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合集下载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苗岭的风光,体验了 苗族人民的快乐生活,下面让我们在《苗岭的 早晨》音乐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并请你把这节 课的收获、感想或问题,用一句话写? 哪段是口笛演奏的?
1、 2、
分段欣赏
第一乐段 思考:描写了什么?
描写的是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和宁静 的气氛。
第二乐段
思考:乐曲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场面?
苗族人民歌舞与劳动的场面和热 烈的气氛。
第三乐段
思考:这段乐曲和第一乐段有什 么关系?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 音乐最后又把我们带回那苗家山寨的 秀丽景色。
《苗岭的早晨》
授课教师:彭泽茜
欣赏
苗族
苗族主要聚 集在贵州、湖南、 云南、湖北、海 南、广西等地。 而贵州的苗岭, 因是苗族集中聚 居区所以得名。
织布
点蜡
染色
晾晒
成品
苗族是个能歌 善舞的民族,他 们会在闲暇时聚 在一起,跳舞唱 歌,高兴时还会 边劳动边唱歌。 今天我们欣 赏的这首乐曲就 叫《苗岭的早 晨》。
完整欣赏
思考:
《苗岭的早晨》,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音乐中出现了几种情绪?
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先是优美抒情的旋 律,后旋律转为欢快跃动,最后又回归优美, 所以音乐可分为三乐段。
简介乐器
小 提 琴
口 笛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 首小提琴独奏曲。 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 极为丰富,所以经常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 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用短竹管发明制作而成的。它 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声音。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一)说教材:《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备独特的民族地方特色。

乐曲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开始部分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

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第二段(47秒)就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简练、热切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放歌曼舞、开心劳动的场面。

尤其就是其间不断发生的鸟叫声,并使音乐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乐曲的尾声(33秒)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道重点: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道难点: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

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整体表现中的促进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道教学准备工作:(1)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民族展览馆”的“苗族展示厅”。

例如:在墙壁摆上一些苗族风景、人物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等,并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独特的苗族氛围。

《苗岭的早晨》鉴赏

《苗岭的早晨》鉴赏

《苗岭的早晨》鉴赏增城市派潭中学王秋实教材分析: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全曲是由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对比的乐段组成的三部曲式。

教的主要方法:多媒体演示、讲述、讲解、示范学的主要方法:聆听、模仿、探究、创作、综合教学重点:体验作品的意境与情感教学难点:体验作品的意境与情感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喜欢苗族的歌舞文化,乐于主动了解苗族的民俗风情,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唱、听等活动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和了解相关文化。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苗岭的早晨》的风格特征,能够哼唱主题旋律,能够知道演奏乐曲的乐器及音色, 并听辨小提琴和口笛的演奏音色。

(2)唱准变化音(b3),理解自由速度、快速两种速度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你们谈谈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都有哪些?生1: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生2:苗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就我们所知道的,学界有乐黛云等大师,歌唱界有宋祖英、阿幼朵等。

生3: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的地位。
聆听歌曲 ,你们听到了几种情绪?歌 曲分为几段?
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歌曲Fra bibliotek为三段分段欣赏
从第一段里面听到了什么? (鸟鸣、山林)
音乐表现了什么? (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 比)
重点分析:
第一乐段: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 的引子。
看 一 看
说 说 这 是 什
么?
口笛——中国竹笛家族中个子最小的一员,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这类骨笛、骨哨大多采用 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与远古 的骨笛、骨哨相比,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口 笛大多数采取红木、塑料、竹子等材料制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观形
第二乐段: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 面形成对比。
第三乐段: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拓展探究:
聆听不同风格的苗族歌曲。
观看苗族舞蹈
总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同 学们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还通过小提琴和 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了口笛的 音色。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不同民
乐曲短小精悍,曲调热烈明快,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 盎然的秀丽 图景, 既保留了原口笛音乐的特色, 又充 分发挥了小提琴的特 性,并吸收了二胡的滑音、笛子 的花舌等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 法,展示了热情奔放 的苗家舞蹈,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 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音域宽广、情感丰 富、对比明显,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
制都与之有较大差别。
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 小提琴琴身长约35.5厘米, 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 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 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 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 木,质地较硬。琴头、 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教案一、教材分析: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乐曲改编,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为主要素材。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

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啭啁啾,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的乐段组成。

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个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刮奏之后,第三个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是第三部分,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嘎然而止。

