设计、包装、运输、促销、售后服 务等商品化问题。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通常,高可靠性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考虑: (1)使用可靠性高的元器件; (2)严格安装硬件设备及电路; (3)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以防止环境干扰(如空 间电磁辐射、强电设备启停、酸碱环境腐蚀等)、信号 串扰、电源或地线干扰等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4)请专家和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对系统的设计方案 严格把关; (5)作必要的冗余设计或增加自诊断功能。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7.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 7.2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7.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
通常,开发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系统需求调查; ·可行性分析; ·系统方案设计; ·系统建造; ·系统调试; ·系统方案局部修改、再调试; ·生成正式产品。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7.2.2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在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方案设计时,可以下述一
般设计方法作为指导。 1.确定系统功能与性能 由需求调查可以确定出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目
标,这一目标包括系统功能与性能。系统功能主要有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输出控制等。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6500/1系列Rockwell(美国洛克威尔公司) TMS700系列TI(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 NS8070系列NS(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 CDP1800系列RCA(美国无线电公司) MN6800系列National(日本松下公司) μCOM87(μPD7800)系列NEC(日本电气公司) HD6301,HD6305,HD63L05Hitachi(日本日立公司) AT89C系列ATMEL公司
2. 确定系统基本结构 单片机应用系统结构一般是以单片机为核心外部 扩展相关电路的形式。确定了系统中的单片机、存储 器分配及输入/输出方式就可大体确定出单片机应用系 统的基本组成。 1)单片机 在系统详细方案设计时,先要确定单片机的型号。 所选单片机的型号不同,组成的系统结构也就不同。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3. 系统方案设计 系统方案设计是系统实现的基础,这项工作要十分 仔细,考虑周全。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或用户 的需求、应用环境状况、关键技术支持、同类系统经 验借鉴及开发人员设计经验等。主要内容包括:①系 统结构设计;②系统功能设计;③系统实现方法。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选择单片机的原则是: ·有供货渠道; ·最适宜实现系统的功能与性能; ·有开发手段。 以下列出较有影响的单片机型号及厂家,供选型参考。 ·8位机 MCS-51系列Intel(美国英特尔公司) SUPER8,Z8系列Zilog(美国) F8,3870系列Fairchild(美国仙童公司) 68HC05,68HC11系列Motorola(美国摩托罗拉公司)
其次,应对国内外同类系统的状况进行调查。调 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原有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存 在的问题;②国内外同类系统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与 新系统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③同行业中哪些用户已 经采用了新的系统,它们的结构、功能、使用情况以 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经过需求调查,整理出需求报告,作为系统可行 性分析的主要依据。显然,需求报告的准确性将左右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
4. 系统建造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将前面产生的系统方案付诸实 施,将硬件框图转化为具体电路,软件流程用程序加 以实现。设计硬件电路时,单片机的选用对电路结构 及复杂度有较大影响。一个合适的单片机将会最大限 度地降低其外围连接电路,从而简化整个系统的硬件。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5. 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检验所设计系统的正确与可靠,从中发 现组装问题或设计错误。这里所指的设计错误,是指 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小错误或局部错误,决不允许出 现重大错误。 6.系统方案局部修改、再调试 对于系统调试中发现的问题或错误以及出现的不 可靠因素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然后对原方案做局 部修改,再进入调试。
第7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2. 性能价格比高 单片机除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外,最大的优势在 于高性能价格比。 3.操作简便 如果所设计的产品人机交互过多,必然会给用户操 作带来一定困难,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强度。 4.设计周期短 只有缩短设计周期,才能有效地降低设计费用,充 分发挥新系统的技术优势,及早占领市场并具有一定的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