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

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体验,了解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以及对苗族人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苗族音乐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为主线,以对比、类比、拓展、体验、探究等系列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实践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乐曲的节奏、结构特点,通过对特性变化音乐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苗族飞歌风格的认识,进而掌握苗族音乐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点:体会苗族音乐风格,感受音乐的美。

四、教学难点:掌握苗族音乐风格。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小学音乐_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好了同学们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苗族飞歌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好同学们下课!
【学情分析】-《苗岭的早晨》
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都普遍较高,但是学生对于乐谱乐理知识的掌握理解却稍显薄弱。
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有时会在黑板上写些学生特别喜欢的歌谱,让大家哼唱然后猜是什么歌曲,当公布答案时,孩子们都很激动,巴不得马上学会。有时我也会布置学生准备一首他们自己喜欢的曲谱歌词,当然最好是老师没听过的,然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演唱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歌谱的学习兴趣果然增添了不少。
【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首音乐欣赏课,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全曲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是一个较长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走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的春色晨景之中。开始部分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师:现在老师把我们的第二乐段分成了五个小乐段,让我们分别来聆听一下,这五个乐段都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①聆听第一个小乐段,请同学回答。
师;好同学们,第一个小乐段我们已经聆听完了,那哪个同学能说说它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姑娘们跳舞)
师:那么热闹欢快的场面,同学们想不想加入呢?

试析音乐创作中早晨的表现与运用

试析音乐创作中早晨的表现与运用

上 的黎 明》也是用公鸡报晓来展现黎明的到来 。
3 . 钟 声
古今中外 ,人们 常常把钟声 与早 晨联系在一起 。正所谓晨钟 暮 鼓 ,教堂、寺庙 、学校等都是 以钟 声来象征早 晨的 ,作 曲家 也用钟 声暗示早晨 的到来。 比如 :俄 罗斯作 曲家穆索 尔斯基 的交 响诗 《 荒
响 曲》第二段 《 日出》 ; 俄 国作 曲家柴可夫斯基 的 《 曼佛雷德》交响
“ 早晨 ”是一个无 比美妙的词语 。晨 曦微露 、清 风习习 、百 鸟 争 鸣、朝霞 闪射 和冉冉升起 的红 日,新 的一天的开始 。早晨 的景色 是 美的,是壮 丽的 ,让人感 到年轻 、舒 心、畅快 、充 满活力 。伟大 的文学家高尔 基在散文 《 早晨》 中曾赞赏早晨是世 界上最壮丽 的, 是 早晨驱散 了黑暗 ,带 来了光 明,使 万物充满 了生机 ,给人们送 来 了新 的希 望 ,使人 们精 神振 奋 。音乐 也 是这样 ,使艺 术家打 开 了 灵 感的 闸门。在艺术家 的心 目中,早晨就是新生 ,就是希望 ,就是 欢 乐 ,就是美 的代称 。古往今来 ,多少作 曲家谱 写 了无数美好 的乐 章 ,引吭高歌 白昼的的诞 生,熏陶着 一代又 一代 新生命 。 早在维也纳 古典主义时期 ,海顿就创 作了 《 清晨交响乐 》 , 贝多 芬谱写 了 《 黎 明奏 鸣 曲》, 而大量有关早晨音乐作 品的出现 ,还是浪 漫主义 时期 以后 的事。 由于浪漫 主义艺术家愤世 嫉俗而离 开社会 , 题材更 多的反 映 自然现象 ,因而 描绘早晨 的音乐层现叠 出。这些音 乐大 多具有 图景 、音画 的性质 ,一般 出现在 主 曲类型 的题 材中 ,而 且通 常是主 曲第一 乐章 。比如 :法 国作 曲家 拉威尔 的 《 达 菲尼和克 罗埃 》第 二组 曲第 一乐章 《 日出》; 法 国作 曲家丹第的 《 夏 日山中》 组 曲第一 乐章 《 早晨》; 挪威作 曲家格里格的 《 培尔 ・ 金特》 的第一 组 曲第一 乐章 《 朝景》; 美 国作 曲家格罗菲的 《 大峡谷》 的用

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说说这部作品一共由几个部分组成?
A段为散拍子,速度 自由,节奏舒展, 旋律悠扬,是一个 较长的描绘性的引 子,由小提琴在高 音区奏出节奏自由、 富有苗族音乐特色 的飞歌旋律,把人 们引入晨曦初露、 山峦起伏、松柏苍 翠,鸟语花香的苗 岭晨景的春色之中。
B段为2/4拍,节奏活 泼,旋律欢快。旋律 间发展、互成对比又 互有联系的方整的乐 段组成。生动地表现 了苗族青年跳起欢乐 的舞蹈、愉快劳动的 场面,表现了苗族人 民欢快的心情和对幸 福生活的向往。
这是我们国家哪个民族?
这首作品的名字是什么?
演奏乐器是什么?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简介
•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 曲家陈刚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 乐曲改编。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 音调为主要素材。描绘出一幅苗岭 晨曦,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达 了苗族人民欢快的心情和对幸福生 活的向往。
A′段是A段 的变化压缩 再现,有前 后呼应和尾 声性质,最 后以渐弱的 几声鸟鸣结 束全曲。与 第一部分前 后呼应,再 次重现了苗 家山寨的秀 丽景色。
小提琴简介• 一·Fra bibliotek器简介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如果说钢琴 是“乐器之王”,那么小 提琴就是乐器的“王后” 了。小提琴是一个四条弦 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 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员(该 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 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 琴。)。17世纪意大利有 个叫盖斯巴•达•沙格的人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 琴。
• 二·形状构造
小提琴琴身由30多个 零件组成。其主要构 件有琴头、琴身、琴 颈、弦轴、琴弦、琴 马、腮托、琴弓、面 板、侧板、音柱等, 另外和一个琴弓共同 组合而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摘要:《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其素材取自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作曲家赋予原曲立体的思维与形象,作品的风格依旧是富于民族意蕴的,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充满着苗族飞歌所特有的艺术神韵,使苗歌韵律更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

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阐释。

关键词:《苗岭的早晨》苗族飞歌原型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这种运用西方交响乐队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独奏来诠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随着小提琴家指尖在琴上缓缓的滑动,一幅苗族与命运不断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

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笔者个人的阐释。

一、文化背景
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苗族总人口接近九百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
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祖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历史上曾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苗岭山脉与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中。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格独特,苗族飞歌及木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和舞,具有普遍意义的芦笙舞,表演技巧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在国内国际上均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甚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节”、“牯藏节”、“龙船节”等。

苗族正是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

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

作曲家陈刚正是依据这独特的旋律及特性音调,编创出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二、文本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小提琴独奏曲。

乐曲以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作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秀丽的景色,表现苗族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情景。

从其诞生至今,深受小提琴演奏家及听众的喜爱。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较长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徐缓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带入雷公山上晨曦微露、峰峦起伏、青山绿水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随后,乐曲速度逐渐加快。

小提琴模仿二胡滑音和笛子花舌音等的演奏手法,模拟各种鸟类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山谷,犹如大山深处、密林之中的百鸟在晨曦中尽情地欢唱。

第二部分为该曲的主体,是由取材于引子的几个音调加以发展,且相互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型乐段组成。

在钢琴轻盈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主题;接着第二个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极富跳跃性;在钢琴由上至下的刮奏之后,第三段旋律于低音区奏出,粗犷雄浑,带有劳动性的节奏特点。

而后,该旋律又由慢逐渐加快,过渡到高音区后以更快的速度加以重复,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如芒筒在婉转低吟,似芦笙在引吭高歌,生动描绘出苗族同胞闻歌起舞、欢快劳动的生活场景。

随着乐曲的演奏速度进一步加快,渐渐达到了高潮,突然音乐戛然而止,好似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紧接
着,音乐又重新回到自由的散板,再现引子部分。

因为再现部分较之引子有很大的压缩,起到尾声的作用,其与引子部分形成呼应,再一次将听众的视线带入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之中。

三、原型及其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口笛曲则缘自白诚仁创作的同名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乐曲以清新、优美的旋律缓缓奏出,描绘一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加之欢快、热烈的节奏,刻画苗族人民开朗、愉悦的心情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乐曲的引子部分以苗族音乐中极富民族特点的“飞歌”旋律为基础,描绘了苗家山寨幽静、恬淡的自然风景,笛子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仿佛让听众置身于清新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森林之中。

苗族飞歌是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

主要流传于贵州凯里、台江、剑河一带,其传唱方式为“口口相传”,主要是长辈传给晚辈,代代传唱。

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